挖掘不尽的历史矿藏 蓬然兴起的时代生机
2025-02-02李梦宇
摘""" 要:由中国史记研究会、山西大学、山西省历史学会主办的2024 年太原《史记》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年会,于 2024 年 11 月 1—3 日在山西太原隆重举办,120 名专家学者参加。会
前征集论文编辑出版了《史记论丛》第20 集。
关键词:中国史记研究会;山西大学;山西省历史学会;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史记论丛》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5)01-0033-08
收稿日期:2024-11-13
作者简介:李梦宇,女,甘肃张掖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及军事文学研究。
2024 年太原《史记》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年会由中国史记研究会、山西大
学、山西省历史学会主办,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承办,于 2024 年 11 月
1—3 日在山西太原隆重举办,全国各地从事《史记》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大学生代表共120 人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一、盛会概述
2024 年11 月1 日上午举行开幕式。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山西大学副校长、山西省历史学会会长郝平,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向晋卫,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特聘教授丁德科, 渭南师范学院院长张守华,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波,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红河学院教授田志勇,渭南师范学院副院长曹强,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陈曦,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原院长刘德奉,韩城市政协副主席陈玉振,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徐日辉,北京史记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志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晓鹃等嘉宾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由向晋卫主持,郝平代表学校致欢迎词,张大可代表研究会致开幕词。
郝平在欢迎词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莅临山西调研,每次都考察文化博物馆单位,就文化传承与创新作出重要指示。中国史记研究会连续举办二十届年度学术研讨会,为国内《史记》研究学者提供了分享学术思想、分享研究成果的良好平台,搭建起学术界交流合作桥梁。希望各位专家充分利用学术研讨会这个平台,深入交流,互学互鉴,分享研究成果,启迪学术智慧,推动《史记》研究取得更大的成效。同时,也感谢各位专家多年来对山西大学历史学科的支持和指导,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传经送宝,为山西大学历史学科、人文社科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宝贵的建议。
张大可在致开幕词中强调,《史记》是一部历史名著,鲁迅先生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举世所公认。但《史记》远不只是在史学、文学这两座艺术天堂达到了巅峰,作为“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司马迁最高的理想是追步孔子,立圣人之言,为人伦立则,为后王立法,即《史记》是一部人伦道德教科书,一部治国大典,是人人必读的《春秋》。也用两句话概括,就是“国学之根柢,治国之宝典”。也就是说, 全面评价《史记》应有四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国学之根柢,治国之宝典。”浓缩为一句话:《史记》是一部中国人人必读的国学根柢书。今天,我们就是要接续承传、弘扬司马迁精神!
上午的第二项议程是大会主旨报告,由丁德科和丁波主持,张大可、陈曦、王志刚、刘彦青、李月辰、张守华分别作主旨报告。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史记疏证〉编纂始末》。他首先肯定《史记疏证》以中国史记研究会名义推出是名副其实的,编纂《史记疏证》就是践行学会宗旨的实举。而后,回顾全书完成历经的三个阶段“编纂缘起”“编纂升华”和“编纂历程”,并指出《史记疏证》工程是一项全新的古籍整理形式。“融古今研究成果于一编,聚海内志同时贤于一堂”,群策群力汇总一部国学经典的研究成果,铸造时代的辉煌,是本书编纂的最高宗旨。工程萌芽于 1983 年,酝酿研讨于 1985 年,正式启动
于1991 年,完成于2023 年,凝聚21 所高等院校、1 个行政单位,共22 个单位39 位学者历经41 年的共同协作努力得以完成,是一部集史料性、学术性、工具性与阅读性于一体的学术论著,也是一套综合型的经典解读丛书。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陈曦教授发言的题目是《试论张良与〈黄石公三略〉的思想关联》。她围绕“务揽英雄之心”“能柔能刚”和“全功保身”三点,探究张良的谋略思想与《黄石公三略》之间的深刻关联。认为张良未尝亲著兵书,他的兵学造诣实乃凝聚于其异彩纷呈的军事斗争实践;而《黄石公三略》的作者则基于对张良业绩的深入研究,从中提炼、升华出了颇具黄老道家意味的军政理论。不了解张良,则无以准确把握《黄石公三略》的核心题旨;不了解《黄石公三略》,则很难恰切把握张良谋略的精妙华章。两者互为映照、彼此说明,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思想关联。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志刚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人类世和新时代的〈史记〉研读和研究》。他首先介绍,学习《史记》的大背景是“人类世和新时代”,认为在人类世界的艰苦条件下,任何一个人类世界问题的答案都需要处理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这三重威胁。研读和研究《史记》要立足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让中华文明的经典和历史,引领人类走向永续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彦青以《唐宋时期的〈史记〉人物评论》为题进行发言。他认为唐宋时期出现大量的《史记》人物论,这在《史记》研究史上值得关注。这类论述往往集中于《史记》相关的人物与事件上。尽管绝大多数属于史论性质,但是受唐宋时期社会思潮的影响,论者对人物行事的评价与典型事件的讨论,往往能够深入到伦理层面,从而强化了典型人物的文化意义。具体来看,唐宋两代的《史记》人物评论在形式与内容上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唐代的《史记》人物论分为赞语、祭吊碑铭文、史论文和诗赋四类,而宋代出现了大量以《史记》人物为对象的单篇论文,在评论历史人物的同时暗含了特殊的现实判断。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讲师李月辰发言的题目是《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指瑕》。她
将清末张文虎所撰的《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与明代湖州乌程人凌稚隆编纂刻印的《史记评林》中的相关校勘记进行对照,发现《札记》存在一些讹误。主要包括因《史记评林》版本问题而出现的讹误,因错校而产生的讹误和因漏校而产生的讹误。她认为《札记》中的讹误,乃是白璧微瑕,难掩其光。
渭南师范学院院长张守华发言的题目是《渭南师范学院〈史记〉研究探索之路》。他说,渭南是司马迁的故乡,渭南师范学院作为司马故里唯一的本科院校,对于研究推广《史记》文化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他回顾建校六十多年来,几代学人矢志不渝地开展司马迁与《史记》研究,走过了一条从自发到自觉,从单打独斗到“有组织的科研”的艰苦奋斗之路,取得了一系列可观的成果。介绍学校积极探索《史记》教学三大课堂联动新路径,着力打造《史记》文化育人新模式,构建以《史记》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大思政育人新体系。还指出学院未来会着眼国家需求,准确定位新时代《史记》研究的战略方向,继续围绕《史记》研究中的热点、重点、难点组织协同攻关,进一步彰显《史记》研究的时代价值,还要强化《史记》研究成果转化和《史记》课程育人功能。
下午,分四个研讨组开展学术讨论,分别以吴淑玲、周旻、朱正平、徐日辉为召集人,与会专家学者分组交流研究成果,探讨学术问题。11 月3 日上午,首先进行研讨成果汇报。北京高辛顺达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兰国锋、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梦宇、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彦青、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徐日辉,分别代表四个小组汇报。四个小组共有50 多位专家学者发言,讨论非常热烈,提出了不少新颖独到的观点。接着举行了学术交流大会。由徐日辉、刘德奉主持。马倩、薛从军、康清莲作分享交流。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国际史记学中心副教授马倩发言的题目是《司马迁对汉代档案文献的改造与重构
——以〈史记〉民族史传为中心的探考》,她认为司马迁整合了先秦文献中已有的民族书写,将先秦典籍中那些族属不明、族称各异、片段零散的材料融合改易,形成脉络清晰,内容翔实、可信的少数民族前部族史。对于当代史部分,司马迁结合实地调查,并参照皇家所藏图书档案资料,对当事人的口述资料、历史实物等进行广泛参证,形成了关于周边民族的系统性知识,展现出汉周边民族生活的立体画面。
安徽省和县第一中学特级教师薛从军的发言题目是《范增的未来预测与死亡原因》,他认为范增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眼光,掌握并能正确分析政治走向,对未来预测的正确性所隐含的方法、推理等,为政治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刘邦在政治军事的较量时,采用反间、贿赂计,分化与瓦解对手,使范增离走、死亡,所谓“上兵伐谋”是也,这是值得思考与总结的军事谋略。无论刘邦集团还是项氏集团,都肯定了范增在反秦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作为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康清莲的发言题目是《谋国与谋身——姜子牙与范增之比较研究》,她通过对姜子牙与范增的人生经历、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性格对比发现,即使是在谋国能力上不相上下的谋士,由于在其谋生能力上各有不同,造成命运的天壤之别,而且这种不同似乎成了无法避免也无法改变的宿命。这样的比较,可以对今后类似谋士群体的分析研究提供借鉴,也会使读者在性格决定命运等方面产生源源不断的人生思考。
大会的最后一项议程是闭幕式,由陈曦主持。主要内容是:先由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波致闭幕词。他说,在两天的会议中深切感受到《史记》研究队伍后继有人。不论是从昨天小组讨论会中各位青年才俊的杰出表现看,还是从近年来《史记论丛》发表文章的作者队伍看,《史记》研究的后备队伍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了。他赞同张大可的规划:中国史记研究会成立肩负重大使命,完成《史记疏证》后,研究会还要接续以集体力量解决中国《史记》研究的一些重大课题和重大项目。例如,推进“六大史学名著”编纂工程,明年隆重举办司马迁2170 周年诞辰纪念学术研讨会。此外,在这两天研讨交流的启发下,他认为未来需要重视和着力的一个方向就是《史记》的海外传播,要让《史记》研究走向世界,与国际对话交流。
之后是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向晋卫教授致答谢词。他说,在各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下,本次大会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他代表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向各位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也特别感谢所有为此次年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会务人员。他表示,新时代高质量推进
《史记》研究,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家既要为发掘中华文明蕴含的当代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也要为强化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夯实理论基础。这既是我们今天相聚太原举办中国《史记》年会的意义所在,更是我们作为研究者和学者的追求所在。
中国文史出版社王文运主任代表《史记论丛》筹备组致辞。他从责任编辑的视角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挖掘《史记》研究者的“三亲”史料,书写“《史记》人”自己的历史,研究对象主要是韩兆琦、张大可等已经步入高龄的“宝藏”专家学者。二是强调作为司马迁 2170 周年诞辰纪念学术研讨会的重要支撑,明年的《史记论丛》必须拿出更高水平。三是青年学者的文章需要进一步严谨、规范,特别要注重核查注释和引文。
在研讨会召开前的 11 月 1 日晚上,中国史记研究会召开了理事会,20 多名专家学者参会,由陈曦主持。副会长兼秘书长丁波总结介绍了中国史记研究会去年和今年的工作情况,并规划了明年的重点工作; 张大可介绍了理事会的人员调整情况;负责具体筹办此次研讨会的东道主杨永康教授介绍了筹备情况;陈玉振介绍了 2025 年韩城市承办第二十二届年会的初步计划。理事会决定:中国史记研究会增补渭南师范学院院长张守华为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增补韩城市政协主席刘革为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增补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屈晓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朱正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志刚、韩城市司马迁祠管委会主任庞有学为中国史记研究会理事。
二、学术概要
这次研讨会共征集到论文73 篇,编辑论文集《史记论丛》第20 集,收录论文68 篇,约60 万字,共设置五大栏目,主编为张大可、向晋卫、陈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第一个栏目是《〈史记〉文本与注释研究》,共收录 16 篇论文。任刚教授研读袁传璋的《论裴骃“〈史记集解〉八十卷”系合本子注本》后,认为袁先生得出“《史记集解》为‘合本子注’”这一科学信实的研究结论, 主要是在论证中采用了文字统计和数字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提纲挈领的版本流传论证和细致妥帖的相关录著解读,年轻学者应学习其治学方法。来自各高校的青年教学骨干贡献了6 篇文章,其中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李月辰在大会作主旨报告。王安然以《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传》与《汉书·张汤传》为例进行异文探析,发现班固在沿用司马迁旧文的基础上,也对它做了大量的增加、删减和改动,并分析异文产生的原因。孙利政在《〈史记·本纪〉三家注校读记》中认为中华书局点校修订本《史记》是目前《史记》最" 精善和通行的文本之一。然校勘如扫落叶,遗漏亦在所难免,并就《史记》本纪部分 15 条三家注文字提出讨论,商榷疑义。陶长军等的《〈史记〉疑义辩证十则》,对《史记》中有争议或被人们长期误解的十个常用词语予以辨正,包括“忽焉”“与”“信”“贪”“过”等。王璐等介绍了汲古阁单行本《史记索隐》的收藏、保存情况,海外流布情况和现今的影印与点校情况。张莹以《史记》三家注引诗为例,探讨南北朝和唐代史学视域下,《诗经》所展现的文本特征。
第二个栏目是《〈史记〉思想文化研究》,共收录 23 篇论文,是这次学术研讨会中成果最丰硕的部分。丁波在《做司马迁的知音——张大可与〈史记〉》中讲述了张大可从“硬读”《史记》、研究《史记》到疏证《史记》再到转战“六大史学名著”的奋斗经历,展现了张大可“不仅自己要做司马迁的知音,还要让更多的人读得懂司马迁、读得懂六大史学名著”的学术使命担当。刘国民教授的《董仲舒与司马迁》一文中探究了董仲舒与司马迁的遭遇及关系,并进一步认为司马迁在论《春秋》时,继承和发挥公羊学家的基本观点,并运用
《春秋》“微言”的手法。李小成教授的《灵异思维解构下〈史记〉中的异象文化》认为,《史记》所载的众多巫卜、神异之事,大部分是跟德治分不开的,司马迁批判吸收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又继承了先秦《春秋》《左传》的德治思想。陈永邺等在《简论司马迁的史学精神》中认为司马迁史学精神中体现的历史类比方法,“述而不作”原则,历史循环论观点和他对社会正义的渴望,为后世历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刘德奉的《〈史记〉中长江流域人物精神遗产》认为,《史记》中的长江流域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国人文的积淀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仍应研究、传承他们的精神。杨波在《〈史记〉的科学观》中认为,《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闪烁着科学的光辉,其中《历书》《天官书》《扁鹊仓公列传》等篇章充分体现了《史记》的科学观。曹阳认为《史记》中载录的“东南有天子气”等三则汉受天命预言,显示了较强的政治目的,客观上在秦史预言叙事中起到了承秦启汉的作用。邝岚在《论卜式》中,主要对西汉大臣卜式的生平事迹、精神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卜式的精神内涵是勤劳节俭、诚信友善、爱国情怀、忠诚履职。
第三个栏目是《〈史记〉民族文化探讨》,共收录了 8 篇文章。陆景川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且兰国,是为贵州少数民族历史作传,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也因古代的且兰国、夜郎国而在《史记》这个博大思想的历史天空中如星闪烁,永放光芒。方煜东的《侗族为汉夜郎国主体民族考》,认为从民族文学、民间文化、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综合考察,今侗族应是最接近古代夜郎国的主体民族。方冶文的《汉夜郎县夜郎侯父子祠考》认为,至少在东汉末及两晋之际,在汉夜郎国故地的夜郎县境内已形成有祭祀夜郎王父子的祖先神及土主神、英雄神崇拜。对汉夜郎国故地的研究还应结合当地的竹王三郎崇拜进行考察。韩大强教授在《论李白诗歌的夜郎意象及文化意义》中认为,由李白流放夜郎、书写夜郎而生发出的夜郎意象,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独特意象。夜郎意象在中国文学史具有特定的意涵,且在历史的演进中增添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姚晓晓等在《藏族史传文学对内地史传文学的接受研究》中认为,藏地史传写作传统, 无论是从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去看,早在吐蕃时期就受到了汉族古代史书的影响,具有多方面、多渠道的接受。
第四个栏目是《〈史记〉文学艺术研究》,共收录了 10 篇论文。高益荣教授等在《秦腔史记戏对〈史记〉思想意蕴的接受》中认为,秦腔史记戏是对《史记》人物故事的重构,剧作家利用秦腔艺术进行故事演绎体现着对历史的反思、对正义的弘扬、对真善美的追求。张学成教授认为《史记》成为文学经典是在唐代完成的,而其中很多小故事不仅强化了《史记》的文学性,也成了代代传诵、多种体裁改编的热门素材,是《史记》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魏耕原教授在《〈史记〉风格的渊源与特征》中认为,《史记》具有厚重雄浑而激昂的风格,具有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大结构,具有质苍雅健的语言风格,更因司马迁倾注忧愤的悲世情怀而别具风采。张海燕等在《文学地理学视域下古代作家吟咏漂母诗歌研究》中,结合历代诗人吟诵漂母诗歌内容, 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知识方法,探讨朝代更替、京杭运河交通的兴盛衰败与漂母诗歌创作方式及内容的差异与文化内涵的逐渐丰富之间的互动关系。姚军等在《文化景观视域下的司马迁祠墓诗文》中,认为司马迁祠墓诗文是司马迁祠墓文化景观的灵魂所在,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民间社会的真实思想。李佳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以伍子胥复仇和报恩为线索,造成多重对比的独特叙事结构,比事属辞,以阐发自己隐忍而成就功名的人生信条与坚定追求。王影菊撰写的《唐代诗人对〈史记〉张良形象的接受与重塑》,认为唐代士人在独特社会背景下,借《史记》张良形象抒发情感与哲思, 张良作为智慧与超脱的化身,被赋予多彩的艺术生命。
第五部分是《史事研讨及其他》,共收录了11 篇论文。王晓燕在《创新的盛会 学术的盛宴——“史记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二十届年会”综述》中作了大量细致深入的总结工作, 将上一届年会的盛况和成果悉数展现。朱枝富等的《司马迁生年百年论争综述》一文对司马迁生年百年论争分为五个阶段进行系统的回顾与综述,辨别其中的是非曲直并阐明观点,认为司马迁生于前 145 年,比
生于前135 年要准确得多,合理得多,科学得多,可以作为阶段性结论。徐日辉教授在《造(赵)父与前丝绸之路的考察》中,认为前丝绸之路是嬴姓赵氏、赵国与西方交流贸易的核心通道,而嬴姓赵氏的造父成为最先实践中国人由内陆转向西方视野的先行者。沈燕在《上古四论》中研究讨论了司马迁笔下黄帝、炎帝、蚩尤、尧舜崇高伟大的中华始祖和国家文明开端形象。徐业龙研究韩信的井陉之战及其影响,认为井陉之战是在韩信迂回战略思想指导下取得的一个重要胜利,汉军从此赢得了楚汉战争的主动权,对楚汉战争的整个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刘宏伟在《〈天人古今〉办刊始末及其价值影响》一文中,介绍《天人古今》杂志的创刊经过、办刊始末,并对其作为国内首家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刊物的首创之功予以充分肯定。程永庄在
《司马迁生于韩城考》一文中指出,考察司马迁的出生地必须族枝明晰、时代吻合、地理环境高度契合,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否则就是盲人摸象,只窥一斑,断章取义,只取所需会离史实越来越远。彭宏业等在《司马迁的人格魅力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中指出,司马迁一生坚持道义、忍辱负重,他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选择对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有巨大的启发意义,是“立德”二字的生动的历史阐释。王强在《项羽与南京霸王山》中认为,项羽作为义军先锋,北伐进军南京霸王山,建立前沿阵地,屯兵四个月,训练项家军,操练“万人敌”战法,并将战法实践延伸到其一生的军事生涯中。乐松《庄子解惑死生认识的茫昧》认为,达到《庄子》中理想的人道合一的逍遥境界,需要认识并解决“未闻道”的茫昧,庄子以“不为生死所系”的智慧解决对死生认识的茫昧。
这次研讨会中,成长中的“新生代”学者崭露头角,5 位博士研究生、19 位硕士研究生和2 位本科生提交了论文,在《史记论丛》中占比 38.2%。东道主山西大学的研究生论文数量最多,共 8 篇。其中博士研究生四位:宋昕曌等在《〈史记〉中所见先秦天官传承》中认为司马迁受司马氏一族世承天官之学的影响,以巫史传承为核心建构起完整的天官星占传承体系,对后世的历史书写影响极大。王宵宵在《试论〈史记·天官书〉与星空中华夷秩序的构建》中认为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构建由华夏族创造的大一统的星空社会,并构建核心与边缘的华夷秩序。孙豪飞在《略论司马迁化外为内的民族观》中认为司马迁在撰写《史记》已经具有“华夷同源”与“同源异族”的认识,在这一认识下司马迁构建了“以华统夷”的合理性与书写逻辑。杨佩衡在《申公巫臣使吴时间与吴伐郑之事略探》中经辨析认为申公巫臣出使吴国的时间应是在鲁成公六年。硕士研究生四位:王涛认为《史记》中“李广难封”令后人意难平,在宋代对李广形象的争论中,充分肯定其与匈奴作战的勇猛,但在军纪、私德等方面多有所偏见。杜雪认为司马迁将“义”的思想贯穿于《史记》的历史叙述中,其所呈现出来的“扶义倜傥”的精神面貌,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育化作用。樊焱探讨司马迁心中真正的“游侠”是“布衣之侠”,他们不顾法纪、济危救困、周穷救急、有情有义、谦虚低调、深藏名誉,是民间社会的一抹温情。郝思源认为《史记》十二本纪自先秦至秦汉历经时代转换, 系统彰显了司马迁在大一统视域下有关民族融合的思想体系。其后是陕西师范大学被收录了7 篇硕士研究生论文:赵思仪的《〈史记〉引〈尚书〉“平”字考》列举《史记》引《尚书》“平”“便”二字的改易情况,认为
“采”字因讹误消亡,“平”“便”作为承载“辨别”之意的过渡字而存在。张芷菡的《〈史记·夏本纪〉引今文
〈尚书〉篇目考》不仅分析了司马迁作《夏本纪》引用今文《尚书》的方式,并且对比二者在内容、结构和主旨方面的差异,从而分析司马迁的历史观。张国良的《重要日本准汉籍引用〈史记〉的文本特征略述》,考证
《倭名类聚抄》《弘决外典抄》《秘府略》三部日本典籍所言共征引《史记》文本 50 条,去误增漏,实有 49 条。
王语嫣整理出裴骃《史记集解》征引提及《尚书》经传19 处,与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进行对比, 考察司马迁参考、《集解》中所载录的《尚书》文本情况。马雪妍在《苏轼的〈史记〉读法研究》推测其初读本可能为蜀地翻刻官方整理的集解本;归纳苏轼阅读《史记》是普通读者视角、学者视角和作者视角三重交织。牛润耕研究李广对汉王朝的战略意义,认为“李广难封”的人生悲剧是时代决定,而司马迁作为时代的亲历者,独具慧眼地肯定了李广的作用。吴承越研究谋士蒯通人物形象,认为谋士蒯通充分继承了战国时期纵横家说辞铺张扬厉,气势恣肆磅礴,智谋胆识过人的遗风。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2 篇:罗享等在《谋国与谋身——姜子牙与范增之比较研究》对比姜子牙与范增的人生经历、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性格后发现,即使是在谋国能力上不相上下的谋士,由于在其谋生能力上各有不同,造成命运的天壤之别。陈永成认为《史记·伯夷列传》中夷齐形象有“廉”与“忠”的矛盾。梳理其形象移“廉”作“忠”,可以管窥传统隐逸文化如何在政治话语与士人心态等多元因素影响下获得全新的意蕴阐释的可能。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2 篇:李小宇研究汉代大一统背景下的历史建构,认为司马迁对儒家经典《尚书》中的尧舜故事改写,客观上顺应了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的潮流,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尚勤思在《论〈史记〉战争情境下的食客书写》中认为,《史记》中战争背景下的先秦士群体不仅是食客,还是
“兵家”,更是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发挥智力资源的士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蒲婧怡研究驺衍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的定位,认为驺衍在《孟子荀卿列传》中的作用并不只是衬托作为传主的孟子、荀卿二人,而是司马迁客观且重点记述的一个独立诸子形象。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梦宇认为《史记》为晋文公君臣集团的“不义”找补,是深切体会到了他们的流亡之苦、受辱之恨、夺位之难、图霸之艰、维稳之困,体现司马迁对“困境逆袭者”的褒扬。宁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可研究《吴诗集览》征引《史记》析论,说明《史记》不仅是我国史学与文学的一座高峰,且对后世文学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诗人吴伟业便是其中之一。浙江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余明达等的《读〈史记会注考证〉所载崔述论说札记——以〈孔子世家〉为中心的考察》,选列“叔梁纥”“孔子设教授徒”“夹谷之会”等条进行考辨,梳理《史记会注考证》所引崔述论说孔子的相关历史事实。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冯奕研究《历史与神话:双重维度书写中的张骞形象》,认为神话维度填补与充实了历史与文学维度中的张骞形象,多重书写维度对于历史人物形象塑造具有积极意义。泰州人文学院的2 篇本科生论文也在收录之列:仇野的《〈史记〉三家注
志疑》,以中华书局2014 年版《史记》(修订本)为底本,对三家注的十条内容提出讨论。蒋羽飞对《史记》三家注之一的张守节《史记正义》六条文字提出讨论。
三、“着眼点”概说
今年的东道主山西大学是我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学术研讨会就在该校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学院河汾讲堂举行。数百位专家学者齐聚三晋大地,为研究、承传《史记》,弘扬太史公精神奔赴而来。在以张大可为代表的数位权威专家引领下,与会者将视角聚焦于:总结《史记》研究走过的路,探索当下的路和规划未来的路。
第一,回望来路之收获,司马迁“发愤著书”精神感召《史记》研究。由中国史记研究会托举并逐步推进的大型学术工程《史记疏证》已完成并定稿。第 20 集《史记论丛》立即推出张大可教授的重头文章《〈史记疏证〉编纂始末》,备述其中的艰苦历程。40 余年多位学者发愤致力于“史记学”研究,立志建构中国的“史记学”界碑。丁波在文章《做司马迁的知音——张大可与〈史记〉》中补述了张大可在《史记疏证》编纂过程中展现出的坚韧品格:“张大可年老志未灭,他给大家鼓气说,《史记疏证》是我们这一代学人的追求,我数十年思之念之,从未想过放弃。我年龄最大,身体尚可,……算起来还有20 年,我每日拿出12 个小时,全年不休,我们一定能完成。”这样的研究精神才能对标司马迁所言,“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渭南师范学院作为《史记》研究的又一“重镇”,同样在积极传承司马迁精神。院长张守华介绍,从只有13 平方米的“渭南师专《史记》研究室”发展为人才、投资、成果兼备的“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几代学者矢志不渝地开展司马迁与《史记》研究,走过了一条从自发到自觉,从单打独斗到“有组织的科研”的艰苦奋斗之路。《史记论丛》还收录了韩城市司马迁学会副会长刘宏伟的《〈天人古今〉办刊始末及其价值影响》,其中回顾了国内《史记》研究的第一个学术团体——韩城市司马迁学会首创《天人古今》研究刊物的艰难历程,向李孑、张天恩、高巨成等苦心孤诣办刊、研究的老一辈学者致敬。
第二,着眼当下之任务,中国史记研究会能在关键节点扛起重担。首先,2025 年是司马迁2170 周年诞辰,中国史记研究会已经筹划与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韩城市政府及渭南师范学院形成合力,举办一次隆重的纪念活动。韩城市政协副主席陈玉振作为承办方代表,更是提前一年赴会介绍年会筹备规划,足见各界对司马迁和《史记》研究的重视。其次,今年年会学术论争的一个热点是“司马迁的出生地是韩城还是河津”,韩城市司马迁学会程永庄在《史记论丛》发表的《司马迁生于韩城考》,提出“考察司马迁的出生地必须族枝明晰、时代吻合、地理环境高度契合,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科学标准,并摆出细致详细的考据资料。中国史记研究会提供了一个公开的论辩平台,各位专家学者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会长张大可更是展现出宽广的学术胸怀,他对持质疑意见的学者说:“后续要拿出严谨翔实的学术成果做证据,我们继续论辩。”正如任刚教授认为袁传璋得出“《史记集解》为‘合本子注’”这一科学信实的研究结论,主要是在论证中采用了文字统计和数字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提纲挈领的版本流传论证和细致妥帖的相关录著解读。最后,呵护《史记》“新生代”研究队伍成长。今年《史记论丛》收录的青年学者论文数量占比高达
38.2%,其中开篇文章《〈史记〉引〈尚书〉“平”字考》就出自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赵思仪,在主旨报告会上青年骨干刘彦青、李月辰也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在会议过程中老一辈学者在对青年学者赞赏之余,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治学要求。
第三,展望未来之挑战,当代《史记》研究要为“第二个结合”的时代答卷贡献智慧。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多次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展现出要为“第二个结合”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自觉担当。会长张大可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史记》研究要拥抱时代”,号召广大学者广开眼界、积极探索并做出实绩。副会长兼秘书长丁波在研讨会上讨论了关于司马迁的国家观的思考,从司马迁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态度和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评价两个问题出发,认为司马迁承袭周公、孔子的礼乐文明理想,有着立足于三千年历史时空长线上探索国家治理的眼界和胸怀。从现实经验出发,看到了史记的宏大叙事研究在当今时代仍大有可为。此外,学者们还对未来《史记》研究的海外传播提出了构想,力争让司马迁和《史记》研究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 朱正平】
An Valuable and Inexhaustible Historical Resources in a Flourishing Era Full of Vital Chances:
A Review of the 2024 Taiyuan Academic Symposium on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namely,the 21st Annual Meeting of
Historical Records Research Association
LI Mengyu
(College of Military Culture,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The" 2014" Taiyuan Academic" Symposium" on"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namely" the" 21st Annual" Meet-
ing of Historical Records Research Association sponsored by Historical Records Research Association,Shanxi University, and Shanxi Provincial Historical Society,was held in Taiyuan,Shanxi from November 1 to 3,2024,with more than 120 experts and scholars participating. Before the meeting,some scholarly papers has been called for and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and Essays Concerning on Historical Records Study(Volume XX)has been published.
Key" words:Chinese" Historical" Records" Research Association;Shanxi" University;Shanxi" Historical" Society;research on Sima Qian and Historical Records;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and Essays Concerning on Historical Records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