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5-02-01茆思园方皓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双高师资队伍思政教育

摘" 要:专创融合教育已成为“双高”建设中的关键,也是培养具备茶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茶叶专业创新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基于目前高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思政融入不足、课程设计不完善、师资不完备、实践体系不完整、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及支持力度不够等,提出通过融入“爱农-重农-兴农”的“三农”情怀思政教育、设计“通-专-辅”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培育“专-兼-跨”协同育人师资队伍、打造“学-赛-训”深度融合实践体系、完善“内部与外部-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多维评价体系及构建“政策-平台-文化”全面支持保障体系等路径,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满足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对高质量茶产业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双高”建设;创新创业;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712"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1-0071-04

Abstract: Specialty-innovation integrated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ke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high\" schools, and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cultivating tea professional and innovative professionals with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core skills necessary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 chain. Based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ie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tea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imperfect curriculum design, incomplete teachers, incomplete practice system, imperfect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and insufficient support. It is proposed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y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feelings of \"loving agriculture- valuing agriculture-promoting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designing a trinity curriculum system of \"universal - professional-auxiliary\", cultivating a team of \"professional-part-time-cross-disciplin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eachers, and creating a \"learning-competition-training\" deeply integrated practical system, improv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process and result\", and building a \"policy-platform-culture\" comprehensive support and guarantee system,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reby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for high-quality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the tea industry.

Keywords: \"double high\"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staff

2019年,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随着“双高”的强力推进,很多高校都在高目标与高要求的发展,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综合办学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强专创融合教育已成为“双高”建设中的关键点。同时,我国茶产业正处在从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满足“新常态”下茶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茶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茶叶专业创新专业人才,助力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势在必行。

1" 提升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传统的高职院校一直比较专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随着“双高”建设的推进,尤其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中特别强调了将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过奖励,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作为9项标志性成果之一,逐步推动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逐渐成长为兼具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已是必然趋势。同时提升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可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农科类创新创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双高”建设背景下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思政融入不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而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卓越人才的必然要求[1]。目前在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的22所高职院校中,大部分院校都开始在人才培养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具有“大国三农”情怀,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具有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才。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部分院校虽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劳动教育等公共基础必修课,但是两者联动不足,思政融入与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脱节。部分高职院校则难以找到两者的融合点,只是简单地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合到“双创”课程中,导致两者的融合表面化,处于比较肤浅的层次。

2.2" 课程设计不完善

课程设置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合理完善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但调查发现在目前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培养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多以公共基础必修课或者公共选修课的方式进行教授,课时占比偏小,课程质量及数量都无法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2]。同时在开设课程时呈现出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脱节、各自为战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2.3" 师资不完备

从目前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的22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来看,承担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任务的还是以兼职教师为主,多数为行政人员。由于缺乏相关创业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多数只能照本宣科,教授内容比较空泛,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3]。而茶叶专业教师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是更加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和专业技能培养,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制约着茶叶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2.4" 实践体系不完整

在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的22所高职院校中,部分院校只开设了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主要还是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讲座和报告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未专门建立相关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部分院校为鼓励学生创业创新,开始设立创业学院,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新禾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创新创业类赛事的组织和创业园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相关赛事或者申请入驻创业园店铺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总体来说,相比于建设比较完备的茶叶专业校内外专业实训体系,以上高职院校还未能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茶业行业企业资源为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还不够完整,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2.5" 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

评价主体上,在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的22所高职院校中,目前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主要由学校自己来实施,第三方评价机构、社会、行业企业等参与度相对较低,较难客观反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情况[4]。评价方式上,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估只是照搬了专业学科教育评估的方法,缺乏针对性。比如往往将课程考试成绩作为检验的标准,重理论知识考核而轻实践能力考核,导致学生所学到的创新创业知识往往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评价导向上,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考核。虽然大部分院校对于各类创新创业赛事获奖会给予各类奖励作为激励,但茶叶专业学生相对于电商、设计类专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赛事有一定局限性,获奖往往不多,只考核最后结果而忽视大部分学生参与过程的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6" 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未形成完整的支持体系,更多的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的支持。根据设有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的22所高职院校官网中的机构设置及相关政策资料显示,其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一般是由学工处或招就处统管创新创业工作。其中5所院校虽然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或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但更多的是负责常规的创新创业赛事、讲座培训的组织工作,未能发挥其在师资引入、资源链接、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制定和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保障作用。

3" 提升高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路径

3.1" 融入“爱农-重农-兴农”的“三农”情怀思政教育

对于高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爱农-重农-兴农”的“三农”情怀,可以促进学生认同茶产业发展,并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在茶叶领域进行创新创业,助力茶产业振兴。爱农,即培养学生对茶产业的情感认同。通过组织各类农业实践活动,如茶园参观、制茶体验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茶叶生产的艰辛与乐趣。同时加强农业文化思政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茶业发展的历史、文化和价值,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学生将个人选择与茶产业现代化建设事业相结合。重农,即强化学生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当前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培育发展传统茶产业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而进行茶产业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动力。兴农,即提升学生专业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建设茶叶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组织乡村振兴类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加强专利申请,引导茶叶专业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推动茶叶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总之,通过将“三农”情怀思政教育融入茶叶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更好提升学生爱农情感,树立学生重农意识,增强兴农本领,培育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3.2" 设计“通-专-辅”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目前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教育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的问题,设计“通-专-辅”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全面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及专业素养[5]。一是加强通识课程教育,奠定创新创业基础。一方面开设创新创业启蒙课程,设置如农业创业指导、创新思维训练等通识必修课程,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另一方面强化跨学科知识拓展,引入市场营销概论、财务管理概论、法律基础与创业法规等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其具备创业所需的基本商业知识和技能。二是深耕专业课程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创业。首先推动专业核心课程创新化,在茶树栽培学、茶叶生产技术、茶叶审评与检验等传统专业核心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如增设茶叶新产品研发、茶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等模块,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思考如何进行创新应用。其次实施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结合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的特点,设计如“茶叶电商品牌创建与运营”“茶文化旅游线路规划”等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比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体验创业过程。三是构建辅助课程教育,强化创新实战能力。通过开设创业名师讲堂、组织创新创业类证书培训等辅助课程,不断丰富学生复合专业特长,适应创新创业的更高要求。

3.3" 培育“专-兼-跨”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首先加强专任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训。①组织定期培训。组织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的专任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课程涵盖创新思维、创业理论、商业模式设计和创业案例分析等,提升其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②推进挂职锻炼。组织专任教师到国内外知名茶企进行挂职锻炼,深入茶企生产或管理一线,全方位、全过程了解茶叶生产、经营、管理和研发过程,参加实践操作、实践教学、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等工作,提升专业创新创业教学能力[6]。其次引入兼职教师,丰富实践资源。①聘请行业专家。聘请在茶行业成功创业者、企业家、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和创业指导。②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与茶叶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建立“双师互聘”机制,让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走进课堂,同时学校教师也可到企业兼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后促进跨学科融合,构建多元化师资团队。①跨学科组建教学团队。鼓励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教师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实现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界思维。②联合授课。采用联合授课模式,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参与同一门课程或同一教学项目,从多角度、多层次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4" 打造“学-赛-训”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针对当前实践体系之不足,深化“学-赛-训”融合模式。一是理论筑基,开拓创新思维。在理论课程上,不仅要巩固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的专业知识,更要融入最新的创新创业的理念与方法,如通过开设茶产业创新案例分析等课程,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为后续的创新创业实践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二是赛事磨砺,锤炼实战技能。依托创业学院,除了组织参加各大官方赛事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创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以及乡村振兴大赛等,同时定期举办茶产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如绿色茶企创业计划赛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三是实训深化,强化实践能力。校外积极构建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引导学生深入茶企一线,通过“工学交替”“项目导向”等模式,参与茶叶生产、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实践。校内建立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学生申请入驻创业园店铺,将创新创业项目付诸实践,不断推动创新创业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3.5" 完善“内部与外部-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多维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构建“内部与外部-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多维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行为、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内在诉求。第一,内部与外部评价并重。内部强化院校自我评估机制,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估小组,负责定期审视、调整和优化创新创业教学方案与评价体系。外部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借助其专业性和客观性,对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独立、全面的评估,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7]。第二,定量与定性评价互补。定量评估上,确立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如课程成绩、项目完成度、比赛成绩等,并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制度,将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项目参与、竞赛获奖等折算为学分,纳入总体评价体系,客观反映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成果与进展。定性评价上,采用专家评审、案例分析、深度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市场敏锐度等软技能进行主观评价。第三,过程与结果评价兼顾。一方面建立完整的创新创业过程跟踪机制,记录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及比赛各个环节的表现。并设立阶段性评价节点,如项目中期检查、成果展示会等,及时给予反馈与指导,帮助学生调整方向、优化方案。另一方面重视创新创业成果的验收与评估,通过项目答辩、商业计划书评审、市场反馈调查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

3.6" 构建“政策-平台-文化”全面支持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参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院校自身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茶产业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师资培训、项目孵化及奖励优秀项目等。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一方面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或中心,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确保工作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创新创业政策咨询、创业项目申报与孵化、比赛发布、导师匹配和资金对接等一站式服务。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通过宣传栏、校报、校园网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和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并通过举办创新创业文化节、讲座、沙龙等活动,邀请知名企业家、创业导师和校友分享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4" 结束语

总之,提升高职院校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学校推进“双高”建设并助力茶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融入“三农”情怀思政教育、设计“通-专-辅”课程体系、培育“专-兼-跨”师资队伍、打造“学-赛-训”实践体系、完善多维评价体系及构建全面支持保障体系,可以帮助解决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痛点与难点。未来,高职院校应继续深化专创融合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助力茶产业在新时代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宁德鹏,何彤彤,何玲玲,等.高校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深度融合路径探赜[J].江苏高教,2023(4):102-106.

[2] 赵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高校课程体系重构——基于理论与实践角度的分析[J].江苏高教,2020(6):83-88.

[3] 石丽,李吉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困境与路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2):100-104.

[4] 朱国奉,李巨银,周荣甲.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87-90.

[5] 张永杰,吴铃,罗忠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2(2):50-56.

[6] 姚圣卓,王传涛,田洪森.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3):69-74.

[7] 胡正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8):72-77.

基金项目:2023年度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DJ202307)

第一作者简介:茆思园(1996-),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

*通信作者:方皓(1978-),男,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双高师资队伍思政教育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