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演进和完善的史实和经验
2025-01-29马荣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成果。在党的百余年奋斗的历程中,我们党形成了以民族平等、团结繁荣发展为主线的民族平等团结的总政策,以民族区域自治为主的基本政策和涉及民族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具体政策。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民族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历史经验是: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理论基础;立足国情,与时俱进是现实依据。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演进;完善;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D63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5)01-0027-04
The Historical Facts and Experience of the Evolu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Ethnic Policies
Ma Rong
(Yin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inchuan 750021)
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ethnic policies are the achievements of combining Marxist ethnic theories with China’s actual national conditions.During the Party’s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of struggle, our Party has formed the general policy of ethnic equality and unity with ethnic equality, unity,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line, the basic policy mainly centered on ethnic regional autonomy, and specific policies covering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ethnic economy, culture,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ethnic policie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China. Its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re as follows: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adhering to Marxist ethnic theories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keeping in step with the times is the realistic basis.
Key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ethnic policies; evolution; improvement; historical experience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正确解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相结合,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形成了一系列民族理论和政策体系。
一、民族政策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政策是衔接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实践的重要纽带,是党和国家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1]。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就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指引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保护各民族的切身利益,制定有益于各民族繁荣发展的纲领。从内容看,我国的民族政策具有完备的体系,包括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经济建设政策、民族文化教育政策等。从目标层次看,我国的民族政策可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民族平等团结是我国民族领域的总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民族领域的基本政策,同时它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形式;在总政策和基本政策统领下,党制定了涉及民族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具体政策[2]。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演进和完善的史实
(一)总政策:民族平等团结政策
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党解决我国民族事务的总政策,其他具体的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以它为依据。
党成立早期就提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思想。1921年通过的党纲规定,不分性别和民族,均可成为党员[3]3。这一规定首次表明党在民族问题上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强调,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多次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彻底平等,主张少数民族拥有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这是建立在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基础上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雏形。1947年5月1日,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标志着我党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在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民族平等团结政策被写入发挥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加强民族团结,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敌对分子,使我国成为各民族友爱互助的大家庭。这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我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同时把民族平等团结政策规定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
1954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重新确立民族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在此基础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平等团结政策。
(二)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这项政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探索、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首先,在民族自决基础上建立联邦制国家。综观抗战前党的民族政策可知,民族自决和建立自由联邦制一直是党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党的二大《宣言》明确提出,“蒙古、西藏、回疆实行自治……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3]18。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方案的初步尝试,是在效仿苏联模式基础上对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探索,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思想萌芽。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从确立到全面实行。抗日战争前夕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是民族自决向民族自治过渡的重要转折时期。党提出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事务,这正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质所在。1936年10月,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这是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政权。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基础上的民族区域自治。1949年,新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和实现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
最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成熟和发展。为了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2年国家正式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纳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这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走向成熟。198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法,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进入法制化的轨道。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此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稳步前行。
(三)具体政策
1.政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党从成立初期至今一直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在党的早期发展阶段,就积极吸收并发展少数民族党员。1922年党组织在以蒙藏学校为代表的一批少数民族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一批少数民族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乌兰夫、荣耀先、李裕智等。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提出选拔和培养民族地区优秀工农干部,使他们管理国家事务。这是党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培养和提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为提高民族干部的综合素质,抗日战争期间创办了延安民族学院。1950年毛泽东在《不要四面出击》一文中强调,我们一定要帮助少数民族训练他们自己的干部,团结少数民族的广大群众。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把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要求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制度。2020年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建设一支对党忠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作为重要任务常抓不懈。要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对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坚定团结、大胆选拔、放手使用,表现突出的可以直接破格提拔使用。
2.经济: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繁荣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是党制定、实施民族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百余年来的历史证明: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历史现状,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真正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夙愿,在向着新的目标奋进。
第一阶段(1921—1978年):改善少数民族生活,保障少数民族利益。1926年中央局以文件的形式提出:“尊重蒙、回少数民族的利益。”[3]49抗战期间,中共中央西北局指出,要帮助少数民族改善生活,激发他们的抗战热忱和生产热情。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采取休养生息、赔钱补贴、重点倾斜等政策扶持和帮助少数民族。
第二阶段(1978—2012年):加快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2005年党中央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围绕以民生保障和改善为重点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路,采取以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兴边富民等为主的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第三阶段(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心系百姓,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工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和突出短板。经过党和各族人民群众的一致努力,我们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党和国家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乎民族复兴、更是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支柱。
3.文化:发展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事业政策
改革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早在1922年党中央就提出,实行教育普及。1930年进一步强调,政府不仅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还要帮助发展他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随后,党通过颁布有关法律、政策文件,并在不同场合与会议上对普及教育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均有强调。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937年党创办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刊物《蒙古农民》,随后创办了多份少数民族刊物。1954年颁布的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的自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一批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影剧院等,专门承担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任务。
三、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演进和完善的历史经验
(一)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国家兴旺发达和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根本所在。党自成立以来就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特别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由此可见,党的领导是实现各民族繁荣昌盛的根本所在,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就更谈不上各民族的繁荣发展了。所以,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任何人绝不能动摇的神圣使命。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解决我国面临的民族问题。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实现全社会思想上的统一性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才能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确保民族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另一方面,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民族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事关中华民族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其重要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有关问题的解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二)现实根据:立足国情,与时俱进
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基础是我国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据。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依托的,其制定和实施从来都是根据民族特征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出发的。首先,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决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民族分布特点客观上决定了民族政策的制定要以各民族平等团结和社会稳定发展为前提,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有效方案。其次,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自然资源丰富的边疆地带。为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民族团结安定和祖国边疆稳定,党和国家着眼处理好中央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秉持“三个离不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定关乎少数民族利益的民族政策。最后,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精神文化产品的根本原则。少数民族精神文化产品丰富多彩,共同构成了灿烂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因而党在制定民族政策时强调保护和发展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
民族政策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品质。在时代发展的条件下,处理民族工作的实践中总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通过理论创新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从党的民族政策历史发展来看,民族政策既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发展性。稳定性体现在民族政策的执行者在总方针、基本原则方面的一贯保持和继承。发展性则表现在党根据不同时代民族问题的具体特点,提出符合该时代现实需要的民族政策。党依据发展着的时代以及日新月异的民族工作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的民族实践相结合,使中国的民族政策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国具体的民族问题,这是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关键。
(三)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根本任务就是提出一定的纲领和政策解决现实社会中的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价值的实现,就是通过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中间桥梁,使理论内涵能够转化为实践,如此才能实现理论的价值。在理论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一个强有力的执行者是决定政策贯彻落实的决定性因素,党作为民族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的主体,始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内民族问题发展现实,坚持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符合各民族利益和繁荣发展需要的有关纲领和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关键。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制定都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彻党的路线政策方针,才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历史使命。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分析和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各族人民之间普遍存在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敌对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在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号召下,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过去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与此同时,各民族的经济显著发展,实现了社会繁荣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经济社会发展先进的民族支援、帮助弱小落后的民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行精准扶贫,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显著增强。历史和现实均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民族工作的顺利进展和民族的繁荣发展。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的发展实践相结合,民族工作才能得到有效推进。
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把人民生活幸福、社会稳定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历经百余年奋斗,各民族平等团结、繁荣发展,取得这一成绩的背后是离不开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历史证明:党的民族政策是符合中国民族实际、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科学之策。
参考文献:
[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359.
[2]青觉,严庆,沈桂萍.现阶段中国民族政策及其实践环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3]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马荣(1996—),女,回族,宁夏银川人,银川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冯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