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内大循环研究

2025-01-29吕梓萌

西部学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摘要:当前我国正面临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同时我国外向型经济体系受到冲击,自身要素成本红利降低,亟须畅通国内大循环防范化解各种安全风险问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基础。大国经济发展理论和马克思关于经济循环的论述为我国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时代背景进行深入分析,目前国内大循环现存主要问题包括供给质量有待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低以及科技创新遭遇瓶颈。为此,建议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健全消费体制机制激发内需潜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公平合理。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经济循环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5)01-0169-04

Research on Smoothing the Domestic Great Circulation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Lyu Zimeng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Jilin 132011)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facing technical trade barriers brought about by China-US trade frictions. Meanwhile, China’s export-oriented economic system has been affected, and the dividend of its own factor costs has reduced, it is urgent to smooth the domestic great circulation to prevent and resolve various security risk issues,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reat power and Marx’s discussion on economic circulatio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unimpeded domestic circulation. Based on an in-depth analysis, in light of the current era backgroun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omestic great circulation include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pply, the relatively low disposable income of residents, and the bottleneck encountered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it is recommend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pply by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o stimulate the potential of domestic demand by improving the consumption systems and mechanisms, and to achieve fairness and rationality by perfecting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Keywords: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domestic great circulation; economic circulation

大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国内大循环搞好是治本之策。目前我国正面临诸多问题,畅通国内大循环可以有效加快经济循环体系的完善和稳定运行。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1]。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做出的科学判断。近年来,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外部复杂环境多变,我国的持续发展使美国等多个发达国家感受到危机,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经济贸易等领域面临的关税壁垒、技术限制等问题日益严峻,经济面临逆全球化趋势,外需的不确定性逐渐加剧。我国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对内循环的依赖性日益凸显,这是我国始终将以国内大循环作为主体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深刻把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被寄予厚望的国内大循环还不够通畅,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视角聚焦于国内大循环,根据当今时代背景,阐述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依据,并从多个领域分析国内大循环现存的问题,提出应对之策,以期为更好地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参考。

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依据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畅通国内大循环也是如此。从理论层面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社会再生产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它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密不可分的环节相互衔接组成的。从现实层面看,由于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严峻,中美贸易摩擦等矛盾暂时无法化解,芯片等核心技术的创新遭遇突破瓶颈,以及贸易壁垒等问题的产生促使我们更加关注国内大循环,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总体来说,国内大循环是根据国际关系形势变化,适应当今国际大背景而产生的。

(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对于什么是经济循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有较为完整的论述。他指出,“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2]689。同时,他透彻分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的内部差别。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2]699。在马克思看来,是生产决定了接下来三个环节。随着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与经济的稳定发展,分配、流通、消费这三个环节在对生产起着一定程度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的经济发展规律,对我国如今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国内大循环离不开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继承和发展的产物。

2.大国经济发展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描述了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景象:“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各省间的交通,大部分又是极其便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同时,“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余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3]。新发展格局是大国经济发展能够构建的一种格局,大国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构建国内大循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首先,畅通国内大循环要求具备供需均衡的条件,因为一个能够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国家,一定是具备完整的生产要素条件的,起码要保证在内部实现供需达到平衡的状态,即使是依靠国内循环,也能够保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再生产的有效进行。其次,我国是一个拥有资源丰富和市场广阔优势的国家,能够在供需相对均衡的基础上形成内生发展动力,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形成畅通的国内大循环。

(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实践背景

1.中美贸易摩擦带来技术性贸易壁垒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全球关税税率开始了下降的趋势。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出口贸易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企业为全球不断地提供丰富多样的商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违背WTO协定,采取单边加征关税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近年来美方不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实施单边霸凌行径。美方对华的经济制裁、技术限制和打压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芯片出口管制、科技领域的封锁限制,以技术贸易壁垒为主的非关税措施逐渐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美国政府以所谓的“国家安全”为由,不断收紧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措施,加大对中国半导体企业的打压力度。2024年5月9日,美国将37家中国实体纳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包括22家量子产业科研机构,在科技领域对华进行封锁限制,制裁打压中国企业,妄图遏制中国发展。2024年12月2日,美方再次发布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严格对半导体制造设备、存储芯片等物项的对华出口管制,将140家中国实体增列至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还扩大了其“外国产品规则”的适用范围,以限制日本和荷兰等国的制造商向中国的某些芯片工厂出口在世界其他地区生产的芯片制造设备。

美国的上述恶劣行径严重破坏市场规则和国际经贸秩序,给半导体领域正常贸易往来带来极大不确定性,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造成威胁。美方对华的经济制裁、限制和打压具有明显的歧视性、单边主义、经济胁迫、政治化经贸问题以及持续性和升级性等特点。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国际规则和市场经济原则,还对全球经济和产业链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2.我国自身要素成本红利降低

国际经验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进步。目前,中国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在构建之中。以制造业为例,2012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一直存在报酬逐年递减的情况,其中只有1/3的制造业企业呈现报酬递增或者维持报酬稳定,而其他2/3的企业报酬递减。我国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建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使这2/3的制造业进入报酬递增阶段[4]。我国自身要素成本逐渐增高,要素成本红利出现降低趋势,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进步是现实所需。

(三)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现实基础

我国具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完善工业供应体系和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国内大循环之所以能够运行,根本取决于我国强大完善的工业体系以及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从供给端看,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目前拥有全世界最完整、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工业供应体系。所以当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资源成本红利减弱时,参与国际循环带来的红利不再具有显著优势。从需求端看,我国消费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国内消费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力,因为我国具有规模巨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其对消费的拉动能力不可低估,当前我国消费和投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57.8%和31.2%,为形成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奠定了基础。

二、国内大循环的现存问题

(一)供给质量有待提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前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有效供给能力强可以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可以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从而形成需求能力”[5]。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促进供给体系优化升级,不仅是解决当前需求和供给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任务,也是畅通经济循环、强化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主要依托。目前我国人民需求层次的提高和需求种类逐步增加,同时人们需求逐渐差异化,提供定制化的生产与服务,可以提升供给质量品质,有效消除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二)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低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 733元,虽较去年有所增长,但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其内在原因一方面是受基尼系数的影响,新增的能够储蓄的财富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而大部分居民可支配的收入能够用于储蓄的量较少,能够储蓄的量大部分用作房贷月供。同时投资也受到影响,明显低于国际水平,从而制约着经济拉动作用产生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居民消费大部分存在不自信的情况,大部分居民的月供压制其消费欲望,造成边际消费倾向处于较低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所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科技创新遭遇瓶颈

近年来我国长期进口先进设备及芯片等高技术含量产品,高端领域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有限,存在基础研究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在美西方的限制打压下,面临产业链“脱钩断链”风险。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科技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带来进步,提高各领域高科技、创新科技含量,实现我国的产品向高端化升级转型,并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三、有效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对策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6],要实施“质量立国工程”,培育质量精品意识,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国家整体产品质量和品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保证产业发展自主可控,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首要任务。当前,部分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及核心装备、零部件受制于人,这是我国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堵点,同时制约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只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我国产业体系才能够真正自主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够使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从而带来产品和服务的利润率显著提升,最终实现推动我国经济真正的质变,为彻底完成经济转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消除最主要的障碍。同时,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培养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创新遭遇瓶颈的问题。

(二)健全消费体制机制激发内需潜力

需求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高速进程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消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我国消费始终存在着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消费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消费一方面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强化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处于的枢纽地位。因此,我们要积极推动社会消费结构的升级,将扶持重点放在餐饮、旅游、家政、医药等民生服务业,也要创新消费模式,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例如线上消费凭借省时、快捷以及高性价的优势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是大势所趋,推动互联网经济和新兴个体经济互利互惠发展,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公平合理

收入分配问题始终受到关注。缩小收入差距是难点问题,要把握好合适的度,既要避免造成贫富差距过大,又要把控经济发展水平,平衡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把握收入分配制度调整的程度。

首先,在初次分配环节,可以通过改善教育培训体系的方式,使教育机会能够相对均等化;通过扩大就业规模实现人才分配有序合理;提高低收入阶层和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避免出现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要落实好相关政策,解决出现的问题。其次,在再分配环节,逐步完善税收制度,对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利得税的缴纳要严格把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社保及养老等社会服务的制度保障要做到公平合理。收入分配问题始终受到强烈关注,这不只是一个民生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公平合理,既能够拉动消费需求,增强需求侧的动力,也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四、结语

在时代前进的浪潮中,我国始终与时俱进、攻坚克难,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总的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战略目标,需要长远的规划和有效的推进,而国内大循环是其基础和前提,畅通国内大循环一方面增强了我国产业链的韧性与安全,另一方面使我国外向型经济体系遭受的冲击力度相对减轻,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建立稳定的基石。近年来,我国始终受到美西方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关税、技术壁垒等困扰,存在“卡脖子”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增强风险意识,着力完善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体系,打好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构建完整稳定的内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必须加速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及安全,致力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相对平衡,保障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1-09-20].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47.

[4]王小广,张晏玮,梁雅楠.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趋势及政策建议[J].企业管理,2023(1):13-18.

[5]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84-485.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52.

作者简介:吕梓萌(2000—),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单位为东北电力大学,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推进制度型开放
双循环背景下海南自贸港的制度创新
数字经济赋能双循环的机理与路径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机制研究
激活民间社会活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缘起、基础和治理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