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模型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成效评价研究
2025-01-28尹娟徐楠郭进
[摘" 要]实践教学成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评价是实践教学成效的重要反馈渠道和监控手段。本文引入CIPP模型,结合实践教学现状,围绕环境基础、资源配置、实施执行和成果绩效4个方面构建实践教学成效动态评价模型。其中,环境基础主要对实践教学的需求分析和目标定位进行评价;资源配置重点对实践教学的教学条件和投入保障进行评价;实施执行主要对实践教学的类型、过程、管理进行评价;成果绩效则是对实践教学的显隐性成果进行评价。在动态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了动态评价活动实施方案。
[关键词]CIPP模型;实践教学;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选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5)01-0147-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1.023
[收稿日期]2024-08-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校企融合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项目编号:231104838130013);金陵科技学院校级教学管理研究专项课题“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XGL202207);金陵科技学院校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需求和质量双重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DJY202320);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文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NSDJG026)。
[作者简介]尹娟(1990-),女,安徽宣城人,硕士,金陵科技学院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徐楠(1973-),女,河南信阳人,博士,金陵科技学院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郭进(1989-),男,安徽宣城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应用型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对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广泛学科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实践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1]。2021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强调要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实践教学改革工作。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自我展示平台,但从目前的实践情况看,实践教学的高效实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宏观层面,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间存在错位;微观层面,学科竞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模式仍处于浅层次。因此,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是保障实践教学高效高质量开展的有效手段,又是落实实践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本文提出基于CIPP模型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成效评价体系,是以提升高校实践教学成效为基础,结合实践教学的特点,借鉴CIPP评价模型的4个评价阶段所构建。这套成效评价体系从实践教学环境基础能力、实践教学资源配置能力、实践教学实施执行能力、实践教学成果绩效能力4个方面选取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可为实践教学评价从静态评价向动态评价转换、从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换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一、实践教学评价研究现状与CIPP模型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实践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1.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功能。实践教学在应用型高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培养学生操作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技能的关键环节,更是塑造学生成为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必经之路。实践教学是经过高校精心组织和系统规划实施的一系列的实验、实训、实习和毕设等教学环节,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现有研究对实践教学的模式、体系、改革等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例如,王亚平等[2]将物联网工程专业与智能交通应用相结合,设计面向智慧交通行业需求的“一中心二融合三依托四环节”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李峰等[3]提出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要围绕“项目—课程—实践”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实施“项目驱动、产教融合”的协同合作教学,及“案例导向、多维互动”的一流基础课程改革和“综合创新、全面开放”的创新实践教学育人模式。一些学者还聚焦具体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高俊枫等[4]针对传统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资源短缺、教学内容系统性不足和相对脱节等问题,结合课程特征重构了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参照耿玉等[5]的研究将实践类型划分为基础实践、毕业设计、创新实践3类。其中,基础实践指常规性的实习实训、课程设计、课内实验、社会实践等;创新实践包含产教融合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教融合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科竞赛等。
2.实践教学的成效评价。近年来,高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成效评价进行了持续探索和改进,主要聚焦在3个方面:第一,具体课程的实践成效评价[6];第二,基于专业特点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7];第三,针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对高校实践教学成效进行评价。例如,郑谦等[8]从实践教学过程、师资、环境以及质量监控4个方面,构建了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张晓花等[9]提出了由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以及教学效果等要素组成的新工科大学实践教学方案,并构建了实践教学评价模型。
CIPP模型作为一种决策导向的评价模式,能够克服目标导向评价模式的局限,从背景、输入、过程、结果4个方面全面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但现有文献中将CIPP模型应用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较少,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具体专业的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如李宝虹等[10]针对管理类专业、孟越[11]针对传媒类专业、杨海华等[12]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探讨了CIPP模型的体系构建,难以全面反映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此外,现有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的实证支撑,且在评价中大都关注了实践教学的结果,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动态性过程及参与主体的需求和多样性,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全面反映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难以为实践教学的长期发展和改革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基于此,本文结合CIPP模型,从实践教学的背景、投入、过程、产出4个方面出发,构建一个多维度、多指标的实践教学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全面、系统的评价,为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客观的指导。
(二)CIPP模型及可行性分析
1.CIPP模型。CIPP模型由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 D.L.)提出,其核心理念是“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是改进”。CIPP模型是由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4个方面组成的,是一种以决策为导向的动态评价模型[13]。其中,背景评价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方案目标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输入评价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梳理并合理配置现有资源,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过程评价通过对方案执行情况的有效监督与实时反馈,为修正、改进方案提供依据;结果评价则是对方案实施结果进行分析。概而言之,CIPP模型能够提供全面、全过程的信息以帮助目标的确定、计划的修订、方案的实施以及结果的考核。
2.CIPP模型与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评价的契合性。实践教学在应用型高校中占据重要地位,本质上与CIPP评价模型的适用范围高度契合。实践教学是一个多维度、多方主体参与的复杂教学过程,其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且育人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依赖长期的积累过程。因此,需要对实践教学的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全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是针对结果的简单评判。在时间维度,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是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规律精心安排的,这就要求在评价实践教学时要考虑到其时间上的延续性和阶段性特点;在空间维度,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现实场所。同时,实践教学过程是由具体实践教学活动—课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成的立体教学空间,这就要求在评价实践教学时要关注到其在空间上的广度和深度;在质量维度,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要符合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要满足学生个人对能力培养的期望,这就要求在评价实践教学时要关注到其质量上的符合度和满意度。此外,实践教学过程还涉及多方主体的参与,包括学生、任课老师、企业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等,这就要求在评价实践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各方主体的需求和利益。鉴于实践教学的复杂性和多维性,CIPP模型因其全程性、系统性的特点而尤为适用,能够兼顾实践教学背景、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结果4个方面,对实践教学在时间、空间及质量等维度展开全程性、系统性的评价。
实践教学成效评价的核心目的在于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活动方向或优化具体方案,使得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落脚点更坚实稳固,以此形成一个“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CIPP模型的核心理念贯穿了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4个阶段。CIPP模型能够在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大纲设定阶段就广泛征集建议,确保实践教学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在实践教学准备阶段,该模型能够系统地梳理实践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实践教学实施中,该模型以课堂、学期、学年为周期建立起实践教学成果的反馈机制,将学生的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估等信息及时用于教学方式的调整、教学内容的优化等。鉴于实践教学评价改进性的需求,CIPP 模型因其反馈性尤为契合,能够将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以便调整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时效性。
二、基于CIPP模型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一)动态评价模型
本文基于CIPP模型构建了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成效动态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展示了实践教学评价的完整流程,强调了各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反馈机制。首先,在背景评价阶段,主要对环境基础进行诊断性评估,分析实践教学的环境和目标,评估目标定位、产学合作和专业特色等内容,明确实践教学的方向和定位;其次,进入输入评价阶段,这一阶段聚焦于资源配置,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师资投入、场地设备和组织保障等要素,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再次,进入过程评价阶段,即实践教学的实施执行阶段,重点关注实践类型、实践过程和实践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最后,进入成果评价阶段,对实践教学成果进行终结性评价,包括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各方评价,以直观反映实践教学的绩效和影响力。基于CIPP模型的实践教学评价模型,为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评价框架,有助于推动实践教学的持续改进与优化。
图1" 基于CIPP模型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成效动态评价模型
从图1可以看出,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4个阶段存在相互依存和影响的关系。环境基础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环境不佳,那么实践教学的过程及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而资源配置则是实践教学的关键因素,它需要根据环境基础、实践类型和实施过程的具体需求来动态调整,以确保实践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同样,过程评价中的实践类型、实践过程和实践管理等也会对资源配置和成果绩效产生影响。如果实践过程管理得当,那么实践教学的效果自然会更加显著,反之则可能导致效果不佳。实践教学的成果绩效不仅受到环境基础、资源配置和教学实施的影响,而且其表现也会对环境基础、资源配置以及实施过程带来正向或负向的反馈,进而对这些要素进行调整和优化。可见,每个阶段都会受到前面阶段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就是说这4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实践教学评价的整体框架,通过对每个阶段的深入分析和评估,以全面了解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优化和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二)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CIPP模型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涵盖了实践教学的背景、输入、过程及成果4个方面。为了更深入地评价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个一级指标下又细分3个二级指标,共计12个二级指标。进一步地,将12个二级指标细化为32个三级指标,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细致性和量化性(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CIPP模型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释义
背景评价(C)
实践教学环境基础能力目标定位生源情况生源深度分析报告
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实践教学理念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理念
专业特色优势专业设置优势专业的学科基础及学科发展状况
实践教学体系符合专业特色及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产学合作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类型和数量
产教融合各专业行业标准对接情况
输入评价(I)
实践教学资源配置能力师资投入双师型比例实践教学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高级职称比例高级职称实践教学授课教师比例
企业教师比例任课教师中企业教师比例
场地设备实训实践平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级别、产学研合作平台、校企共建实验室数量等
实践教育基地校内外实习实训场地的类型、数量
仪器设备各类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的完备率、使用率
组织保障经费投入在开展实践教学上投入的经费情况
师生培训开展实践教学能力培训及安全培训的次数
过程评价(P)
实践教学实施执行能力实践类型基础实践实习实训、课程设计、课内实验、社会实践等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成度及优秀率
创新实践产教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教融合、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科竞赛等
实践过程实践教学内容及进度根据实践教学类型及特点,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明确实践任务、合理推进进度等
学生实习实训反馈学生出勤情况、参与程度、接受程度等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教师指导频率、时长、解决的实际问题等
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中采取的形式、信息化及数字化手段等
实践管理校内外软硬件环境实践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及实验室、基地、创业活动中心等管理情况
配套措施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及评价反馈机制;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人员配置情况等
成果评价(P)实践教学成果绩效能力实践能力实践作品符合各实践内容的通过考核的实践作品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完成情况
综合能力成果转化学科竞赛获奖人次及等次、发表论文的篇数、申请软件著作权个数、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个数等
能力提升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职业技能学生职业技能证书、行业企业认证证书获取率
各方评价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和最终就业率,包括签约、参军、自主创业、升学等毕业大学生人数
用人单位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初次就业实践能力的满意度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毕业生对薪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晋升渠道等的满意度
1.背景评价指标选取。背景评价(C)是对实践教学在开展和实施前的目标、环境和基础进行的诊断性评价。为确保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实施,需要评估实践教学目标与社会所需人才的契合度、实践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匹配度,以及各专业实践教学基础设备的完备度。因此,围绕目标定位、专业特色、产学合作3个方面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以此衡量实践教学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目标定位是应用型高校办学理念的直接体现。通过评估生源情况、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理念3个具体指标,判断实践教学的内外部环境与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契合度。应用型高校的各专业具有独特的学科基础和就业领域,在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设定及优势上有所相同。因此,在专业特色部分,通过评估优势专业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具体指标,衡量实践教学在凸显专业特色方面的表现。产学合作是指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在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基于共同利益和相互需求而开展的合作与交流[14]。产学合作是应用型高校高效实施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通过评估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两个具体指标,评估实践教学在产学合作方面的实际成效。
2.输入评价指标选取。输入评价(I)是对保障实践教学正常进行的现有资源进行梳理,并对资源投入和组织支持进行可行性分析。在高校这一实践教学的主要执行场所中,师资力量的统筹和保障力量的配置是确保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为了全面衡量实践教学的资源配置情况,选取师资投入、场地设备、组织保障3个核心指标。
师资投入不仅是实践教学高质量实施的前提,更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评估师资投入时,注重考察实践教学教师的占比和职称结构,具体通过双师型比例、高级职称比例和企业教师比例3个指标来衡量。场地设备作为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实践教学高质量开展的基础。其中,实训实践平台和实践教育基地是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基础,而仪器设备是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载体。因此,在评估场地设备时,选取实训实践平台、实践教育基地和仪器设备3个指标来衡量。组织保障是实践教学持续稳定发展的后勤力量,主要通过经费投入和师生培训两个指标体现。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更新、维护,以及实训实践平台和场地的建设、拓展、维护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因此,在评价组织保障时,特别关注经费投入这一关键指标。同时,实践教学开展前对相关师生进行必要的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包括能力培训及安全培训。特别是安全培训,它是所有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对于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安全隐患,必须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确保实践教学的安全顺利进行。
3.过程评价指标选取。过程评价(P)是实践教学动态评价模型的关键核心环节。在这一评价环节设计了实践类型、实践过程、实践管理3个指标,旨在对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持续的监控,及时发现不足并反馈存在的问题。
不同的实践类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各有侧重,因此检验学生能力标准就不能采用统一的形式,而应该根据实践类型动态调整考核方式。实践类型主要通过基础实践、毕业设计、创新实践3个指标体现,囊括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有的实践形式,更好地展现了实践教学的全程性。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完成情况是整个实践的中心环节,也是确保实践教学高质量完成的关键。为此,该部分主要由实践教学内容及进度、学生实习实训反馈、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以及实践教学方法4个具体指标体现。这些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并改进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除了主要参与主体和指导教师外,实践管理也至关重要。它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指导和控制。因此,选取校内外软硬件环境和配套措施两个指标来体现实践教学管理的水平。这些指标有助于了解实践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为改进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4.成果评价指标选取。成果评价(P)是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直观反映实践教学质量,其着眼于实践教学成果的形成性评价,也是对整个实践教学流程的终结性评价。成果评价由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各方评价3部分组成。
在实践能力方面,关注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所取得的直观成果。这包括实践作品和毕业设计两个核心指标。实践作品能够展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学到的技能和应用能力,而毕业设计则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通过对这些实践成果的评估,可以了解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发展水平。综合能力是成果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涵盖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所内化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以及职业技能3个具体指标。成果转化指的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能力提升则反映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各项技能的提升程度,而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对职业技能证书、行业企业认证证书的获取率,是对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的一种认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效果好坏,不仅在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也在于各方对学生的评价。包括社会、行业企业、教师、学生等对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成果信息的反馈。通过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3个具体指标,评估实践教学成果在社会和行业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三、评价实施方案
基于CIPP模型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动态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过程,包含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这4个紧密相连、相互支撑、共同作用的评价阶段。在每个阶段,都强调多主体的参与,包括学校、行业企业、同行专家、职能部门以及师生等。他们共同采取多种评价手段,以获得全面而准确的综合评价结果。
(一)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阶段主要关注实践教学的需求分析和环境评估,确保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紧密对接。输入评价阶段则侧重于评价实践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保障条件,确保教学投入的质量和数量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过程评价阶段关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互动等,以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成果评价阶段则是对实践教学成果的综合评价,包括学生的能力提升、成果转化等,以检验实践教学的最终效果。图2是基于CIPP模型的动态评价活动实施方案。
图2" 基于CIPP模型的动态评价活动实施方案
在背景评价阶段,将采取一系列调研和评估措施。首先,我们通过发放调研问卷和进行深度访谈,明确每门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其次,针对行业企业和学生群体发放调研问卷,旨在深入了解各方对实践教学的具体需求。这些需求涵盖了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理念、课程大纲、实践内容等,以确保实践教学能够符合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同时,也关注这些元素是否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以及是否适应相关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最后,通过调研问卷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准备情况。对教师而言,关注他们是否根据实践类型采用了灵活多样的讲授方式、是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了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是否有企业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对于学生方面,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兴趣度以及对前期课程的掌握情况,以确保实践教学能够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调研和评估,背景评价阶段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指导,确保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前瞻性。
(二)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是在深入了解培养目标、各方需求、教师授课准备情况及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保障进行全面的评估。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的核心在于完备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场地,包括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共同建设的创新实验室等。因此,在这一阶段不仅要评估实践教学设备的完备程度和使用效率,还要关注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实际效果。同时,重视师生双方培训,包括能力培训及安全培训。通过能力培训,旨在将师生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通过安全培训,旨在强化师生实践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意识,确保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安全、顺利地进行。可见,实践教学平台和场地的建设、软硬件投入的使用情况以及师生培训等,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在整个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首先,密切关注教师的教学,如有没有依据实践类型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充分地采用项目式教学、信息化手段、数字化方式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其次,高度关注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表现出强烈的动手意愿、是否表现出创新创业意识等。最后,关注实践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如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学生如何回应教师的指导等。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为了全面获取过程评价的相关数据,在整个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状态数据库、学生参与度量表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等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能够系统地收集数据,更好地了解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后续改进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四)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是对整个实践教学最终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首先,为了确保评估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针对不同实践类型要设定相应的成绩评定标准。这些标准旨在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给予他们公正且具有区分度的分数。其次,除了课程成绩,还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具体实践教学中能力的提升情况。我们期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在技能上有所提升,而且能在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获得成长。同时,也注重评估学生的实践成果是否独立完成,并鼓励他们分享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额外启示。最后,对于一些创新性的实践,关注学生是否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这意味着我们不仅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和成长,而且重视他们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或创新产品。成果评价部分旨在全面评估实践教学的最终效果,包括学生的成绩、能力提升及成果转化等方面。通过这一评估,能够更好地了解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为后续的实践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旭,杨国庆,姚拥军,等.新农科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3(02): 263-267.
[2]王亚平,余贶琭,滕永平.面向智慧交通的物联网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4(01): 184-187.
[3]李峰,秦晓峰,李秀红,等.新工科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机械设计,2023(11):135-140.
[4]高俊枫,黄乐天,胡庆.嵌入式系统“FPGA+SoC”实践教学体系内容重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4(01): 73-77.
[5]耿玉,张东平,时焕岗.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08): 216-220.
[6]晏涌,刘学君,亢勇,等.“电子工程设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10):166-169,180.
[7]孙力,刘志军,葛敏,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社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22(28): 3550-3555.
[8]郑谦,汪伟忠,赵伟峰,等.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高教探索, 2016(12): 36-40.
[9]张晓花,朱陈松,朱昌平,等.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11): 209-213,238.
[10]李宝虹,尹士,霍英东.数智化时代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 2022(04): 74-83.
[11]孟越.基于CIPP模式的传媒类院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探析[J].传媒,2020(17):79-81.
[12]杨海华, 宋怡宁, 闫孟宇.基于CIPP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构与路径优化[J].职教论坛, 2023(03): 67-75.
[13]钟佳容,韦义平.我国教育现代化评估核心指标体系建构[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05):50-61.
[14]戚湧.内生增长理论与高校产学研结合创新研究[J].江苏高教, 2007(02): 134-136.
(责任编辑:姜佳宏)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Based on CIPP Model
YIN Juan1, XU Nan1, GUO Jin2
(1 Jing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69, China;
2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quality of student cultivation, and the evalu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feedback channel and means to monitor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teach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IPP evaluation model to build a dynamic evaluation model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omb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with four aspects: environment found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achievement performance. Among them, environment foundation primarily evaluates the needs analysis and goal positioning of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 allocation focuses on evaluating the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investment guarantee of practical teaching. The implementation mainly evaluates the types, processes and manage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The result performance is to evaluate 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achievements of practice teaching. Based on the dynamic evaluation model,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isting of 4 primary indicators, 12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 32 third indicators, and designs an evaluation scheme according to this.
Key words:" CIPP model; practical teaching; evaluation mode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