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实挑战与策略选择
2025-01-28冯雪
[摘" 要]在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性更加凸显。教师职后培训是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新时代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仍需进一步深化教师精准培训改革,以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存在培训内容的深层性有待提高、培训方式的多元性有待拓展、培训质量评估的科学性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提升培训效果并助推新时代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需实施以下策略:以需求为导向,精准定位的培训目标;聚焦时代要求,纵深拓展培训内容;突出实践导向,创新多元的培训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培训数字化转型;以科学评价为目标,构建多维评估机制。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数字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5)01-0126-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1.020
[收稿日期]2024-12-08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重点课题“吉林省高考综合改革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D24124)。
[作者简介]冯雪(1988-),女,吉林通化人,硕士,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在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性更加凸显。教师职后培训是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转变培训方式;改进培训内容,组织高质量培训[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中指出,要全面推进教师培训提质增效;推进重点改革,完善高质量精准化的培训机制[2]。《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要深化精准培训改革,优化培训内容,打造高水平课程资源,建立完善自主选学机制和精准帮扶机制,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模式,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3]。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为教师培训的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推动了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时代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仍需进一步推动教师精准培训改革。
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提出,“高质量”一词逐渐扩展至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词。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第一次提到“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随着教育政策话语的生成,教育界也逐渐展开对教育高质量问题的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时代价值的认知。学者柳海民认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以“三大动力变革”为手段,以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满足为导向,更公平、更均衡、更协调、更全面、更创新、更优质、更可持续及更安全的发展[4]。吴晓蓉等学者认为,站在系统均衡观角度,高质量教育表现为教育结构更均衡、教育要素更充分、教育动力更强劲、教育风控更迫切;从质量管理观角度,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尽可能高水平地满足教育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从民生改善观角度,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凸显个体追求的内在精神成长,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发挥重要作用[5]。周洪宇等学者认为,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指向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需要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体系更加完备、更加丰富多样、更可持续发展、更为安全可靠的教育体系[6]。通过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关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但多数学者认可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以满足人民需求为目标,更加公平、均衡、创新、优质的教育。
(二)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1.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一是要具备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要求教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元化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育人观。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学生不光要掌握知识,还要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发展的社会,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新知、持续学习新知、掌握新技能、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三是要具备开放的教育观。注重融合发展,能够将跨学段、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扩大学科知识的外延,做好线下与线上、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互联互通,打造教育资源共享的教育新格局[7]。四是要具备创新的教育观。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阶段,要求中小学教师改变传统的育人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注重在教学实践中营造创新氛围、创设创新情境、提供创新条件、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2.教师应淬炼专业本领。扎实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立足新时代,科学知识转化更新的速度加快,学生的学习需求多样而超前,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明晰学科本质,成为学科专家,才能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一是要求教师具备更丰富的专业知识。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紧跟学科专业发展前沿,更新学科知识,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不断更新技能,站在学科前沿开展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开发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资源,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要求教师具备更高水平的科研素养。强化“学习者”“研究者”的角色,提升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系统深入研究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形成学术成果,进而助力高效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三是要求教师具备更高水平的数字素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封闭保守的教育,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双向赋能、深度融合,数字素养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素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必须从思想、理念和技术上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学会获取、加工、传递和应用数字信息,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
3.教师应践行“教育家”精神。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并提炼出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家精神是传统师道与时代精神的凝结,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谁培养教师”“培养什么教师”“怎样培养教师”的问题。新时代教师应积极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执教追求,主动将教育家精神贯穿于为人、求学、做事的始终,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立足知识和时代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更迭知识结构、主动求真求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成为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的“大先生”,成为真正有理想、有情怀、有能力、有境界的新时代教师。
二、新时代高质量教师培训的现实挑战
在国家政策文件的大力引导下,各地在培训规划、组织实施、效果反馈等方面逐步完善,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实现规范化和专业化,教师培训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深化教师精准培训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我们仍需理性看待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挑战。
(一)培训内容的深层性有待提高
满足教师需求才能保障培训质量,忽视教师需求的培训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8]。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从设计、实施到评价均应紧密围绕国家政策,深入洞察培训对象的需求,以确保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除专业知识与技能需要提升外,对先进的教育理念、跨学科知识结构、课程整合与开发、信息技术应用、个性化教学、学生需求分析、学生发展规律等方面也有较高的培训需求。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对这些方面的考量不够充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层性仍有待提高。例如,河北省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觉得培训内容过于基础,缺乏针对他们专业成长的高级课程;一些农村地区的教师反映,培训内容在适应农村教育环境和资源方面不够贴切;等等[9]。再如,针对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的调研结果显示,吉林省现有中小学教育科研培训无法满足教师的需求,培训内容针对性、专业性、实操性不足。培训内容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培训内容必须更为精准地对接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与时代发展要求,才能真正提高培训质量,助力教师成长。
(二)培训方式的多元性有待拓展
选择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的培训方式对提升培训效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精准培训要求在设定培训方式时充分考虑教师的背景、需求、学习风格及培训内容的差异性。然而,现有的培训仍较多地采用线下专家讲座、名师经验分享、线上观看学习视频等培训模式,即使有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形式丰富多样,但实质上仍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整体看来,教师培训方式的多元性仍有待拓展。例如,一项对湖南省3县25镇乡村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培训形式重“静听式”,现场专题讲座和网络远程研修比例最高,分别占比22.3%和23.2%,而网络远程研修也主要是以专家讲座的教学方式实施[10]。再如,一些参培教师表示“现有培训多采用讲座或经验分享为主的讲授模式,在目前的培训活动中,自己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实现培训者与参培者、参培者与参培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针对菏泽市教师的调研结果显示,呼声最高的培训方式是“观摩教学”,之后依次是“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现场参观考察”“专家名师具体指导”和“同行介绍经验”等,可见教师更渴望得到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培训指导[11]。培训方式多元性不足会制约教师培训的整体效果,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培训应进一步拓展与创新培训方式,帮助教师实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即学即用。
(三)培训质量评估的科学性有待提升
教师培训的目标能够让参培教师利用培训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改进教学实践,改善学生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考核评价不仅要指向参培教师的学习态度和表现,还要指向培训目标的达成和预设成果的产出。但目前培训效果的评估大多局限于教师对培训活动的参与感和满意度等,对教师在培训后教学实践活动的应用效果检验仍显不足。同时,培训评估的主体和方式均过于单一,主要通过对参培教师问卷调查、测验等方式反馈培训效果,难以为培训内容和形式的优化提供有效的指导建议,评估的深度和准确性有待提升。科学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应以教师行为的改变为切入点,让培训成果精准对接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本任务的具体落实,才能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
三、新时代高质量教师培训的策略选择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培训工作需要补齐短板,与时俱进,提质增效,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提供强大支撑。
(一)以需求为导向,精准定位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教师培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与灵魂,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时代发展需求、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成长阶段需求为导向,精准定位培训目标。
1.要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在制定培训目标时应立足高质量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政策文件为依据,在对其进行充分融合的基础上设定培训目标。如在制定培训目标时,将培养教师数字素养、灵活应用数字技术作为目标,为教师适应新时代智慧教学夯实基础[12]。
2.要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教师对培训有不同的需求,在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培训方案时要保证学校、教师有充分的话语权,要广泛征求参培教师的意见,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学校、教师的意见,充分了解参培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形成“问题清单”“任务清单”,为培训目标的设定提供科学参考。如湖南省某县在送教下乡时设计“八张清单”,包括学员问题单、学员任务单、送课送教单、示范课互研单、磨课提示单、学员实践单、成果展示单和总结提升单等[13]。
3.要满足教师成长阶段需求。鉴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有着不同的培训需求,在制定培训目标时需要按照培训对象细分培训目标,针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成熟教师、专家型教师等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设定差异性培训目标,再结合培训目标设计层次性、专业化的培训活动,帮助新入职教师“站上讲台”、青年教师“站好讲台”、成熟教师“站稳讲台”、专家型教师“站高讲台”。
(二)聚焦时代要求,纵深拓展培训内容
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职业情怀等方面均提出新的要求,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向研究者、教育家等角色转型。鉴于此,教师培训也应在现有培训内容体系的基础上,转向“智慧型”范式,调整、深化培训内容。
1.加强师德师风培训。师德师风是高质量教师的首要标准,中小学教师培训必须注重提升教师实践师德的能力,将教育家独特的爱国精神、教育思想和人文价值纳入培训课程体系,系统设计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课程。
2.强化教育科研培训。增设教育科研培训内容,如科研课题申报流程、科研选题、研究报告撰写、教育科技成果转化等相关培训内容,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促进教师从“教书匠”的传统身份向“学习者”“研究者”角色转变,助力教师将科研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3.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培训。贯彻国家教育数字战略,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设计阶梯式培训内容,覆盖从基础到高级的各个层面,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推动教师主动应用新技术,提高教师的数字技能与信息素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
4.注重引入与教育改革、教师发展相关的新兴领域知识。如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人工智能、未来教育等内容,使教师能够将教育教学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及要求联系在一起,促进教师从根本上理解教育变革与教学创新的必要性,认识到新时代人才培养及其发展的本质特征和未来需求[14]。
(三)突出实践导向,创新多元培训方式
目前以专家讲座、经验分享、线上网课学习等为主的培训方式,从组织者的角度来看,虽然具有高效、便于组织、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优势,但对于参培教师则属于灌输式培训,无法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培训者也无法现场接收到参培教师的反馈,导致教师的培训体验不佳,难以取得培训实效。因此,必须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以提升教师的参与感。
1.注重合作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可以避免单一化的讲授法所造成的参培教师体验感不足的弊端,在实际培训中,可通过任务式、项目式、访谈式、研讨式、辩论式等合作学习方式加深教师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和对自身问题的反思,增强参培教师的体验感,促进教师的共同成长。可以借鉴英国的“伙伴合作”培训模式,由校内教师学习小组与高校教师合作,围绕困扰教师或学校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情景中通过学习、讨论、专家协助等途径开展培训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15]。
2.突出实践式学习。改变“隔空指导”,通过优质课堂分享、现场教学、实践训练、案例分析等方式,让中小学教师回归教学场景、深入实践情境,把握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学习教学实践中的亮点。从教育实践出发,让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教学理念、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不足,得到更加专业化、可操作的实践指导,真正服务教师的专业发展。如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小班、包班、复式教学的需要,通过实际课堂诊断、深入名师课堂等方式培训,增强对乡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
3.融合技术的学习。通过引入数字化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如在线教育平台、AR和VR技术等,为教师提供优质的培训资源,搭建虚拟现实场景,帮助教师在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情况下,实现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自主学习。探索在教师培训平台开设“课程工作坊”,实现参培教师与授课专家、培训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16]。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培训数字化转型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提升了教育的便捷和实效,同时也带来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线上培训、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正在成为教师培训的“新常态”。应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教师培训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师培训融合,探索“智能+教师培训”,提升培训质量。
1.利用数字培训头部资源。目前,教育部正在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2022年,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了面向全国教师的暑期研修和寒假研修,为教师培训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范本。中小学教师培训应继续利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这一头部资源,为教师培训提供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助力教师培训智能化提速。
2.开发区域数字培训平台。一是建立学习支持系统。打造区域数字培训平台,设计集培训需求调研、培训数据搜集、培训问题诊断和方案解决、培训跟踪指导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优质学习平台,建立便捷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教师发展提供数字化支持。如无锡经开区是中央电化教育馆首批“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试点区,建有人工智能教育基地,适当合理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传统教师培训供给机制僵化、培训形式单一等问题,以人工智能助力,形成数字化智慧化信息化教师培训新模式[17]。二是引入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与丰富的学习资源,形成教师培训的资源超市,并基于数据分析,建构教师需求模型,实现学习资源的精准推送,帮助教师自我提升与成长。三是提升培训团队的数字化素养和能力。提升培训者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培训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水平,增强区域培训的造血能力。
(五)以科学评价为目标,构建多维评估机制
培训后的考核评估既可以使参培教师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也能使培训师、培训单位掌握培训成效、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组织教师培训、开展教师培训质量的监测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考核评估应避免形式化,应以科学评价为目标,构建多维评估机制。
1.评价主体多维。除参培教师本人外,也要将教育行政部门、培训师、学校、参培同伴教师、学生等纳入评价主体,进行多主体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
2.评价内容多维。包括培训基础评价、培训实施评价、培训结果评价、培训迁移评价等[18]。尤其应注重培训迁移评价,即对参培教师是否将培训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持续地运用于工作之中进行评价。可通过课堂听课、授课视频分析、座谈研讨、分享展示、学生反馈、教学技能比赛等进一步考核评估培训效果,反思问题和总结经验,为后续的培训提供参考。如吉林省的国培工作,培训的绩效用成果佐证,强化对后续跟踪指导的评价,以教师行为的改变为切入点,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检验培训的效果[19]。
3.强化激励性考评。可将培训与教师评优、晋升等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以此促使教师认真、正确地对待培训工作。通过实施多元化评估考核,保障培训成效,真正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20]。
教师培训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性工作,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在不断巩固原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改革与创新力度,挖掘当前教育实践中的痛点、难点问题,补齐短板,打造更加精准、优质、高效的培训,为新时代打造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人才,为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2018-01.
[2]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5/20/content_5609135.htm,2021-04.
[3]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2022-04.
[4]柳海民,邹红军.高质量: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路向的时代转换[J].教育研究,2021(04):11-24.
[5]吴晓蓉,胡甜.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标准及实践[J].教育与经济,2022(02):28-34.
[6]周洪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之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03):1-9.
[7]姚加惠.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与着力点[J].中国高等教育,2023(11):47-50.
[8]吕雪.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历史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2.
[9]赵风利,张大伟.中小学教师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J].保定学院学报,2024(05):85-88.
[10]李金国,谢立红,周颖微.乡村教师培训的理性审视与精准施培——基于湖南省3县25镇乡村教师的调查[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11):70-76.
[11][20]刘艳梅,时凤玲,彭晓东,等.新课标背景下菏泽市中小学师资培训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观察,2024(14):27-30.
[12]李彦欣,樊清华,万赫达.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教师教育的内在机制与实施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4(09):22-26.
[13]李方.深化精准培训改革:教师培训提质增效的专业化之路[J].中国教育学刊,2022(09):7-12.
[14]朱益明.新时代教师培训的新要求[J].北京教育·普教,2023(10):15-19.
[15]杜静.行与知的审视:英国教师培训的实践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2012(12):30-34.
[16]李建麟.打造新时代教师培训品牌的实践探索——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111-114.
[17]毛巾钧,谢琴,许利芳,等.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诉求优化区域教师培训——以无锡经济开发区“五领”工程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4(24):28-30.
[18]田丹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破解路径[J].辽宁教育,2024(08):47-49.
[19]孙世梅.深化精准培训改革助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J].人民教育,2023(12):62-64.
(责任编辑:孙冰玉)
Realistic Challenges and Strategic Option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Train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ENG Xue
(Jil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Changchun, Jilin" 130021,China
)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era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and building an education powerhouse,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building a high-quality, specialized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force has become more prominent. Post-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building a high-quality teaching force and solidly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training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which has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teaching force. The new era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nd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of accurate teacher training to meet the urgent need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training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has problems such as the depth of the training content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diversity of training methods needs to be expanded, and the science of training quality assessment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training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oriented by demand, accurately locat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focusing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expanding the content of training in depth; highlighting the practical orientation, innovating the diversified training methods; making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mo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raining; and constructing a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mechanism with the goal of scientific evaluation.
Key word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ost-service train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