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策略探究
2025-01-27王星雨
摘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展育人育才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形塑更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持续提升综合素养。研究在言明爱国精神、革命精神及奋斗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意蕴的基础上,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现实影响力,从专业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了解传统文化契机、前沿科学技术、文化实践活动5个方面,探究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策略,旨在促使每个大学生均能成长为人格健全、价值观正确的复合型时代“匠人”。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策略
引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多年历史所孕育出的文化瑰宝,植根于中国大地,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时代更迭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从未出现过断流,成功形塑出国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文化意蕴[1]。大学生作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应当充分地吸取和消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将其转化为成就自身综合素养的“精神之钙”。综合素养的提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项要求,是我国适应全球教育改革大趋势、提升我国“大国实力”的重中之重。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意蕴
(一)爱国精神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内容,爱国主义精神的崇高性不言而喻。在全球政治发展的大背景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本要义在于赓续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在专业课程理论学习、应用过程中,应当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一崇高的思想品德,始终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最高点,在接受综合素养培养过程中,成长为有利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优质人才。
(二)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是国家在长期的政治斗争过程中所凝聚的民族精神,为革命提供“灯塔”般的方向感。国家在民族革命精神、民主政治思想同向而行的指引下,吸纳一批批对无产阶级革命充满热诚的爱国志士,最终成功实现民族统一的伟大目标。新时代,革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的内生性驱动力,以全新的形式体现在国家、民族发展过程中。
(三)奋斗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能够对国家、民族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力[2]。基于奋斗精神的伟大力量,大学生能够在面对时代、历史变化时,主动承担重大的责任,以艰苦自强的拼搏精神,涵养新时代奋斗精神,解决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勇敢地迎接思想上产生的各种困惑与迷茫,主动规避享乐主义思想文化侵蚀。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现实影响力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涉及大量关于人格人品、思想意识、道德素养方面的文化内容,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养而言,存在具象化的引导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揉并济儒、法、道、墨、农、兵等思想,以“天下文化之大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渗透到国家、民族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铸就民族累世传扬的优厚思想道德品质,成功哺育一代代中华儿女,在教化人心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变成为创造性转化与发展的新时代民族基因,成为凝聚价值观的“国之重器”。新时代样貌下,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同时,通过国情教育、历史文化传承,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发展脉络和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够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产生重要的现实影响力,诸如“知行合一”科学实践理论、“习与性成(《尚书·太甲上》)”等观点鲜明的思想文化理论,能够对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产生重要的实践作用,为大学生获得阶段性成长提供助力。
(二)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已成功夯实其文化软实力身份,在传扬过程中,以先进的创造性与时俱进,塑造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综合实践能力。新时代样貌下,高等院校需要立足高等教育特征及教育机制,通过释放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影响力,为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内生性驱动力量[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已成为开展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丰厚教育资源。高等院校主要通过深入解读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意蕴等形式,谋定其文化基因,通过进一步强化相关学科的建设,深层次挖掘其文化意蕴的卓越成就力,促进和提升大学生建立综合素养,继而全方位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三)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
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至关重要,因此,大学生需要在新时代样貌下,明确专业课程学习与个人综合素养提升之间的紧密联系,以积极主动的实践行动,做出更加杰出的社会贡献。高等院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提升对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认知,激活其强大的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并以此为根本,合理规划未来职业生涯,全身心地投入专业课程学习中。在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感召的前提下,大学生能够提升包括但不限于知识见识与思维能力、个性发展与身心健康、品德修养与人格完善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迅速找到全力以赴的学习参照物,以人生目标为基础,实现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为防止大学生盲目认同外来文化思潮,对优秀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力,高等教育需要充分释放育人、育才“高地”影响力,持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情况[4]。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历史、哲学及艺术等专业课程教学,承载优秀传统文化,将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进行巧妙糅合,以此引导学生深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精神,培养大学生形成丰沛的核心素养,在发展职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时,需要详细地阐述清楚优秀传统文化典故的时代要义,通过秦末汉初“张良拜师”、魏晋时期“闻鸡起舞”及《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中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经典文化故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信念,继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爱国精神、革命精神及奋斗精神等传统文化精神的现实作用,可以结合综合能力和职业规划完成对未来的科学布局。高等院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综合实践经验、技能丰富与提升的宝贵机会,为大学生综合素养优化夯实基础。最大程度深化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高等院校可以围绕承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意蕴等方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此促使大学生更加乐于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理解爱国精神、革命精神及奋斗精神等。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现阶段,高等院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认知程度上存在一定缺失,值得各界关注的是,大学生文化教育活动、优秀传统文化间存在本质性脱离现象。高等院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侧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为避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发生空泛窘迫感,高等院校师生需要同步提升文化综合素养。尤其在教师方面,需要在文化认知能力、文化分析能力“双提升”的基础上,依循现代教育理念,完成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对接,运用更加丰富、多样、生动且有效的文化教育方式,提升文化教育认知层次。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研究项目等学术研究活动,参与到文化教育认知实践中[5]。教师也可以在专业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持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践行为,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便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解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大作、传世佳品中的文化精髓,为学生理解民族智慧与思想准则提供教育指导。另外,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引进具备优秀传统文化背景、特长的“专任”教师、管理人员,选聘一批兼职大学生专兼职辅导员,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同时,依靠系统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等形式,帮助教师更加深刻地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及哲学等方面的文化成果,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
(三)积极为大学生营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巨量先哲智慧与深厚文化底蕴,能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传递一系列教育正能量。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力,高等院校需要大力传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观念,通过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展览与演出等形式,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思想品德修养[6]。通过邀请优秀的专家、学者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解文化内涵、文化外延的契机。例如,在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会上,学生可以较为深刻地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传统文化智慧,有效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技术技能等。另外,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演出等活动形式,为大学生提供面对面感受国家、民族文化魅力的珍贵体验机会,例如,通过组织大学生前往革命故居、文化博物馆、遗址等文化单位进行参观,大学生可以实际地“触摸”到文化“本身”,体会到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厚重感。大学生通过参与传统文化艺术表演、民间手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文化艺术活动,同样能够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所在。
(四)借前沿科学技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主题
为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院校范围内得到高质量的传播,可以借助前沿科学技术展开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主题,通过科技、设备形成线上文化互动平台,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完成渗透和贯通。高等院校需要充分掌握新媒体、融媒体及自媒体的应用技术,积极整合先进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激发大学生的文化接纳兴趣与学习动能,促使大学生在学习与理解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具体而言,高等院校可以利用VR、AR等前沿的虚拟仿真科学技术手段,为大学生提供感受和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环境。这种创新的方式,通过有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移动通信及云计算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展线上教育,有效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在便捷化的学习方式下,接受文化熏陶,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采取情景剧目、角色扮演等生动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7]。基于此,高等院校可以建设“线上+线下”融合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平台,通过微信、抖音、微博、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吸引大学生展开深入的文化思索。同时,教师可以结合院校海报、宣传栏等完成文化拓展活动,利用创新创业竞赛、“互联网+”等具有开放性的互动形式,最大限度释放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五)组织和开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
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过程中,需要侧重关注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实地调研、专题采访等形式,形成详尽地实践调研报告,便于在传承发展、开拓创新等方面积极地进行建言献策。同时,积极地组织文化体验、考察与传承等不同类型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出口”,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形成文化自信,厚植文化素养[8]。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为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强化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其成为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喇叭”,院校可以积极发挥传承文化和培育新人的主阵地优势,通过组织体验民间文化艺术、参观非遗项目、组织传统文化活动、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竞赛、暑期社会实践团等形式,赋予大学生更高的文化热情,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注入青年力量。
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爱国精神、革命精神及奋斗精神,能够对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产生显著的影响。鉴于此,高等教育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精神之钙”。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高等院校应当清晰地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过程中的现实价值,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文化意蕴对育人育才的关键性。高等院校需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积极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及关联教育内容,在新时代样貌下,以社会发展趋向为基本点,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完成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国家和民族的赓续发展贡献出重要的年轻力量。
参考文献:
[1]刘蒙蒙.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有序演化与创新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0):27-28.
[2]蒋军强,蔡海林,谢伦鑫,等.程序设计语言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融合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5(01):87-91.
[3]李莉,张艺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路径[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5(03):50-52+56.
[4]苏建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分析[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23,36(03):69-71.
[5]侯晓华,王群.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育路径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8(05):54-57.
[6]邹文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4):64-66.
[7]陆时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02):86-90.
[8]刘雪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0):24-26.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