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习论的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2025-01-27谢忠进
摘要:在当今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思政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研究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创新习论为理论框架,探讨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设计理念,提高思政课程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本文对当前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识别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系统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期为高职思政课程的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创新习论;高职教育;思政课程;教学设计
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职思政课程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指导。教育是国之大计,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思想为高职思政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强调通过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基于此,本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创新习论”这一理论框架,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设计理念,探索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高职思政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高职思政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教学方法普遍传统,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互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教学内容方面,很多课程未能与时俱进,内容陈旧,未能及时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多为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应用的指导,难以引起共鸣。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思政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热情不高,课堂参与度低。在教学评价上,高职思政课程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忽视了过程评价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导致一些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缺乏对思政课程的深层次理解和认同。此外,评价方式的单一也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和方向感。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1]。
二、创新习论的理论框架
创新习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提出了通过创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打破传统单一的讲授模式,还可通过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这种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出更多创新的火花,从而逐渐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习论强调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创新习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并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锻炼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还能培养出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冷静思考和创造性解决的能力。
(三)创新习论特别重视自主学习的推动
自主学习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他们在未来社会中不断进步的动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资源,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通过项目研究、实地考察和实验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和学习,体验知识的实际应用过程[2]。
三、基于创新习论的思政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基于创新习论的思政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涵盖了多个重要方面,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思政素养。强调以生为本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点。通过创建开放互动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此外,知行合一是思政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可有效增强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感受理论的现实意义。全面发展是基于创新习论的思政课程教学设计理念的另一个关键方面。现代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成长。例如,通过文艺活动、体育比赛和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审美能力[3]。
四、基于创新习论的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涵盖了知识、能力和情感3个重要方面,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方面,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这包括对理论知识的全面学习,并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够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理论的系统掌握,学生应能够理解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意义,并能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有效分析和解决。
2.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的设计着重于提升学生在问题分析和解决方面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课程将设置丰富的实践环节和挑战性的任务,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学方法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3.情感目标
情感目标则集中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设计将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和价值观引导,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形式,促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角色和责任[4]。
(二)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深刻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课程内容应当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战略方针进行编排,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这些核心理念及其在新时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要求。在此基础上,为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应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分析和探讨典型案例,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还能提升其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能力。这些案例可以涵盖经济建设、社会治理、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看到理论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经验。教学内容设计还需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重要历史事件,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热情。将课程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对时事的关注和思考。例如,结合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社会政策变革等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理论与现实的关系。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分析,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历史的进程和变化,增强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深刻理解。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思政课程的吸引力,还促进了学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的实际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5]。
(三)教学方法设计
基于创新习论的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设计,应充分运用创新习论的指导思想,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的设计应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关键理论展开。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问题,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分析。通过查阅文献、调研数据和实际案例,学生将深入理解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并在探究过程中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验验证和案例分析作为探究的一部分,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从而增强对创新习论核心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项目式教学法的设计需要将实际项目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教师可以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项目,例如社会服务、社区建设等,作为项目主题。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所学理论,还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项目设计应包括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和评估标准,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承担不同角色,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过程。这种方法不仅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体现创新习论的实践导向。讨论式教学法的设计应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组织讨论主题。教师可以选择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事件,设计引发深度讨论的问题,如“如何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共同富裕理念?”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辩论,学生可以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教师在讨论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进行理性交流。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帮助他们在讨论中形成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6]。
(四)教学评价设计
在基于创新习论的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学评价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创新习论的理念,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的结合,并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过程评价在这一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通过持续跟踪学生在探究式、项目式和讨论式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实时了解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深度及应用能力。过程评价不仅涵盖学生的课堂参与、团队合作和项目进展,还包括他们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表现。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价,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提升。终结评价则着眼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应用能力的评估。这种评价通常通过综合测评、课程项目报告和创新成果展示来进行,检验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程度及其实际应用能力。为更好地体现创新习论的核心思想,教学评价还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项目报告、创新作品展示和反思日志。项目报告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展示其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作品展示则鼓励学生在课程中进行创造性实践,并通过展示来体现他们的创新成果。反思日志让学生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成长,提供对学习经历的深入反思。这些多样化的评价形式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其在不同方面的发展,并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将过程评价、终结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方式结合起来,可全面了解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并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地反馈[7]。这样的评价设计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理解,还能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从而实现创新习论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创新习论的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设计,通过科学系统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设计,全面提升了课程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其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一创新的教学设计,不仅为高职思政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也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2024福建省职业教育研究课题《创新习论课程教学设计,提升高职学生课堂吸引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B202405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钟海玲,段欢欢,周梦嫄.思政元素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探讨——以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课程为例[J].大学,2024,(17):102-105.
[2]李双青.高职院校“计算机辅助绘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创新实践[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5(02):98-100.
[3]逯娟,王惠榆,高磊,等.高等职业院校地质类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创新设计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08):54-57+62.
[4]占挺.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开店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2,8(15):65-68.
[5]张蒙.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创新[J].西部皮革,2023,45(15):50-52.
[6]王亚琼,陈珠艳.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路径——以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林业产业,2023,(05):88-90.
[7]梁志文,刘鹏,裴春敏.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创新探索——以忻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22,(18):77-79.
(作者单位: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