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理念下的社区共享互助模式研究
2025-01-27陈柳燊 苏春霞 张姝敏 杨秀兰 蒋迎辉
摘要:社区共享互助是践行公园城市理念、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创新社区治理理念和方法的有益探索。通过对成都市温江区凤凰社区共享互助实践的研究,发现目前社区共享互助中存在互助意识不足、资源供需失衡、组织机制不健全、缺少规范与激励等问题。为了实现社区互助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应该从培育共享意识、搭建共享平台、拓展共享资源、健全互助机制和完善互助规范入手,构建公园城市理念下的社区共享互助模式。
关键词:公园城市理念;社区治理;共享互助;对策措施
引言
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建设着力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民生福祉,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社区共享互助立足于盘活社区现有资源,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同时也是社区治理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一、社区共享互助的概念
互助关系作用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并维系着群体的社会生活[1]。帕特南认为,普遍的互助规范主要形成于横向互动的关系网络之中,社区互助规范是在长期的邻里交往和社区参与的过程中自发形成[2]。综上,本文将社区互助定义为:以特定的社区共同体为基础和纽带的一系列的互助行为和过程。
社区互助离不开人、财、物、信息等相关资源支持,刘丽娟认为社区资本对于主动型社区参与和互助型参与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陈那波等将社区资本分为制度化资本和自致资本,前者是指由政府及社区组织投入的资本,主要包括公共空间、治理资金等;后者主要指社区主体所拥有的现有及潜在资本,主要包括个人物品、个人技能、个人服务等[4]。
另一方面社区居民的互助参与又是构建社区自致资本的有效方法。居民的集体行动中,互助合作有助于社区资本的形成[5]。可见,社区资本为社区互助提供了物质前提,同时社区自致资本的开发与积累又是社区互助的产物。
公园城市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一公三生”,即公共底板上的生态、生活和生产。制度化资本为社区互助奠定了“公共底板”,但还需要通过自致资本来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高质量的生活需求。特别在社区资本还不够充裕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变“输血式”互助为“造血式”互助、如何实现社区互助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需要破解的难题,而社区共享互助为其提供了一条解题思路。将共享理念引入社区建设,对于盘活社区自致资本、探索公园城市理念下的社区互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介绍
凤凰社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辖区内现有居民近4万人,其中原住居民0.1万人,新居民3.9万人。原住居民和外来居民共同构成该社区的居民集体,它既保留着传统社区的部分社会基础,又具有新型社区的特点。与此同时,凤凰社区的社区关系问题也日益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血缘和邻里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人际关系网络遭受冲击,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改变了社区常住人口的结构,陌生的邻里关系使居民难以产生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社区居民关系走向疏离与淡漠,给社区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带来了挑战。
尽管如此,凤凰社区仍有较多社区资本:社区建有小广场、小公园等,为社区共享互助提供了一定的硬件条件;社区居委会和邻里互助协会等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组织动员能力较强;社区内具有较多一技之长的居民,社区具有较丰富的社区文化等。这些为凤凰社区探索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
2021年凤凰社区开始实施社区共享互助项目,就社区共享互助模式进行了探索。社区共享互助项目主要包括实物共享互助、技能共享互助和服务共享互助。实物共享互助是指居民共享自己家中的闲置物品,包括家电、书籍、玩具等;技能共享互助是指社区中有技能、有特长的居民通过共享自己的技能或特长参与社区互助,既包括维修、理发等日常技能,也包括武术、书法、手工等艺术技能;服务共享互助是指社区多方主体参与社区共享活动,提供互助服务。
三、凤凰社区共享互助存在的问题
2023年12月笔者对凤凰社区居民进行了随机采访和问卷调查。被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大体相当,女性略多于男性;年龄跨度较大,其中64%集中在45―65岁年龄段;退休人员占比为58%,在职人员占39%,职业类型多样,失业人员占3%;在本社区居住3年以上的居民超过60%。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凤凰社区共享互助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缺乏社区共享互助意识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社区人口流动变得频繁,许多初代居民已经搬离,同时,众多新居民通过购置二手房、租赁等方式迁入社区,导致人员构成趋于复杂。在此背景下,邻里间的交往逐渐淡漠,居民之间的熟识度也显著降低。居民共享意识的缺乏导致其参与社区共享互助的积极性不高,相关共享制度也难以及时调整与完善,这两个方面因素叠加影响着参与社区共享互助的人数。调查显示社区邻里之间“只是认识,见面打一下招呼,基本没什么来往”和“不太认识,没什么交集”的比例之和达到45%,认为邻里之间“互助氛围一般”和“非常差”的占比达52%。可见,虽然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一定的交流,但是邻里之间关系一般,互助氛围较差。
(二)共享互助资源供需失衡
调研发现社区居民中经常参加社区共享互助活动的仅占29%,偶尔参加和没参加过的居民分别占54%和17%,部分居民表示完全不知道有社区共享互助项目。目前凤凰社区共享互助存在供需失衡的情况。一方面现有活动类型较单一,多以常规的社区治理类、文化娱乐类活动为主,呈现出模式化、固定化的特点。例如,目前社区内的社群组织基本是基于兴趣爱好而组成的文娱类组织,如书法协会、舞蹈社团,参与者多为有相同兴趣爱好的退休居民,社群组织发展具有封闭性,共享互助人群覆盖不足、居民参与率不高;另一方面虽然社区有较丰富的社区资本(特别是社区自致资本),但仍存在着一些居民所共享的闲置物品二次闲置、有一技之长的居民、社区骨干和社区企业等并未被充分挖掘和培养的现象。反映了现有社区共享互助模式缺乏规划性和协调性,既没有了解居民的需求,也没有因地制宜盘活社区特色资源。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共享互助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随需服务”是未来社区共享互助的发展趋势,只有充分了解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才能更好地提供社区共享互助服务。
(三)共享互助机制不健全
社区共享互助机制建设不仅关系着社区自身的发展,更会影响最终的互助效果。社区共享互助机制不健全表现为:(1)活动组织保障机制欠缺。社区共享互助活动的开展缺乏专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大部分的社区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共享互助经验,互助活动的组织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有限,缺乏规范的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和责任分工等,仅依靠社区自身难以提供高质量、可持续的社区共享互助活动;(2)社区居民的共享互助水平参差不齐,社区并未建立完善的互助能力培训机制;(3)社区共享互助缺乏相应的过程管控与反馈机制,共享互助活动的效果无法保障,居民意见也无从反馈。
(四)共享互助缺少规范与激励
在社区共享互助项目的发展中,健全有效的共享规范与激励机制是提升共享互助效果的重要保障。实现共享互助的规范性,就需要设立相应的制度规范,对共享互助进行激励和监督。调查发现,64%的居民表示社区共享互助活动不够规范,缺少必要的管理和组织制度,体验效果一般。目前社区共享互助的居民参与以组织动员下的被动式参与为主,缺乏能激发内生动力的激励机制。有近六成的居民认为社区现有激励形式单一,主要以“荣誉”激励为主,互助激励的效果不显著。
四、推进社区共享互助的对策
(一)创建互助氛围,培养共享意识
关系认同及蕴含其中的情感有助于撬动社区居民力量,并在日常交往和组织培育过程推动居民自我认同、角色认同和理念认同,而认同在公共生活中的生产与再生产是推动居民持续参与的重要动力机制[6]。培养社区情感,包括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信任感,形成关心互助的社区氛围。由于居民之间缺少互动、不熟悉而产生的不信任需要长期的社区教育和社区倡导来改变。社区要在日常生活中倡导共享观念,培育共享意识,增加居民对个体和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互助友爱的社区氛围。
(二)搭建共享平台,拓展互助功能
共享平台能够有效促进信息共享和交流沟通,为了更好促进社区共同体的信息共享和互助交流,社区可以建立线上共享平台,同时以线下的共享空间、社区互助组织和兴趣小组等为实体支撑,促进线上线下的双向互动。在线上,居民可以利用共享平台登记自己拥有的闲置资源或掌握的技能特长、发布互助需求、参与互助活动和实现充分互动。在线下,以社区共享互助活动作为切入口,社区负责资源的管理与共享互助活动的开展,积极开展平台推广会和宣传会,提高居民对共享平台的使用频率。线上平台与线下共享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三)拓展共享资源,提升互助质量
一方面拓展“造血式”共享资源。积极整合社区内的企业、社会组织、自组织等资源,挖掘社区内部的“能人”“热心人”,组织一批互助经验丰富、专业素质较高的居民,形成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指导,开展共享互助能力培训,带动社区内部互助循环,提升互助质量。另外,还可通过学习借鉴近期成都市开展的“共享奶奶”“社区厨房”等项目的成功经验,促进社区共享互助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拓展“输血式”共享资源。引入社区周围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创新“社区+高校”的共享互助合作方式。目前正尝试在凤凰社区开展“师范生课外辅导”“医学生普及健康知识”“美术生参与社区美化设计”等共享互助活动。高校志愿者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社区提供特长服务,为社区共享互助注入了活力;同时,社区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理论知识的广阔平台,对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促进其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成。高校借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向周边社区传播知识与文化,这客观上也增强了双方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互助合作。
(四)健全互助机制,提供共享支持
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健全社区共享互助实施机制。社区要结合社区实际制定社区共享互助建设方案,完善互助保障,推进共享实施;完善社区人才培训机制,健全完善分级培训制度。社区可从服务质量、专业能力和服务效果等维度对参与主体进行考核与筛选,选拔出各方面素质都较为优秀的主体参与互助,提升互助效果;完善服务评价机制,健全居民满意度评估机制。收集居民对共享互助的评价和反馈,再针对这些评价和意见,对社区共享互助进行定期系统的完善和优化,以保障社区共享互助的良好发展。
(五)完善互助规范,创新共享激励
健全社区共享互助参与激励制度,推动社区与社区组织、社区工作者、社区企业单位与社区居民联动开展共享互助。建立互助积分奖励制度,将居民评价、服务积分纳入考评,定期对积极参与、创新性强的居民及社区组织予以奖励。也可以开展“社区共享互助分享会”活动,让社区居民或社区组织分享自己参与社区共享互助活动的经验和心得,实现居民共享互助经验的共享。
结语
和谐邻里关系展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凤凰社区关于社区共享互助的实践探索,弘扬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邻里文化,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成为新时代实现社区融合的有效途径。同时,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下的社区共享互助模式的探究,进一步推进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打造社区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公园城市理念下构建社区共享经济平台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221438901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冯科,吴婕妤.收入差距与健康公平——基于2018年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20,(10):121-132.
[2](美)罗伯特·帕特南.独自打保龄[M].刘波,祝乃娟,张孜异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
[3]刘丽娟.社会资本与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基于CGSS2012年数据[J].现代商业,2017,(17):148-150.
[4]陈那波,李伟.把“管理”带回政治——任务、资源与街道办网格化政策推行的案例比较[J].社会学研究,2020,35(04):194-217+245-246.
[5]肖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J].人民论坛,2018,(16):78-79.
[6]颜玉凡,叶南客.认同与参与——城市居民的社区公共文化生活逻辑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9,34(02):147-170+245.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