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五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的构建
2025-01-27黄依伦
摘要:心理健康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发展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决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又分门别类的系统工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站—班级辅导员—学生朋辈力量”的五级工作体系旨在形成全员参与、多方联动的工作氛围,促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分层次、全覆盖,保障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推动建设平安校园,助力构筑和谐社会。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五级工作体系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竞争的愈发激烈,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和比例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据近期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大学生轻度焦虑风险达38%,轻度抑郁风险达16.5%。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其学习、人际关系、生活以及就业造成了不良影响,还会成为严重危及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明确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高校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阵地,对他们进行系统、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素质,这种素质是他们未来步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上主动参与社会劳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必备条件。与本科院校相比,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在理论研究、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工作体系和标准的工作范式。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特点的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
一、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需要心理干预的学生人数骤增
当前,需要心理干预的学生人数骤增,主要表现在心理异常或心理危机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各高校咨询人数以及“重点关注”人数剧增;医疗机构精神科、神经内科的就诊压力不断增大;家校之间就重症精神疾病学生的沟通难度增大,学生工作队伍疲于应付等。而上述一系列状况所导致的后果令人触目惊心,最新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5.89%,自杀计划的报告率为4.4%,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报告率为16.6%。大学生自杀死亡率为2.37/10万,在大学生各类非正常死亡原因当中,自杀导致的死亡位列首位,占47.2%[1]。以上数据明确显示出,当前部分大学生生命欲望低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预防大学生“轻生”思想及行为发生的教育工作形势十分严峻,刻不容缓。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性压力普遍较高
高职院校学生的压力源主要为以下4个方面:(1)学业压力,如课程学习太难听不懂、作业要求太高不会做、科研项目没兴趣不想搞、论文要求太多弄不好等,学业压力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2)人际压力,如同辈关系、师生关系、家庭(亲密)关系、实习人际关系等,这些人际关系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3)个人生活压力,主要有身体健康压力、个性特点压力、经济压力等,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家庭经济状况不太满意,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负担[2];(4)求职就业压力,如与论文有矛盾、确定职业方向、投简历与面试、职业前景不明等,求职不理想带来的失落、茫然、不满、焦虑甚至仇恨的心理伴随着学生,令其无比痛苦。
(三)高职院校现行工作体系已无法满足当前需求
与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比,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工作体系和模式应对当前形势稍显不足,主要体现为4个方面:(1)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咨询+活动”服务体系对学生提供的发展性支持远远不够;(2)“全员心理育人”的效果未体现,除了辅导员、学生工作部这些学生管理口的相关人员外,大部分教职工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置身事外”;(3)对心理问题的研究不足,工作体系和技术运用缺乏标准范式,导致各高职院校普遍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能力不足;(4)区域发展不均衡,研究表明,与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院校在健全体制、制度落实、经费支持、硬件设施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短板均表现得更为突出[3]。
二、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新思路
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具体体现,当前亟待构建适应新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闭环机制、长效机制。本文认为,应该积极发挥学校内部不同组织和成员间的作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套“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心理咨询中心—二级院系心理辅导站—班级辅导员—学生朋辈力量”上下联动、协同共进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推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在新形势下高质量运转。
(一)一级网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是全校开展各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决策指挥机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负责人,学生工作、教务、保卫、宣传、后勤、校医院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二级院系负责人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是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龙头”,主要负责针对全校心理健康相关的教育、筛查、干预、危机处置、活动举办等各项工作进行前瞻性调研和规划,指导、统筹、协调、检查、监督全校范围内所有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相关性工作,确保有序开展、高效推进和扎实完成。
(二)二级网络:学校心理咨询中心
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一环”,心理咨询中心具有“引领方向、控制发展、重点预防、统筹处置”的功能,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中心的工作大致分为筛查和干预两个方面:(1)通过定期开展测评与摸排,不仅让学生更为客观地了解自身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让学生工作相关人员从宏观了解到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能从微观上针对各档次重点关注学生进行逐级响应、分类处置;(2)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和危机处置等干预服务,全面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发展,从专业视角、最大程度地缓解学生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以期维护校园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三)三级网络:二级院系心理辅导站
心理辅导站是在各二级院系内部成立的下属机构,须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的顶层指示,并结合本院系实际情况,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开展本院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本院系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工作;第一时间对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进行谈心疏导;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档案并定期回访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定期组织开展团体性活动;指导本院系各班级的辅导员和心理委员开展相关工作等。各二级院系心理辅导站须加强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和交流,定期向中心汇报工作,并接受中心的管理与指导。
(四)四级网络:班级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最直接的提供者,还是班级心理健康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领航者。他们是连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各科任老师、学生与学校领导层之间的桥梁。高校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个别谈心谈话疏导、班级心理活动组织、危机干预与处置、学业规划与职业指导等。辅导员的尽职尽责、热心服务,关系着切实推进“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个国之大计。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和支持辅导员的工作,既让他们各自发挥出更大作用,又能通力协作,拧成一股绳,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力量。
(五)五级网络:学生朋辈力量
学生朋辈力量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联络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他们承担着多项重要工作:首先,他们需要为所在班级或宿舍传播心理健康方面的科普性知识,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其次,作为五级体系中距离心理重点关注群体最近的一个“关卡”,除了“盯梢”重点关注群体,他们还需及时发现身边出现异常表现的同学,并积极、快速给予辅导性建议,当遇到危急情况时,应立即上报所在班级辅导员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确保危机学生及时获得更为专业的干预服务;最后,学生朋辈人员还需持续留意班级或宿舍中曾发生过危机的同学,提供必要的跟进陪伴和“监护”支持。通过上述工作,学生朋辈力量在与同学们日常相处的过程中便能为之提供及时性的关爱和帮助,将直接促进同学们心理健康素质的积极养成,为校园营造出更加温暖、有爱的氛围。
三、对构建高职院校五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的建议
(一)全流程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处置体系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有备则无患,而有些院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处置体系不仅不存在“预防”机制,还呈现出碎片化状态,很不完善。例如,没有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心理测评并做好记录存档工作,导致全校心理数据库或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不详实;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心理辅导方案,对有家族心理病史、疑似患有严重精神病症以及存在自伤自杀倾向等问题的学生缺乏及时了解和进一步关注;对于每一起已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的跟进和随访工作没做到位,从事件中吸取的经验和总结不足,导致同类型心理危机事件接连发生。因此,要让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发挥“预防”作用且形成闭环,首先,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掌握学生群体心理动态变化,建好心理问题数据库,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其次,根据学生不同情况、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制定心理教育和辅导方案,做到实时预警、科学研判、专业咨询和动态随访;最后,应经常复盘心理危机事件,做到准确总结、及时归类、动态分析和长效反思。
(二)强化各级体系的专业性与协同性
高职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外化表现具有复杂动态多变的特点,而当下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诊断评估不精准、干预预防不到位、诊治引导不科学、呵护覆盖面不足等问题[4]。要想让专业的预防和干预更加精准、科学、到位,真正杜绝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必须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一带多”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辐射成效。具体而言,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资源和培训资源,利用线上线下教育、远程问诊、教师培训、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把心理咨询中心建成一个带动全校学生工作群体心理专业素养提升、强化学校各级心理健康体系工作水平、促进每名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的“循环水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五级联动体系发挥协同作用主要有4点好处:(1)全面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覆盖,无论是课堂教育、校园活动还是学生社区,都能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优化资源配置,各部门的合作协同,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利用率,避免浪费;(3)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教育、心理干预等,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4)助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同辈之间和师生之间互相关爱、互相支持、共同进步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殊性
研究发现,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大学生在生活适应和人际沟通方面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而在就业问题上相对更有竞争力;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普遍不如本科院校学生,但后者在科研、就业等方面面临的实际挑战可能更大[5]。因此,虽然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确实存在差异,但从整体来看,两类学生在心理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能是同等程度的。作为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能因为自身所在学校的“生源优势”而掉以轻心,反之,作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不能因为自己学校在生源上的不足,在与本科院校对比时显得“底气不足”,从而缺乏实操信心。综上所述,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学校领导层和学工教师群体都应当充分认识到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状况的差异,为学生提供相适配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重点帮扶措施,尽量做到“一校一策”“一生一策”。同时,应鼓励高职与本科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类学生间增进认识和相互学习的同时,也促使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体系尽快优化。总之,只有通过全面的研究和有效的措施,才能更好地保障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
通过建立五级心理危机干预协同性工作体系,使学校各部门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全面覆盖、多元化支持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教职员工的专业化发展,塑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构建该体系意义重大,不仅符合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需求,更有助于培养健康阳光的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积极向上的力量。希望本研究的观点能够引起相关领域的重视,并促进高职院校在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方面的持续改进与创新。同时,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加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共同推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本文系2023年度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专项应急项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证研究子课题《高职高专大学生五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SHYJ0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欣烨.新时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J].品位·经典,2022,(23):101-103.
[2]王计生,徐多勇,唐莉,等.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智能预警模型构建[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4,19(01):111-115.
[3]杨慧,池涌,葛富林,等.东西协作、产教融合、精准脱贫:西部山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7):42-46.
[4]陈文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1234”工作模式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23,(02):80-83.
[5]蔡伟.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健康教育模式分析[J].青春期健康,2023,21(08):69-71.
(作者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