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发展新动能
2025-01-26冯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型工业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多年来,吉林省紧紧抓住工业发展这一强省要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创新动能不断激发,努力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创新驱动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引擎。对于以能源消耗、重工业、国有企业、传统产业为主的吉林省而言,虽然自身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但在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国内资源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新冠疫情给整体经济增长带来的长期影响、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面临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等共性问题存在,吉林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需要通过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走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振兴之路。吉林省近年来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多项举措使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显示,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较2022年上升6位,提升幅度全国第一。科技部火炬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数据快报》显示,截至2023年11月,吉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增至68户、892户、3112户,确认入库国家型中小企业达到4550户,分别比2021年底和2022年底增长234.5%和152.2%,入库企业连续两年大幅提升。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吉林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依据2023年新修订的《吉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支持企业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二要系统布局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以需求为导向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中的技术难题,以目标为导向将创新成果及时运用到实际的产业发展中,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的正向互动,形成“有产品、市场认、用户用”的良性循环。三要建设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与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体系,进一步将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优势。
二、坚持“数实融合”,赋能新型工业化
“数实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驱动力。吉林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积极落实数字中国建设部署要求,全面推进“数字吉林”建设,先后印发《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吉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若干举措》等文件,出台多项政策,并提出“464”的新型工业化战略布局。作为传统工业省份,吉林举全省之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中车长客制造的“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吉林省与一汽启动的共建智能网联321工程、长光卫星不断更迭的卫星研制技术、“长智光谷”产业园、奥来德OLED显示产业园,正成为引领吉林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夯实力量,也折射出“数实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
“数实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需要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数字技术支撑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技术、产业、企业和生态四个层面完善融合机制。技术方面,深化数字技术的应用,加快构建数字技术高效供给体系,以更低成本使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识共享和合作,由政府、企业、组织、个人等经济主体跨界融合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扩大应用场景。产业方面,以数字经济赋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工业化发展中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技术关联性与网络协同性,形成数实生产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数智赋能机制。企业方面,建立健全“智改数转”行动计划的推进机制,尽管大部分工业企业由于技术创新不足、有限资源制约、组织结构欠佳等问题尚未完成转型,但是一批民营企业将得到财政资金的支持以建设“智改数转”试点示范项目,以“培训全覆盖+政策全覆盖+经验全覆盖”,推动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愿转尽转。生态方面,培育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多要素支撑的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探索创新“数实融合”的政策环境。
三、坚持“四化同步”,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
新型工业化是“四化同步”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吉林省在国家发展战略指引下,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特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并在此过程中突出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吉林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吉林省以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为64.72%,比2022年提高0.99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也比上一年同期缩小0.02,为工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数字化改革浪潮中,吉林省以“数字吉林”建设为引领,加速带动农村绿色高效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成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四化同步”发展目标的实现仍然任务繁重。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引领、工业化为核心、城镇化为载体、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发展思路,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二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通过建设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推广工业互联网等举措,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网络覆盖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提供坚实支撑。三是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等措施,吸引大量企业和人才向城市集聚。同时,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四是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就业创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五是加强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通过制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作者简介:冯楠,经济学博士,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经济管理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