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大食物观 端好中国饭碗

2025-01-26杨朝丹

行政与法 2025年1期
关键词:吉林省食物农业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谋定了方向、指明了重点。其中的一项重点任务就是“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东北历来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显示,吉林省粮食产量4186.5万吨,黑龙江省7788.2万吨,辽宁省2563.4万吨,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20.9%。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面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大食物观的提出为我国农业发展转型指明了新的方向,为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开辟了新的路径,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更应践行大食物观,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一、推动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

大食物观的重点是粮食,而粮食基础在耕地,关键靠技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首先,要推动藏粮于地。推动藏粮于地要以保护黑土地这块“耕地中的大熊猫”为重点,数量和质量保护双管齐下。在数量上,要通过强化用途管制和严格规范耕地占补平衡来遏制耕地“非粮化”和“非农化”,用“长牙齿”措施保护耕地。在质量上,一是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来不断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坚持“水、电、林、田、路”综合整治,率先把基本农田建设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二是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通过引导农民转变病虫害的防治方式,坚持推广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来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也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其次,要推动藏粮于技。一是实施种业振兴工程。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直接影响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解决种子“卡脖子”的问题,必须从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视角,整合利用种质资源、调整育种目标、从全产业链实施“创新+”策略,通过重组、兼并扩大种子企业规模,打好种业翻身仗,确保中国碗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二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要提高农机生产能力,特别是加强新型农机装备研发和生产,加大新机具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农机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同时要创新农机化组织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加强全程农机化装备建设,培育“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三是加大农业科技的创新研发和转化。加强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同时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改革,引导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使得科技创新成为促进吉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二、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大食物观理念下,除了保障“米袋子”,还要确保“油瓶子”“菜篮子”“肉盘子”等食物供给,这就需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一是根据吉林省的资源特色优化农作物生产布局。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例如东部山区可以依托森林资源,念好“山海经”,发展人参、食用菌、林蛙、中草药等特色经济作物,打造特色经济作物优势产区。中部地区依托黑土区优势,打造优质水稻和优质玉米产区。西部地区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区,可以打造杂粮杂豆和饲料草的优势产区。各级城市周边可以依托交通和城市消费优势,打好“果蔬牌”,注重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特别是发展蔬菜、花卉、水果等高效园艺产业,满足居民的菜篮子。二是调整种养业结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肉蛋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吉林省应鼓励各地的加工企业、养殖合作社、家庭牧场建立健康养殖基地,结合各地资源优势重点突出生猪、肉牛、肉鸡等标准化养殖,有效增加肉蛋奶的供给。通过全方位的布局,不仅可以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还可以拓宽农民增收的路径。

三、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大食物观的提出是从满足人民日益多元化的食物需求出发,而这种需求满足不仅是数量上的,更是质量上的。吉林省要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制订水稻、玉米、大豆、人参、肉牛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加工标准、包装标准等标准化体系。引导扶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扩大“两品一标”农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吉林省农产品的质量水平,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打造吉林特色农业品牌。建立“政府+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联动的品牌建设体系,构建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商业品牌的联动机制,强化品牌建设和监管。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加大对吉林省品牌的宣传和推介力度,重点打造吉林大米、吉林玉米、长白山人参等七大“吉字号”品牌,把优质品牌做大、做强,以品牌建设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践行大食物观,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一是政府部门要联合统筹制定大食物观发展规划,依据各地特色资源来进行产业布局,合理优化食物供给结构,确保大食物观的规划落地。二是按照健全种粮农民受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地力保护补贴、农业保险地方配套等支持政策,将食物主产区的生态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纳入补偿范围,调动农民种粮和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三是构建多元化资金筹措体系。充分利用国家对粮食大县的奖补资金,“十大产业集群”财政投入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园区创建、特色品牌打造等。鼓励金融机构探索订单融资、产业链融资、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融资模式,根据实际设置信贷产品贷款的额度、期限,为吉林省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乡村产业发展。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扶持的资金筹措新格局。四是强化项目扶持,重点向农产品、森林食品、水产品等食物研究与开发、生产加工,特别是向精深加工项目倾斜。

作者简介:杨朝丹,管理学博士,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经济管理教研部教授。

猜你喜欢

吉林省食物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