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TAUT模型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025-01-24王宽
摘要:社区学习共同体是推进社区教育发展、优化社区治理的一种重要形式。从社区居民参与学习行为现状,将整合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模型)作为模型的实证分析来看,经费支持、核心成员能力等10个因素均会对社区学习共同体参与意愿有正向影响,场所配给、活动频率、经费支持等因素的影响最显著。不同性别、学历水平、工作情况以及45岁以上年龄段在参与意愿上有显著差异,不同收入情况无显著性差异。推动社区学习共同体培育发展,增强居民参与意愿,要从“政府层面的政策制度、管理体制机制、资金支持,社区层面的宣传引导、资源整合、培训指导、平台搭建,社区学习共同体层面的内部生态、活动内涵、自身建设,居民个体层面的自我认知、推广引导、个体组织承诺”方面着手。
关键词:社区教育;UTAUT模型;社区学习共同体;参与意愿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5)01-0064-06
一、研究背景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社区学习共同体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路径。“社区学习共同体”[1]是指在社区内的居民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平等,互助,以心理契约的形式自发形成的一种非正式学习团体。它源于社区居民的本质意志,“草根性”极强。它强调以共同体成员为中心[2],发挥核心成员作用[3],通过教学相长,实现学习资源自我供给[4]。它常见的形式有广场舞、太极拳、合唱等专项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是由汪国新[5]于2010年提出;2016年6月由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6]首次从国家层面对“社区学习共同体”进行规范,积极地促进了社区教育模式的变革。
目前,国内对“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大致集中在基本概念内涵、特征价值、培育策略、模式构建方面,但对社区学习共同体参与意愿等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不多。以UTAUT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模型构建,对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参与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探究社区学习共同体培育发展的路径,为终身教育发展、学习型城市建设以及未来社区教育场景打造提供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
二、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一)理论基础——UTAUT模型
Venkatesh等人以社会认知、理性行为等为基础,于2003年提出“权威模式”的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即UTAUT模型(见图1)。该模型共涉及8个变量,包括4个核心变量,即绩效期望(PE)、付出期望(EE)、社群影响(SI)、配合情况(FC);4个控制变量,即性别、年龄、经验和自愿。其中,“绩效期望”是使用系统对个人工作质量、效率等绩效提升方面的帮助程度,“付出期望”是个人对于使用系统掌握、操作等环节的努力付出程度,“社群影响”是亲戚、朋友、同事等周围群体成员对个人的影响程度,“配合情况”是使用系统所具有的技术、设备等与个人的配合适应程度。
有学者使用UTAUT模型开展实证分析研究,如鲍日勤[7]利用UTAUT模型实证感知趣味性、个人创新、社会影响等因素对开放教育学习者移动学习具有正向作用。由于UTAUT模型的研究分析力能达到70%以上,因此以UTAUT模型及其相关因变量,构建社区学习共同体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假设模型。
(二)模型构建
1. 影响因素变量提取
以UTAUT模型为基础,以社区学习共同体参与意愿为因变量,初步提取自变量。依据UTAUT模型将外部支持、社群影响、绩效期望等作为核心变量分类依据,以外部支持为分类依据,选取经费支持(政府提供经费支持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情况)、场所配给(政府对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场地配给情况)、宣传引导(政府对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开展宣传引导情况)、师资配备(政府对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提供师资配备情况)作为自变量;以社群影响为分类依据,选取核心成员能力(核心成员能力水平满足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程度)、计划安排(提前制订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计划安排的情况)、活动频率(社区学习共同体在一定时间内开展学习活动的频次情况)、家属支持(社区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家属对其参与的支持情况)作为自变量;以绩效期望为分类依据,选取动机达成(实际学习活动绩效与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动机符合程度)、学习需求满足(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内容对个人学习需求的满足程度)等作为自变量。提取性别、年龄、学历水平、工作情况、收入情况等个体特征作为控制变量。
2.模型构建与假设
综上所述,提出社区学习共同体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初步模型(见图2)。如前分析,选择了影响社区学习共同体参与意愿的10个核心变量,即经费支持、场所配给、宣传引导、师资配备、核心成员能力、计划安排、活动频率、家属支持、动机达成、需求满足,以及个体特征的5个控制变量,即性别、年龄、学历水平、工作情况、收入情况。根据上述变量,提出如下假设:(H1)经费支持对参与意愿有正向影响;(H2)场所配给对参与意愿有正向影响;(H3)宣传引导对参与意愿有正向影响;(H4)师资配备对参与意愿有正向影响;(H5)核心成员能力对参与意愿有正向影响;(H6)计划安排对参与意愿有正向影响;(H7)活动频率对参与意愿有正向影响;(H8)家属支持对参与意愿有正向影响;(H9)动机达成对参与意愿有正向影响;(H10)需求满足对参与意愿有正向影响;(H11)不同个体特征在参与意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H11a)不同性别者在参与意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H11b)不同年龄者在参与意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H11c)不同学历水平者在参与意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H11d)不同工作情况者在参与意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H11e)不同收入情况者在参与意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研究设计
(一)问卷调查设计
以假设模型为基础,研究编制了调查量表。量表包括三部分,即基本信息、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现状调查、社区学习共同体参与意愿影响因素调查,其中第三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进行测量。
(二)信度及效度检验
为了保证本次调查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随机选取20名社区学习共同体成员进行预调查。采用克朗巴哈系数(即α系数)作信度分析。经测算,社区学习共同体成员参与意愿的α系数为0.861。采用KMO 检验和 Bartlett’s球形检验作效度分析。经测算,参与意愿的KMO值为0.847,表示因子分析很适合;Bartlett’s球形检验统计量X2=753.493(P值<0.05),表明量表与学习参与意愿的主题相吻合。
(三)调查实施及处理
调查选取了部分社区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成员。借助于专业问卷调查平台进行网络调查,发出问卷数量暂无法统计,收回问卷186份,有效问卷为186份,有效率100%。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四、数据分析与假设研究
通过获取数据资料,借助于SPSS和EXCEL等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1.人口统计学信息描述性统计
调查显示,男性占34.95%;女性占65.05%;在年龄结构上,25岁及以下占6.99%,25~35(含)岁占11.29%,35~45(含)岁占17.20%,45~55(含)岁占24.73%,55岁以上占39.78%;在学历上,初中及以下学历占14.52%,高中、中专学历占34.95%,大专学历占25.81%,本科学历占17.20%,研究生学历占7.53%。在工作情况方面,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占1667%,企业人员占14.52%,个体经营户占8.60%,自由职业者占8.60%,退休人员占42.47%,其他人员占9.14%;在月收入方面,不超过1 500元占1237%,1 500~2 500元占16.76%,2 500~3 500元占31.18%,3 500~4 500元占25.81%,4 500元及以上占13.98%。
2.社区学习共同体参与情况描述性统计
(1)在参与目的方面,“强身健体,加强身心健康”占24.01%,“满足自身兴趣爱好”占20.36%,“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占16.57%,“休闲娱乐,打发时间”占14.89%,“扩大社会交际”占14.29%,“为社会服务,体现自身价值”占9.88%;(2)在参与类型方面,生活保健类占26.10%,文化艺术类占2275%,休闲娱乐类占21.34%,社会公益类占1975%,科学技术类占10.05%;(3)在活动场所选择方面,小区活动广场、小区公园占31.33%,社区活动中心(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占25.97%,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院占22.10%,家中的占15.02%,其他地方的占5.58%;(4)在活动形式方面,开展内部讨论、练习、训练等内部活动的占42.56%,开展对外展示演出、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的占30.36%,以共同体间的竞技、交流、观摩等名义开展共同体交流活动的占23.51%,其他活动形式占3.57%;(5)在核心成员具备能力方面,专业技术能力占33.09%,组织管理能力占23.42%,创新实践能力占18.96%,沟通协调能力占16.54%,其他能力占7.99%;(6)针对不足,认为缺乏经费保障支持的占27.23%,认为活动场所有限的占23.60%,认为核心成员能力不足的占1573%,认为学习内容未满足需求的占11.95%,认为缺乏社区师资配备的占18.31%。
(二)相关性分析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相关系数R)对各变量间相关性进行测算。
根据外部支持变量与参与意愿的相关性分析得出,R(宣传引导)为0.709,R(经费支持)为0723,R(活动场所)为0.658,R(社区师资配备)为0.642,均为正向强相关。研究假设H1-H4得到支持。
根据社群影响变量与参与意愿的相关性分析得出,R(活动频率)为0.675,R(计划安排)为0590,R(家属支持)为0.748,R(核心人员能力)为0.585,均为呈正向中等程度相关。假设H5-H8得到支持。
根据社群与参与意愿的相关性分析得出,R(动机达成)为0.469,R(需求满足)为0.631,均为正向中等程度相关。研究假设H9-H10得到支持。
(三)多元回归分析
1.回归模型拟合度检验
在社区学习共同体参与意愿与其影响因素的模型中,R=0.961,说明模型尚可;R2 = 0.927,说明10个自变量能够解释因变量(参与意愿)的水平为927%。
2.构建线性回归方程
以参与意愿为因变量,逐层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得出社区学习共同体参与意愿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多元回归线性关系:社区学习共同体参与意愿=0097(动机达成)+0.121(宣传引导)+0.103(计划安排)+0.113(师资配备)+0.124(经费支持)+0090(家属支持)+0.117(核心成员能力)+0.109(需求满足)+0.129(活动频率)+0.132(场所配给)。
(四)差异分析
1.性别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使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的分析方法验证性别对参与意愿的影响,结果为:F 值为1.641,因该值大于005,故接受原假设,方差齐性。选择等方差行的t值(1.097)和p值,性别的显著性值为0.037,该值小于0.05,说明性别不同会对社区学习共同体参与意愿产生显著性差异,假设H11a得到支持。
2.年龄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通过单因素ANOVA检验得出,不同年龄段间的F值为2.146,p=0.000lt;0.05,同时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发现p=0.427gt;0.05,故接受原假设。进一步通过年龄齐性子集检验,结果显示45~55(含)岁、55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的成员参与意向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45岁以上的成员参与意向显著高于45岁以下的,假设H11b得到部分支持。
3.学历水平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不同学历间的F值为1.219,显著性值为0.025,因该值小于0.05,说明不同学历的成员参与意愿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发现,显著性值为 0.047,因该值小于005,说明方差不具有同质性。采用多重比较法对不同学历的成员参与意愿进行分析,得出:学历越低,参与意愿越高。假设H11c得到支持。
4.工作情况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不同工作间的F值为1.371,显著性值为0,因该值小于0.05,说明不同工作情况的成员参与意愿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发现,显著性值为0.311,该值大于0.05。通过齐性子集检验,显示退休身份的成员参与意愿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其参与意愿明显高于其他人员,该结果也印证了工作情况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假设H11d得到部分支持。
5.收入情况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收入水平间的F值为2.134,显著性值为0.078,因该值大于0.05,说明不同收入水平的成员参与意愿不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发现,显著性值为0.490,因该值大于0.05,说明方差具有同质性。假设H11e没有得到支持。
(五)研究结论
其一,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经费支持、场所配给、宣传引导、师资配备、核心成员能力、计划安排、活动频率、家属支持、动机达成、需求满足等10个影响因素对于参与意愿均有正向影响性,对社区学习共同体参与意愿产生同向的影响作用。
其二,各个影响因素对居民参与意愿的相关性影响降序为场所配给、活动频率、经费支持、宣传引导、核心成员能力、师资配备、需求满足、计划安排、动机达成、家属支持。其中,场所配给对社区学习共同体参与意愿影响最大。因活动场所是社区学习共同体运作、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开展多数需要既定的活动场所,多数发生社区活动广场、小区公园等范围大的室外场地或是社区居民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便捷且功能全的室内场地。活动频率对参与意愿影响性排在第二位,它是社区学习共同体在一定时间内开展学习活动的次数情况,体现了共同体组织内部规范性;同时活动频率越高,既可以表现为学习内容越符合成员学习需求,也可以表现为共同体成员契约性越强。经费支持、宣传引导分别位列第三、第四位。经费是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培育的重要基础保障,就社区学习共同体自身以及成员个体层面而言,经费支持水平也直接影响到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水平。宣传引导是扩大社区居民对社区学习共同体内涵、概念及活动情况等知晓度、认知度的重要途径。宣传力度越大,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就越强烈。
其三,不同性别、不同学历水平者以及部分不同年龄、不同工作情况者在参与意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收入情况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参与学习活动的社区居民以女性人数居多,与多数研究结论较一致;学历水平越低,学习教育需求越强,但对于高学历者,参与社区教育的渠道较多,参与意愿相对较低。45岁以上的成员参与意向显著高于45岁以下的,一是年龄段越高闲暇时间就越多,二是社区学习者的自我认知、自我价值评价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将社区学习共同体视为提升社区居民素质的有效载体。
其四,研究表明,社区学习共同体参与意愿的提升需要多个途径并行来实现,比如经费支持、场所配给是政府层面推动,宣传引导、师资配备是社区层面推动,核心成员能力、计划安排、活动频率是社区学习共同体层面推动,家属支持、动机达成、需求满足是社区居民自身层面推动。而该四个层面途径的施行也与当前社会治理背景下多元化主体协同治理的要求一致。假设H1、H2、H3、H4、H5、H6、H7、H8、H9、H10的验证结果均为支持;假设H11为部分支持,其中,H11a、H11c的验证结果为支持,H11b、H11d的验证结果为部分支持,H11e的验证结果为不支持。
五、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验证得出,经费支持、场所配给、宣传引导、师资配备、核心成员能力、计划安排、活动频率、家属支持、动机达成、需求满足等对社区学习共同体居民参与意愿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为提高社区学习共同体居民参与意愿,分别将上述因素归类至政府、社区、社区学习共同体、居民个体层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聚焦“政府主导、社区主管”导向,提高重视度,加强引导,积极建构外部环境服务体系,形成适合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外部成长生态。
1.提高政策制度层面引领
围绕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培育出台相关政策意见,明确经费保障要求、组织管理机制、资源统筹机制等内容。加强对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规范化管理。结合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终身教育示范(实验)基地等,加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品牌建设、培育机制。
2.健全理顺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社区主管的管理模式,强化市级层面社区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职能,并将管理权限下放给社区,由社区自主推动,实现辖区内各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自由发展、自主培育。理顺教育部门与开放大学体系的关系,建立依托教育系统的成人教育学校和开放大学体系的基层社区学院“双通道”。
3.统筹社区教育资金支持
在社区教育经费中明确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专项资金,同时明确使用途径。鼓励、发动各类教育机构、企业、社团协会等社会力量以合作共建的方式,减轻财政负担。统筹打通文化事业、健康卫生等其他领域的项目资金,实现资金拼盘,弥补专项资金保障不足的问题。
(二)社区层面
加强对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宣传引导、场地资源配给、专业培训指导,横向搭建共同体交流提升平台,为社区学习共同体良性长效发展培育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1.推动社区宣传引导
运用智慧化治理管理平台、数字化学习平台等载体,建立“社区学习共同体”模块专栏或社区网格群、社区公告栏等载体,定期对学习活动安排及活动成效进行宣传、推广。
2.多方整合社区资源
做好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摸底,尤其加强已成规模或有品牌成效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的需求调查。结合部分老旧社区改造提升工程,并融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等场景元素,增强新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现代化配套水平。依托相关政府部门加强社区周边的学校、图书馆、体育馆等场地资源统筹协调。
3.提升培训指导力度
针对社区工作人员开展专题培训,加深其对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内涵、发展模式、培育策略的认知度。依托“政-社”“政-教”联动,建立“社区学习共同体专(兼)职师资库”,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教育专家学者进入社区开展“点单式”指导。
4.搭建交流提升平台
通过开展社区示范性学习型社团(学习共同体)评选活动或是星级评定晋升的方式,选树典型标杆。开展区域内不同社区同类型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交流、资源互通、技能提升,以终身教育为主题举办学习节系列活动,创造学习活动成果展示的平台。
(三)社区学习共同体层面
提升自身组织内涵,加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内部规范、组织管理、成员引导等,形成具有原生自治的群体组织。
1.营造良性内部生态
充分认识终身教育思想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强化终身学习意识,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目的,主动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加强成员间互利协作,实现“心灵需求”和“自我需要”的交融发展。
2.提升学习活动内涵
挖掘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入学习活动中,如在活动内容中融入太极的文化内涵、合唱的音准音阶知识等,拓展建立国学、诗歌鉴赏等科学文化类共同体,提升活动内涵,使之更接地气,更具特色。
3.加强组织自身建设
制订学习计划,建立学习目标,加强组织“契约”意识的形成及管理,形成群体内部规范。迎合时代潮流,从对象上吸引年轻群体融入,改善不合理人员组成结构。注重不同角色类型核心成员的组织管理能力、知识技能培养。引导其他成员个人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开展自我培训,强化学习过程,塑化学习技能。
(四)居民个体层面
提高共同体自我认知及个体的共同体组织承诺,促进对社区建设发展的融入,以己为引导,推动并形成其他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氛围。
1.形成共同体自我认知
目前还存在多数居民对“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认知不够的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增加个人对社区学习共同体的了解认识、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开展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提升。而当社区居民形成一定共同体自我认知并建立起与共同体基本一致的愿景时,就能持续增强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主动意识。
2.加强居民个体推广引导
弥补社区层面加大对学习共同体的宣传普及造成的被动性或单向性,即潜在参与人群个人的个性化需求难以获取。从居民个体层面开展推广引导,则宣传的代入感会更强,受时间、空间约束也相对小一些,从而与社区层面的对策建议形成互补。
3.增强个体组织承诺
在共同体层面已经提出了关于形成共同体内部规范的对策建议。为提高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该对策建议的目的实际上是在共同体内部建立一个生态基础。关于这一生态基础是否能发挥作用,需要居民个体对约定俗成的组织规则、学习计划、管理机制等予以执行,因此需要增强个体的组织承诺,使居民个体能与社区学习共同体整个组织以及其他成员产生相互关联、共同发展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汪国新,项秉健.在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实现人生命性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19(6):3-7.
[2]孙培东,张婷婷.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和发展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22(5):16-20.
[3]曲连冰.社区学习共同体核心成员胜任力模型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9(7):12-15.
[4]黄一鸥,王利华.终身教育理念下构建社区学习共同体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4):79-85.
[5]汪国新.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一种新的成人学习方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5-7.
[6]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6(9):44-48.
[7]鲍日勤. 开放教育学习者移动学习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7(3):11.
A Study o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Community Learning Community Based on UTAUT Model
Abstract:Community learning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optimizing community governance.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learning, with" the UTAUT model as an empirical analysis, it can be seen that 10 factors, such as funding support and core member abilitie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learning, with factors such as venue allocation, activity frequency, and funding support having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among those of different genders, educational levels, work situations, and the 45+ age groups,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come levels.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he willingness of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we need to take measures at four levels: policy systems,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financial support at the government level; publicity and guidance, resource integration, training and direction, and platform construction at the community level; internal ecology, activity content, and self mechanism at the community level; as well as individual self-awareness, promotion and guidance, and individual commitment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Key words:Community education; UTAUT model; Community learning community;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