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线城市发展老年智慧教育的突破路径研究
2025-01-24左媚
摘要:我国从老龄化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只用了21年,且有进一步加快的趋势,从深度老龄化社会到超级老龄化社会,我国将只用10年左右时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年教育,既是我国长期发展战略,也是国家复兴、民族繁荣、民生幸福的社会基础。一线城市,处于我国老龄化发展、应对、治理的第一线,老年教育智慧化发展成为必然选择。深圳的超前布局探索的经验,为我国一线城市老年智慧教育的发展提出四点突破路径建议:树立教学第一的老年智慧教育办学理念,以学习需求为中心统筹配置老年智慧教育资源,以课程(体系)为核心配齐配强老年智慧教育教学要素,以向世界提供老年教育公共产品的战略魄力坚定发展老年智慧教育。
关键词:老年智慧教育;一线城市;路径建议;课程;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5)01-0043-07
一、研究背景
(一)化解一线城市老龄化迫切需要发展老年教育
按照国际现行统计口径,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21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4.2%)。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只用了21年,对比其他国家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所用时间,如日本24年,德国40年,英国46年,法国126年,我国的深度老龄化速度明显较快,且有进一步加快的趋势。202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14.9%,2023年达15.4%,2025继续攀升,预计2032年左右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20%以上),从深度老龄化到超级老龄化,我国将只用10年左右时间,之后持续快速升至2050年的32.54%、2060年的40.17%,企稳一段后将再度上升至2078年的50.39%并继续上升①。
一线城市,处于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的第一线。北京,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成为新常态,2025年,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24%,到2035年,老年人口接近700万人,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高龄老年人口将突破100万人,社会抚养比持续增长,高龄化趋势加速②。上海,全市65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抚养系数十几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5年,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和户籍老年人口分别将超过680万人和570万人,高龄化趋势将越发明显,“十四五”时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的过渡期和宝贵的窗口期③。重庆,2023年年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已达765.94万人,占比2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已达603.50万人,占比1891%④。广州,2025年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比重将超20%⑤。天津,2025年全市常住老年人口将达367万人,占常住总人口比例的24.66%,全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家庭小型化“五化叠加”⑥。成都,202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64.8万人,占比约19.99%⑦。杭州,2025年户籍老年人口将达到235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户籍总人口预计达到27.10%⑧。西安, 202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 237.02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24.77%⑨。武汉,202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将突破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4%[1]。苏州,2025年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220万人⑩,预测占比达到19.06%。随着少子化、不婚化等趋势,一线城市将向超级老龄化加速前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多措并举化解大城市的老龄问题迫在眉睫。
老年教育是伴随老龄化社会而产生的教育形式,这一点从它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1976年,著名老年教育专家彼特森首次提出老年教育的定义:“一个为相关公众进行教育、为适应老龄化开展教育和为专业人员及从业者进行教育的专门领域。”[2]老年教育是以全体老年人为对象的,旨在促进老年人积极老龄化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终身教育活动。发展老年教育,不仅是应对老龄化的战略性积极举措,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基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3]。社会要从“积极老龄化”“生产老龄化”“成功老龄化”的视角再度深刻理解老年教育的价值和意义[4]。在治理大城市老龄问题时,用好老年教育,反哺老龄化社会,促进积极老龄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
(二)大城市发展老年教育亟须提高老年教育参与率
化解大城市的老龄问题迫切需要发展老年教育,但一线城市的老年教育发展情况与老年教育反哺老龄化社会的需求之间,仍有较大差距。以广州为例,据广州市老龄办对2022年广州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的数据,2022年全市共有老年大学52所,学员5.63万人;有113所老年学校,学员163万人;有906个老年教学点,学员1.93万人[5]。就算这些老年大学、老年学校、老年教学点的学员完全不重复,累计计算也只有9.19万人,相比于广州市同期的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195.21万人,广州的老年教育参与率仅为4.7%,仅略高于全国2019年统计的老年大学在读学员比率(4.1%),如果按常住人口计算,这一比率将更低。再看上海,历来被视为老年教育的发达城市,根据2022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全市有5所市级老年大学,老年学员人数全年共计5.48万人。有66市级老年大学分校(系统校)和区级老年大学,老年学员人数全年共计16.55万人,218所街道、乡镇级老年学校,老年学员人数全年共计28.38万人。有6 340个居、村委老年教学点,老年学员人数全年共计4732万人。市、区级老年大学和街镇级老年学校在线学习人数35.47万人。同样,就算这些老年大学、老年学校、老年教学点的学员完全不重复(实际上几乎不可能),累计133.2万人,相比于2022年上海市553.66万60岁以上户籍人口,上海的老年教育参与率也只有24%,仍然不到1/4。
发挥老年教育反哺老龄化社会的作用,仍然面临着最基本的“提高入学率”的问题。有没有能够打破空间限制、时间限制,以集约资源服务更广大老年群体,让更多老年人参与老年教育的选择?当然有,答案就是智慧教育。
(三)智慧教育成为一线城市发展老年教育的必然选择
关于智慧教育及其作用,学术界在描述上略有差异,有人认为“所谓智慧教育, 是指通过科技的协助, 使教与学的过程变得更为便利与多元,智慧教育能最直接地帮助人们建立完整智慧体系的教育方式,目的在于:引导发现自我智慧、协助发展自我智慧、指导自我智慧和培养自我智慧。这一切都是为了要创造一个具有独特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体系”[6];有人认为“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通过培植人机协同的数据智慧、教学智慧与文化智慧,本着‘精准、个性、优化、协同、思维、创造’的原则,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成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人格品性、较强行动能力、较好思维品质、较深创造潜能的人才”[7];还有人认为“智慧教育是充分运用现代智能技术,全面实施个性化教学、按需服务的新型教育模式,以全面培养具有高度应变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是信息化教育的高级形式”[8]。
智慧教育是信息时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智慧教育彻底解构了传统教育的统一性和时空边界,其内在的结构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实现、平等性互动、智慧潜能所开发,它为现代教育理念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和工具支撑[9]。智慧教育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管理方式、支持服务、评价形式等方面为老年教育发展变革带来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10]。在信息时代,要想快速发展老年教育,智慧教育成为必然选择。国家老年大学2023年3月挂牌成立,搭建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汇聚课程资源43.6万门(个),共计408.9万分钟,仅用一年时间,其用户就超235万人,累计提供学习支持服务5 708万人次[11],这就是智慧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明证。
众所周知,深圳是一线城市中最为“年轻化”的一个,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以常住人口计算,深圳60岁以上老年人只有94.0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36%,65岁以上老年人则只占比3.22%。以户籍人口计算,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35.9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6.11%,但深圳对于“老”的事业却谋划早、布局早、服务早,在智慧城市建设大背景中,坚持走老年智慧教育道路。
二、深圳老年智慧教育先行探索实践
作为国内首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深圳从高水平建设数字政府起步,走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前列,正在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建设成为全球数字先锋城市[12]。作为智慧城市的教育模块,深圳规划建设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老年教育作为教育的最后一环,开展了一系列先行探索实践。
(一)全市规划,高水平建成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
2022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在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2020)基础上,高水平建成“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立覆盖全市的智慧教育资源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智慧教育协同创新研究院”,打造成全国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中心和学术平台。例如,构建开放畅通的终身学习体系,依托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深圳老年大学等平台构建老年教育新格局;拓展终身学习资源,建成高水平“深i学”全民终身学习平台,构建数字化资源配送体系,开发未来课堂、移动APP等学习终端,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二)政校共建,创新体制构建老年智慧教育治理体系
深圳于1986年成立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开始举办老年教育,但直到2019年,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一直介于老年大学、老干部大学之间,既没有国内其他老干部大学的组织机构、经费保障,也没有其他老年大学的机制创新和专业保障,还面临着无办学经费、无教学管理人员、教学无规范、管理无章法等典型“四无”问题,被一些老领导称为“俱乐部”。2019年8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9月更名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开始参与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2020年9月,在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的统筹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市委老干部局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开始共建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在全市推行长青老龄大学“体系标准化建设”,开启“政校共建”老年教育创新发展模式,开创“老干部教育融入引领老年教育”新格局,以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的“四化”建设铺开带动长青老龄大学“市-区-街道-社区”等四级集团化办学、体系化发展,其中,智慧教育转型是重点合作内容。
从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围绕老年智慧教育转型开展了系列建设工作,成效显著。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市一级学校,服务人群从退休干部群体拓宽至退休群体;服务人次从3 000多上升为18 000多,增长近6倍;学习网点从1个变成80多个,形成全市一张网;开设专业、课程从24个专业69门课程增长为48个专业126门课程,接近翻番;打造了“名师在线”“长青e学堂”等教学品牌;搭建 “线上+线下”“理实一体化”“基础+拓展”的分层分类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形成课程建设的“规范化筑基、特色化撑腰、精品化冒尖”的“金字塔”结构;在自主研发的数字资源课程中,1门入选教育部“智慧助老”第三批典型课程资源,3门入选教育部“县域社区学习中心建设”社区教育品牌课程;与社区合作建设的社区老年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入选教育部社区教育典型案例;以老年教育实践教学基地为主要载体开展的“送教到基层”项目入选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1.转变办学思维
一是树立教学第一的办学理念。重视老年大学教育属性,配齐配强教学要素,规范教学管理,严肃教学纪律,突出教学成效。二是以信息技术赋能老年教育。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入手,实现数字化转型,将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教育跨越到智慧教育。考察学习国内先进老年大学经验,建设智慧培训室、智慧教室、数字孪生校园、校园数据中心。调研老年学员学习需求、学习习惯,定制开发在线教学平台。用好深圳人才和科技优势,大力投入开发在线课和微课,建设老年教育在线课程体系,开创长青网络学院,拓展线上办学渠道。三是发挥组织体系优势,以老干部教育融入引领老年教育。将党的建设、老干部服务、党群服务与老年教育融合发展,以各级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以各级老干部服务队伍为抓手,团结驻深单位,按照“市级立标准、区级作示范、街社强服务”的思路,以“一网二库三类四级”为目标(即建成一张信息化网络,搭建课程、师资两个共享资源库,推进课程、专业、学科等三类建设,构建“市-区-街道-社区”等四个层级),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标准化老年大学教育体系。
2.优化治校机制
第一,以课程为核心举办老年教育。作为一种学校教育形式, 与任何一种学校教育形式一样, 老年大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课程设置[13]。课程也就成为老年教育办学的逻辑起点,老年学员学习群体的区分、老年教育要素的组合均围绕课程展开。为此,对课程的教学与管理两个方面加强研究,着力构建满足“新时代老人”培养目标、兼具线上线下、融合理论与实践、兼顾基础与拓展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第二,贯彻“以学习者中心”的办学理念。研究老年学员群体特点、学习规律、个体特征以及各自专业、职业、人生经历背景下的学习画像,将“适老、适需、适切”作为开课办班、日常运行的根本遵循,作为建设项目立项论证、结项验收的首要也是最重要评价指标。第三,理顺老年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与社团、课程与活动的关系。以课程的递进发展、课程组合的专业结构、课程与社团的有效衔接、课程与活动的相辅相成来调整“新时代老人培养计划”,突出特色,在全市布局“各美其美”的办学格局。第四,坚持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研发师资培训体系,开展长青师资培训,塑造专业的教学队伍;研发校长培训体系,开展长青骨干校长培训,培育专业的治校队伍;实施“强将练兵”计划,加强管理人员能力建设,培养专业的老年教育服务队伍。将智慧教育转型工作任务项目化,组建上有专业支持、中有专业执行、下有专业支撑的“顶天立地”的专业化项目团队。第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精度、服务效度。创建“智慧校园”,自主研发老年教育教学教务系统;开通“网上办事大厅”,为学员提供从注册报名到参加学习活动、升班考试、毕业活动、社团等的全链条服务,为教师提供从排课、教学计划设置、教学异动申报、组班组课、参加培训活动等的全方位服务;建设“长青网络学院”,以“自建为主、引进为辅”组建线上课程体系,开设线上自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两种形式班级,提供云端学习管理服务;实行“名师引领金课”计划,开辟专属直播间,采用直播+录播形式,建设线上名师课堂,实现“全市一堂课”。
3.变革教学方式
首先,帮助教师总结、研究老年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阻碍和难题,对这些阻碍和难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运用信息技术的匹配方案。其次,分层分类对教师开展培训,提升信息化素养,培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升课前备课质量、课堂教学效果、课后辅导效率以及学年教学成果。再次,加强队伍建设,培训优秀教师参与在线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制。以“内培外引”方式,建设老年教育名师工作室,开设名师课堂、名师讲堂。发挥合力,引进高层次师资,助推教师课酬市场化,推动教师队伍整体转型。最后,建设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开展教学质量测评,实施过程监测、问卷调查、重点辅导,推动变革教学方式方法。
4.重塑学习路径
一是改变老年人参加学习的绝对物理空间距离。一方面,面向全市遴选建设“老年教育实践教学基地”,铺设教学点,将示范课程开到基层;另一方面,在各“区-街-社”分校开课基础上,另行组建课程、活动,培优扶弱,以“订单式输送”方式送到各社区,让老年人在本小区、本社区就可以参加高质量课程学习和学员活动。二是改变老年人参加学习的相对虚拟空间距离。自主研究,开发老年教育专属的教学教务系统、在线教学平台。老年学员只需“一次注册”,进入“一网通办”页面,选择相应的按钮,就能“一键直达”在线学习空间。既可以自由选择参加直播、点播、无限时报班自主学习、限时报班混合式学习等方式教学的课程,也可以自由选择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终端参加,实现全市甚至全网“一堂课”。老年人即便身在国外,也可以不耽误学习。三是改变老年人课堂学习的“学-练-习-得”,向课堂要“有效学习时间”。对教师而言,老年教学的一大难点就是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而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惯性和个性。通过智慧教学系统,为每位学员建立“学习档案”,将学员分成小组开展互助式学习,让信息工具代替教师人工,“记住”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教师再根据这些记忆按组别、个人设计教学程序,以更有效的互动照顾到每一位学员的课堂学习需求,彻底改变了过往教师屡遭投诉、师生频发矛盾的情况。四是改变老年人课后学习的“反馈流”。老年大学一门课一周只上一次课,老年人往往拥有充足的时间和旺盛的互动欲望,过去只能等到下周上课时才能得到教师的反馈,现在通过“学习圈子”“学习社区”等工具,就能和教师及时甚至实时互动,提高了老年人的学习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集团办学,“一网统管”构建老年智慧教育服务体系
以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为核心校,按照“市级立标准、区级作示范、街社强服务”的思路,以标准化的“40条”建设方案,建设“区-街道-社区”等三级长青老龄大学分校,形成“市-区-街道-社区”等四级结构,并对分校建设情况开展验收、帮扶,评比星级校,组织星级校交流互鉴。通过客户端,建成一张信息网,实现全市老年教育统筹工作“一网通办”。建设“长青网络学院”,作为自主学习、直播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平台,实现全市师资、课程入网入库、人人共享,实现全市开学典礼、大型活动协同化,让全市老年人共享优质学习资源。
三、我国一线城市发展老年智慧教育的突破路径建议
(一)树立教学第一的老年智慧教育办学理念
目前国际上对老年教育的主流认知认为,老年教育既是潜能开发教育,也是参与适应教育[14],强调的是老年教育的“教育”功能,不管是对老年人进行潜能开发,还是让老年人参与适应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都对老年教育举办机构提出了一个基础但时常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即坚持以什么排第一的办学理念。这个理念决定了办学投入的大小和结构、投入资源的配置、资源配置的绩效评价以及对产出效果的评价。
树立教学第一的老年教育办学理念,从宏观上看,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老龄工作,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老龄工作指示,也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的精神。从中观上看,是一个地区建设“老年友好”城市、社区,构建最普惠、最广泛、性价比最高、社会辐射链条最长、对产业发展最具影响力、对人才队伍建设最有成效的老年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上看,则是真正以老年学员为中心办学的体现,能够做到真正“从需求出发办学”“满足老年人对美好学习的向往”。
树立教学第一的老年教育办学理念,要求办学机构治校专业化、现代化、规范化,整体谋划办学中长期规划,配齐配强教学要素,尤其是教师和教材,建设满足目标群体学习需求、兼具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下功夫研究老年学员群体和老年教育的特点、规律,下力气培养老年教育从业师资,提升管理队伍的专业性、服务性,并据此建构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的智慧教育结构。
(二)以学习需求为中心统筹配置老年智慧教育资源
截至2023年4月,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已达7.6万所,形成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等五级办学网络体系和15大门类、61个专业、298门课程较为完整的老年教育立体课程体系,惠及学员2 000多万人,加上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课程资源43.6万门(个),超235万用户,构成了一个世界最庞大的老年教育基础数据网络。挖掘这个数据网络背后的大数据规律,结合本地特色、抽样调查,就能找到老年教育对象群体的学习需求矩阵,对学习需求矩阵进行分层分类剖析,结合一线城市本地老年教育发展现状、实力和潜力,就能找到老年智慧教育的基石,这时打通和拓宽老年教育资源共享路径,建立立体化的老年学习实践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复用效能[15],就能将老年智慧教育本地化,发挥出“智慧教育”作用,实现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智慧教育本地化过程中,一线城市以市为单位,创设适应性资源共享机制,优化组合师资、课程两大办学要素,以老年教育市级核心校、联盟校为发起单位(如有老年教育主管部门更佳),培育市场生态,通过“一网通”“一键达”实现“同师同课”,输出标准化的老年教育识别系统(如口号、图案、徽标等)、标准化的教学实施策略(如办学学制、课程分级策略、开课频次等)、标准化的教学产品束(如教学文件、教学视频、社团活动等)、标准化的治校一揽子计划(如学位设定、收费、报名、转班转学、保留学籍等)。这一系列标准化的输出,提升、均衡了全市老年教育的办学质量,激发出老年人在家门口、在社区上学的需要,也进一步促进全市老年智慧教育一体化发展。
(三)以课程(体系)为核心配齐配强老年智慧教育教学要素
老年教育课程是提高老年教育质量的关键,在老年教育工作中处于核心位置[16],是老年大学办学的基本单元,也是老年教育教学要素之首。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17],但仍然面临着建设缺乏标准、内容同质性强、分类层次单一、缺少合作交流和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16],老年教育课程建设标准的缺乏不仅体现在线下授课的课程上,更体现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尽管这几年老年教育的在线课微课等网络课程发展迅速,但什么样的网络课程是老年教育网络课程?老年教育网络课程具有什么特点?在建设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对于上述问题还缺乏足够的研究。纵观全国的老年教育课程,因为总体受“康复理论”思潮的影响,“休闲娱乐”课程占据了绝大多数老年大学的课表,内容同质的课程大量开设,在分类中也就必然较为单一。普遍采取的同一课程进阶式学习安排(从基础班到提高班等),也缺乏比较清晰的分层依据。即使是一定区域内(如一个城市的相邻社区)的老年教育办学机构,也没有形成以建设一个老年教育“课程体系”来统筹老年教育机构开课的局面。对于老年教育教学管理者、课程建设者来说,面临的最棘手的实际问题就是,好不容易把课程建设起来了,谁来评价它?依据怎样的标准来进行评价?这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落入“行政领导根据经验或偏好进行评价”的歧途,偏离了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和教育性。
近年来,关于老年大学“课程体系”的研究渐受关注,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方案,例如,以社会参与理论来进行三层次分类[18],以老年教育经典的五大需求理论(该理论认为老年人有五大教育需求,即应对需求、表达需求、贡献需求、影响需求和超越需求)来进行分类[19],也有人认为应从加强实践的角度建立实践课程体系[20]。2022年以来,各地老年大学争相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涌现出广州的模块化课程体系[21]、云南的新型课程体系[22]、北京的体育与健康大专业课程体系[23]等。找到普遍的全国统一的如义务教育一般的课程体系,对老年教育而言,其可行性、必要性、适切性等尚需更大范围的讨论。各个区域或城市根据自己的人文历史、社会人口、经济基础等特点,找准学习需求,以课程为核心配强教学要素,以此建立具有自己特征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是符合全社会对老年教育发展期待的。
以课程(体系)为核心配齐配强老年智慧教育教学要素,就要将课程作为老年智慧教育的起点、终点。从课程如何更智慧地被开发出来,到更智慧地被传授、被学习到最后更智慧地被评价和迭代建设,有关教学的要素要始终服务于课程(体系)。
(四)以向世界提供老年教育公共产品的战略魄力坚定发展老年智慧教育
2021年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36亿人,这一数字跟当时人口总数排名世界第4的印度尼西亚的总人口相当,是当时法国、英国总人口之和的近2倍。到2025年,我国将拥有3.7亿老年人口,这一数字比美国、加拿大总人口数还要多。我国拥有世界最庞大的老年群体将会成为21世纪的基本事实。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应对老龄化,对一线城市而言,既要面向本地区、全国,也要面向世界,以向全世界提供老年教育公共产品的战略眼光和魄力发展老年教育智慧教育,引领全球老年群体追求美好的终身学习生活,为他们的美好追求提供中国方案,为我国的老年教育事业提供城市样板。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
②数据来源:《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③数据来源:《上海市“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④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局。
⑤数据来源:《广州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⑥数据来源:《天津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⑦数据来源:《成都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
⑧数据来源:《杭州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⑨数据来源:《西安市“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⑩数据来源:《 苏州“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
参考文献:
[1]极目新闻:武汉市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出炉[EB/OL].(2022-12-2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3360233069103842amp;wfr=spideramp;for=pc.
[2] D. A. PETERSON.Educational Gerontology: The State of the Art[J].Educational Gerontology,1976(1):61-73.
[3]叶忠海.老年教育“五位一体”的发展新模式[J].成才与就业,2014(23):26.
[4]吴遵民,邓璐,黄家乐.从“老化”到“优化”——新时代老年教育的新思考与新路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4):3-8.
[5]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广州市2022年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数据[EB/OL].(2023-08-29).http://wjw.gz.gov.cn/xxgk/sjtj/content/post_9182787.html.
[6]张奕华.智慧教育与智慧学校理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6):15-17.
[7]祝智庭,魏非.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师发展创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7(9):21-28.
[8]陆灵明.智慧教育研究现状、内涵及其特征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20(2):19-24.
[9]曹延汹,吕丽莉.论智慧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契合[J].教育探索,2017(2):22-27.
[10]陈秀锦.智慧教育视域下老年开放教育模式的构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26-29.
[11]教育部.数字化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双十计划”扩优提质在行动 [EB/OL].(2024-03-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403/t20240328_1122885.html.
[12]深圳特区报.《深圳蓝皮书:深圳智慧城市建设报告(2022)》发布 [EB/OL].(2023-02-24).https://www.sz.gov.cn/cn/xxgk/zfxxgj/zwdt/content/post_10445374.html.
[13]岳瑛.老年大学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20):4077-4079.
[14]叶忠海.老年教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11-16+23.
[15]王茂莉.“学习科学”视域下老年学习实践的体系设计与创新[J].老龄科学研究,2024(3):39-50.
[16]朱志远,陈彦彦.我国老年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及优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9(4):78-81.
[17]赵师敏.老年教育课程设置与建设研究综述[J].职教通讯,2017(13):42-46.
[18] 谢宇.社会参与理论视阈下老年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以广州电大老年开放大学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5):1-7+107.
[19]林列英.基于需求分类理论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宁波开放大学学报,2023(2):35-39.
[20]习红丽,奚凯,马玉环.老年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初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6):90-92+95.
[21]孙朝霞,张国杰,黎健平.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以广州老年开放大学为例[J].大学,2022(8):54-57.
[22]王亚瑾.新型老年大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云南老年开放大学为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23(3):19-25.
[23]杨丽茜. 北京市老年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23.
Research on the Breakthrough Path of Developing Smart Elderly Education in First-tier Cities in China
Abstract:It only took 21 years for China to turn from aging society to deep aging society, and there is a trend of further acceleration. It will only take 10 years for China to turn into a super aging society. Actively addressing the issue of aging population and developing elderly education is a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China, as well as a social foundation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people’s well-being. First-tier cities are the forefront of the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of aging China, so the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elderly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advanced layout exploration in Shenzhen, four aspects of suggestions for the breakthrough path are propo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elderly education in first-tier cities in China: establishing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elderly smart education that teaching is" the first priority, coordinating the allocation of smart elderly education resources centered on learning needs,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elements of smart elderly education with curriculum (system) as the core, and developing smart elderly education with the strategic courage of providing public products of elderly education to the world.
Key words:Smart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First-tier cities; Suggestions for the path; Course; A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