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建设与运用研究

2025-01-24刘洋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年1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区块链

【摘" " 要】将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内涵相近的红色文化进行整合,使之构成区域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线上实践的丰富教学资源是高校建构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的主要思路。从文献梳理和理论建构入手可以认识到,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具有虚拟性、全员性、协同性和互动性等特征。以“四个一体化”为目标,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建构的关键是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大中小学协同育人资源及教学协调管理功能的云端整合,以区块链技术实现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总体架构、运行流程和技术调用等场景设计。文章从教学场所、学时分配、方案制定和成绩认定等方面对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的教学运用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区域红色文化;高校思政课;云实践;区块链

【引用格式】刘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建设与运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79(1):23-28.

【中图分类号】G642.4"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5)01-0023-06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高校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2]。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育人效能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反哺。区域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是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内核,结合高校属地及其周边区域的革命历史、革命旧址、先烈事迹等文化表征和载体,经过资源整合、教学设计、人员统筹后所形成的教学过程。在互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在多领域成功应用的背景下,探索建构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简称“云实践”平台)具有时代特征和技术可能。

二、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理论建构

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既不是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载体的简单补充,也不能将其单纯地视为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平台整合。它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和特征,同时又凝练出“四个一体化”的创新目标。

(一)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的内涵

国内学者针对互联网支持的实践教学平台,从价值意义、内涵界定、模式建构和运用措施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一是价值意义方面。互联网支持的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对传统教学的内容呈现、资源获取和师生互动形式实施重构[3],从教师层面突破时空界限以构建教学共同体[4],从学生层面通过虚拟感知体验来激发情感和弘扬正能量[5],同时,可以加强与社会相关行业的联系与融合[6]。内涵界定方面,互联网支持的实践教学平台是通过互联网系统开展有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意义的仿真实训系统,实践教学活动均在网络空间中完成[7-8]。二是模式建构方面。互联网支持的实践教学平台应是一个具备多方协同功能的系统[9],应在探索MOOC模式[10]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MOOE(Massive Open Online Experiments,大规模在线开放实验)[11]、私有云[12]、FPGA[13]等在理工科实践教学中广泛运用的实践模式。三是运用措施方面。互联网支持的实践教学平台应有效整合实态红色资源并创设虚拟情境,从硬件、软件和制度方面进行平台开发与运行保障,同时建设网络虚拟实验室以保证良好的实践环境[14-16]。

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是互联网支持的实践教学平台,其内涵既具备上述文献梳理的理论共同性,也具备自身独特之处。“云实践”平台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区块链为突破,以共有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融合多区域和层级的数字政府、数字文旅、数字教育等跨界平台所建构的协同化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它通过数字政府平台实现跨区域红色文化教学协同机制建构,通过数字文旅平台建设红色文化的虚拟载体,通过数字教育平台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应用于实践教学。

(二)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的特征

“云实践”平台是在互联网支持的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同时满足高校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和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优化目标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云实践”平台具有虚拟性特征。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将实践教学主客体和红色文化资源虚拟化,使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达成现实世界里的情感升华,“实现对现实世界的重大超越”[17]。第二,“云实践”平台具有全员性特征。区域内高校、红色文化基地、中小学、政府部门、文旅企业均应被设定为“云实践”平台的多重责任主体。第三,“云实践”平台具有协同性特征。匹配区域内各高校师生和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基地的供需,赋予区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技术可能与平台保障,通过协调数字政府平台中教育主管、文旅、人力资源和财政等相关部门的协同关系,以及实践教学与文旅企业发展的协同关系,实现教学管理与行业支持“云端化”。第四,“云实践”平台具有互动性特征。以区块链“去中心化”、点对点传输和智能合约的核心技术优势,使平台上的所有主体以节点的方式存在,降低节点间的数据上传、验证、存储及调用的成本,从而发挥多重主体间的互动效应,特别突出学生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的目标

通过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拟设定“四个一体化”目标。一是“线上线下一体化”,以突破时空与成本限制。线上实践教学可以在有网络环境及设备的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开展,从而在提供实践教学形式互补选择的基础上有效降低线下实践教学的总体成本,协助线下实践教学向个性化、专项活动等创新实践形式转型。二是“大中小学一体化”,以达成能力互补与协同育人。区域内各高校和中小学从平台一体化入手,通过教学资源整合实现教学内容一体化,再通过“云实践”平台的多主体协同实现大中小学教师一体化、教学过程一体化及教学管理一体化。三是“教管一体化”,以优化资源协调与管理机制。“云实践”平台引入教学管理和相关部门作为用户节点,从而对高校、中小学、红色文化基地、文旅企业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同时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实时管理和指导。四是“产学一体化”,以推动实践教学服务文旅事业。“云实践”平台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成果可以为区域红色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服务。例如,教师上传的教案文本可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宣传教育素材;针对红色文化的直播讲解,可向全球观众有效宣传区域红色文化旅游的风采;将学生担当“云导游”作为教学任务,为前往红色文化基地参观的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导游服务。

三、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资源整合

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建构的关键是资源整合,其是“云实践”平台链节点构成和运行逻辑的基本依据。资源整合的方向主要包含对分散在不同城市的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对分散在不同高校和中小学的思政课实践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对分散在不同隶属关系或属地的教学资源协调管理机制的整合等。

(一)实现区域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的云端整合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并能够开发利用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18]。区域红色文化是在相近地理位置、文化传承、历史发展的地区所根植的红色文化,同时包括产生、发展、实现和凝练的地域并不局限于某一省份或某一地区的红色文化。例如,以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和大庆精神统称的“龙江四大精神”的区域范畴特指黑龙江省;同时,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在东北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19],因此,东北抗联精神又是东北地区的区域红色文化。区域红色文化的地理分散性特征要求将不同表征形式的文化资源实施数字化整合。例如,可将革命文献扫描后形成电子读物,将革命遗物拍摄成照片或录制成包含讲解内容的视频,利用虚拟仿真和拍摄等技术制作三维在线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和革命遗迹,拍摄关于红色文化的纪录片或搜集相关影视作品等。将上述红色文化资源制作完成并上传至“云实践”平台即完成区域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的云端整合工作。

(二)实现区域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云端整合

“云实践”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红色文化所属区域的各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云端整合也是“云实践”平台得以有效运行的关键之举。实践教学资源云端整合主要包含3方面内容。一是整合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课程资源,即将课堂教学中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上传至“云实践”平台。教师需上传章节课件、录制知识点微课、提供阅读文献材料等,使学生在实践前的自我预习有章可循。二是整合实践教学管理的相关资源,即实践教学任务清单、过程性考核依据标准、最终成果要求、最终成绩评定办法应上传“云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清晰的任务目标。三是整合各高校间、师生间的协作资源,即高校上传的教学资源在平台内共享的基础上,也应在制作阶段调动各高校的优势力量并开展广泛分工;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其成为教学资源搜集制作的主体。

(三)实现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资源的云端整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云实践”平台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良好契机和具体落实,其总体要求是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和育人手段的云端整合,实现高校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间的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和效果提升。首先,实现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的前提是教材一体化,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与红色文化实践教学资源的匹配之处,以此找到大中小学教材和教学内容一体化的“同心圆”。其次,实现教师队伍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基地讲解员等均是“云实践”的授课者,通过云端整合,融合高校、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及红色文化基地讲解员等师资力量,达成“共上一堂思政课”的目标。最后,实现育人手段一体化,即大中小学均可充分发挥区域红色文化在育人目标达成中的积极作用,以沉浸式在线体验和互动为手段,使学生从红色文化精神的领悟中达成思想境界的提升。

(四)实现区域实践教学协调管理功能的云端整合

区域实践教学协调管理功能主要包含3个层次的整合方向。微观层次是高校内部实践教学协调管理功能整合,包含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与审核、线下实践与“云实践”的比例分配、学时审定与实践任务安排、校内集中实践场所的协调安排、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的实时监控、成绩组成与认定方案的审定、异常情况的应急处理等。中观层次是实践教学各主体的协调管理功能整合,包含红色文化基地与高校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协调、红色文化基地与大中小学在主讲教师遴选与教学资源制作方面的协调、高校间建构区域思政课实践教学联盟的协调与管理、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协调与管理等。宏观层次是各属地政府及其部门对“云实践”平台的协调管理功能整合,包括平台建设运维与融合对接管理、人力资源调配与经费管理、跨区域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管理、文旅企业与实践教学协同管理等。

四、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场景设计

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是以互联网为基本支撑,以区块链分布式架构为组成和运行逻辑,前台应用兼容个人电脑和移动终端的软件应用系统。其技术场景包括反映“云实践”平台多元主体间逻辑关系的总体架构、体现“云实践”平台功能板块和教学过程的运行流程,以及展现平台开发和运维过程中的技术调用。

(一)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的总体架构

区块链的显著特征是“去中心化”分布式架构,各参与节点通过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提供的多重验证实现联盟链的构成。因此,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的总体架构(图1)应以红色文化为一级节点。例如,黑龙江省思政课“云实践”平台就可以将“龙江四大精神”和其他乡土红色文化(如江桥抗战文化)作为一级节点。每个一级节点可再以区块链的组成方式,由该红色文化所在属地的高校、中小学、红色文化基地作为子节点,形成红色文化教学资源链。同时,部分非红色文化属地所在的高校设有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北大荒精神实践研修基地),该类基地或研究中心也应以子节点的方式包含在红色文化教学资源链中。

作为“云实践”平台的重要主体,政府节点与高校、中小学和红色文化基地节点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数字政府已成为“数字社会和数字国家应有的治理形式,是人类社会数字化进程的必然要求”[21]。因此,将“云实践”平台链作为节点与红色文化所在地市数字政府共同组成区域数字政府协同链方为科学设计(图2)。省级数字政府作为地市节点的数据保障和技术支持,也可推动跨省“云实践”的探索。各市级数字政府节点中包含与“云实践”密切相关的部门,从而实现协调管理功能的云端整合。

(二)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的运行流程

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的运行流程是根据教学阶段与平台角色的二维象限组合而成,反映了平台的功能设置。通过运行流程(图3)可以明确,由于涉及多个地市、高校、中小学、红色文化基地和文旅企业,因此,“云实践”平台开发和运行维护应由政府网信部门或相关外包企业完成,同时,政府应承担起出台相关规定、协调各主体人员职责、财政经费支持等工作。同时,作为“云实践”平台的核心主体和目标指向,高校应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全教学周期积极作为。中小学也应根据自身教学设计,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织中小学生集中观看“云实践”平台上的视频教学资源,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畅谈感受达到思政育人目标。红色文化基地是教学资源的主要供给者,因此,“云实践”平台应提供素材制作的技术支持,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直播模块与学生实时互动。文旅企业作为“云实践”平台的“外围用户”,可以通过实践资源供给与文旅发展需求的匹配,将实践教学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各主体应在教学总结阶段及时反馈平台绩效和教学资源质量,以便持续改进。上述工作均应在“云实践”平台中通过功能板块设置得以实现,同时,要及时通过教学资源与管理后台将上述功能产生的数据上链并验证,同时开发包括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前端应用程序,以供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访问和使用。

(三)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的技术调用

“云实践”平台以区块链技术作为系统开发、数据共享调用、运行逻辑的核心方法,解决了多主体信任与业务协同的关键问题。第一,以区块链分布式架构降低并发访问带来的平台负载风险。分散在不同地市的政府部门、高校、中小学、红色文化基地和文旅企业作为“云实践”平台的链上节点,以分布式存储架构共同参与实践教学资源相关数据的产生、记录、计算、验证,既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避免了因中心节点硬件故障对平台稳定运行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二,调用哈希值(Hash Value)和时间戳(Timestamp)构建实践教学资源区块和运行区块。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保证区块向实践教学主体和师生用户广播时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以点对点(P2P)通信技术保证“云实践”平台链中的参与者实现对等连接。第三,调用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解决资源共享与多主体协作难点。需要共识机制推动网络链条一致性和数据一致性,同时调用智能合约将各主体间的协同关系以代码的方式定义且无法被外部干预,从而保证协同行为自动且强制性发生。第四,借鉴比特币(Bitcoin)类加密数字货币原理,设计可用于“交易”的“虚拟金币”,用于衡量“云实践”平台各主体工作贡献度,同时,评价学生在“云实践”平台的学习完成度和效果质量,以便评定其实践教学成绩。

五、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教学运用

平台系统科学性与教学运用有效性是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取得良好绩效的双重条件。因此,文章在探讨“云实践”平台系统架构、运行流程和技术调用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云实践”平台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良好契合。

(一)建设智慧教室提供“云实践”的集中场所

“云实践”平台为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其中,集中实践的优势在保证学生实践精力集中的同时,通过群体效应和榜样示范效应推动整个课堂形成向上的学习气氛,进而促使集体情感升华。由于思政课覆盖高校所有学生,因此,应建设专用智慧教室作为校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组成部分,也可按照学校整体部署建设文科实验中心,实现各学科智慧教室共享共用。从智慧教室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应在“云实践”平台中为思政课教师分配高级账号,用于集中场所实践时的资源播放、直播收看及互动交流,也可在高级账号中设置针对授课学生出勤、达成度与实践效果考评等功能。

(二)根据教学进度确定“云实践”的学时安排

为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应以课堂教学的进度与内容确定实践教学的学时安排。首先,确定学时安排的首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匹配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时,可结合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等内容开展“云实践”;在讲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第十章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可补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知识点,并选择区域红色文化中的精神谱系开展“云实践”教学。其次,在通过教学进度确定学时数量时,多数高校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别设立,但在有限的实践教学学时内学习区域红色文化的次数,则要根据整个学期教学的进度予以安排。最后,要通过实践教学的形式来确定学时安排。主要的原则和方法是:集中实践宜安排在学期中段,分散实践则可贯穿整个学期或者假期;集中实践的学时宜少于分散实践学时;现场实践的学时宜少于“云实践”学时,从而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良好衔接,现场实践与“云实践”协同配合。

(三)按照学生差异设定“云实践”的个性方案

根据个人意愿、生源地和学科等方面的差异,“云实践”平台可提供个性化实践方案供学生选择。首先,个人意愿差异方面,为学生提供学期内现场实践教学、寒暑假现场实践教学、现场+“云实践”教学等多元个性化的实践方案,按照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全程指导的方式完成实践教学,从而实现线上线下实践教学的一体融合。其次,生源地差异方面,如学生刚好来自于实践教学选择的区域红色文化所在地区,则可发挥学生的生源地优势,利用寒暑假开展现场实践,并录制教学视频上传至“云实践”平台,以供教学资源整合使用。最后,学科差异方面,文科学生在学时安排、内容深度和成果设定方面可相对高于理工科学生。与此同时,可为部分特殊专业学生专门设计实践方案,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必选“云导游”实践方案,有利于高校教学实效与文旅企业发展的双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应利用好“云实践”平台提供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契机,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积极互动,学习教学技能与经验,通过将教育实习功能融入“云实践”平台达到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目的。

(四)通过多方评价给予“云实践”的成绩认定

“云实践”成绩认定是客观掌握学生在“云实践”平台观看学习资源、参与社会调查及完成实践成果的实际情况,由多方指导教师给予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的过程[22]。根据“云实践”平台的技术场景,成绩认定应包含以下组成部分。其一,平台自动认定部分,如学生观看在线视频资源、参观线上展厅、观看直播讲解的时长,在直播时参与互动的情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无多终端登录、有无离开实践终端摄像头范围情况等数据,均可由平台自动记录,并经区块链技术中的时间戳和哈希值的记载和验证使上述数据的准确性得以保障。其二,需多方指导教师主观评定部分,如红色文化基地授课教师应将直播时能够有效且高质量互动的学生名单进行记载,并以各自打分、系统自动计算平均值的方式与高校教师共同评定学生提交的最终实践成果,若涉及“云导游”成果还需由文旅企业共同参与评定。由此,学生在“云实践”过程中得到最终成绩如式(1)所示。其中,S为最终实践成绩;Sfr为最终成果成绩,Spa为平台自动记录成绩,Sli为直播互动成绩;Suit、Srcb、Scte分别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基地、文旅企业给出的最终成果成绩。

六、结束语

总之,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创新发展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内在驱动,是教学目标的分段统一、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实践成效的螺旋上升[23]。高校思政课区域红色文化“云实践”平台是主体、载体、教学内容协同的体现。通过“云实践”平台将区域红色文化的协同育人效能最大化,是红色文化传承、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和红色文旅产业发展壮大的可循之径。对于“云实践”平台的总体架构、运行流程及技术调用,思政课教师仅能依照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行功能设想,后续应在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支撑下将需求转化为现实,这实际上也体现出“云实践”平台与高校的学科协同,以及与IT行业的跨界协同。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0.

[3]" 王萍霞.“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7(4):211-214.

[4]" 梁静.“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28-30.

[5]" 刘洋,沈佩翔.关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质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4):64-69.

[6]" 罗晓东,戴庆伟,尹立孟,等.互联网+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1):197-199.

[7]" 张毅翔,李林英.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1):59-61.

[8]" 陈宝,刘会强.虚拟实践教学:学生自主参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新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108-111.

[9]" 白朝阳,贺琳,宋林杰.互联网+网络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模式与策略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1):218-222.

[10]" 崔贯勋.基于云计算技术的MOOC实践教学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8):119-123.

[11]" 崔贯勋,熊建萍.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MOOE实践教学平台开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4):103-107.

[12]" 熊昕,熊茂华,谢景明.创新型实践教学私有云平台的设计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5):208-212.

[13]" 胡爱华,李建科,张鹏云,等.“互联网+实践教学”范式改革尝试:以FPGA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4):181-183.

[14]" 金伟,韩美群.“红色”虚拟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77-80.

[15]" 杨丽艳.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5):272-274.

[16]" 王新刚,陈霞,余洁.关于虚拟实践教学环境构建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5):160-162.

[17]" 刘会强.虚拟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的深度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1(5):36-39.

[18]" 陈始发,李立娥.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70-73.

[19]" 刘信君.再论东北抗联精神:抗战胜利70年后的评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5(6):83-89.

[20]"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2022-04-25)"[2024-04-17]. 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4/25/c_1128595417.htm.

[21]" 戴长征,鲍静.数字政府治理:基于社会形态演变进程的考察[J].中国行政管理,2017(9):21-27.

[22]" 丁春福,杨乃坤,韩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思考:以沈阳工业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5):61-65.

[23]" 滕苏苏,李守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同发展的价值、逻辑与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78(9):38-41.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4-04-0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4-04-27

【作者简介】刘洋,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2023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龙江‘四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GJB1423181);202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施路径研究”(SJGSJ2021011);哈尔滨工业大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研究重大课题“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研究”(DFLZLX202202)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区块链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保险企业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方向选择研究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前景研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区块链”的苟且、诗和远方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