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特色化软件人才的实施模式探究
2025-01-24张正伟李芬芬陈晓兵
【摘" " 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提升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是高素质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文章以淮阴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首先阐述了应用型高校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背景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产教融合背景下软件人才培养目标,最后围绕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专业定位、教育机制、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提出具体改革举措,从而促进了软件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与管理模式的创新,深化了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以期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特色化软件人才;产教融合;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引用格式】张正伟,李芬芬,陈晓兵.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特色化软件人才的实施模式探究——以淮阴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79(1):17-19.
【中图分类号】G642.0"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5)01-0017-03
一、引言
伴随IT业的快速发展,以因特网为基础的工业应用软件市场日渐兴旺。但我国在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应用软件、新兴平台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而我国软件行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培养特色化软件人才[1]。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我国应用型高校的软件工程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伴随“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改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课外实习”的教学方式培养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开展产教融合,探讨产教融合新思路、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应用型高校的重要课题[2]。
软件工程专业肩负着为软件行业提供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任务,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7年,新工科建设启动,2018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启动,对应用型高校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淮阴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以信创产业UEFI/BIOS基础软件等“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专业谋划布局UEFI/BIOS基础软件、信创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信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领域人才培养。
因此,如何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3],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4],如何评估产教融合培养的办学成效[5],如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需要应用型高校在软件人才培养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并给予解决。
二、产教融合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于提升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6]。然而,当前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文章就淮阴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现状分析,具体如下。
1.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应用型高校需要与企业开展更密切的合作,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使之与企业需求保持一致。
2.现有的课程体系无法完全适应软件市场需求的变
化。软件行业发展迅速,技术更新换代快,而理论课程和实践体系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因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引入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最前沿的技能。
3.当前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存在陈旧化问题。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发展趋势,因此软件工程专业需要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深度融合,然而,现有的教学体系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这种特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让学生能够获取更广泛、更全面的知识。
4.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学生只关注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践项目、实习等方式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应用型高校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5.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深度有待加强。应用型高校与企业之间应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开展课程、项目等活动,促进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有真正做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特色化软件工程专业人才。
三、产教融合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目标
以深化专业基础、拓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为指导思想,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校企合作为重要抓手,以平台化、项目化、产业化等方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应用型特色化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一)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面对通用系统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产业人才需求,整合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以学生产出为导向,构建以“产、学、研、用”为外部环境、以“教学促创新、创新促创业、创业促就业、就业促教学”为内部闭环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二)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制定充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互联网+”引入教学模式改革,推进混合式课堂教学。与校外合作企业联合搭建教学实境课堂,实现校内企业环境课堂和企业实境课堂的互通,开展情景式理实一体教学。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优化和完善满足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三)重构基于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面向通用系统、行业应用等软件领域,集聚企业优质资源,融入软件行业标准、企业文化、工程伦理等元素,同时,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将校企合作科研项目、成果等转化为实践教学案例、毕业设计课题、工程实践和创新项目,构建由基本技能训练平台、综合能力训练平台、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以及基础知识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企业实践训练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组成的“三平台四模块”实践体系。
(四)构建共建共享、双向流动的校企师资机制
建设一支教育教学水平优秀、工程经验丰富、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构建契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贴近软件产业需求的校企师资共建共享机制。发挥高校和企业等多元办学主体的作用,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推行共商共管。支持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双向流动,注重专职和企业教师队伍的有机融合,打造一支具有较高产、学、研、用能力的教师团队。
四、产教融合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改革举措
在广泛调研国内相关高校产教融合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情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淮阴工学院校情及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以产教融合为背景,尝试构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并提出具体的改革举措。
(一)面向领域需求,确立人才培养专业定位
淮阴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面向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围绕通用系统软件、行业应用软件、UEFI/BIOS基础软件等领域,坚持“立德树人、开放发展、协同发展、特色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将周恩来精神贯穿专业育人全过程;策应新工科,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一步完善面向学生能力产出的人才培养机制;实施“通用”“行业”和“特需”分层分类的软件开发能力培养路径,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设在全国同类高校具有领先优势和竞争力的专业。
(二)集聚多方资源,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
淮阴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以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有效衔接,整合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平台与要素,以信创产业UEFI/BIOS基础软件等“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整合育人要素,集聚校企资源,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创新实践—考核评价”培养过程联动,建立紧密协同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与江苏卓易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迪达科技有限公司等软件和信创行业骨干企业开展合作办学、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互聘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建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共建产业学院和信创实验室,共同评价培养成效,在组织、政策、经费等方面制定配套保障措施。
(三)面向信创战略,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淮阴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瞄准“信创”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卡脖子”问题,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发展规划。专业谋划布局UEFI/BIOS基础软件、信创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开源软件等信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领域人才培养。在强化立德树人、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教材资源开发、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开展专业建设;关注学生能力产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
(四)深化产教融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合作企业专家、教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以学生能力产出为导向,面向企业实际需求,开设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产教融合课程;聚焦行业产业应用,增加6周的校企实训,将校企合作研发的智能交通、智能审图、盐化工大数据等项目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融入UEFI/BIOS基础软件、人工智能等底层关键技术,构建创新实践项目。校企共同培养具有领域软件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具有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协作精神的厚品德、强基础、善实践、会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特色化软件人才。
(五)基于能力导向,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面向通用系统、行业应用、UEFI/BIOS等软件领域,集聚企业优质资源,融入软件行业标准、企业文化与精神、工程伦理等元素,同时,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将校企合作科研项目、成果等转化为实践教学案例、毕业设计课题、工程实践和创新项目,构建课程实践和工程实践2大平台。一方面,通过工程实践、挂职锻炼,担任企业“科技副总”等形式,对校内教师进行多途径的工程实践能力锻炼;另一方面,聘用产业教授、企业工程师,组建校企混合式教学团队,在校内外开展情景式、探究式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六)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淮阴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原来的以学科需求为导向转变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思政为引领,融合行业需求和国家情怀,将“互联网+”引入教学模式改革,推进混合式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泛在化学习环境,实施“面向产业、分层分类、多维融合”的产教融合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图1)。
依托省部级及以上实验中心构建校内企业环境课堂,同时与校外合作企业联合搭建教学实境课堂,实现校内企业环境课堂和企业实境课堂的互通,开展情景式理实一体教学,广泛融入复杂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通用软件开发能力[7]。面向智能交通、智能审图等行业应用项目,从真实场景中提炼教学实践案例,依托校内教学实训岗和企业生产实习岗,双岗交替开展项目驱动、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行业软件开发能力。以高端人才引领的名师团队开展前沿创新教育,强化涉及底层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基础软件开发能力。
五、结束语
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软件人才是应用型高校落实服务国家软件发展战略、引导企业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聚焦国家软件产业发展重点,推动关键软件技术突破、软件产业生态构建、国民软件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应用型软件人才,可为实现中国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坚实保障。文章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研究和改革有着重要意义,提出的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能够促进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利于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工程人才,这也是完成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任务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宋胜利,褚华.产教融合培养特色化软件人才的思考: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为例[J].软件导刊,2021,20(6):14-17.
[2]" 陈应霞,陈艳.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6):146-148.
[3]" 杨扬,刘海苹,王丽荣.新工科视域下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及实现途径研究: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12):10-12.
[4]" 吴建生,唐小平,谢永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群建设探析[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34(5):113-117.
[5]" 李青山,李瑞,宋胜利.人才需求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J].软件导刊,2020,19(1):7-10.
[6]" 张丽娟,葛运旺,王新武.深化产教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37(7):169-172.
[7]" 洪家芬.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平台构建: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 2019(19):62-64.
编辑∕王力
【收稿日期】2024-01-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4-03-12
【作者简介】张正伟,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隐藏;李芬芬,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据分析;陈晓兵,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与虚拟现实。
【基金项目】2023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重点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基于产教融合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3CJRH0309);2023年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多要素全过程协同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GKT23_C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