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牌楼 承载着北京人的几多情

2025-01-24李劭南

北京纪事 2025年2期
关键词:东单牌楼牌坊

在从前北京的大街上,随处都可以看得见牌楼,除了东单、西单、东四、西四之外,还有东长安街牌楼、西长安街牌楼、前门大街五牌楼、东交民巷牌楼、西交民巷牌楼、羊市大街帝王庙牌楼、景山前街大高殿牌楼、北海大桥的金鳌玉蝀牌楼等等。

此外在许多坛庙、苑囿、寺观、陵墓前面也有不少的牌楼,数目之多,恐怕要以百计。然而,如今在北京城内街道上的牌楼除了国子监成贤街和朝阳门外神路街上还有几座之外,其余的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据统计,清末跨于北京街道上的木牌楼共有27座。民国期间拆去4座,新中国建立后街道上的牌楼还有23座,其中有木牌楼6座,其余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1951年初,由建设局养路工程事务所开始修缮牌楼。修理的第一座牌楼是地安门外火神庙木牌楼,它虽然没有跨于街道上,但因年久失修腐朽严重,危及行人安全,故暂做临时加固处理,于1952年1月将此牌楼拆除。这是1949年以后北京拆除的第一座牌楼。

现在要看牌楼,得上天坛、地坛、月坛、日坛、中山公园、北海、潭柘寺等地方去看了。

我国的牌楼文化

我国的牌楼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最早的牌楼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牌楼由先秦时期的“阙”和“表”发展演变而来,最初的阙是竖起的木杆,表是木杆上斜插着的短木,用以张挂通知。据1935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中“牌楼沿革”一文介绍,牌楼系俗名,应名坊,或牌坊,元朝以此物分别区域,城内分若干坊。

我国汉代在城市中有闾里制度,隋唐时期称之为“里坊”。在大城市中有许多个里坊,每个坊的规制就像一座四方的小城,小城四面开门或两面开门。每个“坊”入口立有标识,叫做“牌坊”。

历史文献上记载,一个里坊之内如果出了好人好事,人们便把他们的事迹和名字写于表扬的通报并张贴在坊门之上,让大家知道,以资表扬和表示尊敬。汉、唐时期的里坊之门大多为木造,表扬通报贴上之后,用不了多久就坏了,不易长期保存。后来,人们为了使受表彰之人、所表彰之事能够长久地保存,便改用了砖石修筑,把表彰的内容直接刻在砖石之上,于是便成了一种专门的旌表牌坊。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旌表牌坊大多是明、清时期修建的。

这里有必要把“牌楼”和“牌坊”在建筑形式和功能上做个区分,它们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牌坊”是一种具有表彰、纪念、装饰、标识等功能的建筑物,如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科举及第的学子等,具有一定的官方性质。“牌坊”的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四根柱子和三到五根横梁构成,中间的横梁上刻有题字,两侧的柱子上可能刻有对联。

“牌楼”则是一种装饰性更强的建筑,可以是单排柱子,也可以是多排柱子,结构更为复杂。它的装饰性更强,常在横梁和柱子上雕刻精美的图案和纹饰。牌楼除了具有牌坊的表彰和纪念功能外,还具有装饰和标识的作用,常用于园林、街道等地方,作为景观的一部分。

“牌坊”的文化意义更偏向于表彰和纪念,是对个人或家族荣誉的一种肯定。“牌楼”的文化意义更为广泛,除了表彰和纪念外,还具有装饰和美化环境的作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追求。

在形式上,牌楼有个顶。所谓有个顶,就是横楣上端有个盖,是屋顶样的构造,有瓦垄,有溜水沟,同时也有前后檐。不过它的前后檐间亦无距离可言,一脚迈进即迈出,一步可跨前后檐。而牌坊上端没有顶,比牌楼更具平面感。横楣没有遮盖,立柱直指上空。

牌坊和牌楼在形式和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牌坊更注重表彰和纪念,而牌楼则更注重装饰和美化环境。在实际应用中,两者的界限并不十分严格,有时会相互交融。后来“牌楼”被视为一种文化遗产,常常用来标识祠堂、庙宇等建筑物的主入口。

牌楼的形式

“牌楼”最初是用作院落群体的大门,后来逐渐演变为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也被用来标识城市或村庄的范围,并作为城市或村庄的门户,代表着城市或村庄的主权和权力。

牌楼是一种由立柱和梁枋构成的单体建筑,没有供人们使用的房屋空间,体量不大,在建筑分类中将它称为“小品建筑”。它通常是用木、砖、石和琉璃等材料建成,上刻题字,常建于街道路口或庙宇、祠堂、衙署、桥梁、园林前。雕刻的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及民间传说,常见的雕刻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

按老一代文物界泰斗级专家罗哲文先生的观点,牌楼的种类从它修建的位置来看,有“街巷道路的牌楼”“坛庙寺观牌楼”“陵墓祠堂牌楼”“桥梁津渡牌楼”和“风景园林牌楼”等。

从建筑材料上看,有木牌楼、砖牌楼、石牌楼、琉璃牌楼、砖石合造牌楼、木石合造牌楼等等。从造型上看有柱子不出头的,有柱子出头的冲天式牌楼等。从间数上看有一间二柱一楼、一间二柱三楼,三间四柱三楼、三间四柱七楼、三间四柱九楼,五间六柱五楼、五间六柱十一楼等等。

街巷道路牌楼

这种牌楼大都是从古代闾里、里坊的里门、坊门发展而来的。隋唐时期发展为里坊,更为完善。从前北京的东、西四牌楼,东、西长安街牌楼和前门五牌楼等等都是非常壮观的。景山前街西头大高殿前的三座牌楼和精巧的习礼亭一起共同构成了一组精美的建筑小群体,与故宫紫禁城的角楼相互辉映。

坛庙、寺观牌楼

因为这些牌楼位于坛庙寺观之内,所以保存得最多,而且建筑艺术也很精美。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内都有不少牌楼。北海天王殿、西山卧佛寺、香山昭庙和国子监的琉璃牌楼均为清代盛期乾隆年间的作品,雕制烧造都十分精美,色彩鲜丽,可以说是琉璃建筑的杰作,二百年来色泽如新,可称得上是件件艺术品了。雍和宫前面的三座牌楼,把寺院的前部围成一个方形庭院式透空的布局,在平面构图上独具一格。

陵墓祠堂牌坊

这类牌坊在全国各地为数不少。北京明十三陵的牌坊要算是现存石牌坊中规模大、年代早的一个。南京明孝陵的石牌坊虽早一些,但雕刻不如十三陵牌坊精丽,且已早毁。清东、西陵的牌坊虽雕刻甚精,但较十三陵晚二百年,且皆仿自十三陵者。此坊为十三陵之陵区入口处的标志,规模宏大,为现存早期石坊中之最大者。石坊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的形式,面宽29米,高14米余。梁枋、斗拱、屋顶均仿木结构形制雕刻而成。

桥梁津渡牌楼

这种牌楼不仅是作为桥梁津渡的指示标志,而且也是桥梁津渡的建筑艺术装饰,增加了桥梁的美观。北京桥两头的牌坊甚多,如原来北海大桥两头的“金鳌”与“玉蝀”牌楼和现在北海团城后面通往琼岛的“堆云”及“积翠”牌楼都是雄伟壮观的,它们都是三间四柱三楼的木牌楼形式。老舍在小说《骆驼祥子》中描述,“金鳌”和“玉蝀”牌楼是祥子经常穿行的牌楼。

北京人的牌楼情怀

外地人来北京,吵着嚷着要去东单、西单逛逛,知道它们是北京繁华的商业街区,但是这些地方为什么叫“东单、西单”呢?这就跟老北京的牌楼有关。

‌东单之所以被称为“东单”,就是因为其地名源于早年的东单牌楼。‌东单牌楼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因其位于皇城东侧且为单独一座,故称东单牌楼,简称“东单”。牌楼的匾额上写有“就日”二字,取自《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就之如日”,意指民心向往皇帝,感受皇帝的恩泽。

东单牌楼在历史上也曾经历过改名和拆除。1916年,袁世凯将东单牌楼的匾额改为“景星”,1923年因妨碍交通而被拆除。尽管牌楼已不复存在,但“东单”这一地名仍然被广泛使用并代代相传。

弄明白了东单,西单、东四和西四就不再难懂。就是说,西单、东四、西四那地方分别都有牌楼。

北京人与牌楼的感情,在过往的北京口语中可见一斑,过去老北京人的语汇中,还有“单牌楼”和“四牌楼”的叫法。

这种用法中虽没有确切指定出方位,但在具体对话中绝不会发生误会。比如在崇文门、东单一带雇个三轮车,人家问您去哪儿,雇车人会说上“四牌楼”。这位说,行,您上车吧。到了目的地,一看是东四牌楼,保证是雇主的要求,不会错。因为雇车——现在叫打车的那地方,距西四牌楼远,而距东四牌楼近。如果雇主在东单这边要去西四牌楼,就一定要把“西”字带出来。光说四牌楼,光说单牌楼,一定指的是近处。雇车的说得含蓄,拉车的听得明白。这是使用上的习惯,听得出,这车主和雇主都是守家在地的北京人。

猜你喜欢

东单牌楼牌坊
西单和瞻云坊
爱情日记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搭纸牌楼
搭纸牌楼
东单体育中心:中国街头篮球的圣地
5号线东单站
爱情这东西
4300吨挤压机牌坊安装
白家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