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2025-01-24谭佳远

中国集体经济 2025年4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乡村振兴

摘要: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视域下,能否把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很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这是一项值得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可以有效地熏陶与培育当代大学生对农村、农业、农民的热爱与向往,使大学生们毕业从事\"三农\"建设工作,在充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实践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早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育人功能,这是思政课教师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

关键词:乡村振兴;中华优秀农耕文化;高校思政课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价值,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重农思想、道德规范和人类社会智慧。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能够传授农业知识与科技、塑造优秀的品德,还能够培养劳动实践能力。通过学习中华农耕文化,可以将这一文化遗产转化为大学生成长的强大精神动力。探讨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界定及其传承与价值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是中国近万年农耕文明所形成的一种高度文明的农耕文化,这一文化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农业产生与生活方式。这是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为中心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

(一)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界定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农业生产的宝贵财富。目前,学术界关于如何界定中华农耕文化?中华农耕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等等一些重要学术问题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我们研究认为中华农耕文化是农耕文化,是中国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与传统儒家文化长期融合为一体,构成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其主要内涵是:第一,“三才”传统农耕理论与思想。战国时期,“三才”理论,论述了农业生产“天、地、人”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养地用地相结合理论,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农家有机肥、中耕除草,使土地越耕越肥沃,单位产量越种越高。传统精耕细作的耕作制度是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最主要的特征。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病虫害的防灾抗逆方法。传统乡规民约与农民勤劳和坚韧的优秀品质。以上研究论者颇多且成果比较丰富。第二,“三宜”传统农耕理论与思想。吕不韦《吕氏春秋》的“三才”农耕思想奠定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理论基础。明清时期进一步完善“三宜”的耕作思想。第三,宋代陈旉《农书》提出“地力常新”理论。对养地用地进行总结与研究。第四,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制度。第五,乡村基层治理的乡规民约制度。第六,农民勤劳智慧节俭的优秀品质以及耕读教育等。

(二)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传承与价值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它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农耕技艺与价值,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就是要传承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和坚韧质朴的优秀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揭示了“两个结合”深刻含义:“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其中“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文化支撑。“第二个结合”表明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认识“第二个结合”,可以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起源、发展走向,可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历史地位提高了,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使命。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

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挖掘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资源,可以提高教师把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理论水平,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育人功能。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育人功能

在教育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功能逐渐凸显出来,成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抓住当前的教育契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政治觉悟与审美观点,使之成为新时代优秀的大学生。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始终以坚定的政治信仰、渊博的学识来感染与吸引广大学生,引导他们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这就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研究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着中国人数千年,这是渗透到我们中国人基因里的东西。所以,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出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在高校的思政育人功能。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挖掘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资源的必要性

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与乡土生活,培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积淀了宝贵的农业生产经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世界农耕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我国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其社会经济发展与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是以农业立国,中华文明是在农耕文化的根基上产生和发展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包含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发扬光大,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通过学习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可以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在思想上铸牢高校思政课教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使命与担当,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融会贯通。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对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及其中华文明的内涵有深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与思政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传递给大学生。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深挖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资源,充分开展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调研活动,大量收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资料,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与思政课堂内容完美结合。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及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文化素养。充分体现了党在政治上理论上的成熟与自信。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实现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丰富内容,从中汲取营养,培养他们热爱乡村、热爱农业、热爱农民的情怀,坚定投身乡村振兴的决心与信心。

三、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培育大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美德

深入研究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大力推行耕读教育,可以培育大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一)大力推行耕读教育

耕读教育是推广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其具备立德、增智、强体和育美等多方面的综合育人功能。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蕴含着传统智慧与中华文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并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大力推行耕读教育,培育大学生吃苦耐劳、克勤克俭的美德。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上,精忠报国、为民造福的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滚滚动力,同时也孕育着耕读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爱国事迹,爱国诗人屈原,民族英雄戚继光、林则徐等都体现出中华优秀儿女热爱祖国、威武不屈的伟大形象。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不屈不挠的拼搏进取精神,在和平发展时期能够激励人们奋勇向前、创造美好生活,在面临民族危难的生死考验之际,激励人民起来进行反侵略反压迫斗争。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令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自豪,在紧要关头唤起和鼓舞全体中华儿女,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敢于战胜一切敌人的必胜信念。因此,在新时代弘扬耕读文化精神,对于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社会的人们将勤劳耕种、刻苦读书作为报效国家的有效途径,在传统社会中,耕田可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读书可以知诗书,修身养性。有学者认为,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是现代耕读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中的耕读是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美德的一个有效路径。

(二)养成勤俭节约好习惯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无论在艰苦的年代还是今天幸福的年代我们都应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目前,大学生中存在一种铺张浪费的现象。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的利用价值未用完就丢弃、出门不关灯、水龙头不拧紧、在食堂里就餐随手将剩菜剩饭倒掉、洗刷碗筷盘子用太多水让水随便流、刷牙时不关水等浪费现象比比皆是。一些大学生穿戴讲究名牌,大学生中吸烟的人数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且有愈演愈烈的上升趋势,一下课就躲在卫生间吸烟,吸烟学生中主要是男学生,但是也不乏有一定比例的女学生。学生吸烟必将造成对自己身体的危害,同时也浪费了家长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

古话说得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学时期正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恪守勤俭节约、文明消费的生活原则,对自己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如果追求奢华,铺张浪费,上对不起国家的培养教育,下对不起家庭父母的辛勤养育,长此下去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是非常不利的。在当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无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与影响。有的个别大学生存在铺张浪费、奢侈享乐的思想,不懂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所以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把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精神教育作为一项迫切的任务来贯彻执行。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有一种劝勉家族后世子孙做到勤劳耕作读书上进的家国情怀。逐渐形成了勤劳读书的传统理念,这就是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重要内涵。劝勉子孙后代要勤于劳动,读书明理。耕读传家也非常重视勤劳、节俭的品质,日常需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曾国藩曾经说过,勤俭节约的人,没有不兴旺发达的;骄奢倦怠的人,没有不失败的。可见曾国藩对勤俭节约与骄奢倦怠两种人生观的认识是非常深刻有见解的。只要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耕读培育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就一定能够养成大学生吃苦耐劳、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

四、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可以培育大学生“三农”情怀

“三农”指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三农”情怀就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核心的理念,就是对农业、农村、农民进行感情投入。这里讲的“三农”情怀特指大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热爱与关怀。

(一)厚植大学生“三农”情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依靠大量优秀人才的支撑,没有人才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就是未来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与后备优秀人才的储备库,要培养这些大学生热爱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种情怀,成为乡村振兴舞台上的生力军。目前高校在校大学生普遍一种现象,就是缺乏“三农”情怀的养成与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创新“三农”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助推“三农”情怀中的抓手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农”情怀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精神动力,高校在校大学生是未来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对大学生进行“三农”情怀培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可以培育大学生“三农”情怀。

高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家园,同时也是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圣地,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广大的农村,他们有农村生产、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在大学学习期间宣讲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不仅可以保护、传承和利用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思想理念和精耕细作的耕作制度,而且还可以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宣讲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可以熏陶学生不断厚植“三农”情怀。通过讲解农耕社会的农业生产过程,可以让大学生们都能感悟体会“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过程和农民劳动之美。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努力让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走进广大大学生心里和生活中,使广大学生从此开始焕发蓬勃生机,这样可以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使大学生更加热爱农业、农村和农民,从而为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二)培养大学生立志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和力量

张灿强认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建设行动,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弘扬勤劳勇敢、不畏困难、苦干实干的精神,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汇聚磅礴力量”。可见,广大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里,农民的劳动是比较艰苦的,由于农业生产的过程比较漫长,要经历一个春种、夏耘、秋收和冬藏的一年四季的轮回,所以这就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定居农业生产和生活,他们年复一年守望田园,盼望风调雨顺,获得大丰收。广大农民的辛勤劳作,培养与铸就广大农民性格基因中的坚强、坚持与韧劲、自强不息的优秀农民品格。现代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农家子弟,他们父母都是农民,对农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所以把农民的优秀品格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育,一定能激发他们关注农民,热爱农民,这样才能受到农民优秀品格的熏陶与影响,逐步培养大学生立志毕业后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和力量。

(三)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困境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毕竟产生于农耕社会,体现的是农耕社会的社会思想。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新时代,因此,很多学生认为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土气与落后。往往容易忽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这样就拉大了农耕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距离,使传统与现代完全脱离。随着进一步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国外一些国家多元文化的涌入中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念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一部分大学生开始追求祝贺“洋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受到冷落。重要原因是大学生缺乏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魅力的认识,不愿深入挖掘和探讨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这样就导致了对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了解不深入,缺乏对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深厚的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知识储备。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储备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关注“三农”问题意识不强,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意识淡薄。首先是一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方向不在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方面,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素养不高,知识储备不足,忽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与融入。其次是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有一定了解与学习,但是缺乏系统严密的学理性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教育价值的充分体现,不能灵活地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与思政课程融会贯通。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首先,要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其次,要在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总而言之,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科研是思政课教学科研改革的正确方向。加大对大学生传承与宣讲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培养力度,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要让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教育成为高校思政课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让新时代大学生真正热爱乡村、热爱农业、热爱农民。让新时代大学生走进农村、贴近农民、走向农业,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乡土文化,提升大学生学农、爱农、为农的核心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3(01).

[2]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2-23(0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44.

[5]张灿强.从优秀农耕文化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N].光明日报,2022-12-03(011).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