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性与全民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指向

2025-01-23刘科黄博琛

关键词:外部性公共性

摘 要:公共性与全民性是诠释政府公共行动的学理视角,民众平等的权利地位是理解公共性的前提,政府向民众让渡公共权利是推进善治的基础。在生态治理实践中,各类生态产品具有的社会本质属性使其呈现强大的公共性,能够有效保障社会的健全发展,满足民众生存与发展的共同需求。生态治理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也需要凝聚全社会尊重自然的思想共识,需要全民自觉的生态行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生态产品的公共属性,以人民福祉为根本关切,积极回应全民性的生态诉求,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充分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性、全民性和优先性,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情怀和公共精神,有助于提升民众参与生态治理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而全面推进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有效化解全球生态危机,实现生态福利、生态正义和生态安全等公共性环境目标。

关键词:生态文明治理;公共性;全民性;外部性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BZX033);河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项目(YJS2023KC25)

作者简介:刘科,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等相关研究;黄博琛,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等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25)01-0024-07" 收稿日期:2024-02-05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央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论述,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从公共性、全民性维度深入阐释和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站位,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一、公共性与全民性:诠释生态治理的二维向度

在现代政治学范畴,公共性和全民性的概念皆围绕政府治理的目标和行动而展开。一方面,公共性指涉了公平、正义以及公共善的价值集合。作为一个过程性存在,公共性在不同体制和社会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实践形式;另一方面,作为政府治理对象的特征,全民性更多地昭示了民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某种程度上彰显了社会秩序与社会活力。公共性与全民性可以有效地解释政府开展生态治理的价值存在和社会基础。为了实现生态治理的公共性目标,必须从全民性的视角诠释政府开展生态治理的价值互动关系。

(一)平等的权利地位是理解公共性的前提

从生态治理的公共性目标和全民性进程来看,公共性关注了生态文明的所有权属性,主要表现为公共权力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践行,即被赋予生态治理职责的政府利用公共权力对环境保护进行方向性引导和效果评价。就此而言,政府又可被称为一个全民性的组织。公众具有平等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利,这也构成了理解政府公共属性的逻辑起点。因此,公共性更多地关注了与公众利益相关的环境保护领域,而全民性强调的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生态建设的平等性和全面性。环境保护的全民性需要生态文明的公共属性来支持和保障。一方面,生态文明的增强可以为优质生态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治理条件和保障。政府通过提供优质的生态治理和生态服务,可以激发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力促进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全民性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提升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彰显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地位和权利。

(二)民众的权利让渡是政府推进善治的基础

某种意义而言,政府并非天然的控制者,也不具有天然的控制权与治理权。“政府的出现昭示着人的自主行动的结束” 胡玉鸿:《个人的独特性与人的尊严之证成》,《法学评论》,2021年第2期。。政府唯有通过公众让渡公共权利,才能获得国家治理的合法性认同。全民性和公共性都旨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治理。在公共治理过程中,要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而政府公共性的增强则需要关注公共治理过程中民生与民心的获取程度 张艺川,杨峻岭:《民心政治:国家治理体系顶层设计的善治基点》,《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公共性与全民性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回应共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总体来看,公共性与全面性在国家治理中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公共治理的进程。在具体的国家治理实践中,要将公共性与全民性进行有机结合,以全民性为基础,以公共性为导向,通过善治的行政实践迈向良政,以便赢得民心、赢得社会公信力。

二、公共性:政府推进生态治理的价值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都视为一类珍贵的“公共产品”,充分体现了其生态文明思想的公共性向度。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有学者认为:“环境不仅与整个人类的生存与生活休戚与共,人类对于环境的认识合理与否也决定着人类能否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作为典型的公共物品,公共性是环境最基本的特质和最重要的属性。”袁祖社:《环境公共性价值信念与美好生活的全生态考量:实践的环境伦理学的当代视野与范式创新》,《道德与文明》,2020年第6期。因此,生态环境、生态产品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显著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生态环境的公共属性

其一,生态环境的非竞争和非排他特征。生态环境与生态产品都是人人需要的民生产品。生态产品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与人类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劳动产品,表现为民众生产生活所需的生态物质保障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表现出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4页。他进一步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8页。在社会实践中,生态脆弱肯定会导致经济落后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等。在积极的意义上,生态优势可以转变为政治优势、经济优势、社会优势、国际优势和话语优势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是更高水平、更加长远的发展境界。

其二,生态环境的公益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为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保障。一旦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就会引发消费群体的社会分化,形成一定的社会矛盾,甚至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政府要通过提升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如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的消费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及“天蓝、地绿、水清”家园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雾霾天气多发频发,空气严重污染的天数增加,社会反映十分强烈,这既是环境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发展下去也必然是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86页。上述话语彰显了深刻的生态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是对生态领域矛盾风险演变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战略研判。事实上,增强忧患意识是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盛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韩锐,苟海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忧患意识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探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

其三,生态环境的可规制性。保护好生态环境,规划好环境治理的发展方向,切实抓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之间的统筹谋划,已经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的“第五大职能”。一旦出现环境恶化以及生态产品供应不足的情况,首要责任在于各级政府,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已实行“终身追究”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的生态职能从被动到主动、从弱化到强大、从单一到多元,政府生态职能的内涵日益丰富,这充分反映了地方政府对生态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责任担当。但是,生态治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只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放心不下”的紧迫感,才能做好此项工作。

(二)生态环境的外部性

其一,生态环境长期与短期影响的差异。外部性特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决策对他人或一群人造成的影响,进而出现受益或受损的情况。表面上,生态环境问题反映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实质上反映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根本在于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本身具有公共性,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对社会秩序造成重大破坏。因此,对生态问题的认知需要从政治高度进行认真考量,不但要算眼前的“经济账”,更要算长远的“政治账”。

其二,生态环境成本与收益的分离。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不仅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生态环境成本与收益的分离。比如,全国在大范围长时间曾经出现的雾霾污染天气,影响数亿人口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更遑论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极大影响。一旦局部地区出现比较严重的水源和土壤污染,直接导致地方群体性疾病(特别是癌症)的蔓延,不但严重损害个体的身体健康,还会造成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更会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面对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1页。

其三,生态环境的非市场性影响。在生态实践中,环境不断恶化所造成的后果将会冲淡乃至于抵消多年来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共排查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10.65万余项,约95%完成整改。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共130起,其中较大事件3起、一般事件127起。可见,由于环境治理不当、治理不及时造成的民怨,甚至会演变为较为严重的局部社会冲突,进而破坏环境正义和社会稳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弄得不好也往往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83-84页。因此,必须站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看待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始终保持高度警觉,防止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积聚扩散,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生态环境风险挑战的准备。”《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05页。因此,尽管我国在生态治理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环境风险、新污染物富集等隐患数量仍然不少,要坚持用底线思维看待生态治理的非市场性影响。

三、全民性:民众生态诉求的价值回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7页。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谁”“造福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因此,我们既要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民众的生态诉求,又要充分认识解决好生态问题必须让全民自觉行动起来,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回应民众的生态诉求

价值回应不仅关注问题的解决,更关注民众对于问题的期望和诉求,力求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满足民众的合理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生态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可以说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必然会不断凸显。”《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82页。一旦出现生态问题,就会影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质量,就会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应始终成为党和政府奋斗的目标。为此,各级政府要积极回应民众的生态诉求,切实治理好生态环境。

一是体现政府责任。政府对民众生态诉求的价值回应,体现了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对民众生态权益的尊重,是政府责任的重要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契合了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扭转环境恶化趋势,不断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各级政府要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二是增强政府公信力。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积极、有效的价值回应,政府能够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不断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7页。。

三是促进政民生态共情。在生态治理方面,政府应建立健全促进政民互动的回应机制,明确回应的流程和责任主体,确保回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在回应民众生态诉求时,政府应注重情感沟通的运用,通过表达理解、关心、重视和换位等情感色彩的语言,增强与民众的互信关系,增进政民之间的生态共情。通过建立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促进双方的沟通和理解,为生态环境的共同治理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生态问题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问题,而是关乎人民福祉、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基本的生存环境问题关乎群众安居乐业问题,人居环境改善与日常生产生活整体生态质量的提升又关乎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形成,也即人民的生态安全感。因此,为了增强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必须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稳定性、协调性、全面性与包容性。

其一,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与稳定性。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首先体现在其持续性和稳定性上。这意味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长期承诺,确保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这种持续性和稳定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同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明确、步伐稳健。

其二,维护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还要求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短视行为。通过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此外,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也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重要手段。

其三,恪守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性与包容性。这要求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不仅要关注城市和农村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和需求。通过实施差异化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确保各个地区和群体都能享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福祉。同时,加强公众生态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性和包容性的重要途径。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筑牢嵌入生态文明理念,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不断增进人民生态福祉。

(三)践行生态文明的全民自觉行动

人人都希望共享美好的生态环境,但美好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人共建。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人人皆有责、人人需尽责”的集体行动。要从根本上解决好生态问题,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自觉行动。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如前文所言,生态问题具有公共性、整体性和关联性等特征,政府承担生态治理责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要承担起维护生态安全的公共服务职责,不断完善生态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运用底线思维牢固生态安全底线,发挥好制度维护生态安全稳定、防范化解生态安全风险的重要作用。毫无疑问,生态治理的责任既是时代的召唤、民众的期盼,也是政府自身职责所在,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

其次,社会组织的深度参与。社会组织作为公益性团体,利用自身与公众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和力积极开展环保宣传工作。通过走进社区、深入校园,宣传生态保护理念、环保购物行为、绿色生活方式等,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落实到基层。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监督等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格局。同时,建立各类环保社会组织合作机制,形成从资助者到实施者的全链条环保社会组织行动网络,改变力量分散的局面。通过及时公开社会组织构成、活动、款项等方面的信息,增加自身透明度,以赢得更多公众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

最后,深化行政管理机制和政府职能。为地方政府生态职能提供内在动力,要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不断打造合格的“生态责任主体”。通过不断凝聚民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共识,动员和组织全民生态行动,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进一步引导人们自觉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不断凝聚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积极推进泽被后世、功在当代的生态文明事业。

四、公共性与全民性的融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行动

无论是生态的公共性还是全民性,都充分体现了人民立场,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就是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存权益、生态权益,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既要学会运用历史和长远的眼光看待生态问题,又要学会用群众的眼光看待生态问题。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的理念,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通过树立正确的生态利益观,积极发挥生态文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

有学者认为,遵循经济人假定的市场机制和逻辑无法根除生态危机的病灶,生态学和政治学的联姻也就自然水到渠成叶海涛:《生态环境问题何以成为一个政治问题:基于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5期。。运用行政手段和方式来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增进民生福祉就成为各级政府加强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

其一,强化生态公共服务理念。通过强化生态公共服务理念,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要以及实现对环境正义的价值追求,使民众的社会生存状态与发展权益符合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随着生态问题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维持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生态安全工作,既强调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又强调了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性,也强调了治理过程中各主体必须履行的责任与义务。

其二,做好生态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通过制度设计、法律规制等手段将生态公共服务理念纳入社会发展实践中,不断减少以往不合理的发展举措带来的负面生态效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99页。依法治理是生态安全法治实施体系的核心要义和显著特征,公正作为法治的核心价值,效率则是公平的条件和保障。假如法律实施未能依法执行或者执行效率低,则无法充分彰显出法律维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无法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无法赢得人民的高度信任。在国家环境法治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执法司法工作,发扬人民民主,避免出现执法部门权责不清、执法不严等情形。

(二)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宣传推广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使之成为广泛和牢固的社会共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参与,把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落实为民众的自觉行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共同培育生态价值观,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要从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个层面做起。

其一,在家庭教育中要增强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家庭是基本的社会教育单元,父母的知识水平、行为方式以及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营造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家风。

其二,在学校教育中要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实施好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学校教育教学必须贯穿始终的重要方面。学校教育的重点不仅在于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承担起人对于自然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学校应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法治教育、生态消费教育和生态哲学教育等内容,不断强化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弘扬生态智慧,促进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其三,在社会层面要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再教育。民众不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也是其生态价值观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有助于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将生态价值观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与维护生态安全的行动中,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当前,有不少消费者倾向于商品的象征符号和代码意义,不自觉地掉进了消费主义、奢侈主义的陷阱,“一次性消费”“快速消费”品日渐流行。这使得“生产—消费—废弃”的循环链条加速进行,对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产生了负面影响。为此,主流媒体要承担起传播适度、健康、绿色消费观的社会责任 王建新,吴文君:《恩格斯“自然报复论”思想的理论意蕴与时代镜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三)打造中国与世界共治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生态文明建设被赋予深远的全球意义,主张通力合作实现共赢,坚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并以此作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价值导向,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构建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议题。在落实这一议题的进程中,要倡导合作共赢,坚持共建共享。在保障总体国家安全的基础上,自觉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积极参与维护周边国家的生态安全,防止生态安全问题的蔓延。

其一,立足于生态产品的公共性。由于生态危机的广泛性和生态诉求的共通性,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性体现在其全球性上。生态问题是超越国界、超越阶级、超越意识形态的问题,与全球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具有扩散性、跨国性、关联性和持久性等特征。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发、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各国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共同挑战。生态环境治理不单单是某一国家和地区面对的问题,而是需要各国、各地区携手合作共同面对和解决的世界发展难题。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在全球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时,国际社会必须及时作出反应和行动,共同修复生态系统。当前,中国正在积极、全面融入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通过广泛参与和深度合作,不断增强全球生态治理话语权,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其二,正视环境治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立足于世界生态安全问题,实现生态价值不仅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且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的特征,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休戚与共。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和保障。如果人类社会发展状况呈现出竭泽而渔的态势,就会引发生态灾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强调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休戚与共的命运,他指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在二〇一九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4月29日。在自然界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一些地方出现生态安全问题,很有可能引发其他地方产生同样的问题。由于生态危机的全球性和生态价值诉求的共通性,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生态安全问题的思考超出了国界限制。关于气候变化,他指出:“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气候变化关乎人民福祉,关乎人类未来。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取及时有力行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8页。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统筹保护与修复、开发与建设、当前与长远,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全面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保障生态安全制度体系,构建全局谋划、协同推进、系统考核的制度机制。

其三,不断拓展生态环境治理的全球共识。要在尊重各个国家发展水平差异、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以及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协商与合作,努力寻求环境公共理性共识,维护和扩大全球环境价值。一方面,要通过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积极合作,共同应对生态危机。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的尝试与实践,不仅有利于自身生态安全问题的解决,而且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生态安全利益,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方向;另一方面,要通过国际合作规避生态风险,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性组织,加深生态安全交流与合作,建立并完善合作机制,缓解生态安全矛盾,共同维护区域性的生态安全。因此,要坚持共同治理、合作共赢的原则,不断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生态美好世界。需要世界各国在不同层面共同参与生态治理,共同迎接生态安全挑战,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家园。具体要坚持以全球思维谋全局,共同面对当前的生态难题。要进一步准确把握国家生态安全和周边国家或地区环境保护领域之间的关系,加深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同时,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共同进行节能减碳行动,这不仅可以有效输出我国过剩产能、宣传我国绿色发展文化,还可以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生态话语权,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生态全球观。

五、结语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危机、生态创伤,国际社会逐渐意识到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需要我们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作出重要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之所以要盯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是因为如果不抓紧、不紧抓,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5页。 这里饱含了沉甸甸的责任意识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在一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形下,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也不可能让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下去。事实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体而言,要通过全民参与、上下联动,共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增强生态韧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随着中国生态治理理念的不断成熟和生态治理成绩的不断凸显,中国生态治理经验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和认可,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特别是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举措。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不断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协商行动,促进构建一个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生态安全问题管理体系,推动建立全球生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健全生态安全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合作平台。通过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增强生态治理话语权和影响力,引导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展方向。通过统筹合作与斗争,坚持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始终提倡公平合作原则,践行环境保护多边主义,形成全球环境治理合力,切实承担起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国际生态安全责任与义务,与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Publicness and Universality: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Liu Ke,Huang Boche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Abstract:Publicness and universality ar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or interpreting government public actions. The equal rights and status of the people are a prerequisite for understanding publicness, and the government’s transfer of public rights to the people is the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good governance. In the practice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the social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various ecological products give them a strong public nature, which can effectively ensur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meet the common needs of people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Ecological governance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leading role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it also requires the consensus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respect nature, as well as the conscious ecological behavior of the entire population.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ology is based on the public natur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with people’s well-being as the fundamental concern, a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ecological demands of the whole nation, and has a clear value orientation. Fully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ding the publicness, universality, and priorit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stablishing the people’s sentiment and public spiri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an help enhance the sense of gain, happiness, and securit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cological governance,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effectively resolve the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and achieve public environmental goals such as ecological welfare, ecological justice,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overnance;publicness;universality;externalities[责任编校 陈浩天]

猜你喜欢

外部性公共性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与应用研究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禁止摄影”:由观众拍照观察中国博物馆的公共性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测算研究
基于环境法对消除代际外部性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