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重逻辑
2025-01-23李建军江海粼马瑞雪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其生成有着深厚的逻辑意蕴。从理论逻辑看,其坚守了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从历史逻辑看,其脱胎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建设,既是对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文化建设伟大成就的赓续和发展,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从实践逻辑看,其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开展新的文化实践,要聚焦“首要政治任务”,肩负“新的文化使命”,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切实践行“七个着力”。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基金项目:国家文化英才培养工程专项资助项目(2021SGYP05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新疆师范大学文化润疆研究院”项目(ZK2024W0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2024BKS009)
作者简介:李建军,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相关研究;江海粼,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相关研究;马瑞雪,女,博士,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25)01-0017-07" 收稿日期:2024-04-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积极推进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我国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文化建设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两个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了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吸收借鉴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既立足当代国内国际实际情况,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又对新的文化建设实践进行了工作部署,明确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贯通,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逻辑意蕴。认真研究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整体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来龙去脉,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
(一)立足“魂脉”: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灵魂和旗帜,是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文化建设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必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具体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主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以下四个观点:
一是文化具有经济基础决定性的观点。恩格斯指出,经济基础对包括文化在内的上层建筑起着归根结底的决定作用,同时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改革都是为了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2期。。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思想文化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他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如果思想防线被攻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1页。。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思想文化的能动性,指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9页。
二是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法律、道德等观念形式不过是统治阶级“统治的粉饰或意识”,或作为“统治的道德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92页。文化作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是为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服务的。列宁强调,要保卫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掌握文化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一方面,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业本质属性。这一论断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文化、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还将意识形态属性界定为文化、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他强调“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并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的重大命题。列宁虽有较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论述,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文化领导权”的概念。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文化领导权,并对如何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进行总体部署,是对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三是文化具有人民性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9页。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具体到文艺创作,马克思指出,人民是作者“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列宁进一步提出了“艺术属于人民”,文艺创作要遵循“四个必须”等观点《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435页。。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一方面,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梦想的具体的人。这一观点不仅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人是“现实的人”的观点,而且进一步发展了“人民”概念的内涵,使“人民”从一个原本强调整体性的概念,到同样重视个体意义的概念,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人的个体性价值的尊重。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是文艺之母,文艺要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人民的满意度是检验文艺作品优劣的最高标准。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民是文艺唯一判断者的观点,还进一步发展了列宁“艺术属于人民”的观点。
四是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于“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所以每一代“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8页。。其中“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内在地包含文化活动材料,这说明了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文化活动前后相继,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中华文明才可能历经数千年而不断,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历史继承性。
(二)坚守“根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阐述了它的现代价值、思想精髓、传承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传承发展它、传承发展它的什么内容、如何传承发展它等重大命题。
首先,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从个人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并且这种基因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化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精华,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有裨益;从民族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志”“精神命脉”“文化根脉”“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从国家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的文化软实力”“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党治国理政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从文明维度看,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现在仍然“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其次,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向上向善,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被继承和发展。例如,习近平文化思想就继承和发展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继承和发展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提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人民至上”等论断;继承和发展了“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原则,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继承和发展了“万物并育”“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论断。
最后,确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脱胎于旧社会的经济基础,虽然有些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的文化特质,但也有很多产生于特定历史条件为当时社会所需并服务于特定封建统治阶级的内容。随着我国社会形态的蜕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因此,需要在强调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习近平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3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的提出,为新时代继续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价值指向。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逻辑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思想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4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必然要求文化变革,因此,与旧社会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旧文化就成为要变革的对象,而目标则是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文化革故鼎新之时,必然面对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毛泽东认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但是继承这一份遗产必须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对于国外文化,毛泽东认为,“全盘西化”和“排外主义”都是错误的,中国应该将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和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建设思想。例如,在文化建设方向上,强调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5页。。这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但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一个是社会主义文化,一个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即使形式上看似相同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其内涵也不一样,后者中“民族的”主要指对反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尊严,而前者中“民族的”主要是指国人在文化实践活动中要站稳中华文化立场,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化基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大部分旧知识分子“不是受着封建思想的束缚,就是受着帝国主义奴化思想的侵蚀”《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175页。,因此,除在人民群众间开展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外,中国共产党还对旧知识分子开展了思想改造运动。除此之外,毛泽东还提出了“双百”方针以及正确处理古今中外文化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化建设的经验。
一是吸收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开展扫盲运动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命题。
二是继承了“双百”方针。由于“‘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所以,“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为了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繁荣文化,建设新的文化形态的需要,这与“双百”方针服务于当时我国工业化建设对解放思想、繁荣文化的需要存在契合性。因此,从提出的目的来看,“第二个结合”是对“双百”方针的继承和发展。从内容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坚持了“双百”方针。例如,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要坚持“双百”方针。
三是继承和发展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批判、继承和创新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的三种方式。在批判和继承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毛泽东“批判地继承”的思想,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在创新维度上,不仅继承了毛泽东推陈出新的思想,还进一步提出了“两创”的新要求。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文化脉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得知逃港人员开始返回深圳时,邓小平“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2页。的论断,阐明了物质文明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作用。同时,邓小平也深知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他认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4页。因此,他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先进文化的新概念,并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详细阐述了先进文化的内涵,并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54页。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命题。由于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倡导”,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文化建设思想。其不仅继承了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思想,还进一步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显著特征。其不仅继承了江泽民建设先进文化的思想,还从增强制度优势、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83页。。其不仅继承了胡锦涛建设和谐文化的思想,还进一步把和谐确立为我国民族关系的一个特征载入宪法,提出建设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还创造性地将和谐理念融入处理国际事务中,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695页。。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走向
“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页。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一个全新的思想体系,它的“术语革命”就体现在一系列原创性和标识性的概念中。
一是“四个自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提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没有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并列。随着文化实践的深入,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四个自信”,并指出它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二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2023年6月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崭新命题,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锚定了新的奋斗方向。
三是“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事实已经证明,“第一个结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密钥。随着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结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还要坚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四是“全球文明倡议”。在2023年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界之问,为破解“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进一步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原创性和标识性概念集中地、鲜明地体现了思想体系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孙正聿:《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7期。,而“体系化标志着科学理论臻于成熟完善”林志友:《党的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红旗文稿》,2023年第16期。。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目标任务、原则方法、实践路径等方面已经得到系统的阐述,这标志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同时,由于每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学术界、思想界和教育界都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和阐释,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构建的过程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学理化阐释的过程。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从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两个巩固”“四个讲清楚”到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的“九个坚持”,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五个方面”工作部署,再到“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展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发展、蓬勃生长的过程。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逻辑
(一)聚焦“首要政治任务”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新征程新的文化建设走好第一步指明了方向。
首先,用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巩固文化领导权的关键。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史,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党虽历经磨难却总能浴火重生、顽强发展的一把密钥。革命战争时期,针对“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75页。的状况,中国共产党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改革开放前夕,为突破“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束缚,党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起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的进行扫除了思想障碍。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4页。等问题,党中央开展了“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全党上下党性更加坚强、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新时代新征程,传承优良传统,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是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全国人民的应有之义。
其次,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统一全党全国的思想、意志和行动。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伟大事业,单靠个人、单靠几个组织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全国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完成。问题在于如何使全国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并朝共同的目标奋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无论是思想问题,还是行动问题,终究都要从解决思想问题开始。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是为了解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问题,以此来统一思想、意志和行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最后,加强学习、研究、阐释、宣传,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入脑入心。有学者认为,要让习近平文化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从健全学习教育机制、健全研究阐释机制、健全宣传普及机制三个方面做起郑敬斌,陈艺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健全以上三种机制有利于提高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党全国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但如果仅停留于此,显然还不够。要使习近平文化思想真正入脑入心,除关注宏观机制设置外,还需把握细节设置。例如,就方法论而言,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受众的知识水平、职业等实际情况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统一性与多样性、主导性与主体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等问题。总之,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目的是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转化为坚定文化理想、指导文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二)肩负“新的文化使命”
“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社会、国家、人类文明三个层面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建设锚定了目标方向。
首先,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是“新的文化使命”在社会层面的要求。从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除应该有繁荣的经济外,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的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从中可以看出,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的文化事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那为什么还要提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呢?一方面,“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9页。只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才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学艺术等文化建设内容是具体的、现实的、可操作的,因此,推动文化繁荣是“新的文化使命”的具体建设内容和主要抓手,孙贺:《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出场逻辑、要义旨趣与实践进路》,《求索》,2023年第6期。也是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本支撑。
其次,建设文化强国是“新的文化使命”在国家层面的要求。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要成为文化强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分别是国民整体文化素养高、文化产业发达和文化软实力强大。当前,我国距离这三个指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不是就说明我国不能成为文化强国呢?当然不是。有学者认为,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际认可的思想基础以及日渐强大的硬实力支撑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底气所在范玉刚:《建设文化强国的底气》,《红旗文稿》,2022年第4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把握我国文化建设规律的一个结果,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之举。
最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的文化使命”在人类文明层面的要求,是文化强国建设的进一步延伸。“现代化成就归根到底要集中地体现为现代文明。”吴晓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使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11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和生动实践必然催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且这种文明不是西方现代文明的“翻版”,也不是其他社会主义的“再版”,而是一种全新的,之前未曾有过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理论品格,其中“体”有主体、本质、根本原则的意思,“用”有功能、现象、具体方法的意思,“体”与“用”的关系,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认识论与实践论的高度统一。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论,就必须理解和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首先,坚定文化自信。一是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也为世界上其他民族解决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罗素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第167页。二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了的伟大飞跃,我国的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显著增强,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硬实力支撑。
其次,秉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82页。历史上“佛教东传”“伊儒会通”等文化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向前发展,而近代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华文明在近代蒙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完成“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必须开放包容,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主动学习一切有利于我国发展的优秀文明成果。最后,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和创新是一体两面,体现了原则性与创造性、继承性与发展性、“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徐艳玲:《牢牢把握“坚持守正创新”的思想真谛》,《人民日报》,2023年8月30日。。守正就是要守马克思主义“根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魂脉”,就是要守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就是要在坚持“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守正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创新我们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两个敢于”,要求我们要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新事。具体到文化领域,就是要求我们根据时代要求和聚焦的具体问题提出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
(四)切实践行“七个着力”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9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性,而这种实践指向性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最新部署“七个着力”之中,因此,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七个着力”是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的关键。“七个着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内外统筹的整体。其中,“第一个着力”即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七个着力”体系中的根本,处于核心位置。“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求是》,2021年第18期。,并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充分证明了党的领导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更大成就的根本保证。“第七个着力”即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七个着力”体系中的全球视角。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升西降”的态势日益明显,虽然崛起的中国并无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意图,但部分美国政客却身陷“修昔底德陷阱”,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以“莫须有”的罪名对中国进行打压。研究表明,美国对中国实行“压制性”脱钩断链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对中国的科技封锁,维护其在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周琪:《美国对中国科技“脱钩”的战略动机及政策措施》,《太平洋学报》,2022年第8期。。然而,“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掌握着全球话语霸权,中国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因此,“第七个着力”建设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驳斥西方无理抹黑、污名中国的一个重要举措。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重视国内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总之,“七个着力”是一个系统完备的整体,既有总的工作要求也有具体的工作部署,既立足国内又放眼世界,是我们推动新时代新的文化建设实践的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
Study on the Triple Logic of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System
Li Jianjun,Jiang Hailin,Ma Ruixu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830017,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s Thought on Culture is the powerful ideological weapons and scientific guidelines of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for the Party to do well in publicizing and promoting cultural work in the new journey of the new era;the root of the thought has a profound logical meaning. In terms of the theoretical logic, it learns widely from the adhering to the soul of Marxist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nd has achieved the richness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cultural theory,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erms of the historical logic, it originated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ennial cultur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not only continues and develops the great cultural achievements of all historical periods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ing, but also innovates and develop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In terms of the practical logic, it clarifies the road-map and assignment for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journey of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new cultural practices with Xi Jinping’s Thought as the guide, it requires focusing on “the primary political task”, undertaking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following “the three bas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ally implementing “the seven efforts”.
Key words:Xi Jinping’s thought on culture;theoretical logic; historical logic;practical logic[责任编校 陈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