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初中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
2025-01-22杨倩
摘要:新课标视域下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是课时与内容的增加,更是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全面育人”理念与“以体育人”功能的更新拓展。在“给运动插上智慧的翅膀”的教学中,教师要在明晰初中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剖析设计要点,设计实践案例,促进体育跨学科教学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体育跨学科;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实践案例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新课标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全面育人”教育理念、“深度融合”教学方式、“以体育人”学科功能在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的再更新、再升级、再拓展。下面,笔者在阐明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内涵基础上,剖析设计要点,设计“给运动插上智慧的翅膀”的实践案例,旨在帮助教师把握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融合育人效果,助力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高质量发展。
一、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内涵
(一)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
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聚焦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这一主旨目标的全面培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特点,形塑学生的身心健康,着眼学科的课程目标,突出体育学科课程的综合性特征,消除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和其他学科课程内容分割的时弊,构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模式,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实现同向聚合、相融并进、协调发展。从课程实践和科学设置运动负荷的角度阐述,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属于综合性的体育实践课,但由于课程内容目标不同,该教学内容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体育实践课,应重点突出提炼育人价值,通过体育跨学科融合的主题实践教学,实现体育促进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的融合实践效果有效提升。
(二)以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为落脚点
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多学科知识融合和重组,提升学生认知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跨学科是以学科为基础,不是摒弃单学科的“跨”,学科学习是跨学科学习的基础,跨学科学习反哺学科学习,促进学科的深度理解和适切运用。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以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知识与技能为基点,融合其他学科相应关联知识作为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育人点的补充与外延。结构化设置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四育”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的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内容,在加深学生对运动过程的体验与理解的同时,实现其他“四育”融合实践效果提升,凸显体育在“五育并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以学习主题和任务驱动为切入点
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特性、育人价值和运动技能等方面为主题导向,从专项技术能力提升或技战术综合运用、主题情景组合或主题场景运用、实战竞技比赛或体育游戏任务等向度进行任务驱动,强化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提升。例如,新课标着眼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合育人的实践效果,提供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5个主题学习活动以及相应的20个学习主题示例,强调学科知识的任务问题和迁移运用,对相应学科内容的多维知识进行有效融合,建构出以学习主题为中心的情境化、结构化、进阶化多维度学科融合的主题学习实践活动。
二、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要点
教学设计是指针对教学对象特征,遵循学科课程标准,有序安排教学要素,设计科学、适配、有效的教学方案的构想。与以往体育教学设计相比,新课标视域下初中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具体形式与设计方法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强调在活动主题、育人价值、活动目标和设计思路等活动内容设定上实现体育促进“四育”融合实践效果提升,体现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思想内涵和设计要求。
(一)活动主题:建构主题学习框架
首先,体育跨学科活动主题是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特性、育人价值和运动技能等方面为主题导向,从专项技术能力提升或技战术综合运用、主题情景组合或主题场景运用、实战竞技比赛或体育游戏任务等向度的选择确定。其次,体育跨学科活动主题更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任务、学生及教师活动、组织与要求和设计意图所要体现出的育人价值、活动内容和关键能力的总体概况。
(二)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新课标视域下初中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育人价值应是在学科综合育人与实践育人中,搭建学生重组知识与应用知识的实践路径,增强学生认知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实现体育促进“四育”的融合实践效果提升,发挥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五育”并举的多维度育人价值。
(三)活动目标:培育核心素养养成
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目标设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体现“以体育人”价值取向的基本准则,同时围绕核心素养发展,推进综合育人理念的深度内嵌的实践理念,把握呈现完整的“学、练、赛、评”教学过程,实现情境化、结构化、进阶化的一体化活动,推进体育促进“四育”的融合实践效果提升的主题活动融合因子有机内嵌的设计方式。
(四)设计思路:情境导入探究实践
在设计思路构建时,教师应统筹考量活动实施过程的整体性,创设真实情境引发问题,并以具体任务为探究驱动,引导学生在技术能力提升、技战术运用、实战竞技比赛或体育游戏任务等真实运动情境中,亲身体验相关联学科知识的融合点。学生在特定学习情境下,围绕主题活动学习任务,主动思考、沉浸体验,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运用,凸显体育与健康课程应有的“以体育人”学科价值,生成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育人新功能。
三、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案例
本案例是围绕跨学科主题“破解运动的‘密码’”(水平四)开展的以“给运动插上智慧的翅膀”为学习主题的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通过对体育运动项目“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进行综合化、融合性、多维度的主题学习实践活动整体设计与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合作创编不同投篮距离及干扰强度下的投篮练习情境;进行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的技术练习,并模拟世锦赛中国男篮通过压哨三分终结比赛战胜斯洛文尼亚经典时刻的主题场景;开展“担当、团结、科学”投篮技能挑战赛,通过角色体验的沉浸感知,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融合运用物理、数学、历史、音乐、美术、信息科技、英语等学科的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认知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材简析
本案例中“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中第五章篮球部分。教材简析从教材内容价值和学科知识融合两个方面开展分析。一是教材内容价值方面。投篮是篮球运动项目进攻的主要技术和最终形式,影响投篮命中率的因素包括投篮的持球与出手动作、瞄准点与球的旋转等技术因素,以及身体素质、心理和空间等综合因素。本案例通过“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并应用动作技术与方法。二是学科知识融合方面。本案例结合基本技术、游戏、简化规则的比赛、规则简介等方面的教材教学内容,重组教学过程,通过练习情境、主题场景的跨学科知识融合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技能提升投篮能力,增强学生专项运动技能,有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案例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二班学生,共28人。学生正处于14岁到15岁的年龄阶段,身体形态、机能都已经逐步健全,能够适应中等强度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训练;具有一定见解和能力,对待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向上性和独立性,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计划、组织、协调学习活动实践。该班级学生通过前期课内外体育教学活动,已经对“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的基本动作技术与方法有了初步掌握,但在影响投篮的技术、心理和空间等因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育人价值
一是通过指导学生合作创编不同投篮距离及干扰强度下的投篮练习情境,提高学生的篮球投篮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实践探索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二是通过模拟世锦赛中国男篮通过压哨三分终结比赛战胜斯洛文尼亚经典时刻的主题场景,培养学生不畏艰难、永不言败、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三是通过开展“担当、团结、科学”投篮技能挑战赛,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责任担当、同心协力、知行合一的意志品质。
(四)活动目标
一是综合运用历史、信息科技等知识,了解世锦赛中国男篮通过压哨三分终结比赛战胜斯洛文尼亚经典时刻的历史背景和价值意蕴。二是合作创编不同投篮距离及干扰强度下投篮练习情境,提高对物理(力学、速度、距离)、数学(角、抛物线)在篮球投篮技术中的知识点融合实践能力,增强计划与设计、组织与协调、理论与实践、探索与创新的能力。三是在开展“担当、团结、科学”投篮技能挑战赛中,掌握在比赛对抗和决定胜负的情境下,如何调整自身心态并合理运用篮球投篮技术,完成最终目标达成的能力,锤炼齐心合力、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突破自我的优良体育品质,发扬不畏艰险、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活动场景任务
教师可模拟一个篮球投篮技术应用的主题场景实践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创编不同投篮距离及干扰强度下的投篮练习情境,并开展篮球投篮练习和比赛决定胜负时刻的角色体验。
(六)活动教学形式
本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分为课外与课内两部分。课外,教师通过体育家庭作业,布置学生完成收集相关综合知识资料;课内,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创编不同投篮距离及干扰强度下的投篮练习情境进行投篮练习,通过“担当、团结、科学”投篮技能挑战赛,指导学生调整自身心态并合理运用篮球投篮技术达成最终目标,培养学生优良体育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体育课程思政渗透。
(七)实施保障
1.跨学科融合教研
通过跨学科融合教研群,与相关学科教师共同论证和桌面推演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涉及的各学科知识点及学科融合实践的适配性,确保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课前准备
教师进行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要求学生收集和查阅物理(力学、速度、距离)、数学(角、抛物线)在篮球投篮技术中知识点实践应用的资料,了解优良体育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价值和具体表征。
3.安全防范
课前,教师提前排查场地器材摆放位置是否安全,学生不得随身携带尖锐物品,提示学生捡球时互相提醒,躲避从视觉死角滚落过来的篮球,并在比赛对抗时控制动作幅度。
(八)实施过程
活动结构包括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从学习任务、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组织与要求、设计意图五个维度设计实施。
例如,在基本部分的学习任务为开展“投篮智慧”情境训练,设计篮球投篮技术跨学科知识点融合应用构思图,学生合作设计创编不同投篮距离及干扰强度下的投篮练习情境,并进行分组练习。学生活动是设计物理(力学、速度、距离)、数学(角、抛物线)在篮球投篮技术中的知识点融合应用构思图,合作创编不同投篮距离及干扰强度下投篮练习情境,并将知识点融合应用构思图在篮球投篮技术练习中实践应用。教师活动是引导学生自主勾画设计综合运用物理、数学等知识点融合应用构思图,以及合作设计创编不同投篮距离及干扰强度下的投篮练习情境,并应用知识点融合应用构思图进行分组投篮练习。组织与要求为积极沟通,配合默契,跨学科知识点准确掌握,应用技术动作正确。另外,设计意图更是进一步强调:通过学生设计篮球投篮技术跨学科知识点融合应用构思图,在提升学生掌握篮球投篮技术方式方法的同时,同步提升物理、数学跨学科知识点融合与美术画图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合作创编不同投篮距离及干扰强度下投篮练习情境,并通过知识点融合应用构思图进行分组投篮练习,增强计划与设计、组织与协调、理论与实践、探索与创新的能力。
(九)教学反思
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将“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动作技术精准内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练习情境和比赛场景中综合运用物理、数学、历史、音乐、美术、信息科技、英语等学科的手段技术与知识技能,培植和提升学生跨学科高阶思维的形成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实现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合育人实践效果的有效提升。本课不足是场地布置上有些许拥挤,可加入另一块场地同时进行组织效果会更好。同时,教师在今后教学实践中要深入挖掘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蕴含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点,生成跨学科课程教学设计的逻辑链,提升多学科知识“跨育融合”和“全育融合”的教研能力,提升初中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于素梅,陈蔚.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多维特征、设计逻辑与实践指引[J].体育学刊,2022(6).
[3]赵鑫君.“融”:初中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3(16).
[4]张丁毅,唐炎,辛飞,等.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含义、现存问题与改进策略[J].体育学研究,2023(6).
[5]王健,王利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之要义与推进策略[J].体育科学,2023(7).
(责任编辑: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