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信息社会责任”的信息科技实验教学探索
2025-01-22邓宁
摘要:信息科技课程虽然有了新的课程体系,但仍然缺乏系统全面的教学体系,一线教师需要探索与新课标、新教材相匹配的新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落实信息科技课程提出的全新的课程理念。实验教学是信息技术课程向信息科技课程转型中值得尝试和探索的教学路径之一。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特点的实验活动灵活设计教学步骤,根据实验活动类型、实验教学目标、实验预期结果以及学生特点和教师教学能力来进行融合创新,充分体现信息科技课程“科”与“技”并重的特点,促进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实验活动中提升信息科技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科技;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这标志着信息技术课程正式转型为信息科技课程,无论课程理念还是课程内容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新课标指出,信息科技课程要“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使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目标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信息科技核心素养之一的信息社会责任的提出是希望学生“能理解信息科技给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各种影响,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遵照网络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使用互联网”“能认识到网络空间秩序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信息科技领域的价值观、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不断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感”。
信息科技课程虽然有了新的课程体系,但仍然缺乏系统全面的新教学体系,一线教师需要探索与新课标、新教材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落实信息科技课程提出的全新的课程理念。
一、研读《基本目录》资料,撷英实验教学模式
信息科技课程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魏雄鹰在文章《加强信息科技实验教学发挥信息科技育人价值》中提到:“义务教育信息科技基本实验目录涵盖了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创新应用性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等实验类型”。
信息科技实验教学还处在摸索尝试阶段,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成熟的经验。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实验活动灵活设计教学步骤,根据实验活动类型、实验教学目标、实验预期结果以及学生特点和教师教学能力来进行融合创新,充分体现信息科技课程“科”与“技”并重的特点,促进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实验活动中提升信息科技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指向信息社会责任,遴选实验活动内容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实验教学基本目录》(以下简称《基本目录》)在小学阶段共设置了63个基本实验活动。一级主题对应的是新课标的学段内容模块,二级主题则进行了相应的细化。
这些实验活动能充分体现“信息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的二级主题是“在线安全”,笔者尝试将这一部分内容作为单元整体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三、对比联结多版教材,制定单元教学计划
魏雄鹰在对《基本目录》进行解读时提到:“在小学、初中分别提炼了63个和31个实验活动,这些节点的设计,并不意味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在小学就只有60个实验,初中只有31个实验。每个节点实际上是给出了相应课程内容的基础实验活动,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内容特点再因地制宜设计、拓展各类实验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校情等实际教学情况对实验活动内容进行再设计。再设计的过程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而是要在深入学习领悟课程理念后,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进行。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对实验活动内容进行了再设计;通过线下和线上搜集到四个版本的“在线安全”单元教学内容设计资源,汇总对比了该单元的单元主题、单元目标和单元课时设计的异同,为下一步实验教学的细化与实施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四、实践混合教学模式,开展课例教学活动
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依托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遵循新课标的教学建议,笔者以“认识数字身份”一课为例来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教学模式与教学流程如图1。
(一)创设情境,问题启思
教学需要围绕真实案例。教师可以“讲故事”的方式带领学生展开分析与讨论,梳理、归纳相关内容。并通过“由表及里”的提问质疑,触发学生提升信息安全的学习需求。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数字身份相关的知识,笔者在教学中选取了一些关联学生已有经验的真实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代入感和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虑到学情和时事热点,以及实际课堂教学实践效果,笔者将“带着父母去旅行”作为整个模块内容的大背景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伊始,笔者创设“带着父母去旅行”的情境之后,让学生实际操作登录网站购票,在学生操作受阻之后向学生接连提出了几个问题:同学们能成功在网上购票吗?注册数字账户为什么需要身份信息?身份证能与别人共享吗?我们有哪些社会身份?数字身份是否也有唯一性等一系列问题,在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在进行分析和思考之后,通过实践操作去尝试解决问题,了解到在线生活既需要社会真实身份的认证,又需要数字虚拟身份来保障。数字身份是社会身份的一部分,二者有强关联关系。
(二)场景分析,经验猜想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和旅行经验去思考,旅行中会用到哪些应用软件。这些与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息息相关的应用软件都关联着每个人的“数字身份”。而这些绑定了身份证号码的真实性认证赋予了数字身份的唯一性。任何在线行为都能通过数字身份的唯一性进行溯源、验证。之后,笔者播放时事热点视频素材,让学生交流讨论:旅行中拍摄军用设施并发布到网上可不可以?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白了在网络世界里,每个人的数据行为都会留下记录,网络从来都不是法外之地。学生不仅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再次深切地了解到网络世界的行为会影响到现实世界里的自己。
(三)联系生活,认知原理
通过上一个教学环节活动的开展,学生了解到与数字身份相对应的信息及在线行为数据痕迹,都会留存在网络里,并且会影响我们的信用。那么信用有什么用呢?首先,笔者让学生交流讨论在既往的生活经验里听到的有关诚信的人和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信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以诚立身,以信示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网络世界里,同样也需要讲信用。
(四)践行实践,观察剖析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形成过滤和筛选信息的意识,让学生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笔者设计了以下实验教学活动。
1.识别对方的信用价值
笔者先让学生尝试在购物网站挑选一款旅行箱。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体验到不同商家的信用价值是不一样的,让学生了解到网络世界里的信用价值会对商家和个人造成影响。
2.维护自己的信用价值
学生了解到在线社会中,通过对网络用户注册的数字身份及网络行为的跟踪、采集和保存,可以对其进行“数字画像”,以此精准地分析用户的特征。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字身份与“生活服务”“第三方支付”“社交软件”的关联,进而认识数字身份的作用,以及指向的个人信用价值。学生通过在线实例演示,了解其信息采集、存储与处理生成的过程,分析在线应用行为,知道了信息价值累积的过程,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应用迁移,评价总结
本课通过对数字身份应用场景的分析,让学生对数字身份的唯一性和信用价值的原理有了清晰的认知,然后利用已知原理去解释现象、解决问题,随后进一步指导生活中的在线活动。因此,笔者设计了如下几个任务。
任务一:虚拟数字人有数字身份吗?
笔者让学生观看“虚拟数字人AI导游小丹”和“山西文旅虚拟星推官青鸟”的宣传短片,思考并交流讨论“虚拟数字人是否有数字身份”这一问题
笔者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数字身份的唯一性和信用价值与现实世界那个真实的人是强关联状态,直观地认识到虚拟数字人导游是不具备数字身份的。
任务二:数字人“分身”有数字身份吗?
师:如果屏幕里出现的数字人是我们的数字人分身,面貌、声音、神态,甚至说话时的神态和习惯动作与我们本人一模一样,那么“数字人分身”有数字身份吗?
学生通过微课演示以及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基于数字身份与社会身份的强关联,数字人分身具备了对应社会人的唯一性和信用价值,所以是有数字身份的。如果数字人分身在网络世界里做了违法的事,现实世界对应的真人也会受到影响和牵连。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在线行为,保护人们的在线安全。
任务三:了解、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笔者把国家发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手册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的个体合法权益,也能积极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
五、梳理实验教学经验,提升“双新”理念意识
(一)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实验活动
一是课前了解学生需求。在教学前,笔者通过与学生聊天交流的方式了解他们对数字身份的认知程度和兴趣点,这样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起点,确保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策略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契合。
二是关注个体差异发展。不同学生在动手实操和数字身份理解上存在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能力弱的学生,笔者及时提供更贴近生活的语言去解说和点拨;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则引导其进行深入探究和拓展学习。
(二)基于数据安全来强化信息社会责任
一是加强信息安全意识教育。通过数字身份的唯一性和信用价值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保护数字身份的重要性。笔者通过经验猜想、实践操作、观察甄别、交流讨论的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在线风险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和保护个人隐私的信息安全意识。
二是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笔者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数字时代的公民,他们有责任保护自己的数字身份不被滥用,维护自己数据身份的信用价值,并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数字身份的管理,以维护个人和社会的信息安全。
三是强化法律法规意识。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与数字身份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帮助学生认识到在数字世界中,他们的行为同样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从而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不断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感。
(三)体现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价值
信息科技课程的实验教学一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且努力改革育人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完成真实任务。本次实验活动结合在线社会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数字身份特性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认识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能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践行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科技实验教学刚刚起步,实验教学模式、策略、方法等还处在尝试和探索阶段。如何在实验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培育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意志品质,都是一线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思考、探究的课题。信息科技教师要勇于迎接时代的挑战,助力信息科技课程发挥应有的学科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魏雄鹰.加强信息科技实验教学发挥信息科技育人价值[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4(2).
[2]俞含盛,徐光涛.信息科技实验教学:价值定位、教学模式与实施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5).
[3]郑洁.基于大概念的信息科技实验结构化设计实施路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11).
[4]崔岿.信息社会责任立意下的初中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24(5).
[5]李洁.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教育,2024(9).
(责任编辑:赵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