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带动农户增收的机理与对策

2025-01-21靳爱丽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机理

摘" 要:田园综合体是确保农村居民富裕富足的有效手段,该文对其带动农民增收的机理分别从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以平阴玫瑰花乡田园综合体为例,对其产业融合水平和带动农户增收效应进行现实测度。面对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过程中基层政策体系不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和带动农户参与不充分等障碍,需要健全基层政策支持保障体系、建立紧密完备利益联结机制、提升田园综合体农户参与度,切实带动农户增收,实现“产业兴、农民富”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农户增收;机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2-0118-06

Abstract: Pastoral complexes are an effective means to ensure the prosperity of rural resi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mechanism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litical economy, 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takes Pingyin Rose Township Pastoral Complex As an example, a realistic measurement is made of its industrial integration level and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Faced with obstacles such as imperfect primary-level policy systems, imperfect interest linkage mechanisms, and insufficient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complexe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primary-level policy support and guarantee system, establish a close and complete interest linkage mechanism, and enhance the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in pastoral complexes, so as to effectively drive farmers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 and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prospering industries and enriching farmers\".

Keywords: pastoral complex; industrial integration;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mechanism; countermeasure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完善农业经营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早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的田园综合体。同年5月财政部发布通知,在河北、山西、内蒙古和江苏等18个省份开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培育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新动能。2021年5月,财政部在肯定之前试点成果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在北京、吉林等13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强调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民富裕富足。田园综合体既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模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还是确保农村居民富裕富足的有效手段[1]。因此,研究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带动农户增收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相关文献综述

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带动农户增收问题涉及田园综合体的相关研究、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和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影响研究。

1.1" 田园综合体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很少直接讨论田园综合体,但认为农业具有多功能性[2],如农业景观的娱乐功能会促使农业向农旅融合方向发展[3-4]。国内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多是对田园综合体试点政策的进一步阐释,强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础,对农村资源、空间和产业进行综合开发,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5-6]。对于田园综合体与农业农村关系的研究,学者们认为田园综合体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通过优化耦合协调度,促进乡村经济、文化和治理的全面发展[7-8]。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了发展模式类型以及促进其发展的措施和建议[9-10]。

1.2" 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

农村产业融合意在将农业、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通过交织、重组、延伸产业链等方式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多位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包括农业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技术渗透、集聚集群、服务业引领、与互联网结合、种养结合和多元复合等多种融合模式[11],并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约束条件进行了分析比较。关于利益联结机制研究,学者指出需解决龙头企业与农户间分配不公,通过完善订单农业、股份制、产学研合作及“互联网+”金融等手段促进紧密联结,政府应强化监管与激励机制,以保障农户权益,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12]。

1.3" 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影响研究

国外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较早,对于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民收入关系,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通过增加就业机会、一体化生产销售、政策优惠、农产品多元化、合作社服务和技术创新及非农收入等途径,为农户带来显著经济效益。从理论上来说,农村产业融合是农业产业化的优化升级,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国内学者根据这一理论,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案例分析及实地调研等方法,证实农村产业融合能显著促进农民增收,影响农户各类收入,并建议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及政策支持[13]。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田园综合体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对农村产业融合及其对农民收入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直接研究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是否能够带动农户增收的还相对较少。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历史起点上,探索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带动农户增收的作用机理,并以平阴玫瑰花乡田园综合体为例,分析其产业融合带动农民增收面临的障碍,以期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2" 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带动农民增收的机理分析

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带动农民增收的机理可以分别从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

2.1" 政治经济学分析

马克思指出生产决定分配,田园综合体试点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和土地流转等措施将促进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影响农民收益和收入分配结构。

从生产力效应来看,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包括了外延型与内涵型两类,外延型侧重增加投入扩大规模,而内涵型则强调技术进步提升效率。田园综合体试点运行促进了农村三产融合,机械化取代小农生产,工业化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融入农业,实现了农业的内涵型扩大再生产,通过技术进步优化了农业生产要素,提高了生产率,增加了农户收入。田园综合体试点通过产业融合提升第一、二部类的技术水平,减少与第三部类的收入差距,同时技术资本可能替代劳动力,导致第一、二部类的劳动工资下降和劳动力需求减少。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使得劳动力向第三部类转移,提升了转移劳动力的收入[14]。

从生产关系效应来看,在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引致了劳动收入分配变动。一是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农户土地流转至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了剩余劳动时间的有效利用和农业技术改进,缩小了农户收入差距并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协同发展。二是通过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作社,构建紧密利润链,重构乡村社会资本,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内部协同治理和风险共担,从而平衡农户间收入差距,提高农业生产活力和生产收入。

2.2" 产业经济学分析

产业经济学认为,融合是产业分工基础上的结合。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有助于促进农业更高层次的劳动分工,产业间的分工内部化为产业内的分工,实现产业技术渗透融合、产业链纵向延伸融合以及产业横向交叉融合[15],对周边农户增收产生辐射效应。

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为农村带来新的技术支持,融合到各种形态的生产要素中,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结构,有助于农户提质增收。一是高新技术直接改造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的直接应用,通过智能监控、智能采摘、品种培育等手段,帮助农户更科学地管理农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增加单位产出和经济收益。二是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如引入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设备,使得农业生产更加规模化、标准化和高效化。三是技术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农户依托“直播+电商”融合零售新模式,可以直接与消费者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还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增加了农户的销售渠道和收入来源。

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能够整合产前、产中、产后活动,纵向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有助于农户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一是产业链延伸促进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供应与农业生产活动紧密结合。二是产业链延伸使得农户不仅从事农产品的初级生产,还能参与到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后续环节,并显著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三是产业链延伸有助于形成农业产销一条龙服务,有效衔接生产与市场,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风险。四是产业链延伸促使产业链上的各个行为主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能够分享到农产品增值带来的收益,从而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

田园综合体植入文化、休闲、旅游等理念,通过创意加工实现产业的横向交叉融合发展,有助于拓宽农户收入渠道。产业交叉融合将农业与文化、休闲、旅游和健康等产业相结合,使农户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出如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体验和美妆康养等新产品和服务,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催生农业众筹、民宿经济等新业态,为农户提供更多增收途径。

2.3" 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降低因交易稀缺性而产生的交易成本,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田园综合体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产业组织大规模替代市场促进了交易成本的降低[16],帮助农户节约了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有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和人的机会主义等。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能够通过内部契约约束机会主义行为,利用合作社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拓宽农产品用途,减少对下游市场的依赖以免被“敲竹杠”,降低交易成本。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中小规模农户的生产和销售,增强议价能力,稳定销售渠道,降低因市场不确定性导致的议价和监督成本,从而减少交易成本。田园综合体建设引入龙头企业,通过农民合作社与企业契约的缔结,可以实现生产资料购买和农产品销售等交易内部化,减少市场交易频率,降低交易成本。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与小农户之间的桥梁,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帮助农户更精准对接市场需求,降低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交易成本。产业融合过程中各利益主体通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增强彼此信任和依赖感,达成集体的理性行动,最终将现实可行的实践方案固化为规则甚至是制度安排,减少因各自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产生的交易成本。

3" 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带动农户增收的现实测度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位于北纬36°世界玫瑰种植的黄金地带,被誉为“中国玫瑰之都”和“一带一路”玫瑰的东方起点。玫瑰产业是平阴县的特色主导产业,2019年平阴创建了“玫瑰花乡”田园综合体,打造玫瑰生态全产业链,带动花农增收初见成效,故本文以玫瑰花乡田园综合体为例进行剖析。

3.1" 玫瑰花乡田园综合体概况

济南市2019年启动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平阴玫瑰花乡田园综合体以评审第一获得立项。项目总体定位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核心,以综合开发为手段,以观光休闲为主题,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玫瑰花乡田园综合体由山东芳蕾玫瑰集团、海南优航集团、平阴县土地整治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兴建,总投资达到8亿元,分三期建设。项目位于平阴县城西南8 km的圣母山前,离济南市区仅60 km,区位优势明显。项目范围覆盖了平阴县玫瑰镇中东部,处于平阴县“玉带玫乡”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范围内,包含11个自然村,其中6个济南市齐鲁样板示范村,总面积达到32 445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核心区面积为16 050亩,辐射区面积为16 395亩。一期核心区3 809亩,投资2.6亿元,核心区确定“一核三芯,一环三区”的空间布局方案,统筹布局园区管理及平阴玫瑰的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和服务等功能板块,包括玫瑰产业示范核、罗寨乡村文创芯、玉带河生态休憩芯、南北石硖乡居生活芯、瑰谷农旅产业示范环、芳蕾精品玫瑰产业区、玉带河玫瑰会客区和玫瑰标准化种植区。综合体主要以玫瑰产业为支撑,由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农户参与的新型乡村振兴融合体,集农业示范园、花海观光、主题乐园、网红打卡、研学拓展、玫瑰博物馆、民宿酒店、康养医疗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发展项目。

3.2" 玫瑰花乡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水平

根据机理分析,对玫瑰花乡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水平通过产业技术渗透融合、产业链纵向延伸融合以及产业横向交叉融合3个维度进行衡量。

3.2.1" 产业技术渗透融合

玫瑰花乡田园综合体通过高新技术对玫瑰培育、种植、生产和营销方式等方面逐渐渗透,形成以技术为纽带的产业链整合。首先,在种植技术方面,采用了智能温室大棚、无土栽培设施、智能化配肥喷灌系统和智能采摘等智能化种植生产系统,提高了种植采收效率。其次,在生产技术方面自主研发了真空低温循环干燥、光电微波低温干燥、VLT冷萃等先进技术,提高了行业加工标准,提升了产品品质和加工效率。再次,在信息技术方面,依托玫瑰全产业平台,实现营销网络立体搭建,完成了B2B、B2C、O2O和C2C多种营销模式的组建,开启了“直播+电商”融合零售新模式,推进玫瑰产业数字化建设,构建全生命周期质量提升体系,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品牌溢价。最后,建设玫瑰产业标准化体系,制定平阴玫瑰品种培育、玫瑰栽培技术、玫瑰制品加工、玫瑰加工设备和玫瑰制品检验等相关标准,进而推进玫瑰产业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

3.2.2" 产业链纵向延伸融合

玫瑰花乡田园综合体作为国家平阴玫瑰全产业链发展标准化示范点,着力打造玫瑰生态全产业链。在产业链上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场管理模式,为合作社提供玫瑰增产专用肥和技术服务,形成了3 000多亩重瓣红玫瑰种植基地。在产业链中游,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向高端延伸、提升玫瑰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了玫瑰花茶养生、玫瑰酱糕休食、玫瑰饮品酒饮、玫瑰果蔬酵素原液和玫瑰精油日化五大产品系列体系,逐步提高玫瑰产品的附加值。在产业链下游,牵头成立了实现玫瑰跨界科技研发的平阴县芳香玫瑰花研究院,与江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建立了深度研发合作,同时细挖玫瑰疗愈功能,打造综合性康养社区、康养旅游胜地和国内药食同源玫瑰产业高地。

3.2.3" 产业横向交叉融合

玫瑰花乡田园综合体依托千亩玫瑰花海不断发展文旅产业,实现了产业横向交叉融合,在田园风光区打造了农业示范园“玫瑰花海”特色景观,设置了花卉博览园、玫瑰博物馆、产品展厅,满足游客花海观光,体验产品的需求;在主题乐园设置了飞行乐园、动漫水上乐园、七彩滑道、森林栈道、点将台、高空观景台和玻璃滑道等景点,吸引游客欣赏体验。在互联网平台的赋能下,不少景点成为游客络绎不绝的网红打卡地,婚庆综合服务中心、温泉度假中心、玉带河垂钓中心和二期康养项目等也在建设之中。在节庆活动方面,玫瑰花乡田园综合体承办了2024玫瑰产品博览会,举办了央音青年助力乡村振兴主题音乐会;承办了多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趣味健身运动会,获评第三批全国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基地;开发了以玫瑰、飞行科技为主题的特色研学课程体系,承接省市县学校机构组织的研学活动,玫瑰产业功能进一步扩展。

3.3" 玫瑰花乡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带动农户增收效应

玫瑰花乡田园综合体提高了玫瑰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了玫瑰产业结构,拓宽了玫瑰产业功能,在产业融合作用下不断推动全产业链的价值增值,每年综合收益约1.5亿元,同时也为周边地区的农户带来了增收效应,实现了“合作社股金+土地租金+劳动佣金”三金致富。

首先,玫瑰花乡田园综合体成立了28家合作社,覆盖了周围28个村大约4万亩的玫瑰种植基地,实施自然灾害、人身意外、保底收购三重保险惠农政策,受惠农户达6 000家,农民亩产收入提高了40%以上,增加了农户经营性收入。其次,玫瑰花乡田园综合体流转了3 800余亩土地,农户以承包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再统一打包租赁,进行玫瑰标准化种植和玫瑰苗木培育,实现了土地增值、农户分红。再次,合作社盘活村民闲置房屋部分租赁给田园综合体,用来打造玫瑰文化主题村落项目,发展玫瑰文化旅游、玫瑰康养产业,部分租赁给电商,用于网红直播带货场所以及电商仓储场所,增加了农户资产性收入。最后,玫瑰田园综合体内正常入职的员工112人,80%以上都是周边村民。加之日常的散工,日常总体用工人数达到200余人,采花旺季时,能达到300余人,可使农户每年增加3 000~5 000元的工资性收入。

4" 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带动农户增收面临的障碍

田园综合体尚处于起步试点阶段,其产业融合带动农户增收面临基层政策体系不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带动农户参与不充分等障碍。

4.1" 基层政策体系不健全

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离不开生产要素的跨界优化配置,而农村产业融合的部分政策衔接性和均衡性不够、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足,使得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之间难以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农村产权交易配套服务链条还不完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的协调性不够。农村基础服务体系支撑不足,水、电、路、网、气和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增加了田园综合体开发成本和风险。上下级政府与合作社之间的政策协调不足,对农户参与田园综合体政策支持不够,使农户参与缺少规范和约束,参与的话语权和决策权缺失,农户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完全保障,对农户相应的人才培养与技能支持机制欠缺。

4.2" 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田园综合体涉及开发企业、当地政府、村集体、当地农户和休闲主体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其利益诉求存在很大差异,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才能发挥出全产业链运行的协同效应。而在现实调研中发现田园综合体的利益联结稳定性、协同性不强,存在互斥性风险。宏观调控者政府或村集体容易忽视对当地农户的职责,有时会出现与农户争利,而开发企业更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与其联合的合作社联结农户不够紧密,契约权利义务失衡,导致促进农户增收的效果不明显。再加上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田园综合体用工不稳定,大多农户只参与生产环节,利益集中在产业链前端,后端基本没有利益分享,利益分配上处于弱势地位。

4.3" 带动农户参与不充分

田园综合体运营方和当地农户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不同,二元人口结构导致二者的合作式带动深度广度不够,综合体各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也使得带动农户规模较小,参与比例较少。合作社规划统筹农户参与的过程不成熟,在合作社内部农户地位不对等,其内部分配和管理的支配权力被部分村庄能人和本地大户掌握,弱势农户话语权偏低,得不到综合体的工作机会,影响了带动效果。当地农户自身经营管理不足,他们普遍学历较低、年龄偏大,虽然具有种植业、低端手工等方面的经验,但缺乏农产品深加工、营销等方面的知识,部分农户的技能不能与田园综合体产业相匹配,缺少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使其在综合体项目内的参与极其有限。

5" 促进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带动农户增收的建议

针对以上障碍,在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从政策支持、机制建设和农户参与等方面采取促进带动农户增收的措施。

5.1" 健全基层政策支持保障体系

地方政府应做好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运营的政策保障,构建系统性、常态化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盘活存量用地资源,做好田园综合体用地保障。积极打造面向社会资本的合作平台,辅以税费减免、补助等激励手段,吸引社会资本的注入,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提供贷款和担保等金融支持,做好资金投入保障。政府主导园区内的道路、供水、供电、网络、通信和游客集散等设施的规划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做好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保障。鉴于农民在园区建设运营中缺乏认知度及决策权,因此要在征地补偿、劳动就业、农业生产等过程中,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做好弱势主体权益保障。

5.2" 建立紧密完备利益联结机制

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应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遵循把就业岗位、增值收益尽量留给农民的原则,构建更加紧密完备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利益联结方式多样化,鼓励农户以土地、资金、房屋产权等形式入股,参与到田园综合体或合作社中,推动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户联盟。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利用契约审慎拟定利益分配的条款,确保农户能够享有产业链各环节的增值收益,保证利润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加强法律援助,确保订单农业和土地流转的法律保护,设立风险基金,为遭遇违约的主体提供损失补偿。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利用“互联网+”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做好资源、供求信息共享和利益诉求的沟通、反馈。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契约合同,加大政府监管协调力度,切实保障农户利益。

5.3" 提升田园综合体农户参与度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目标以富农为根本,要尊重农户主体地位,坚持在农忧农,防止资本下乡对农户利益造成损害,坚持联农带农,吸引农户参与产业融合各种新型业态,引导农户在综合体内积极创业。加强合作社内部建设,完善合规、违约等内部约束制度,避免大户主导,引导农户主动参与合作社的管理和决策,确保农户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监督权,真正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平台。提高农户综合素质和技能,构建政府主导、产业协会、休闲旅游企业等社会资源参与的多元化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户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业综合技能和商业运营能力,加强田园综合体产业就业指导和咨询,促进龙头企业和人才的对接和匹配。这样,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才能真正带动农户增收,实现“产业兴、农民富”的最终目标。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田园综合体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其产业融合在带动农户增收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积极作用。通过政府、企业和农户等多方共同努力和持续创新,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引擎、农村产业融合的主平台和带动农户增收的新支点,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史修艺,徐盈之.田园综合体建设、农村三产融合与农村居民增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2):57-72.

[2] ILBERY B, BOWLER I, CLARK G, et al. Farm-based tourism as an alternative farm enterprise:a case study from the Northern Pennines,England[J].Regional Studies,Regional Science,1998,32(4):355-364.

[3] CHEN B, QIU Z, NAKAMURA K. Tourist preferences for agricuturallandscapes:a case study of terraced paddy fields in Noto Peninsula,Japan[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6,13(10):1880-1892.

[4] CANOVES G, VILLARINO M, PRIESTLEY G K, et al. Rural tourism in Spain:an analysis of recert evolution[J].Geoforum,2004,35(6):755-769.

[5] 庞玮,白凯.田园综合体的内涵与建设模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6):20-27.

[6] 郑健壮.田园综合体:基本内涵、主要类型及建设内容[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8):205-212.

[7] 史云,杨相合,谢海英,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实现形式——田园综合体[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4):320-326.

[8] 林亦平,陶林.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田园综合体的“综合”功能研究——基于首批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项目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1):109-116.

[9] 卢贵敏.田园综合体试点:理念、模式与推进思路[J].地方财政研究,2017(7):8-13.

[10] 胡向东,王晨,王鑫,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8(2):86-93.

[11] 吕岩威,刘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践模式、优劣比较与政策建议[J].农村经济,2017(12):16-21.

[12] 葛新权,和龙.促进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取向[J].经济纵横,2017(5):80-85.

[13] 郭军,张效榕,孔祥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基于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案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9(3):135-144.

[14] 刘飞,贾士俊,王欣亮.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民共同富裕——基于田园综合体试点政策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24,46(4):124-138.

[15] 赵雪,石宝峰,盖庆恩,等.以融合促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的增收效应[J].管理世界,2023,39(6):86-100.

[16] 汪婧宇.农村产业融合的农户响应机理与收入效应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1.

作者简介:靳爱丽(197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机理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田园综合体”拿地攻略
广西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雾霾机理之问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