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三重逻辑

2025-01-21王薇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实践逻辑精神文明建设

摘" 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时代课题,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协调发展提供强劲的智力支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理论生成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发展成熟,以及新发展阶段城乡间精神文明发展不均衡的现实考察。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哲学意蕴,包含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否定之否定的扬弃、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探讨其哲学意蕴,可以深化“两个结合”的方法论自觉,以此为引领,把握求同存异—创新发展—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实现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出场逻辑;哲学逻辑;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D64"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2-0088-05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of the tim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providing strong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theory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as born out of the maturity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realis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clud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existence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the sublation of negation of neg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Exploring its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can deepen the method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wo combinations\", and use this as a guide to grasp the practical logic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innovative development-common prosperity, and achiev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ivilization level of the whole society.

Keywords: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ppearance logic; philosophical logic; practical logic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新时代我们已经拥有实现更高层次的新目标、开启新征程的坚实物质基础,但是也面临着精神文明与物质生产相对脱节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一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提供了高度凝练的指引:“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1]。

学术界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得到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在研究内容结构方面,主要采用“必要性—可能性—实践性”逻辑线路,梳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意义,剖析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学理内涵,探索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2-6];在研究范式方面,经历了“总体把握—分化考察—融合观照”[4]的转型,即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体系建构,到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征的分类把握,再到对于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体化考察。关于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核心内涵与重点工作、突出问题与实践路径等方面的内容,已有的学术研究对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对于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有何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还有待于探索深化。

1"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生成逻辑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概念的提出有效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特征与制度优势,为新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满足人民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开辟了新的战略起点,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两方面厘清其出场语境有助于更完整地理解其理论内涵。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经历了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的笼统设想,到新时代理论内涵系统丰富的积极探索。马克思、恩格斯重点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特征,对精神文明方面的论述较少,但也作出了设想——在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后,人们的精神生活将得到极大的丰富。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认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7],让高度的精神文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各届党中央及领导人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依据现实问题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标、内涵、范围、重要性和实现方法等方面进行理论丰富。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针对精神文明又提出了“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明确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和探索路径。系统地回顾党的各项会议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对于领会和学习党的二十大的决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和目标的互动,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63.9%[8],经济的发展潜力已经不在于推动农村向城镇化发展,而在于推动乡村振兴,推动农村产业、教育法治、医疗保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激活农村的土地、人力、产业资源,释放农村发展的巨大潜力。城乡融合发展到如今已经不仅是物质生产的协调发展,更是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只有城市精神文明与乡村精神文明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统一城市与农村的精神文明价值,让乡村文化、民俗、生态观念等方面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才能够让农村以“文化”为抓手,走融合发展的特色发展道路。

2"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哲学意蕴

理论内涵所凝结的哲学意蕴直接决定了自身对于规律性认识的厚度和精度。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展现出对于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共性与个性的哲学思想的准确把握。

2.1" 对立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9]”这说明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意识统一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之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相适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优越性在于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人的物化”的彻底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人需要交换价值建立各方面的联系,而且导致了人的精神生活的极度萎靡”[10]的剥削本质,鲜明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协同精神文明建设维护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实现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提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现实的综合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要释放农村地区或精神文明建设不充分地区内的文化潜力,就要解决城市、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一不平衡、不协调的非对抗性矛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已经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要注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紧迫性。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文化传播等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社会中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危害人精神生活思想的滋生。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针对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积极构筑全面、协调的精神文明的主张,化解全球化情境下面临的意识形态的挑战。

2.2" 否定之否定: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精神生产理论是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理论源泉和话语依据,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话语表达提供了方法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11]”让我们对于城乡关系对立的本质有了深一步的认识,恩格斯也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指出了城乡对立的解决措施,“通过消除旧的分工,……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1]。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为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城乡关系的本质以及建构体系性的城乡关系理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逻辑起点。

中国的城乡关系理论经历了从碎片化僵硬模仿向实践性生动完善的过程。社会改造时期,消灭城乡资本主义制度的论述被广泛提到[12]。20世纪80年代后,党中央历次一号文件关于城乡关系中“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表达逐渐增多,政策表达的清晰度也在上升[13],用统筹发展代替消灭差距的话语表达展现出党中央对于城乡关系的现实关照。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14],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15],指引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点在农村,细化了文明实践方面政策倾向。不搞“拿来主义”,坚持“实践是理论之源”,在总结历史和哲学理论的过程中丰富了城乡关系的内涵,凝练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表达范式,成为推动城乡融合的建构策略和创新路径,突破了以往经济、政策等外向性的引导措施和“自上而下”的观察方式,实现了以精神文明引导物质文明的“内生性”动力理论创新,标志着我国城乡关系理论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2.3" 共性与个性:整体一致与地域特色的关系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从名称和内涵上都凸显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分析和把握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内涵时,应该充分考虑其普遍性与特殊性,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去把握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一方面要在个性中把握共性。精神文明建设归根究底是人的发展,其直接目的是推动人民在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上的团结统一。要明确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隶属于社会主义精神建设之中,其内核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法治理念。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文化和文明关系是同一性的、互补性的[16]。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频共振,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出凝结人民群众最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另一方面,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用“融合”,而非“统一”“一致”,从话语建构上就体现了对于城市、乡村文明特色的尊重。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由于客体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精神文明建设需求取向的差异性,故在推进实践的过程中要依据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得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近年来,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风文明等政策促进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复兴,但现实实践中存在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虽然建设力度大,但建设过程中存在同质化现象,部分文化设施建设不接地气,文化服务不完全呵护农民的口味的问题[17]。当精神文明建设只考虑同一性、忽视了乡土文明中的特色,那就无法引起乡村群众的共鸣。人们需要认真反思乡村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考虑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内生性文化的主导作用[18]。不能把自己的“乡风”消融到对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机械模仿中去。

3"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实践逻辑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蕴含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和哲学意蕴,是连接客观现实与主观精神的枢纽,新时代践行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道路需要基层党建引领、文明实践中心空间践行、数字化技术助力的实践方式,更需要遵循求同存异—创新发展—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

3.1" 求同存异:凝聚意识共识,保留文化特色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发展空间上相互依存,统一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框架之内,故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探索要锚定于“求同存异”思想之下。

创建城乡精神文明共同体意识。第一,统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空间。目前,形成了县(市、区)“中心馆”—乡镇(街道)“所”—村(社区)“站”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果,基于现有的资源,自上而下联接,组成了三级场馆空间分布结构。但仍存在许多场馆限制、控制浪费的现象,还需要把市、区、县域内的家底摸清,找出场所闲置的原因进行合理整改,实现理想中的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第二,以中国精神为统领,加强城乡文化相互认同。一方面,坚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破除市场经济下资本主义“拜物教”思想的扩散,构筑中国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活动的方式引导城乡精神文明的融合,农耕文化、乡风文明活动要打破城乡分化思想,城市与乡村都应有农耕文化活动和内容宣传,凝聚共同的精神家园。

保留城乡精神文明各自特色。第一,发挥数字化空间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留存作用。数字化搭建了吸纳经济、政策和服务资源的城乡一体化“云端”,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能够在云空间留存下来,以数字信息的方式多边传播、长效储存。第二,借助数字云计算实现多层次客体需求对接。通过清单选择、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公布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清单,明确不同客体之间对于文化服务和精神需求的不同,形成政府清单—群众点单—志愿服务团队接单—群众评单的运行流程。第三,注意乡村数字化面临的特殊问题。数字化发展依赖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物联网、人力资源等产业的协助,所以极度依赖于资本的推动,乡村相对于城市,数字化产业基础薄弱、认识不足,因此要加强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让数字化成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助燃剂,缩小城乡“数据鸿沟”。

3.2" 创新发展:理论完善,技术助力,党建引领

创新发展是精神文明的理论底蕴,也是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发展需要理论创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精神文明差距问题的理论回应。这就要求,基于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思想和城乡关系理论,总结中国共产党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文化资源和思想意蕴,不断完善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哲学内涵、现实境遇、实践要求和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以“两个结合”为引领不断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理论创新。

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传统媒介受物理、人文空间的制约,数字化技术打破了这一限制,能够通过数字化基础设施、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方式[19],在城乡之间建立文化资源廊桥。数字化技术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产销关系和传播方式,有利于精神文明的繁荣发展。一方面,使得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边界趋于模糊,形成互利互促的共生关系;另一方面,数字化平台将乡村纳入到世界文明交往过程之中,由单边传播转向多边交流,打破时空界限,精神文明表达更加公平。

发展需要党建创新。坚持双中心融合,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相结合,实现传统阵地与新媒体手段挂钩。基层党组织要保证支援宣讲队伍来源广泛、类型多样,要吸收地方力量。形成“党建引领+模范辅助”模式和“党建引领+乡贤辅助”的模式,不断深入城乡社会日常生活场景回应群众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中关心国事的理论需求。另外,创新党优秀理论的话语表达方式。新时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更需要加强基层党建的引领,需要建立逻辑严谨与内容思辨共存,情感丰沛与言语亲切联动的精神文明话语表达范式。赋予处于弱势的农村居民表达文化需求的话语权,以情感体验的方式,将党的纪律、国家大事讲深讲透。

3.3" 共同富裕:群众共建,资源共享

精神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实践思路。基于此,要把握共同富裕长期性、渐进性特征,走共建共享道路。

群众共建。目前,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不健全,意识形态教育传播机制存在滞后性。要打造常态化全民参与机制,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为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提供相对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个人成长发展的职业培训,特别是加强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技艺传承培训,实行“结对子中文化”,培养乡村文化技艺能手,激发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要改变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各自为政,统筹党建领导力量。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需要打破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实现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横向联通、纵向贯通。

资源共享。就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共享而言,要做到:第一,资源按需分配,关注弱势群体需求。建立公平的精神文化城乡分配制度体系,缩小东西部区域差距、城市与乡村差距,以及公共化服务差距造成的教育培育、法制观念、道德水准存在的层级差异问题,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普惠性”。第二,积极推进省级、市级优秀文化资源下乡,加快城乡优质文化资源的流动效率。以艺术团体下乡数据为例,根据2022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表演团体到农村演出场次为0.88(万场次),县及县级市以下的艺术团体到农村演出场次为71.28(万场次)[8],从数据中可看出目前艺术表演团体下乡演出还是以县及县级以下的团队为主,还需要以更加激励的手段推动省市优秀资源向乡村下沉。第三,促进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资源流动,推进精神文明成果的共享。要充分认识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存在的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性,应该明确大的区域内文化精神的发展阶段和特质、充分发挥“县”一级的枢纽作用,重视文化核心重点村、镇的发展和传播力度,兼顾弱势农民与边缘村庄,充分发挥文化的扩散效应和精神的主题聚集性,以强带弱,因地制宜。

4" 结束语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一个常新的问题,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也会呈现不同的样态。因此,需要深入把握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出场逻辑、哲学逻辑、实践逻辑。从出场逻辑方面,理解精神文明建设新境界的目标使命;从哲学逻辑方面,理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构成的规律性,从而帮助理清实践的基本原则;从实践逻辑方面,在纷乱、便获、多样的实践新场域把握建设路径思路。鉴于此,还需要深入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与中国实践的具体结合,持续吸收精神文明建设三大主题活动中的实践经验,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的精神文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02).

[2] 张明海.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EB/OL].https://m.gmw.cn/baijia/2023-02/08/36352241.html.

[3] 二十大回声·中国式现代化|贾月: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EB/OL].https://theory.dahe.cn/2022/11-23/1138149.html.

[4] 张剑宇,廖小琴.新时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学理阐释与路径探赜[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6(3):10-20.

[5] 蒋朝莉,袁陶.新时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对策探究[J].泰山学院学报,2023,45(6):40-46.

[6] 胡守勇.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分析框架[J].中州学刊,2023(8):65-73.

[7] 浅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历程[EB/OL].https://www.ggj.gov.cn/jswmjsw/wmsh/201607/t20160728_13161.htm.

[8]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10] 谢家建,蔡丽丽,朱必法.马克思精神生活思想对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21(1):49.

[1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224.

[12] 廖盖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28.

[13] 李一,高红.中央政府推进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注意力配置研究——基于21份中央一号文件文本的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0(1):4-7.

[14] 中共中央 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5.

[1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https://m.12371.gov.cn/content/2024-02/03/content_458052.html.

[16] 胡惠林.城乡文明融合互鉴:构建中国乡村文化治理新发展格局[J].治理研究,2021,37(5):86-93.

[17] 洪晗,肖金成,陈蕊.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概念辨析、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J].区域经济评论,2024(2):38-49.

[18] 夏当英,宣朝庆.乡村生活秩序重构中的传统文化复兴——以皖南H镇为例[J].河北学刊,2018,38(4):175-181.

[19] 徐达.技术变革抑或创新尝试:数字文化赋能城乡融合实现文化共富的探索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3(4):101-112.

作者简介:王薇(2000-),女,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发展实践逻辑精神文明建设
南充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
“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
浅析中国新常态下城乡融合发展战略
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谈谈国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浅析如何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