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解决对策
2025-01-21杜佳林
摘" 要:在全球人口增长和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已成为农业领域研究的热点。通过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技术创新与应用难题、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问题以及政策支持与制度环境限制三大现实困境,结合权威统计数据和成功案例,政府需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环境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农业新质生产力;现实困境;解决对策;技术创新;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124"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2-0080-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population growth and resource shortag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t is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faces three realistic dilemm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blems,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problems, and policy support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restrictions.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strength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ptimiz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improve policy support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Keywords: agricultural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practical dilemma; solution and countermeasu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引发了学术界积极探讨。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资源的日益紧张,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农业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加快形成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既是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能,进而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而助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1]。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突破策略,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
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在探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突破策略时,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的选取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在数据来源方面,广泛搜集了《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权威统计数据,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的详细数据,时间跨度覆盖2012—2024年,为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在数据分析方面,采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比较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处理和分析。通过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权威统计数据和成功案例,深入分析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突破策略,为推动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界定
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概念界定涵盖了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优化以及生产效率提升等多个维度。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更强调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的深度融合与应用。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还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此外,生物技术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基因编辑、转基因等技术手段,可以培育出抗病、抗虫、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强大的品种支撑,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智能化,还促进了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农业新质生产力既包含在农业领域运用新技术形成新的要素投入、新的生产过程这一物质层面的创新性再造维度,也包括围绕新的生产形式而塑造新的与之匹配的乡村社会关系,从而将新的物质生成方式嵌入经济循环,进而在农业部门和农村地区创造出更大的新增价值的维度。这二者共同构成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完整内涵[2]。1.3"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分析
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特征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首先,技术创新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农业及其关联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为主导和发展基点,以涉农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前沿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融入涉农新人才、新装备、新资本、新组织、大数据等生产力新要素或实现生产力要素品质属性的大幅升级为依托,以“五高四新”为表现形式[3]。其次,资源高效利用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另一重要特征。在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农业新质生产力注重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包括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推广节水灌溉、节肥节药等绿色生产技术,以及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等。此外,农业新质生产力还强调可持续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履行。这包括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绿色生产模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促进农村各产业的融合发展等。
2"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困境
2.1" 技术创新与应用难题
2.1.1" 技术研发与转化率低
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困境中,技术研发与转化率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统计数据显示,尽管近年来农业科研投入不断增加,但真正能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却相对较少。这主要源于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农业科研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和滞后性,难以及时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导致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许多科研成果难以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其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成果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实际应用。此外,农业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也存在不足,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之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的接受程度有限,也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1.2" 技术推广与应用难度大
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推广与应用难度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尽管农业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但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却面临着诸多挑战。据统计,我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首位,科技成果转化率却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实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农业科技成果仅占40%,能达到产业化阶段的比例更是仅有23%,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67%[4]。这一数据凸显了技术推广与应用难度大的现实困境。技术推广与应用难度大的原因之一是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有限。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参差不齐,许多新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难以被农民理解和接受。此外,新技术的使用往往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这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因此,如何降低新技术的使用门槛,提高农民的接受度,是推广新技术面临的重要问题。
2.2" 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问题
2.2.1" 农业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
在探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困境时,农业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问题尤为突出。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报告,全球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粮食在生产、加工和分配过程中损失或浪费,这一数字令人震惊。与此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资源如土地、水源和劳动力等日益紧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中国为例,尽管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但人均耕地面积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部分地区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然而,在这种背景下,农业资源的浪费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2.2.2" 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
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当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一大困境。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演变具有区域异质性特征,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排序为:东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大于东北地区,其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距与超变密度等,其影响特征整体呈现随时间震荡的不确定趋势[5]。其次,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其中水资源利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50%左右,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也导致了严重的土壤污染和生态破坏。这种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农业资源,还加剧了环境压力,制约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再比如信息资源,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仍然存在滞后现象。一方面,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农村地区信息传输速度慢、覆盖面窄;另一方面,农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偏低,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2.3" 政策支持与制度环境限制
2.3.1" 政策体系不完善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政策体系支持。然而,当前农业政策体系的不完善已成为制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政策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定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政策执行力度不足,以及政策与市场需求脱节等方面。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例,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但由于政策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一方面,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深入调研,导致政策与市场需求脱节,无法有效引导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另一方面,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资金分配不均等问题,使得一些具有创新潜力的项目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从而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展。
2.3.2" 制度环境制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探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困境时,制度环境制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我国农业领域面临着诸多制度性障碍,这些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首先,土地流转制度的僵化是制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传统的土地流转制度下,土地的流转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这导致了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为了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土地在更加灵活、高效的方式下进行流转,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土地资源潜力。其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不完善也制约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当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创新资源的整合、创新成果的转化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益难以充分发挥。此外,农业政策的不完善也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或者政策本身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阻碍。
3"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
3.1.1"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技术创新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研投入,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首先要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此外,还应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取得突出成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激发创新活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农业科技创新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同时,还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理念和技术,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此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还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还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3.1.2" 加强技术推广,提高技术应用水平
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加强技术推广和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当前,尽管农业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但技术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转化效率仍然较低,技术推广与应用难度大成为制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突破这一困境,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技术推广,提高技术应用水平。首先,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关键。通过增加科研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农业技术创新,推动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的研发,为技术推广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其次,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推广效率。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及时传递给广大农民。同时,加强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确保技术推广的质量和效果。
3.2nbsp; 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
3.2.1"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困境中,农业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问题尤为突出。为了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农业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带来的后果。其次,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如精准农业、节水灌溉等,这些技术和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在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政府应加大对农业资源保护的投入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农业资源利用情况的监管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2" 完善农业资源配置机制,促进资源合理流动
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完善农业资源配置机制、促进资源合理流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较为突出,这不仅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首先,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通过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资源保障。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此外,还应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保障农业生产的生态安全。其次,完善农业资源配置机制是促进资源合理流动的关键。应建立健全农业资源市场体系,推动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农业资源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资源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及时、准确的资源信息,帮助他们做出科学的决策。最后,优化资源配置还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3" 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环境
3.3.1" 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政策体系
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政策引导与体系完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农业政策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如政策碎片化、缺乏系统性、政策执行力度不足等。为了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政策体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建立全面、系统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政策体系。这一体系应涵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资源配置、市场推广等各个环节,确保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其次,加强政策执行力度,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政策执行是政策体系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为此,应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此外,通过在规划布局、培育引导、标准制定、设施建设、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监管与市场行为规范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公共服务和监管保护,营造适于农业品牌、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让市场主体发挥主要作用,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6]。
3.3.2" 优化制度环境,降低制度成本
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优化制度环境、降低制度成本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前,农业领域面临着诸多制度性障碍,如土地流转不畅、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缺失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释放。因此,优化制度环境、降低制度成本成为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优化制度环境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制度成本同样重要。制度成本包括制度设计成本、制度运行成本和制度调整成本等。其次,要降低制度运行成本,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降低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最后,要关注制度调整成本,避免因制度调整给农民和企业带来过大的经济负担。总之,优化制度环境、降低制度成本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完善制度环境、降低制度成本,才能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4" 结束语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技术创新与应用难题、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问题以及政策支持与制度环境限制三大困境,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手段,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政府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完善农业资源配置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制度环境,降低制度成本,以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李怀,张越.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J].新视野,2024(4):65-74.
[2] 高原,马九杰.农业新质生产力: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24(4):81-94.
[3] 姜长云.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发展重点、面临制约和政策建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3):1-17.
[4] 杜志雄,李家家,郭燕.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应重点突破的方向[J].理论探讨,2023(3):154-162.
[5] 罗光强,宋新宇.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生成机理、时空特征与区域差异[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40624.1845.020.html.
[6] 尤亮,田祥宇.农业新质生产力:现实逻辑、内涵解析与生成机理[J].经济问题,2024(6):27-35.
作者简介:杜佳林(200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