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镇资源开发园本区域课程
2025-01-20谭淑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社会资源既包括传统节日文旅资源、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也包括园所周边社区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就近取材,构建开放的、本土化的园本区域课程十分必要。
珠海高新区大同幼儿园坐落于唐家湾古镇中心,邻近唐绍仪故居、“唐家三间庙”“共乐园”,周围是一片青砖灰瓦的百年老屋。我园注重环境育人,凸显古镇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内涵,结合幼儿心智发展特点,将唐家古镇文化资源融入游戏,在实践中探索蕴含本土文化精髓的“趣屋区域游戏”,以加强幼儿对于唐家古镇优秀文化的认同,培养幼儿传承唐家古镇文化的意识。
实地调研,挖掘古镇文化资源
我们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唐家古镇文化历史渊源,探索唐家古镇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区域游戏的开展模式。结合幼儿兴趣点及年龄特征,寻找适宜的区域游戏切入点,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调整、改进,直至形成可行的区域游戏模式。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唐家古镇文化遗产含量很足,如古建筑、传统手工艺、民间故事、传统节庆活动等都是园所课程开发的优质资源。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深入交流,我们收集了许多关于古镇历史的口述资料,这些生动的故事和传说为幼儿区域游戏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首先,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古镇文化特点,让幼儿获得对古镇的初步印象,并在此基础上了解相关文化概念。教师同时要用音像等方式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幼儿的情感状态。通过这样的互动体验,幼儿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古镇文化的魅力。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从而加深对古镇文化的理解和体验。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实地游览古镇,通过亲身体验来增强对古镇文化的认识。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能够学习古镇的历史和文化,还能在实践中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其次,教师以儿童为中心,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区域游戏的开展计划。我园教师基于古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选择适宜的切入点,将古镇文化融入幼儿区域游戏中。在制定游戏计划时,教师要特别注重游戏内容的教育意义和趣味性,确保游戏活动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又能够有效地传递古镇文化。例如,在“唐家特色茶果”游戏中,幼儿亲手制作传统点心,了解古镇的饮食文化;在“小红伶粤剧”环节中,通过模仿粤剧表演,幼儿参与式体验了古镇的戏剧艺术。此外,教师们还设计了多种游戏道具和环境装置,以增强游戏的真实感和沉浸感,让幼儿仿佛置身于古镇之中。
精心策划,开展趣屋区域游戏
我园以班级为依托,设计了九大趣屋游戏区域,分别为唐糖屋、新星屋、建构屋、海洋屋、陶淘屋、戏剧屋、探索屋、巧手屋和惬意屋。唐糖屋根据古镇非遗茶果和糖水创设,开设了制作茶果、糖水、抠糖饼、包糖果等区域游戏;戏剧屋根据古镇唐涤生粤剧艺人的表演创设,开设了戏剧表演、画脸谱、设计脸谱面具等游戏;巧手屋根据古镇纺织馆创设,开设了绣百家姓、剪纸书签、扎染等游戏;探索屋结合共乐园观星阁创设,并开设了外星寻宝、太空桌游、宇宙工厂等游戏。
基于这些游戏空间,本园开展了一周两次的趣屋区域游戏。趣屋区域游戏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兼顾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幼儿的活动需求,让幼儿在自主有序的活动中体验唐家古镇文化,激发幼儿热爱传统文化的意识。其次,灵活多样、稳中有变、推陈出新,不断依据幼儿的兴趣发展需求做出调整,满足幼儿对于唐家古镇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再次,打破空间限制,串联九个班级并延伸至户外,拓展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游戏体验,让幼儿真正爱上趣屋巡游。
在游戏过程中,大部分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充沛的热情和创造力。他们不仅在各自选择的区域中尝试不同的游戏活动,而且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学会了合作与分享。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社交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面有所增强。此外,游戏区域的设计也激发了幼儿对古镇文化的兴趣,他们开始主动询问和探索与游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积极的变化促使教师进一步优化游戏内容,使之更加丰富和具有教育意义。
此外,以古镇文化为基础的区域游戏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些幼儿对游戏材料不熟悉,随意使用,比如戏剧道具,幼儿对戏剧是陌生的,不知道怎么演绎,活动结束后,游戏材料混乱;二是一些热门游戏受到很多幼儿喜欢,但也容易出现争抢打闹的情况;三是有的幼儿对游戏不感兴趣,参与度较低;四是教师自身能力不足,在戏剧表演、茶果制作等游戏中无法支持幼儿进行深度游戏。
针对这些问题,我园教师实施了如下解决方案:首先,教师组织幼儿熟悉操作材料,确保大部分幼儿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材料。其次,增加热门游戏的频次和材料数量,尽量避免出现争抢的行为。再次,混班开展区域游戏,确保每个幼儿都能找到感兴趣的游戏。最后,邀请专业人士来园指导,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如邀请粤剧从业人员指导戏剧游戏,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茶果制作。
调整之后,幼儿的兴趣被再次激发,串联互动的各个区域让幼儿对唐家古镇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与动手操作中感受到了唐家古镇文化的韵味与趣味。
改进调整,游戏模式进阶升级
在我园师生的协作与努力之下,趣屋区域游戏依托古镇文化,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园幼儿的游戏活动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趣屋区域游戏激发了幼儿对唐家古镇文化的传承意识。通过游戏的互动性,幼儿们开始主动探索古镇的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和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将自己对古镇文化的理解融入游戏中。通过游戏,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激发,他们在游戏中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游戏故事和角色,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此外,幼儿园定期举办文化体验日,邀请家长和社区居民参与,共同体验和学习唐家古镇的文化遗产,从而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推广和传承古镇文化。
其次,游戏提升了儿童的自主性。本研究始终坚持以儿童为主体,从儿童视角出发设计游戏项目。当幼儿对游戏不太感兴趣时,我们及时调整游戏组织形式,请幼儿做趣屋“小主人”“小客人”和“打工者”,“小主人”负责安排活动流程,“小客人”则参与游戏并提出建议,“打工者”则负责维护游戏秩序和提供帮助。随着游戏的展开,孩子们的自主选择和规划能力显著提高,他们开始自主决定游戏玩法,主动管理游戏流程,这样的实践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判断能力和责任感。角色扮演的过程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协商合作,共同克服游戏中的障碍。
再次,教师运用地域文化创设游戏的能力得到提升。伴随着研究的推进和不断深入,教师对唐家古镇文化的了解日益增多,他们挖掘本土资源、创设区域环境、科学投放区域材料的能力也同步得到了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必然会反哺教育教学活动,让幼儿能够在更优质的活动中全面发展。通过这样的实践,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不仅成为了幼儿学习和成长的平台,也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和创新教学的试验场。
未来,我园将继续立足本土,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探索本土资源与区域游戏的有效融合方式,精选游戏材料、优化区域游戏开展方式,夯实幼儿文化素养,让大同幼儿成为唐家古镇文化的小传承人。
(作者单位:珠海高新区大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