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角色代入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力
2025-01-20张斌
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小学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习惯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参与度,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通过与环境互动来构建知识,角色代入策略通过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扮演不同角色,促进其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角色代入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收获更多乐趣、更好地达成体育目标。
概念与实施路径。角色代入法是一种通过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来增强学习动机和参与度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模拟奥运会比赛,让学生扮演不同类型的运动员,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体育项目的热情。
角色代入法的角色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模式的不同而灵活安排,一般分为直接扮演和间接扮演。在情境化教学中,一般采用间接扮演的方式,例如“小小士兵”“小达人”等活动,通过与情境相贴合的角色形象提高学生在学练中的兴趣。直接扮演适用于项目化或跨学科主题教学,通常在一个小组里,学生各司其职,例如定向越野比赛中的“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等,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拓展运动知识。
角色代入法的课堂实施。以五年级篮球课堂教学为例,为了改变学生在篮球比赛中跟球跑的现象,可以将学生分成控球后卫、得分后卫、小前锋、大前锋、中锋等不同角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各自角色的定位和职责,从而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效率。同时,将裁判规则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比赛对抗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角色代入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体育技能,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和乐观精神。
角色带入法的教学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按照不同角色设定参与体育活动,相互配合完成任务。在课时足够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及时的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通过简短的点评、组织学生互评,为“角色代入式”教学做好总结,不设置标准答案,更好地展示学生对不同角色的多角度理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强互动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体育规律和运动技能的认知,培育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竞合意识,激活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形成教学参与的持续效应,实现教学相长、以赛助学、以评促学。
随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角色代入法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而是生活本身”,角色代入法不仅可以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方法,还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对自身能力特点的正确认知,养成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地开展自身能力构建。
(作者单位:上海市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