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丁堡: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故事

2025-01-20刘一昕

留学 2025年2期
关键词:司各特纪念塔爱丁堡

迟迟不愿动笔写下这篇文章,我想一定是自己潜意识里还不愿承认,那段在爱丁堡的留学时光已经彻底离开了我的现实生活,已经成为我生命经验的一部分而存在了。如果人总是舍不得醒来,想必是因为,那是一场太美的梦。

当我翻看曾经的旧照片,时而激动、时而感慨、时而欣喜、时而怀旧,纷复的情绪如千军万马般向我涌来。2014年初到爱丁堡,正是仲夏时分,从抵达爱丁堡机场开始就充盈在极其不真实的心境当中,尤其是踏在脚下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之时。爱丁堡这座中世纪古老城池中的斑驳墙面,那些仿佛凝滞的文化遗存,都像是一件件历经岁月浸泡的标本。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也总在努力寻找的“MyVibe(氛围感)”,就是由一次次鲜活的生命体验组成的,缠绕着一次次对我迎面扑来毫不吝啬的爱意与治愈。对于每一位不远万里到爱丁堡留学的异乡人来说,被这座城市独特的“氛围感”紧紧包裹着的文化体验绝对是留学生涯中刻骨铭心的情感记忆,而其文化关键词始终围绕着流淌在千百年历史长河中的文学和艺术。

文学之光点亮苏格兰精神

作为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全世界首座“文学之城”的爱丁堡,文学无疑是这座城市的重要标志,而司各特则无疑是这座“文学之城”的重要标志性人物。尽管这里还诞生了不少其他文学巨擘,包括罗伯特·彭斯、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柯南·道尔、J.K.罗琳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但如果没有司各特,对于这座“文学之城”而言,也很难说会有一种圆满。无论你身处这座城市中的哪一个角落,想必总能看到位于市中心王子大街的司各特纪念塔—这座具有黑褐色外檐、通体颇具岩石坚硬质感的维多利亚哥特式建筑,你总能感受到这位伟大的历史小说作家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关于人类的命题、书写着牵涉人类的思想。你会理解为何马克思在患重病时会说这样一句话:“可以停止工作,但绝不能停止阅读司各特的小说。”

还记得第一次登上司各特纪念塔,是在我到爱丁堡几个月后的一个秋高气爽的明媚日子。约上几位一同在爱丁堡大学留学的好友,花了8英镑,终于走进这座高耸入云的纪念塔。四座小型尖塔拱卫着中央高塔,高塔底部四方都是拱门状设计。中央立着白色大理石的司各特坐姿雕像,它身穿长袍,双手抚触着置于膝上的一本打开的书籍,目光炯炯望向前方。有趣的是,司各特的身边还卧着他的忠实爱犬,仰头望向主人的方向。拱门上方紧密环绕塔身的,则是根据司各特在作品中曾塑造过的64位主人公所雕琢成的雕塑形象。据说1844年司各特纪念塔刚建成之时,塔体材料均采自爱丁堡附近的砂岩,由于石质疏松且含有沥青,风吹雨淋的时间过长,于是变成了黑褐色,而这反倒使其更显悠古凝重。塔中设有狭窄的旋转楼梯通达尖顶,沿梯共有4层观景台,整整287级台阶,狭窄而艰难地向上延伸,带我们领略无限美好的爱丁堡老城风景。

据说,这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一座为文学作家而建造的纪念塔。近200年来,司各特纪念塔作为苏格兰精神的载体,静静地伫立在王子大街,以文学之光映照着爱丁堡的人文生灵与文化品格。在登顶司各特纪念塔的那一刻,我瞬间想起曾在大学时期读过的司各特所著的《拿破仑传》。拿破仑的一生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在司各特笔下,拿破仑的形象更是震撼人心。如他所言,“春天的太阳,甚至给那最卑微的小花也注入了新的生命”,其中蕴含的奋进向上的生命力量、权利平等和追求自由的思想深深地鼓舞着我。如今站在司各特雕像面前,我豁然开朗,如此具有穿透力的言语正是来自作传者个体生命最深刻的体验,他将这种体验融注在文学创作中,融注在对苏格兰民族精神的思考中,将小我的命运升华为大我的辽阔,这种升华使他熠熠生辉,使他的人性之光辐照着整座“文学之城”。

告别司各特纪念塔,沿着王子大街西行,向南转入一条悠长而神秘的阶梯,穿过这里便可通往著名的“皇家一英里”。迄今900余年的“皇家一英里”是旧城区的中心街区,全长约1.8千米,一端连接着英国王室位于爱丁堡的行宫“赫里路德宫”,一端连接着守护人民的爱丁堡城堡。在城堡入口附近有一条极窄的巷口“斯泰尔夫人小巷”,巷名上方赫然挂着一块青铜色文字牌,上面写着“房子建于1622年,1786年彭斯初访爱丁堡时居住于此”。小巷不到100米的尽头便是一座三层高的古堡式建筑,它在当年属斯泰尔夫人所有,因此得名“斯泰尔夫人之家”。斯泰尔夫人去世后,这座古堡由一位富商购买并拥有其所有权。1895年狂热的城市规划运动中,房子面临被拆除的厄运,此时一位伯爵罗斯伯利先生将房子高价买入并保护起来,并于1907年将房子捐给爱丁堡市政府,从此之后这里就成了爱丁堡的“作家博物馆”。

博物馆前有一个狭小的广场,地面的石板上雕刻着14世纪以来苏格兰著名作家的名字和他们各自的名言。黑底烫金的招牌别具一格,由一个精巧的雕花铁架挂起,上有彭斯手执鹅毛笔端坐在书桌前正在写作的金色雕像。走进博物馆,关于博物馆的介绍即刻映入眼帘:“献给苏格兰伟大的文学人物,特别是罗伯特·彭斯(《友谊地久天长》的作者)、沃尔特·司各特爵士和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金银岛》的作者)”。司各特是“苏格兰之魂”,彭斯民主自由的思想复活了苏格兰诗歌,斯蒂文森的小说创作则对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巨大影响。博物馆内部到处陈列着他们的手稿以及故人使用过的私人物品。我在罗伯特·彭斯曾用过的一张书桌前停了很长时间,仿佛看到了年轻的彭斯坐在这张桌前奋笔疾书,写下一页页伟大文字的情景。司各特人生中第一部小说的手稿,竟然被保存得如此完好。恍惚间,我觉得这一切似乎离现实并不久远,尽管笔迹已多少有一些模糊。

过了一段时间,偶然从本地好友的口中得知,苏格兰人对彭斯极为崇拜,甚至将每年1月25日,即彭斯的生日作为苏格兰重大节日,并将此命名为“彭斯之夜”。彭斯最优秀的诗歌作品产生于1785—1790年间,他从农民生活和民间传说中汲取素材,凭借真情实感描写大自然及乡村生活。在那个苏格兰上层集体崇尚英语的时代里,彭斯却始终坚持用苏格兰方言写作,这正是苏格兰自由精神的一种体现。在离彭斯雕像不远的地方,有一家挂着醒目红色招牌的“大象咖啡馆”,这家空间局促的咖啡馆正是J.K.罗琳成名之作《哈利·波特》的诞生地。据说罗琳在这里写作的时候,还在爱丁堡大学进修学习,她时常坐在靠窗边的位置,一边喝咖啡一边描绘着《哈利·波特》里每一位栩栩如生的主人公形象。

天马行空的城市舞台

除了悠久的文学传统之外,爱丁堡的文化品格和自由精神还体现在享誉全世界、一年一度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艺术节,也是每一位在爱丁堡留学的学子最向往参与的盛会。每当八月份,走在“皇家一英里”的街头,映入眼帘的是汹涌的人潮和各式各样怪异的装扮,三步一小唱、五步一大舞的人流,或打鼓,或魔术,或演戏,或高歌,到处弥漫着艺术与开放的气息。

艺术节是人类世界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正如柏拉图所言:“众神为了怜悯人类,这个天生劳碌的种族,就赐给他们许多的节庆活动,借此消除他们的疲劳;赐给他们缪斯,以阿波罗和迪奥尼索斯为缪斯的主人,以便他们在众神的陪伴下恢复元气,恢复人类原本的样子。”因此,在柏拉图看来,艺术节往往具有消除疲劳、提升修养的社会功用,通过这样的节庆活动,人类得以回归本真。艺术节也正是通过对具体艺术现象的感性观照和理性分析,赋予人们对艺术深刻而丰富思想内涵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合艺术资源,将艺术观念的美学实践与认知传递给创作者、表演者与欣赏者,从而共同营造出愉悦共享的艺术时间性与空间性的集合体。

爱丁堡“艺穗节”的出现最初只是作为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补充节目,随着单独演出的艺术声誉和影响力与日俱增,“艺穗节”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节品牌,其艺术凝聚力与吸引力甚至超越了国际艺术节。装扮各异的“非主流”街头艺人同样在这个八月充斥着城市的大街小巷,这些传播度高且不失水准的街头表演吸引着过往的游客停下脚步,近距离地感受“边缘”艺术带来的独特魅力。许多初出茅庐的小众艺术表演团体将“艺穗节”视为艺术生涯的第一站,以期能够成功进入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对于八月的爱丁堡而言,城市就是剧场,街头就是舞台。毋庸置疑,爱丁堡“艺穗节”始终围绕天马行空、开放包容、创想无处不在的艺术精神内涵,为受众创造丰富的文化演绎,塑造出这个节日独特的文化品质,而这正代表了苏格兰包容、自由、平等的人文品格,同时也是战后苏格兰精神革新与道德观、文化观重塑的重要途径。

如今,时常有学生同我交流有关出国深造的想法。在我看来,留学除了主动选择不同的教育制度和受教育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去选择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当然,这也意味着你要去适应陌生的环境、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交往、与多元的文化共存。在英国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发现,人生旅途中一切的发生都是被允许的。你可以等到四十、五十岁再去读硕士、读博士;你高中毕业后的工作经历可以替代你的大学本科学历。学历的高低绝不是评判一个人知识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它只代表个人对某一个研究方向的深入了解而已。人生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多选题,而绝不是只有唯一正确答案的单选题。

离开英国已三年有余,这一段情感记忆将是一场伴随终身的刻骨铭心的回望。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每一次走在爱丁堡大街的场景,抬眼便是险峻高耸的城堡、古老冷硬的教堂,低头便是数百年马踏车辗的路面,一切关于中世纪的想象仿佛都在这里渐渐成形。但和灿烂与冷冽相间的白昼相比,我更青睐荧荧灯火烘托起明媚夜晚的爱丁堡,正如在爱丁堡老城和新城交界地砖上那句被镌刻下的诗句:“没有任何一颗星星,如爱丁堡的街灯般闪亮迷人。”在2022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式上,苏格兰女诗人汉娜·拉维利(HannahLavery)在朗诵的原创诗篇中道出:“Edinburghisnotaplace,itisastory(爱丁堡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故事)。”我想,每一位曾经为爱丁堡驻足的过客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吧。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东亚研究系,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猜你喜欢

司各特纪念塔爱丁堡
冒雨拜谒烈士纪念塔
瞻仰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
沃尔特·司各特诞辰250周年:他绝不只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小说家
Ivanhoe Book Report
爱丁堡水仙
爱丁堡水仙
南明区老干部新时代讲习所宣讲团走进纪念塔小学开展爱国主义红色教育活动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英国 爱丁堡军乐节
苏格兰诗人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