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演进逻辑和创新路径

2025-01-13樊晓燕蒋明

关键词:制度创新

摘 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市场性和社区性,农民共同富裕强调发展性和共享性两个维度的目标,二者在基本原则的人民性、实现途径的互助性和目标指向的全面性上相契合,这是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理论发展、实践探索和现实需求是揭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内在逻辑演进的三个方面:理论逻辑是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理论创新;历史逻辑是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现实逻辑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意义。由此从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基层治理制度创新的整体视角提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战略作用,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规律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共同富裕;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5)01-0069-09

收稿日期:2024-03-08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5.01.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BKS012);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3A024;2022A018)

作者简介:樊晓燕,女,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与农村经济。

*通信作者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习近平指出: “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12022年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6 711.4亿元,经营收益2 145.5亿元,经营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数量占总村数的60.3%,村级公益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达总额1 101.1亿元[2]23,132-133。农村集体经济的规模和实力不断提高。

学者围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学者分析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阐释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苑鹏指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有所有权和主体清晰、组织治理民主、分配制度灵活、组织机构规范等特征[3。高鸣等从收入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作用4。其次,学者分析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曾恒源认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蕴含着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政治逻辑,具有政治优势、体制优势和组织优势[5。张锦兰提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价值指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6。另外,学者结合具体案例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张龙等基于“组织统筹、制度驱动、市场经营”的三维分析框架,对战旗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驱动乡村共同富裕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7。李卓通过对陕西省袁家村走向共同富裕的案例剖析,讨论了微观实践中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民共同富裕的分配机制与治理环境[8。赵黎针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主体困境、经营困境和福祉困境,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视角,采用归纳式双案例研究方法,探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主体生成机制、价值共创机制和收益共享机制[9

现有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研究基础,但可能存在以下不足:未能明确揭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共同富裕之间的内涵关联,缺少基于二者契合性构建的理论框架;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侧重理论、历史或现实逻辑中的某一方面,对逻辑关系演进的分析不够全面;从产权、分配、治理、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但未从整体上把握这些方面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重点解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共同富裕的内涵关联性,提出明确的理论分析框架;在理论发展、实践探索和现实需求的逻辑展开中全面揭示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演进逻辑;立足归谁所有、如何分配、怎样实现的整体视角从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基层治理制度三方面提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

一、理论解析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兼有市场性和社区性;农民共同富裕是指要实现全体农村居民的共同富裕,具有发展性和共享性。厘清两者关系才能更好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作用。

(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强调了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互帮互助的方式、勤劳致富的原则、人民性的宗旨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目标。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农民共同富裕是以农民全面发展为核心,实现农村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渐进富裕和共建富裕的过程。农民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村改革的正确方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以基层党组织领导为核心,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治理制度等制度创新,实现产权关系清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以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组织形态与发展方式。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具有集体经济成分的市场经营主体。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共同富裕在以下三个方面相互契合。

1.基本原则的人民性。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强调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财产权利,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激发农民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农民共同富裕是农村全体居民实现富裕,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共有性。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公有制性质,才能为全体农民的共同富裕准备好前提条件。

2.实现途径的互助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克服农村集体经济中“分得彻底”“统得不够”的难题,打破原有村社封闭发展格局[10-11,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和其他基层组织、经营主体实现优势互补,互助发展。农民共同富裕是农村居民共建、共享的富裕。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力组织下,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大农业有机衔接,实现互帮互助,确保农民的收益稳步增长。

3.目标指向的全面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仅壮大自身实力,也要为成员提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养老等服务,对村民委员会提供必要服务给予资金等支持,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的全面实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农民共同富裕是农村居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全面的富裕,主要体现在收入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要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财富合理分配和治理生态改善等条件下实现。

(二)理论框架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共同富裕的契合能够摆脱一些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政经不分”等体制性弊端,也力图避免过度市场化造成的农民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既关注了其经济属性即市场性,也关注了其社会属性即社区性[12-13。市场性是指作为市场经济主体1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参与市场竞争,产生经济效益;社区性是指作为特别法人,农村集体经济充分体现了其公益性和社区属性。农民共同富裕体现了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富足和良性发展。农民共同富裕应具备发展性和共享性两个维度的目标。发展性衡量人们在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发展程度,共享性衡量人们对公共产品及其服务的享有程度和利用效率等。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双重属性与农民共同富裕双重目标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市场性要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强产权制度改革、市场体系建设等制度创新,消除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性弊端,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大蛋糕”;社区性要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分配和治理的制度创新,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和共享改革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分好蛋糕”。本文通过梳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关系,揭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创新的必然性,提出推进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治理制度等制度创新,逐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目标(见图1)。

二、演进逻辑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从理论逻辑看,是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理论创新;从历史逻辑看,贯穿了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从现实逻辑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一)理论逻辑: 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理论创新

组织个体农民走向社会化大生产,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相结合,促进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命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成果。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针对农民个体经济必然被大规模资本主义经济排挤的现实,明确提出了维护农民利益的对策,即在土地公有基础上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15。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尝试从农业共耕制向合作制转变,更好满足农民利益并处理好与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探索了一条社会主义合作制的新路。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是我国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创新的重要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集体经济的定位是关注农民利益,增加农民福祉。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指出:“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16]168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历了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发展阶段,探索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基本框架。我国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的制度优势,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开展了大规模、大范围的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由于这一时期国家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还有许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17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理论创新,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集体经济实力逐步壮大,提出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总方向,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收入水平也明显提高,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进入新时代,我国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经营制度、基本产权制度、基本分配制度和基本治理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和综合改革,形成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乡村改革思路,强化了党支部领导下的村社共同体制度和村民民主自治制度。通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创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农民生活质量全面改善,乡村全面振兴有序推进。

(二)历史逻辑: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8面对我国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实现小农经营方式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和转变是一个长期任务。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大国小农”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建立在农户和现代化农业有机衔接的基础上[19。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这一战略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1949年毛泽东就指出:“使农民摆脱陷于永远的贫苦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互助。”[16]116-124通过农业合作化把小农经济改造成集体经济,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农业个体经济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农业集体化时期强调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民的组织动员和对小农意识和观念的改造,弘扬了集体主义的文化道德观念,发挥了这一时期集体经济对农村社会的改造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尊重农民意愿,建立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既保障了农民利益,又兼顾集体经济的特点,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赋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加之一些地方改革经验不足,农村集体经济出现了“统”得不足,“分”得彻底的现象。为此,我国立足农村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新时代以来,我国提出立足小农数量众多的基本国情,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广泛开展面向农民的社会化服务,形成有中国特色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18。在实践探索中,各地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互补优势,完善党领导下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治理机制,在坚持家庭分散经营方式的同时发挥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三)现实逻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和重要保证。2021年起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举措。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中的关键核心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优势功能,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实现农业生产力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表现在集体经济经营收入增加、部分年份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农村集体经济收益用于公共支出和满足农村居民比重增加。研究显示,农村集体经济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贡献超过1%,且呈增长态势[3。农村集体经济将产生的收益直接用于全体成员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通过增加公共品投入、打造绿色经济、优化农村基层治理,筑牢了共同富裕的基础。但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仍然是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最大,财产性收入比重最低,经营性收入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2018-2022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占全部可支配收入的1/3[20。2022年,家庭经营净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4.6%,其中超过60%来自农业经营收入[21。2022年财产性收入增幅为8.4%,总体比重仍较低。工资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占比一直最高,但其增长的持续性会受到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功能及作用发挥还不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联农带农机制还不够持续稳固,农民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获取的各项收入还十分有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未充分激发。我国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深入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有效拓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使农民更好地分享改革红利。

三、创新路径

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基层治理制度改革分别解决生产要素和资源归谁所有、所得如何分配、怎样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社会条件和政治基础等问题。产权制度改革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核心,是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而分配制度改革体现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效,基层治理制度改革为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一)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权能完整和要素有效流动

根据现代产权理论,产权清晰是市场运行的前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对集体产权关系的界定,能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的地位,保障组织成员的财产权利。传统农村集体经济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一个清晰界定产权、完善股份权能、建构现代理念的过程[10。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产权制度,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是保护农民财产权利的必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确保农民长期分享集体资源资产收益。

1.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特别法人的相关权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的有关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于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之外的特别法人[2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产权结构、管理制度和治理机制等方面与市场主体的差异[23。在生产经营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税务登记、资产抵押、融资等实际困难[24,难以和其他市场经济主体公平竞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明确界定农村集体所有权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进一步明晰国家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以及集体内部各组织之间的财产权属关系,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形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协同发展的新态势。

2.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抓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的政策主张。这表明产权制度改革“归属清晰”后,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点任务。为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盘活农村资源资产,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农户将闲散的土地采用股份合作形式流转给集体,由集体组织统一经营管理,或者由集体联合其他市场经营主体进行集约化经营。在制度设计上,应以县域为载体,推动新型城镇化,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更大范围和更广空间内破除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打造区域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为“产权”变“产业”提供多方面支持。

3.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仍存在产业发展较单一、外部财政依赖性较高等问题。2022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7.6%[2]23,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2年投资收益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比重为5%;补助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23%[2]23,总收入中投资收益比重低、财政性补助收入依赖较高。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因地制宜,稳步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首先,各地应立足自身实际,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积极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和资产参股等方面经营活动。其次,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产业领域,探索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农耕体验等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构建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引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利益联结和增值机制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生产。在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上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分配方式,才能更好带动农民致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对村民给予普惠性的基本生活保障,是农民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农村居民持续不断分享来自产业链、集体经营性资产、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等方面的增值收益,能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更多途径。

1.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作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促进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主体,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一些地区存在没有按照集体成员所持有的股份或份额进行分配,农民未享受到改革分配收益等问题[25。还有些地方,农户在与市场经营主体的交易中收益受损,权利得不到维护等问题仍然突出。这些都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缺失的表现。因此,必须改变一些地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弱势地位,强化其在利益分配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以股份的形式对集体资产进行量化,赋予农民股权占有和收益分配权,稳定农村集体组织“劳动雇佣资本”的关系。其次,坚持集体产权结构开放性为核心,逐步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分配联结机制[26,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更多农户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最后,在确保成员福利性、公益性分配的同时,采用激励政策,调动农户参与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提高农民收益。

2.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格局。缩小分配差距,使集体成员平等享受利益分配,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目标。2022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镇村组当年人均分红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0.49%[2]95。农村集体经济分红金额普遍较低且差距大,降低了组织成员参与集体经济事务的热情。因此,要明确分配原则、创新分配机制和股权形式,建立公平普惠的新型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格局。首先,采取广覆盖、促公平的基本原则,形成公开公平、共建共享的收益分配机制。其次,在分配形式上兼顾地区和家庭实际,采用多种股份形式进行分配。陕西省袁家村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坚持“传统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结合模式,设计了基本股、混合股、交叉股、调节股、限制股等股份合作形态,构建持续稳固的利益共同体。上海、浙江等地农村集体经济采用集体股、个人股、风险责任股、岗位股等股权设置方式,有效维护和保障了集体成员利益[27。总结这些成功典型案例的经验并进行宣传和推广,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3.增强农村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农村集体经济非经营性支出占比过大、村集体持续盈利和投资能力有限、村集体对成员收益分配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过高的非经营支出会加重农村集体经济负担,降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的可分配收益。2022年全国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支出中,经营支出占比为22.7%;管理费用支出占比为30.5%;其他支出为46.8%[2]23。应该从优化支出结构和加大政策支持两方面增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对非经营性支出要设置合理的分摊机制,减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提高财政用于农村公共支出的比例,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使其集中力量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解决非经营支出占比过大的问题。

(三)基层治理制度改革:塑造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纽带的基层治理格局

有效率的组织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28。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治理有效是集体产权和分配制度改革成功的组织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使各类组织各有其位、各司其职。”[29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管理集体资产、服务集体成员、保障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为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提供治理保障。

1.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治理体系。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终端”,是农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群团等各种组织和工作的领导核心。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治理体系是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要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增强其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强化党员教育,并通过增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巩固党在农村执政根基。在纵向上强化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要注意规则性、技术性和乡土性相结合,构建县乡村责任共同体。在横向上厘清村级各类组织功能定位,强化集体经济组织带动发展功能,处理好与其他市场经营主体的关系,搭建各方联动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治理机制,维护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

2.审慎对待农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分设改革。目前许多地区村“两委”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用“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做法,短期能起到调动多种资源、降低交易成本、消除组织间张力的作用[30,但也因缺乏监督问责,易于形成“干部经济”,造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风险。近年来,农村发生的诸如集体资产流失、农民利益受损、村干部侵占集体资产等,许多都与村委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经济职能上的越位或缺位有关[31。从实际情况看,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职能分设不可“一刀切”,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推进。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可以推进机构、人员、账户分开,村委会代行职能归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一步明确两者的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职责分工。经济实力较弱的地方,可以探索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交叉任职,相互协调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减轻基层负担。村民委员会代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但不能完全取代农村经济组织。

3.健全治理机制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断完善治理机制、控制经营风险,保障基层农民权益,实现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些地方农村集体经济负责人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缺少信心、集体意识淡薄;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民民主表决的决策政策落实不充分,家长式作风严重;还有一些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农地经营权流转的监督不力,土地利用的“非农化”“非粮化”现象较为突出[32,这些就是内部治理机制缺失的表现。首先,建立与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机制和文化氛围。健全党的领导和农村集体经济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培养愿为、能为、善为老百姓谋福利的集体经济带头人,探索建立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管理团队,重塑集体主义文化,形成集体发展共识。其次,健全组织内部监督机制。借鉴“枫桥经验”,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完善监督体系,提升决策的透明性,降低监督的交易费用;利用数字乡村等科技力量有效赋能监督机制。

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

(一)坚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人民性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明确带动农民发展的初衷,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首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建设,应立足农民的主体性需求,以农民的全面发展作为集体经济制度创新的根本依据,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符合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性。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确保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更,确保在农民利益得到保障前提下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的综合实力。其次,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应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内培外引”相结合,完善本地人才的培养体系的同时,吸引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大学生、退休教师等主体投身于乡村振兴,成为“新农人”,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最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必须与广大农民共享。要强化对下乡资本的监管,在实现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产业链利益分享机制,提升农户的谈判地位,确保农民获得稳定收益。

(二)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战略作用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发展大农业面对的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职责,建立现代化产业化服务体系,助力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实现现代大农业提供了重要契机和条件保障。首先,要明确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确保国家统筹发展与安全战略中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发挥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中的作用,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提供基础支撑。其次,要发挥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主体和载体、桥梁和纽带作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现代农业体系中要厘清重点,疏通堵点,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中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好利益联结机制,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体系,不断提升农民财产收入和富裕程度。

(三)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律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要处理好共同富裕目标和实现过程的关系。第一,要遵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时富裕,是在各地发展条件有差别的情况下达到共同富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从制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农村发展特点和农民的现实要求,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也要兼顾不同地区发展现状,注意目标的可及性,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简单划一,追求统一标准,不搞不经分析的经验移植和生搬硬套。第二,要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相互协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先进地区要善于总结经验,结合区域协调战略发挥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落后地区要合理确定公共服务和生产经营领域,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重点和措施,形成东西部、先进和落后地区互助合作、优势互补的集体经济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91.

[2] 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2022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2.

[3] 苑鹏.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路径和政策建议——基于我国部分村庄的调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0):23-28.

[4] 高鸣,江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理论机理、实践成效与政策构想[J].改革,2024(03):18-26.

[5] 曾恒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制度优势与实践路向[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3(02):1-9.

[6] 张锦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J].探索,2023(06):134-146.

[7] 张龙,张新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共同富裕:逻辑关联、实践过程与路径选择——基于“战旗道路”的经验观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4):27-35.

[8] 李卓.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研究——陕西省袁家村的经验[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1):80-91.

[9] 赵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何以促进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双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3(08):60-83.

[10] 叶翔凤.基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视角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20(09):55-60.

[11] 匡远配,彭凌凤.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共同富裕效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2):16-22.

[12] 胡颖廉.市场和社会共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基于51位县委书记访谈文本的扎根理论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3(05):54-64.

[13] 郝文强,王佳璐,张道林.抱团发展:共同富裕视阈下农村集体经济的模式创新——来自浙北桐乡市的经验[J].农业经济问题,2022(04):303-316.

[14] 陈锡文.当前农业农村的若干重要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23(08):8-17.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1.

[16]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7] 李安增.毛泽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想与实践探析[J].党的文献,2015(02):54-60.

[18] 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EB/OL].(2023-03-07)[2023-10-10].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15/content_5746861.htm.

[19] 高原.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意涵[J].农业经济问题,2023:(04):28-40.

[20] 全国年度统计公报[EB/OL].(2023-03-01)[2023-12-30].https://www.stats.gov.cn/sj/.

[21] 2022年农民收入结构:工资性收入占41.96%,财产净收入占2.53%[EB/OL].(2023-02-14)[2023-11-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7780956816110576amp;wfr=spideramp;for=pc.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2:22.

[23] 李人庆,芦千文.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于山东省即墨市鳌角石村案例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2(07):1-8.

[24] 倪坤晓.关于农村经济组织立法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2022(12):1-10.

[25] 陆雷,崔红志.“十四五”时期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J].学习与探索,2020(11):110-119.

[26] 陆雷,赵黎.共同富裕视阈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分配问题[J].当代经济管理,2022(10):1-8.

[27] 夏英.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股权设置与管理分析——基于北京、上海、广东的调研[J].农业经济问题,2014(8):40-44.

[28] 道格拉斯·诺思,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

[29]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选出版社,2023:45.

[30] 孙新华.土地细碎化的治理机制及其融合[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1):80-88.

[31] 何宝玉.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关系的思考[J].法律适用,2023(01):95-105.

[32] 高鸣,魏佳朔,宋洪远.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构想与政策优化[J].改革,2021(09):121-133.

The Internal Logic and Innovative Path of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Promoting Farmers’ Common Prosperity

FAN Xiaoyan1,JIANG Ming1,2 *

(1.School of Marxism,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2.School of Marxism,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 710048,China)

Abstract: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ket and community,and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emphasizes the two dimensions of development and sharing.The two correspond with each other in the people’s nature of basic principles,the mutual assistance of the realization way and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goal direction,which is the basis for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to promote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Theoretical development,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needs are three aspects that reveal the evolution of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to promote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The theoretical logic is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upholding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system based on public ownership;and the historical logic i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le the realistic logic i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to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An innovation path for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to promote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is proposed from the overall perspective of property rights system,distribution system and grassroots governance system innovation.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concept,based on the broad vision of large-scale agriculture,and exploring development law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re important principles that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needs to adhere to to promote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Keywords: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责任编辑:马欣荣)

猜你喜欢

制度创新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以罗尔斯正义论为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探析电子商务企业薪酬管理创新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制度视域下政府生态责任完善的法制保障
基于人力资本证券化视角的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