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建设中的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
2025-01-13胡杰庄腾跃罗剑朝
摘 要:在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建设背景下探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问题,对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深远意义。2024年8月9-11日,第十八届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论坛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国内200余名师生代表汇聚于此,围绕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的内涵、特征和建设经验,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背景下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战略路径以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本届论坛的一致共识是: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建设是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力,二者具有高度协同性;面对多重现实挑战,需要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科技赋能和数字化转型,同时要加强风险管理,创新保险产品,完善政策与监管环境,扩大普惠金融与试验示范区范围。此外,需在数字金融、农业保险、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创新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核心领域持续发力,以实现农村金融的全面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强国;金融强国;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5)01-0151-10
收稿日期:2024-10-24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5.01.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873100;7227310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45202207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JGYJSCXXM202303)
作者简介:胡杰,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初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
*通信作者
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作为连接农业农村与金融业的关键环节,其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这两个战略目标至关重要。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农村金融学教研组、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农村金融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省农村金融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金融研究所承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论坛于2024年8月9-11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80余家单位的200余名师生代表参会。
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何广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冯兴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马九杰教授、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熊德平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金融研究所罗剑朝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张珩副研究员分别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金融着力点及其对策选择》《培育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生态系统,发展高质量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观察与思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金融赋能与乡村全面振兴》《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的内涵要义、时代挑战与突破路径》为题作了主旨报告。
论坛共收到165篇论文,经专家组多轮评审,最终确定90篇论文入选论坛交流。此次论坛分设“农业信贷与金融市场参与”“数字金融与农户行为”“数字金融与家庭发展韧性”“农业保险与风险管理”“农业保险与粮食安全”“数字金融与共同富裕”“科技金融与农村金融创新”“供应链金融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农村金融机构与农业农村发展”“绿色金融与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农村金融与乡村产业发展”“金融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金融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等15个平行论坛。与会专家的见解与论文的核心观点综述如下。
一、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的内涵、特征和建设经验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农业强国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了农业国际竞争力;金融强国则通过高效、稳健、安全的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资金动力,促进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与会专家就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的内涵、特征和建设经验进行了充分讨论。
(一)农业强国的内涵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农业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农业整体或其核心优势部门在现代化进程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且能够引领全球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展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理解农业强国的内涵,需要认识到农业强国在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具有一定差异,且农业强国的内涵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基于多维评价指标和国际比较的动态概念。农业强国普遍具有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和竞争能力强等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农业强国通常具有稳定且充足的农产品供给能力,能够满足本国粮食和农产品需求。同时,农业强国在农业科技和装备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具有较高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通过科技装备和经营体系优势,农业强国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此外,农业强国的农业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韧性和适应性,能够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危机时保持稳定和恢复能力。农业强国在全球农产品市场中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优化供应链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金融强国的内涵与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十三个强国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13个强国目标是: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农业强国、海洋强国和贸易强国,涵盖了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体现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性和战略性。。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确立了建设“金融强国”目标。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金融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在金融领域具有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能够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理解金融强国的内涵,需充分认识到金融强国通常拥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这是支撑金融强国地位的基础。同时,金融强国具备高效的金融体系和领先的金融科技和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强国能够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能够高效地将资金引导配置到需要的地方,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二是金融强国在金融科技和创新方面具有领先地位,能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此外,金融强国还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以及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这种竞争力和影响力能够使这些国家参与制定国际金融规则和标准,并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和市场份额。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意味着金融强国能够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和危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总之,金融强国具有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服务的高效性、市场的深化性、创新的活跃性、开放的包容性、人才的丰富性和政策的前瞻性等多个方面特征,共同构成了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金融体系。
(三)农业强国、金融强国与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并驾齐驱
农业农村、金融和农村金融构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生态体系。其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经济的血液,而农村金融是连接农业农村和金融的桥梁。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的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且相辅相成的过程。农业强国的建设需要金融的支持,而金融强国的建设也需要农业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作为支撑。农村金融的高质量发展能够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同时也为金融强国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业务机会。同时,农业强国、金融强国与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均衡发展。农业强国追求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金融强国追求的是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而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则致力于提供更广泛、更高效、更便捷、更普惠的金融服务,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实现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目标,需要以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作为支撑,而农村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农业和金融的稳定发展作为基础。
(四)推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建设中的经验总结
总结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对明确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推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何广文将农业强国的目标概括为“生产更多、更优质、更安全的农产品”。然而,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着诸多现实约束,如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加剧、水资源日益稀缺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动力,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冯兴元认为,在以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建设推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力持续推进农村资产权益登记和权证化,培育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增加线上交易资产种类和各种配套服务,并积极发展对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运行的普惠金融服务,消除培育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法律体制障碍。马九杰指出,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推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需注重数字技术应用。数字技术对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助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字技术能够弥补金融机构网点不足带来的服务缺位问题,即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完善乡村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克服地理可及性障碍。二是利用数字技术搜集、整合农户和涉农主体、小微企业的替代性数据,弥补信用信息不足问题,即应充分利用替代数据,以更有效、准确评估、衡量和管理涉农主体的风险,进而有效降低金融服务风险,促进信贷供给缓解信贷供给困境。
熊德平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农村金融不仅要服务农业农村农民,而且必须从城乡二元分割转向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服务城乡融合发展,要在深化体制改革和转型升级过程中,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罗剑朝指出,在以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建设推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金融需求可能因为乡村经济社会结构变化而产生根本性改变,且小农户有效信贷需求下降和新型经营主体多元化金融需求尚未满足的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因此应坚持错位竞争策略,打造优势互补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并采取区域差异化改革政策,因地制宜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同时还需要依托产业发展,利用局部知识构建与乡村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相适应的信贷产品体系,加快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弥合农村数字金融鸿沟。张珩认为在金融强国和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以普惠金融推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国民金融教育,推动普惠金融服务能级螺旋提升,同时要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以负责任金融理念破解“不可能三角”。政策层面还需持续发挥货币政策组合作用,以及货币、财税和监管等政策的联动效应,构建有利于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的政策支持体系,从而推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
二、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背景下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
当前,中国已具备建设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以及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与世界先进的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相比,仍存在显著的差距。与会专家围绕城乡金融资源分配、“科技-金融-产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以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深入探讨了在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农村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
(一)金融资源分配不均,乡村贡献与信贷金融份额不匹配
长期以来,受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城乡经济结构差异、信息不对称和信用环境、政策和制度等因素影响,城乡之间金融资源一直处于分配不均状态。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乡村贡献与信贷金融份额不匹配,即乡村对GDP的贡献与其所获取的资金支持不匹配。究其缘由,中国农业大学何广文认为,大行下沉,普遍面临获客成本高、服务成本高、风险成本高等现实问题。为了做到低风险下沉,大行选择性提供信贷服务的特征明显,仅仅只能满足农业经营主体部分需求,因而使其面临较严重的信贷排斥。同时,“金融内卷”不但没有改善金融资源特别是农业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反而导致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金融资源不足不仅会制约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会使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持续面临因为资金短缺而无法扩大生产的难题,影响其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金融资源分配不均一方面会导致城乡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甚至加剧社会不平等,另一方面会导致金融市场效率降低,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规模和深度,不利于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性。此外,乡村贡献与信贷金融份额的不匹配会导致农村地区面临更大的经济风险,在面临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或经济危机时,由于金融资源的不足,农村地区可能缺乏足够的风险抵御和恢复能力,农业和农村经济脆弱性增加,从而无法实现农业强国、金融强国建设和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
(二)“科技-金融-产业”循环并未实质性形成
“科技-金融-产业”的良性循环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与产业的互动是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关键。在理想状态下,“科技-金融-产业”应当形成良好的互动,即科技创新能够吸引金融投资,而金融资本又能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发展。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在现实中,“科技-金融-产业”循环并未实质性形成,存在脱节现象。这不仅会制约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发展,而且会影响农村金融供给,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具体来看,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及大规模生产应用需要金融支持,若“科技-金融-产业”循环未形成,农业科技创新将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难以进行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从而影响农业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这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创新动力,导致金融产品和服务无法有效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限制农村金融市场的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融资成本和门槛会因缺乏金融创新和市场竞争而提高,这将增加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负担,限制其扩大生产、引进新技术或提升产品品质的能力,进而影响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最终不利于实现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目标。
(三)金融服务乡村实体经济能力特别是服务乡村产业振兴能力尚需加强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产业振兴既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也能推动乡村组织、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全面进步。因此,加强金融服务乡村实体经济特别是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不仅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而且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罗剑朝指出,我国部分乡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和脱贫地区,金融服务的渗透率和可及性依旧较低,难以满足乡村产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从而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增长,导致农户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同时,这些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支付结算体系和信用体系尚不完善,影响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此外,当前针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多样性和创新性不足,无法满足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乡村产业发展依旧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而现有的风险防控机制尚不健全,无法有效激励金融机构支持乡村产业的积极性,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稳定性,进而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产生威胁,不利于实现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目标。
(四)农村金融生态系统有待重塑
传统的农村金融体系往往依赖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点服务,但农村地理分散、经济活动规模小的特点会导致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承担较大的服务成本,服务覆盖范围有限。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农村金融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当前农村金融领域对金融科技的运用仍处于初级阶段,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不足导致金融服务效率低、风险防控能力弱、产品创新滞后等问题。冯兴元指出,目前亟需重塑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一方面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促使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从而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推动农业和农村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增强农村金融生态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推动政府、金融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信息平台等生态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从而形成合力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并更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促进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建设。
三、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背景下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针对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四大现实挑战,与会专家围绕如何立足于中国国情,充分发挥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建设的双重优势,着力补齐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明确提出了在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背景下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加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距,提高农业经营主体金融可得性,促进金融包容性,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更广泛、更便捷的金融支持,从而有助于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建设。与会专家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从数字金融、数字基础设施、农村金融供给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陈宝珍等提出,政府应促进数字金融资源向农村配置和倾斜,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提供金融服务,解决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少、机构人员不足等问题。罗兴等建议金融机构要积极提供用户友好的数字化金融产品或服务,延伸金融服务半径,积极融入各类数字场景,进一步降低农村地区家庭金融交易成本,增强数字金融的普惠性。吴丽娟等认为农村金融对县域经济韧性有着重要影响,建议国家应继续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并鼓励金融机构下沉服务,拓展农村金融网点,特别是部分位于高原山区的相对贫困的县域,促进金融服务广泛覆盖。
(二)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可得性和包容性,增强农村金融市场活力,从而有利于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建设。基于此,与会专家分别从信贷产品创新、数字金融产品创新和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的现实举措。马庚等研究发现,现有的信贷产品似乎对兼业程度较高的农户更友好,然而,这些农户并未将获取的信贷资源完全配置于农业领域,导致涉农信贷资金的非农使用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建议金融机构创新开发专门针对农业生产的信贷产品,确保信贷资金能够精准投放,真正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罗荷花等建议,应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利用数字平台优势,针对农村家庭实际生产生活需求,创新开发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并简化数字金融应用方式和流程,帮助农村家庭以便捷、低成本的方式参与数字金融活动。王文莉等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应提供涵盖多种类型的储蓄、投资和保险产品,以精准匹配不同群体的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同时,平台应积极创新,开发专门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产品,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增强金融可及性,进而帮助乡村居民提升对金融产品的使用深度,促进其金融健康和财富积累。
(三)加强科技赋能与数字化转型
金融科技赋能与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和绿色化转型,而且能够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金融科技引领金融行业变革和创新是新时代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县域普惠金融深化的关键动力,应重点从科技金融建设视角提出加强科技赋能与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赵佳鑫等建议,应加强县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域地区的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金融服务网络覆盖到偏远地区,推进县域金融科技发展。张林等指出,要发挥科技金融的政策效应,不仅需要全面总结科技金融试点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扩大科技金融试点范围,还需要加快建设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并完善相应的配置制度,多渠道多手段提升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深度和质量,协同推进科技金融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钱诚等建议,中小银行应重视数字化转型在服务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并在经营战略、业务开发、组织架构等方面全面贯彻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理念,激活中小银行数据资源要素,主动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普惠群体的融资需求新变化。
(四)加强风险管理和农业保险产品创新
加强风险管理和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对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农业生产稳定性至关重要。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农业生产稳定性将直接关系到农业强国目标的实现。基于此,与会专家分别从农业保险政策调整机制、差异化供给和保险产品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风险管理和农业保险产品创新的政策建议。董星言等建议,应建立动态的农业保险政策调整机制,根据市场变化和农场主的实际需求,定期评估和调整保险保障水平;同时,动态监测保险保障水平与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以确保保险政策既能有效降低风险,又不会引发道德风险。陈柳言等认为,中国地域广阔,对于三大主粮作物,不同地区面临的风险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各省份农户在作物保险中的体验感受有所不同。对于高风险地区的农户,应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使农业保险能更好地发挥风险分散功能和损失补偿功能,这对于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和稳定农户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夏志茹等建议,应继续提高收入保险的保障水平,促进收入保险高质量发展,同时扩大收入保险试点范围,创新收入保险产品,发展“保险+期货”“保险+期货+银行”“保险+期货+订单农业”等模式,完善收入保险期货市场,大力推广综合性的收入保险。
(五)完善支持政策与监管环境建设
合理的政策引导和监管框架可以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村,提升农村金融的包容性和可得性。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完善农村金融支持政策与监管环境建设,是实现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目标的重要保障。与会专家分别从数据化转型、风险应对和信用风险等方面提出了如何完善支持政策与监管环境建设。王磊玲等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了中小银行在整体上和资产端的风险承担,中小商业银行要善用技术加强监管,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业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从而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通过对客户行为、资金流向等信息的实时监测,中小银行能够更准确地评估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防控策略。马钱挺建议,农村金融机构层面应提升对极端气候风险的警觉性,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并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当资本充足率低于规定标准时,应及时增补自有资本,以确保能够抵御极端气候对金融系统的冲击;同时,金融机构应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落实不良贷款处置政策,以改善经营状况并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彭澎等建议,农村金融机构应考虑灾害频率和银行资产特质,评估不同类型极端降水对其信用风险的影响以提高对信用风险的承担能力;同时,还需加大农村金融机构关注力度,尤其是加强对资本充足率较低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引导,积极提高其资本充足率,提升其抗击极端降水不利冲击的能力。
(六)扩大农村金融与普惠金融试验示范区范围
试验示范区是农村金融与普惠金融创新的试验田,通过试点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服务模式和政策工具,可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让更多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包容性。扩大农村金融与普惠金融试验示范区范围是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农村金融创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自2016年以来,党中央择优选择河南兰考、陕西铜川等地区,牵头设立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按照先行先试的思路推进普惠金融试点示范,并将成熟的经验、做法和模式进行推广,形成乘数效应。基于此,张珩建议,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扩大农村金融与普惠金融试验示范区范围的目标、原则、任务和措施,为各地提供实际指导和支持;同时,还需加大对农村金融与普惠金融试验示范区的财政投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财政补贴、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等方式,激励更多地区参与试验示范;此外,还应持续坚持示范共享,通过创新性实践探索将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复制推广给国内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以此缓解更多弱势群体的融资约束,实现经济社会繁荣富裕。
四、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背景下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
实现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的目标以及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方面。围绕在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背景下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会专家和学者分别从数字金融、农业保险、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创新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四个方面,分析和讨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一)推进数字金融发展
1.促进农户金融市场参与。促进农户金融市场参与不仅是推进数字金融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农村金融包容性、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围绕农户金融市场参与,论坛主要从数字场景嵌入、融资偏好、信贷决策和信贷可得性等方面展开。罗兴等发现农户嵌入数字场景对其家庭数字金融使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黄景怡等研究了种植方式对农户融资渠道偏好的影响,发现相比于麦农,稻农更偏好非正规渠道融资。马庚等分析了普惠金融参与经历对农户信贷决策的影响,发现普惠金融的参与氛围得到改善和提高时,农户进行信贷的概率也会显著提高。文枚等研究了农民合作社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发现相较于未加入合作社农户,加入合作社农户的信贷额度和满足度分别提升了53.9%和116.9%。此外,论坛还从农户金融市场参与视角探讨了数字金融的影响。陈宝珍等从宏微观视角考察了县域数字金融发展和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户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发现县域数字金融发展和农户数字金融使用均对农户金融市场参与发挥积极作用,且有助于农户持有更多种类的金融资产并获取更高的金融资产收益。王芳等实证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农户的创业行为及创业绩效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不仅对农户创业行为和绩效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还可以通过缓解农户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约束对农户创业行为和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张正平、李小妮和杨少雄等重点探讨了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可以充分释放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潜力。
2.增强农户家庭发展韧性。在金融强国建设背景下,农村金融的高质量发展要求金融服务覆盖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农村市场,满足不同农户家庭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增强农户家庭经济韧性可以提高其抵御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稳定,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为农业强国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罗荷花等讨论了数字金融素养对农村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素养能通过促进农村家庭实现非农就业转移、优化金融资产配置和提高家庭风险抵御能力提升农村家庭经济韧性。于赟等以脱贫农民家庭遭受的外部冲击为切入点,分析了政策信贷赋能脱贫农民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发现政策信贷存在正向赋能脱贫农民家庭经济韧性的直接效应,但随着时间推移,政策信贷赋能的长期效果逐渐减弱。李文静等指出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持续性增长的影响,发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提升农民创新创业水平是数字金融推动农民收入持续性增长的重要传导机制。邓晗等剖析了数字经济参与对农户经济韧性的影响,发现数字经济参与能通过促进数字公共服务享有和基层治理决策参与、提高生产经营与组织管理能力、改善信用意识和契约意识等路径显著提升农户经济韧性。胡杰等讨论了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发现农地流转可以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商业保险参与和增强信贷可得性等渠道降低农户家庭金融脆弱性。刘杰等探讨了数字金融能力对脱贫农户生计恢复力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能力显著提高了脱贫农户的生计恢复力,其作用效果比单纯的数字能力或金融能力的效果更大,也高于对总体农户的平均效果。
3.促进农业农村共同富裕。在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的背景下,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追求效率,更要注重公平。促进共同富裕意味着农村金融服务要覆盖更广泛的农户和农村经济主体,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金融需求,提升农村金融的普惠性和包容性。论坛重点从农村居民收入视角讨论了数字金融如何赋能农业农村共同富裕。于转利等发现数字金融能通过推动经济增长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共同富裕。朱萌萌等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能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县域创业活动而有效提升农村居民收入,且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也会逐渐加强。王文莉等从人力资本视角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不仅通过农户人力资本积累缩小城乡收入总差距,而且对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缩小也有显著作用。罗春玲等从就业和创业视角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具有普惠效应,能够显著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务工就业和家庭创业是两个重要的传导机制。赵洪丹等发现发展普惠金融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农民金融可得性和农民收入,还因其有助于实现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三农”问题解决和农业强国建设。
(二)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1.完善农业风险管理。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不仅能够保障农业生产稳定,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推动农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提供有力支撑。夏志茹等实证检验了收入保险购买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机制,发现购买收入保险能分散农业生产风险,稳定农户收入,缩小收入差距,降低贫困发生率,从而缓解农户的相对贫困,因此应继续提高收入保险保障水平,优化保险合约,调整赔付政策,促进收入保险高质量发展。董星言等采用截面门槛效应模型讨论了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对家庭农场信用风险的影响,发现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家庭农场的信用风险。但这种效果并不是一直存在,当保险保障水平达到一定临界值时会触发道德风险,产生逆向的边际效应,反而会提升家庭农场信用风险。因此应建立动态的农业保险政策调整机制,根据市场变化和农场主的实际需求,定期评估和调整保险保障水平,针对不同类型家庭农场的特定需求,提供不同级别的保险保障。陈燕等综合比较了物化成本保险、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对农户福利的影响,发现与物化成本保险相比,不论是完全成本保险还是收入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优化帮助平滑了农户收入风险,收入保险效果更显著。因此应积极发展新型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发展的配套支持。此外,陈柳言等基于保险需求视角,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作物保险理赔经历对保险购买决策的影响,发现滞后的作物保险理赔经历能显著促进当期农业保险购买,且保险理赔经历对保险购买决策的激励效果具有异质性,应积极改进保险理赔服务,提升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信任水平,同时尝试“理赔+宣传”模式,增强保险理赔的扩散效应。
2.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农业保险作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既能够保障农户收入稳定,稳定粮食生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也能够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创新,满足农户和农业企业多元化的风险管理需求,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应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提升粮食生产韧性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加强不同风险管理工具之间的联动协同,实现农业风险的减量管理和综合管理。侯禄等基于农业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实证分析了农业保险发挥风险减量功能赋能粮食生产韧性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发展能够显著促进粮食生产韧性提高,规模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中介效应,风险减量工具协同下的调节作用有待提升。彭澎等分析了种植收入保险对多维粮食安全的影响,发现开展种植收入保险有助于提高粮食数量安全和粮食质量安全,且这一作用在农业风险水平较高、财政压力较低的地区更明显。邢慧茹等在估算粮食安全水平指数和农业保险注意力指数的基础上,探讨了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发现农业保险注意力和数字金融指数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农业保险赔付支出和居民恩格尔系数与粮食安全呈现负相关关系。李佳怡等考察了收入质量对农户农业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发现收入质量的提升不仅能够直接激励农户参与农业保险,还能够通过增强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的接受度,间接推动农户的保险参与行为。此外,龙娇等研究了农业保险对农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行为的影响,发现农业保险不仅通过稳定预期收益,激励农户采用更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而且通过促进农户参与技术培训,进一步推动其采纳绿色生产技术。
(三)加大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创新
1.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农村金融机构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更精准地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同时,在金融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有助于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种风险,增强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农村金融系统稳定运行。然而,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对农业生产活动造成巨大冲击,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理风险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本次论坛重点讨论了极端气候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罗军等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影响,发现极端干旱显著增加了这些机构的风险承担,尤其是对那些涉农贷款比例较高的机构,其负面影响更为显著。曹瓅等考察了气候变化对农村商业银行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发现极端气候能够显著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风险承担水平和技术效率,且粮食主产区、金融竞争强度和数字化水平高的农村商业银行财务可持续性受极端降水的影响更为显著。彭澎等实证检验了县域极端降水对当地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影响,发现极端降水显著提升了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水平,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弱化极端降水对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不利影响。马钱挺等分析了极端气候对金融机构涉农信贷风险的影响,发现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会引发自然灾害,从而提升涉农信贷风险水平,且农业数字化转型在其影响过程中具有事前减缓作用,政府救灾补助在其影响过程中发挥事后治理作用。王磊玲等还从数字化转型视角研究了如何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了中小银行在整体上和资产端的风险承担,但是提高了中小银行在负债端的风险承担。因此,中小商业银行要善用技术加强监管,提升风险防控能力。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风险挑战,中小商业银行应积极运用技术手段进行风险防控。
2.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是实现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目标的重要支撑,对于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有助于构建多元化、广覆盖和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活力,提升农村金融整体服务水平和供给质量。马志浩等系统分析了设立村镇银行网点对农村地区企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村镇银行网点的扩张有效推动了农村企业的发展,为农村企业规模增长带来了显著且长期的积极作用。同时随着村镇银行网点的扩张资本更多地流向边际回报率较高的农村企业,使这些企业的资本积累速度加快,农村地区资本错配问题得到缓解。吴丽娟检验了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发现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县域经济韧性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且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邻接县域的经济韧性水平有显著空间溢出作用。张岳等基于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现实背景,讨论了银行业竞争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发现银行业竞争能够通过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而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刘波等发现地理多元化战略显著降低了农商行的盈利能力,增加了农商行的信用风险水平,不利于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能力。赵凤扬等研究了气候风险与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气候风险显著削弱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尤其对于规模较小、资本充足率较低以及位于非东部地区的银行,这种负面影响更为突出。
3.推动数字化转型。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可以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与便捷性,促进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对实现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目标、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吴本健等研究了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对县域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影响,发现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推动实现县域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其中缓解农村居民融资约束、升级农村产业、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是重要的作用机制。亓浩等分析了省联社数字化建设对农信社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省联社数字化建设提升了农信社经营效率与经营规范度,降低了农信社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从而推动了农信社高质量发展。王修华等考察了数字化转型与农信社双重目标兼顾情况,发现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促进农信社兼顾商业可持续的财务目标与支农支小的社会目标,还能实现财务目标与支农目标两者的协同互促,而实现双重目标兼顾的作用机制在于数字化引致的成本控制效应、风险管理效应与技术效率效应。王磊玲等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发现数字化转型对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农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干预、贷款集中度分别发挥着调节效应。钱诚等从管理者认知偏差视角对数字化转型与中小银行普惠金融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可以提高中小银行普惠金融的贷款规模和贷款收益,而管理者认知偏差会通过缩小金融服务覆盖面、抑制金融产品创新和提高金融服务成本降低数字化转型对中小银行普惠金融的正向影响。
4.加强农村金融创新。农村金融创新可以优化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推动农村经济有序发展,促进农业实现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农村金融创新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还能为农业强国的建设提供充足的金融资本。在此背景下,论坛重点围绕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和“两权”抵押,探讨农村金融创新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赵佳鑫等实证分析了金融科技对县域普惠金融深化的影响,发现金融科技通过引导资金流入县域和完善县域保险服务体系来推动县域普惠金融的深化。郑华等对数字供应链金融与区域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检验,发现数字供应链金融通过提升融资能力,进而提升区域技术创新水平。邹新阳等检验了产业链金融对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发现产业链金融可以通过抬升农业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显著提高其融资效率,且产业链金融对融资效率的影响因农业中小企业公司治理能力、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而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孙继国等考察了“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对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影响,发现“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有助于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缓解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对农业规模化经营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罗兴等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农地抵押政策效果的影响,发现农地抵押政策在实行初期短暂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但数字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农地抵押政策的作用,特别是对小规模农户而言。基于此,应该辩证地看待农地抵押的效果,政策设计要针对重点适合人群。
(四)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产融结合融合
1.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绿色兴农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绿色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绿色农业转型,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强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和空间。鉴于此,论坛分别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如何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李家璇等考察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绿色增长的影响,发现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推动绿色金融和农业保险的发展,促进金融资源利用,进而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张甜等探讨了数字金融与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之间的影响和空间效应,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不仅能推动本省农业绿色转型,还可以促进邻近省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查建平等考察了数字金融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发现数字金融通过促进农户非农就业,实现资本替代劳动,推动农业资本深化,从而提升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数字金融与技术推广能够发挥“协同效应”,促使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技术,进而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周月书等从农业减量化视角,实证研究数字化农业产业链金融的生态效益,研究发现,数字化农业产业链金融能够通过资源要素约束缓解效应、农业信息与技术溢出效应,促进农业减量化,进而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2.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与实现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是实现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目标、促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的背景下,应加大对乡村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实现乡村产业与农村金融的良性互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动力。论坛的一个共识是,数字金融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刘丽娟等基于技术创新视角考察了数字金融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技术创新在数字金融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之间发挥了重要作用。郭嘉欣等发现数字金融能显著推动县域农业产业现代化,其普惠属性与技术属性也为正向显著作用,且数字化程度作用发挥更佳,在财政支农水平更高的区域,数字金融及其三个维度对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推进效果更好。杨娜娜等基于生产要素视角,从实证层面剖析了数字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显著提升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因此,缓解涉农融资约束、推动农地流转,提升劳动者数字素养是数字金融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陈静等探究了数字金融对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能显著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并且其覆盖广度对于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具有显著效果。王迪等从农村创业视角切入,分析了数字金融如何影响农村创业活跃度,进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他们发现数字金融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创业活跃度,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水平提升与信贷约束缓解是数字金融发展提高农村创业活跃度的重要路径。
3.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意味着通过科技、金融、政策等手段增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活力。在这一过程中,数字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可以更高效、更精准地满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提升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和效率。郭娜等讨论了数字金融对县域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以及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协同效应,发现数字金融能显著提升县域农业经济韧性,且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在增强农业经济韧性方面具有协同效应。王辰辰等也讨论了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通过发挥其数字化和普惠性优势,显著提升了农业经济韧性,且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是数字金融增强农业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马卓亚等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通过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户收入、提高技术创新来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因此,应进一步深化与推广数字金融服务,形成共建共享的金融服务与农业融合的发展格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周迪等研究了数字金融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通过破除县域企业融资约束与提升区域创新水平促进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且这一作用在非国家贫困县、粮食主产区以及地形起伏较高的地区更加敏感。此外,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强调的是全面和均衡的发展,这要求农村金融服务不仅要面向大型农业企业,也要惠及农户等弱势群体。蒋杨凡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融合角度探讨了如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发现,农业补贴与信贷支持显著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其中,农业补贴的作用相较于信贷支持更为突出。农业补贴与信贷支持的协同作用不仅扩大了小农户获得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规模,也进一步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融合。
4.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数字金融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够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增强农村金融普惠性,而且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对于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背景下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先泽等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如何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发现数字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农业技术进步、农民物质资本积累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是数字金融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孟维福、王良和张凤兵等分别探讨了数字金融如何通过增强农业经济韧性、促进县域包容性增长以及优化农业生产来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其中,孟维福等发现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多样化是数字金融增强农业经济韧性的重要机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化水平在数字金融影响农业经济韧性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王良等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县域包容性增长,且数字金融对县域包容性增长存在门槛效应,在使用深度及数字化程度越过自身门槛之后,对县域包容性增长的作用力度增强。张凤兵等发现,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农业发展,为农业发展带来了质的提升,这一成效是通过缓解要素配置扭曲、优化各地区资本、劳动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情况而实现的。
五、结 语
在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建设中推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与会专家立足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在明确农业强国、金融强国与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深入阐释推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经验、挑战和战略路径,并厘清了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背景下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领域与重点环节,最终达成以下四点共识。第一,农业强国、金融强国与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并非割裂或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共同驱动农村金融的高质量发展。第二,在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的背景下,推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普惠金融与数字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融合应用。同时,应持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一个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第三,在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推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需持续强化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深化科技赋能与数字化转型,强化风险管理和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完善支持政策体系与优化监管环境,以及扩大农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试验示范区覆盖范围。第四,在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的背景下,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是一项持久的战略任务,需持续聚焦于数字金融、农业保险、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创新,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关键领域。
本次论坛立足“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建设中的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汇聚了农村金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通过交流和讨论数字金融、农业保险、粮食安全、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和风险管理等重要议题,明确如何在农业强国与金融强国建设背景下,推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论坛前瞻性和系统性地凝练了当前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推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以及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领域和环节,有助于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有助于凝练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经验,为推进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ower and Financial Power
——A Summary of the 18th China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Forum
HU Jie1,ZHUANG Tengyue1,LUO Jianchao1,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Aamp;F University;2.Rural Finance Research Center of Shaanxi Province,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strong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a strong financial country,it is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improve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help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and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On August 9-11,2024,the 18th China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Forum was held in Northwest Aamp;F University.More than 200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over China gathered here,focusing on the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power and financial power,the realistic challenges, strategic paths,key areas and links of rural financi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ricultural power and financial power.The consensus of this forum i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a strong financial country is a two-wheel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In the face of multiple practical challenges,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innovate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promote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strengthen risk management,innovate insurance products,improve the policy and regulatory environment,and expand the scope of inclusive finance and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areas.In addition,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core areas of digital finance,agricultural insurance,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the long run,so as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prosper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
Keywords: agricultural power;financial power;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
(责任编辑:董应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