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优势、障碍与进路

2025-01-13贺莉莉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共同富裕

摘 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共同富裕旨在实现生活品质全面提升,不仅追求物质层面的富饶与充裕,而且强调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满足,即物质富足与精神充实和谐并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发展阶段,积极培育并激发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提升农民文化底蕴与道德修养,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推动乡村社会全面发展与繁荣。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途径。乡村文化振兴具有统一思想认识、培育乡风文明、实现精神自强等显著优势,为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思想基础、文化资源和内生动力。然而,囿于农民综合素养不高、乡村文化价值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日渐式微以及文化振兴载体建设不畅等现实障碍,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为此,应通过强化宣传教育、推动乡村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大局之中、建设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举措,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振兴在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D422.6;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5)01-0036-08

收稿日期:2024-06-18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5.01.05

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2A023)

作者简介:贺莉莉,女,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这一论断强调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重要性。“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党中央在把握现阶段新情况新变化基础上,积极挖掘农耕文明,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满足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当前精神文化生活领域供给不平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成为制约农民精神生活富裕的短板。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育人工程,解决的是“管脑子”的问题,这与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内在要求不谋而合。因此,从乡村文化振兴视角探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问题,不仅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要求。

学界关于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在必然逻辑、现实困境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已取得一些成果。有学者从农民实现美好生活现实诉求、破解社会主要矛盾迫切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巩固脱贫工作成效以及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升级等维度探究其必然逻辑[3-6,有学者从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宜居宜业有待改善、农民心态结构失偏、农民数字素养有待提升、农民经济收入增长有限等方面阐述其现实困境[7-11,有学者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营造宜居农村环境、教育助力农民复元、推进乡村数字化进程、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探寻其实现路径[12-16。既有研究大多是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或中国式现代化等宏观角度讨论农民精神生活富裕问题,基于文化振兴等具体、中观视角研究相对不足。基于此,本文从功能优势、现实障碍、实践进路等方面对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理论启示与现实指导。

一、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功能优势

乡村文化振兴之所以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于其具有统一思想认识、培育乡风文明、实现精神自强等多维度的功能优势,这也是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一)统一思想认识

统一思想认识是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前提。统一农民思想认识是指采用各种方式方法,使农民群众在价值观念、发展理念、目标追求等方面形成一致共识。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统一农民思想认识,为农民进行精神生产提供价值导向和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振兴具有统一农民思想认识的价值意蕴。乡村文化振兴传承创新了优秀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于农耕文明的长期历史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中的具体体现,通常以各种物质或非物质文化载体,如家风家训、村民规约、民俗风情、名人传记、传说故事、家族族谱等呈现,彰显乡村价值理念、道德标准以及风俗礼仪,为广大农民群众之间的情感沟通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公共空间和承载。这些载体象征着农民的身份与情感认同,是共同的文化记忆,在此基础上传承创新的乡土文化具有家族伦理、人情礼俗等特质,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农民思想深处,承载着浓厚的乡思乡情乡愁,给人以深厚的集体归属感和满足感,能够起到统一农民思想认识、加强农村社会黏合、增强农民认同感的作用。现阶段,在市场经济、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多重影响下,我国农村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与空间,农民眼界变得开阔,但同时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锋。多元文化传入对我国乡土文化带来严重冲击,尤其是对青年农民价值观影响更甚,使其陷入价值混乱与迷茫之中,影响了他们的价值信仰和行为追求。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创新恰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优秀乡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以及人文精神具有统一农民思想认识的重要作用,使农民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复杂条件下坚持正确的信仰与价值追求。

(二)培育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作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议题,是乡村村容村貌的集中体现,是乡村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尺,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客观反映,渗透于乡村建设各个方面。马克思指出:“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着我们主要在其中活动的精神环境的影响。”[17因此,培育乡风文明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和价值追求,而且为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现实条件。

乡村文化振兴在培育乡风文明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了乡村传统美德的弘扬与流传。乡村传统美德是指在农村社会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向上向善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乡村传统美德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其蕴含的与人为善、重义守信、礼和谦恭、无私奉献等高尚道德以及典型事迹,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依据乡村传统美德要求,乡村社会应该是礼尚往来、真诚以待、互帮互助的社会,每个人都以维护乡村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这有利于改善乡村社会风气,清除不正之风,形成相亲相爱、共建共享的乡村社会和谐新风尚。当前,在乡村社会利益格局错综复杂、各种矛盾冲突频发背景下,乡村传统美德的弘扬与流传不仅能够化解矛盾、凝聚思想共识,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培育乡风文明,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乡村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并转变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内化成他们的信仰和习惯,从而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振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三)实现精神自强

实现精神自强是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农民精神自强是指农民在精神层面具备自主、自信和自立的品质,不被动地接受外界文化灌输,能够主动选择、吸收和创造文化,从而丰富自身精神生活。农民精神自强不仅关乎农民个体成长与发展,更是推动农村整体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动力。

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实现农民精神自强的独特优势。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了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在乡村的实践样态,必然要与国家公共文化价值定位相一致;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目标是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熔铸民族精神,凝聚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18,从而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丰富农民精神世界,实现农民精神自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以先进文化为发展方向,通过根植民族性、凸显时代性的文化创作和传播,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与期待,培育农民群体观念和公共精神,提升农民精神境界。从社会层面来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贯彻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致力于促进机会公平与资源均衡,从而扩大乡村公共文化辐射范围。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不仅通过提供涉及阅读、艺术、娱乐等多个领域的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与文化选择,而且通过教育和培训塑造农民个体人格,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在当前乡村文化生态、文化秩序失衡背景下,强化全民共享性、价值导向性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助于纠正农民价值取向,使农民享有更充实、高质量、更丰富的文化生活,进而获得精神层面的升华。

二、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障碍

在乡村文化振兴助推下,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获得丰富文化滋养、良好乡风浸润、先进文化洗礼。然而,乡村文化振兴助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障碍:农民综合素养亟需增强、乡村文化价值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日渐式微以及文化振兴载体建设不畅等,与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内在要求相背离。

(一)农民综合素养亟需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有待激发

农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设者、参与者与享有者,是乡村文化振兴主体力量,其综合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创造美好精神生活内生动力。调查显示,2022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为15.94%和7.96%[19。由此可以看出,农民综合素养亟需增强。一是农民思想道德素养有待提升。目前乡村传统文化面临日渐式微风险,一些农民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甚至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惜破坏公共设施。同时,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行为屡见不鲜,不仅影响乡村整体环境,甚至对他人健康造成影响。二是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有待加强。受乡村教育发展缓慢影响,农民受教育水平相对偏低,科学文化素养有待加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明确显示,我国农业经营人员学历构成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的比例高达90%以上,相比之下,拥有大专及以上高学历人员比例,仅占1.2%。受限于受教育程度,部分农民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相对较弱,他们难以理解和接受新的科技和文化知识,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乡村文化价值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日渐式微,农民文化自信有待提升

乡村文化振兴的客体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它源于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底色,是乡村不可磨灭的特有符号,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信仰与价值选择。乡村文化认同是指农民对乡土文化承载的价值理念认同与接受,并遵守与认可乡村现有的文化行为以及生活方式。但乡村文化价值在多元文化碰撞中面临着式微风险,使农民乡村文化认同感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乡村文化自身维度。近代中国由于外敌侵略、饥荒肆虐以及战乱摧残,农民对乡村文化认知陷入自我迷茫困境,主观认为城市是文明的象征,而农村是落后的代表,“农民”更是卑微身份的表征,试图从城市文化中探寻复兴之路。二是受城市文化扩张影响。市场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有乡村文化生存空间受到城市化快速崛起挤压,落后、保守一度成为乡村文化惯有的代名词,其价值被淡化。

在同城市多元文化碰撞中,乡村文化价值呈现出不同程度失意之态。一方面,承载乡村特色文化价值理念的传统节日记忆日渐式微。形成于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中国传统节日一般都带有典型的物质记忆符号(如春节的年夜饭、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青团子、端午节的粽子等),蕴含着特色的文化理念(如元宵节猜灯谜、清明节踏青、中秋节赏月等),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但可惜的是这些价值常常被忽视。相反,赌博、“艳舞”、婚闹等一些低俗文化却盛行于乡村,严重影响到农民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乡村文化价值遭到怀疑。“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是以血缘和地域为纽带形成的熟人社会”[20,以孝、德、义为表征的价值理念是乡村文化最深层次的价值底蕴,但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容易受市场经济趋利性影响,一旦将这种追求利益至上的价值理念作为自己的行动先导或者不加扬弃地带回村庄,传统乡村文化价值体系就会遭到质疑,面临式微风险。

(三)文化振兴载体建设不畅,共同富裕机制亟待完善

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是乡村公共文化事业。乡村公共文化事业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而不断趋于完善。但就目前发展现状来看,部分乡村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依然相对缓慢,滞后于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究其原因:一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服务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上明显不足;二是乡村地区文化市场体系构建尚不完善,且文化人才队伍和专业化培养亟待进一步强化;三是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亟待提升,具体表现为公共文化供需不匹配、服务内容单一化,以及农民群体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等。

受乡村公共文化事业机制不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有限、文化市场以及文化服务滞后等因素影响,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不畅,呈现不佳状态。一方面,大量文化资源以及专业人才聚集在城镇,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另一方面,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不尽如人意。当前,尽管各乡镇已经普遍配备了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但因缺乏专业人员负责管理与维护,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一些乡镇文化站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大门常年紧闭,甚至被挪为他用,成为农民聊天、打牌的场所等。部分乡镇文化器材也是无人问津,图书陈旧,长年无更新,无法满足农民实际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应该意识到,由于城乡文化环境、人文底蕴相差异,那些忽视乡村文化底蕴特色与人文优势的文化产品并不契合乡村文化生态,也无法使农民感受到文化带来的幸福感与满足感。长此以往,农民将失去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兴趣与热情。

三、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

新发展阶段,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重视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保障作用。精准发力,强化宣传教育,推动乡村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大局之中,建设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供精神引领,坚持以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价值取向,稳固民生基础。

(一)强化宣传教育,激发农民创造美好精神生活内生动力

约翰·密尔指出,国家的目的是“促进人民本身的美德和智慧”[21,保证人民过好精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通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扎根于人民群众心中。”[22推动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焕发精神活力,激发农民创造美好精神生活内生动力是首要之举。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深入理解与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将其与农村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农村发展,促进农民精神层面成长与进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育集体主义精神,使农民深刻理解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热情。此外,塑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的民俗风情与乡村文明,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念,营造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深入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2.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价值理想和价值共识,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明确了广大人民群众应该遵循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以及道德准则,为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价值指引。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宝贵思想资源引领农民思想意识,通过精心组织宣传教育活动和实践引导,使农民深刻理解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外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二是逐渐消除部分农民的落后思想观念。农村地区长久以来形成的陈规陋习以及部分农民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已成为制约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障碍,为了打破这一局面,需要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使农民在潜移默化熏陶中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升华。

3.深化乡村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24。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作为乡村社会发展的关键牵引,对于提升农民综合素养、激发农民创造美好精神生活内生动力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一是开展乡村文化教育。乡村教育的文化基因是优秀乡土文化,所以,开展乡村文化教育重点是对优秀乡土文化蕴含的公平正义、爱国敬业以及诚信友善等价值评判标准以及思想观念进行深度挖掘、诠释与传播,使农民在优秀文化滋养与熏陶中提升自身素养。二是开展乡村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乡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树立道德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头作用,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与正确的价值选择,为实现精神自强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开展乡村农业科技培训教育。针对农民实际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培训教育。如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现场指导、网络教育等方式,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生产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策略等,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渠道,向农民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二)推动乡村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大局之中,培育农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不仅是民族记忆的深刻烙印,而且是构建新时代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基石。在新时代征程中,应珍视这份源自先人的文化遗产,挖掘其深厚底蕴,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文化发展犹如河流奔腾,唯有顺应时代潮流,方能源远流长。因此,需要推动乡村文化继承和创新,将其与现代文化元素相融合,推动乡村文化现代化,使其展现出独特魅力和风采,从而激发农民文化自信。

1.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25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乡村独特精神风貌,能够为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丰富文化资源。针对乡村文化价值失意之态,需要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底蕴,重塑乡村文化价值,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一是充分挖掘乡村文化所承载的伦理规范、风俗礼仪以及人文精神,发挥其在教化民众、凝聚人心、陶冶情操中的作用。此外,应重视对各种乡村文化节庆活动,利用乡村重要传统节日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完善其表现方式,深化其价值意蕴,让农民在切身感受乡情中传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二是加大对乡村古建筑、古村落、古桥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乡村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力度,充分展示乡村文化魅力,利用这些乡村历史文化遗存承载的乡村集体记忆重塑乡村文化价值,以此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2.推动乡村文化现代化,增强农民理性文化认知。摒弃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对立的错误思想观念,树立多元文化共生价值取向,在秉承乡村文化优势内涵基础上,推动乡村文化现代化,增强农民理性文化认知。一方面,理性认识乡村文化独特优势与潜在局限,正确处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在保持乡村文化多样化前提下,适当借助城市文化现代性张力,推动乡村文化现代化,从而引导乡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实现农村稳定与繁荣,增强农民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改变过去文化为经济服务的价值理念,坚持把文化的社会效应放在首位,强调文化公益性,利用国家政策扶持优势,激发乡村文化内在活力,提升农民理性文化认知。

3.促进乡村文化生产,创设文化繁荣良好氛围。动员乡土文化领域杰出人才将社会正能量巧妙融入乡土文化再生产之中,通过组建多样化的民间艺术团体、充满活力的乡土秧歌队等文化组织,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生产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营造崇尚文明、追求进步的文化氛围,为乡村文化生态繁荣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将乡村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鼓励乡村文化在保留传统精髓基础上,积极吸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实现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提升乡风文明,使乡村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贡献力量。

(三)推进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补齐农民精神生活需求短板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26,对于激发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活力、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至关重要。在新时代征程上,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显得尤为关键。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回应农民心声,以创新文化内容培育新型人才,以贴近生活的文化实践活动强化农民精神联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对于推进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满足农民多样化精神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乡镇、村尤其是滞后地区文明实践所、站的资金投入,建立监督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利用法律手段为农民创设良好、健康的生态环境系统,如创新优化乡村地区与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相关法律,尊重农民基本文化享有权与选择权,赋予农民更多文化共享权与追求权,从而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二是推进高质量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农村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裕,更追求精神上的充实。推进高质量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文化展示基地、丰富文化资源以及完善文化活动形式等,可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机构工作人员紧缺、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提供政策支撑与倾斜的同时,充分发挥乡贤道德人格感化以及公共行为示范培育作用,鼓励有管理、有文化、有技术的城市人才到农村地区建功立业,从而扩大农村精神生产人才队伍。

2.精准满足农民群众需求。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应紧密围绕农民群众实际需求,深化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并依托志愿服务队伍,用真诚与热心为农民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针对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匮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堪忧、青年农民现代科技知识欠缺等现实情况,志愿服务队应深入农村基层,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深入了解农民真实需求,为农民量身订制符合其需求的文明实践活动。例如,鉴于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有待提升问题,组织丰富多彩的老年文艺演出,如歌舞表演、戏曲演出等,满足老年人文化娱乐需求;鉴于当地农民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遭遇的技术瓶颈,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伍,为农民构建学习现代农业先进技术互动平台,助力其技能提升;针对城乡群众文化需求多样性,实施文化需求定制服务项目,满足不同群体特定文化需求。

3.培育乡村志愿服务团队。强化乡村志愿服务骨干引领,打造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团队。一是政府财政鼎力支持。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并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为乡村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必要资金和资源,促进其发展壮大。二是发挥党员干部在乡村工作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整合多部门人才资源,选拔潜力人才加入乡村志愿服务,构建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同时,构建以村民为核心的志愿服务团队。本地村民熟知当地文化与民情,在乡村志愿服务中独具优势。因此需激发村民参与本地志愿服务热情,使其成为志愿服务核心力量。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让村民在实践中体验志愿服务价值,增强其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是重视乡贤引领作用。乡贤作为乡村杰出代表,他们的言行举止对村民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发挥乡贤榜样作用,让他们成为志愿服务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带领村民共同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提升志愿服务整体水平,增强村民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加大志愿服务专业化培训力度。通过定期培训和指导,提高村民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让他们更好地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吸纳更多村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扩大志愿服务覆盖范围。

4.搭建媒体融合发展平台,成立乡村新时代网络文明实践中心。建立服务平台与受众终端之间的“云”连接机制,确保信息实时流通与共享。优化“线上线下”互融模式,加速推进实体空间数字化转型,构建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打破地域界限,将文明实践精髓以网络为桥梁,广泛传递给每一位村民,特别是那些远在他乡务工的村民,确保他们能够跨越时空限制,融入文明实践大家庭。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创新传播手段,将优质文明实践内容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广大村民,激发他们参与热情和创造力。通过智能推荐和个性化定制服务,精准捕捉村民需求变化,推动文明实践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实现高度契合,提升乡村文明实践活动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结 语

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规章制度等硬性约束,更需要文化涵育、价值引领等柔性规范。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文化交流与互动,实现城乡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农民文化自信,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应然之举。一方面,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优势,明确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深入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一线,了解乡村文化振兴难点、堵点,明确其在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汲取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宝贵经验,学习发达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益做法,从宣传、教育、文化、实践等方面协同发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在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落地生根,顺应农村现代化时代浪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6.

[3] 张远新.新时代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逻辑、难题和路径[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2(05):123-131.

[4] 钟海,苏航.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时代意义、现实阻碍与实践进路[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3,36(04):22-34.

[5] 刘晨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字经济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2024(04):13-25.

[6] 李霞,张玉龙.数字经济、农村劳动力迁移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J].统计与决策,2024,40(11):5-10.

[7] 高千,孙鹤汀.乡村振兴视域下推进农村共同富裕: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宁夏社会科学,2022(05):129-137.

[8] 唐亮,杜婵.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理论依据、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2022(07):10-17.

[9] 王进文.迈向内生发展:新阶段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促进逻辑与路径选择[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01):93-103.

[10] 王绍军.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23(11):21-36.

[11] 蔡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重点、难点及对策[J].社会科学家,2024(01):117-123.

[12] 韩文龙,唐湘.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01):14-24.

[13] 汪为,万广华.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与政策保障[J].世界农业,2024(04):94-102.

[14] 李月,刘义兵.优势视角下教育赋能农民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3):112-124.

[15] 王莹,郭磊.数字乡村建设、相对贫困缓解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J].经济问题探索,2024(06):37-50.

[16] 张广辉,邓因.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J].农村经济,2024(03):1-15.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7.

[18] 郭建宁.中国文化强国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10.

[19] 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2.93%[N].人民日报,2023-09-01(06).

[20]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6-30.

[21] 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6.

[22]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14.

[2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24]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01).

[2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

[26]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51.

The Advantages,Obstacles,and Ways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Spiritual Life

HE Lili

(School of Marxism,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 710048,China)

Abstract: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mmon expectation of the people.Common prosperity aims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life,which not only pursues material richness and abundance,but also emphasizes the richness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spiritual world,that is,material abundance and spiritual enrichment go hand in hand in harmony.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s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actively cultivating and stimulating the spiritual and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can enhance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and moral cultivation,provide strong spiritual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rural society.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important mean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mbalanced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eople,and is key way to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spiritual life of farmers.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ha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unifying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cultivating rural civilization,and achieving spiritual self-improvement,which provides ideological foundation,cultural resources,and endogenous power for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spiritual life.However,due to the urgent need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literacy of farmers,the gradual decline of rural cultural values in the collision of diverse cultures, and the lack of smooth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carriers,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spiritual prosperity for farmers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Therefore,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publicity and education,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culture into the overall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and building a new era of rural civilization practice center should be taken to fully leverage the important role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n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rural spiritual life.

Keywords: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farmers’ spiritual life;common prosperity

(责任编辑:王倩)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振兴共同富裕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列宁农村文化建设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启示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扬州市“希望村塾”调查报告
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