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扬州市“希望村塾”调查报告
2019-03-19韩雨李琦琪张宇
韩雨 李琦琪 张宇
【摘 要】希望村塾作为关爱留守儿童的服务阵地,通过复合式公共文化功能嵌入促使人才振兴与文化振兴的结合。论文通过科學的调研方法、详细量化问卷结果,分析把握现今“希望村塾”的运行状况,并对“希望村塾”的运行问题进行外因与内因的归因分析,以期促进“希望村塾”合理的发展。
【关键词】希望村塾;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1-0117-02
1 引言
2014年,共青团扬州市委正式发布红头21号文件《关于印发希望村塾建设标准和规范的通知》,利用扬州市大学生村官、志愿者和希望工程资源,按照标准化、规范化、有形化的要求,在全市建设一批关爱留守儿童,传承国学经典的志愿服务阵地——“希望村塾”。然而,希望村塾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相关研究几近空白,运行现状有待调查,在发展的五年中也进入了瓶颈期。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落脚处,人才振兴与文化振兴结合点,研究希望村塾的实然状况必要且迫切。
2 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问卷设计
进行有效的社会调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发现、分析、重构以及解决现有的问题。在问卷设计层面:针对家长以及其他村民分别进行了问卷的撰写,以期充分了解希望村塾在时间、空间、地址、设施、日程安排等多方面对家长和其他村民的影响;在选址抽样层面采取PPS抽样法,对百家的希望村塾进行了分层按比例抽样,确保科学性。
2.2 研究方法
以“希望村塾”为实现手段的农村青少年非正式教育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分析农村公共文化物品的供给和农村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必须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将历史与现实、实证与规范有机结合起来。
①文献分析法。本研究主要通过阅读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均等化的文献,近几年中央、江苏省以及扬州市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规定,扬州市在开展希望村塾建设过程中的新闻报道和评论等。②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从因然状况和实然状况的偏差中找出症结所在。对当前农村青少年非正式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属于实证分析,用户参与的满意度分析则属于规范分析。③田野调查法。了解各个希望村塾地理位置、服务项目、人员配置、服务设施、开放时间等实然状况,以及希望村塾的管理与发展情况,积累大量一手资料。
3 调查结果与描述性分析
调研团队先后前往杨庙镇苍颉村、八里镇玉带家园、花瓶村等十二个社区或行政村调研、发放问卷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共计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收回750份,有效问卷727份,有效率达96.9%。为确保问卷准确性,调查人员通过抽查核实8份问卷表,情况属实,获取的信息与问卷统计出来的信息基本相符。
3.1 “希望村塾”基础硬件设施状况
目前,希望村塾的房舍以村委会、村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为主,选址大多开设在居民集中的村委会大楼,较为便民。藏书、桌椅及村塾面积等基础设施配备基本满足活动所需,提供了阵地和物质保障。
3.2 “希望村塾”管理人员、志愿者基本状况
管理人员集中在村委会、教师、农民以及高校志愿者。部分村塾配有专职管理员,但多数为义务性,没有劳务费,少部分补贴交通费。志愿者主要由中小学教师、书法美术专家、高校及本村村干部组成,有教师经验的专业人才或有特长人员占志愿者比例较高,综合素质较为全面,但每年缺少专业稳定的管理员技能培训以及志愿者培训。
3.3 “希望村塾”使用状况
一是服务种类丰富,包括国画、书法、空竹等,还根据自身情况,发展一村塾一特色;二是人均拥有服务人员数量匮乏,不足一人;三是开放时间欠缺,平均每星期开放5~8小时,也会根据寒暑假进行调整,但未达到文件要求;四是活动分布不均,大部分村塾单独组织的活动次数在31次以上,但特别针对留守、流动儿童开展的心理辅导或社会实践等活动较少。
3.4 “希望村塾”资金收支情况
“希望村塾”构建的模式主要分为团市委与行政村攻坚和爱心企业捐建两种模式。一般乡镇团委统一组织的活动由团市委和镇团委经费支出,而社区自行组织的日常活动通常以小范围的志愿活动为依托,由社区实报实销。无论是宏观支出还是微观明细上来看,都呈现行政开支服务成本低廉,经费使用多用于业务开支。同时,绝大多数“希望村塾”经费也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在调研的十二家村塾无一将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
3.5 “希望村塾”满意度情况
由统计数据可知,大部分利益相关者对“希望村塾”都抱着“比较满意”的态度。一部分村塾管理员、活动参与者及亲属、志愿者由于直接接触其运行过程中的问题,抱着“一般”甚至“不太满意”的态度;周边居民则有近一半的人认为其运行状况处在一个良性状态中,但也有22%的人认为,希望村塾现在有存在着的运营瓶颈。
4 希望村塾运行问题的归因分析
4.1 “希望村塾”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①政策稳定性。专门针对希望村塾的保障政策欠缺。除了2014年下发过一个文件外,无其他保障政策,且总体经费投入不足,无后续经费支撑,团委只负责前三年的建设投入,后期对发展较好的村塾以奖代补,大多数村塾得不到资金补助。日常运行经费基本依靠大学生村官和村塾负责人的个人能力。②财政保障机制。“希望村塾”的公益性决定了需要政府统筹。希望工程捐款平台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在特定时间内无法募集到足够资金,或资金用于希望工程其他子项目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想要做好“希望村塾”工作,光靠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捐助远远不够。地方政府要把“希望村塾”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到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规划中,规划、专拨、维护、帮扶“希望村塾”的长期健康地发展。③城乡差距。近年来,希望村塾数量剧增,然而发展较好的村塾大多集中在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社区和经济较发达的行政村。社区村塾地处市区,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基础设施投入费用相对较大,先天条件优于行政村。而村财力有限,主要依靠上级拨款,加上地域、交通、人员配备等综合原因,“希望村塾”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性可见一斑。
4.2 “希望村塾”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①管理模式与制度。在往返希望村塾的途中,没有安全保障措施,公共部门应设法规避风险。例如杨庙镇新杨村希望村塾为保障儿童安全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就途中安全、课间安全、上课纪律等方面与家长达成一致,形成一定约束力。②志愿者资源。扬州市“希望村塾”的发展时间不长,知名度不高,美誉度尚未达到一定水平,这与希望村塾的宣传力度不够有一定关系,导致社会、高校、机关中许多志愿团体不了解希望村塾的存在和需要。③管理员管理水平。按照文件要求,希望村塾管理员的工作任务包括:建立档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登记、维护与管理室内外设施;保证青年志愿者人数等内容。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村工作人员兼职村塾的管理员,长期超时工作,无薪酬补贴导致其工作积极性降低、动力不足。而管理员的综合素质与管理水平直接与该希望村塾的建设水平相挂钩。④信息公开。绝大多数“希望村塾”在经费公开性、培训透明度等方面泛善可陈,经费支出没有单独账本,导致村民不清楚村塾资金使用情况。尤其是在使用公共设施建设、公共安全设备采购、安全保障等环节,群众和赞助企业、普通机关感受度低,产生不信任。
5 结语
“希望村塾”作为一种实现农村教育公平政策工具的补充与创新,可以将政策工具定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落脚点,结合人才振兴与文化振兴。另外,复合式公共文化功能嵌入的政策设计能够将教育、养老、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平台和载体,成为农村孩子人生出彩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