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价值传递与路径探析

2025-01-13赵延安施苏生

关键词:融入路径延安精神乡村振兴

摘 要:延安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助促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宝贵精神资源。鉴于延安精神在与时俱进中不变的普遍性指导价值以及党对延安精神的重视,将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具备实施的现实基础和政治保障。提炼延安精神的内在精神因子,将之融入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之中,实现了延安精神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价值传递,有助于解决乡村人才“用不上、下不去、留不住”的现实问题。在融入的具体路径上,主要针对乡村振兴从业者和高校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做好融入的顶层设计,充分凝聚地方政府、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宣传媒体的职能合力,有效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并经由广泛的农村体验将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在体悟精神伟力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本领和能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延安精神;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4;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5)01-0028-08

收稿日期:2024-05-28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5.01.04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2YA03);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重大专项(SCJJ24ZD05);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GH24Y2945)

作者简介:赵延安,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西安培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要素。全面落实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必须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条件,将之摆在乡村振兴战略全局的关键位置。着眼当下,无论是乡村振兴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还是在一线工作的乡村振兴基层工作者,普遍存在着“用不上、下不去、留不住”的情况,培养的人才存在专业技术不对口、怕苦畏难等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工作的需要,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面临十分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需要各项政策举措发挥效力,以完善的体制机制增进人才培养的效能,同时也需要精神力量施展作为,以中国共产党内涵丰富、催人奋进的精神谱系,尤其是延安精神为人才队伍凝心铸魂。中国共产党在陕北13年精心锻造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能够战胜挫折、取得成功的精神法宝,将延安精神有机融入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对于建设强大的“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延安精神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价值传递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培养“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延安精神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灵魂核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思想精髓,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本质体现,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显著特征。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与乡村振兴“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培养要求相一致,将其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能够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乡村振兴“靠得住”的人才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党和人民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和必须坚守的思想底线。1939年5月,毛泽东在抗大三周年纪念会上将抗大的教育方针凝练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1。正是因为始终坚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才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广大人民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归根结底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归根结底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是政治领导;看一名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首先看政治上是否站得稳、靠得住[2。只有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坚持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行稳致远。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是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开拓进取的政治前提。中国广袤的乡村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的乡村,当下的农村也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农村,其独特的历史人文积淀决定了乡村振兴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坚定政治方向融入培养实践之中,关键在于夯实人才队伍的理想信念之基。理想信念问题,关系到我们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全民族的兴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3在选拔和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中融入延安精神,就是把远大理想和崇高使命融入到乡村振兴的思考和实践上来,引导更多高质量专业型人才向乡村流动,用机遇和情怀吸引人才,用信念和使命激励人才,用汗水和困难磨砺人才,用“乡愁”和人文关怀留住人才,从而形成一支理想信念坚定、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己任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二)领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培养乡村振兴“用得上”的人才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方法[4。延安时期,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涌现出一大批思想解放、乐于实干的优秀同志,他们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为延安时期的生产发展和乡村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压舱石的基础地位,但由于条件艰苦、收入水平低等原因,许多农科出身的人才选择了在非农产业工作。农业院校培养的农业人才向其他行业流失,学农不务农的情况普遍存在。长期以来,人们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持有一种固有观念,认为农业是低端行业,农村荒凉贫瘠,农民更多是一种身份而不是一种职业[5,农民也期望自己的后代子女能够逃离农村成为“城里人”,“遇农则弱”的观念根深蒂固。农民作为“三农”的核心和乡村振兴的主体,其自我认同感缺乏,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和提升[6。究其根本,是人们始终对“三农”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实事求是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没有理解“三农”与我们党、国家、民族之间的内蕴血脉关系和内在本质联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融入到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中,就是要解放新时代人们的思想,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三农”问题,实事求是地认识到我国“大国小农,农民众多”的基本国情,认识到我国这个农业大国根源于农耕文明的民族基因和民族品格,认识到“三农”具有“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基础支撑作用,农业仍然且必将长久是中国农民安身立本的基础产业,是留得住乡愁的支撑产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支柱产业[7

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不仅要正确认识到“三农”工作的基础性地位,更要以此为方法论指导乡村振兴人才的具体实践。新时代农民要解放思想,改变经验主义做派,正视农民身份,根据区域特征和实际需求主动吸收新的农业知识、学习新的农业技术、接纳新的农业经营理念,成为区域乡村振兴“用得上”的新时代职业农民;基层干部更要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地制宜制定地区发展计划,并根据发展需求引进和培养相关人才;高校学生更要发扬实事求是精神,关注区域性“卡脖子”技术难题,学习与乡村振兴关键岗位相匹配的知识技术,并在选择就业行业时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实践相结合,成长为乡村振兴“用得上”的青年人才。

(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培养乡村振兴“留得住”的人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中国化呈现[8,并在中国化的创新发展中产生了更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毛泽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他多次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9延安时期,我们党和人民鱼水情深,培养了同心同德的鱼水关系,青年同志以深入农村、扎根农村、为人民服务为荣。反观当下,脱离群众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一方面,少数党员淡忘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为谋取一己私利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当谋取到足够的利益之后就急忙跳出农村,摆脱农民,导致鱼水关系变成了蛙水关系、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另一方面,超过80%的青年干部在深入农村后感受到了心理上的落差[10,由于收入水平差、社会认同低、缺少获得感等原因,他们“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决心逐步淡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属性,将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能够使党员和青年干部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农村干部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以做好“人民公仆”为己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从人民生活实践中获取力量,才能心无旁骛地躬耕农村,服务“三农”,把自身当作种子,把人民当作土地,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做到乡村振兴为了人民、乡村振兴依靠人民、乡村振兴成果由人民共享。乡村振兴工作者是人民的一分子,只有让他们实在受惠,从中分享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留住当地“土专家”“田秀才”,同时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大舞台施展才华。

(四)锤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乡村振兴“下得去”的人才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党和人民开拓进取、战胜一切困难的依靠力量。1935年12月,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12,首次使用“自力更生”;1936年12月,毛泽东提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在过去十五年间的艰苦奋斗,挽救新的亡国危险是不可能的”[13,首次使用“艰苦奋斗”。此后,毛泽东在多场会议上都强调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并常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勉。延安时期,正是在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指引下,党和人民才能在思想上摆脱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脱离共产国际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坚持独立自主走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在行动上突破极度严苛的军事围困和经济封锁,克服严寒饥饿等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创造革命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14战争年代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和平建设年代同样需要这种品质。面对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些待业者望而却步,一些从业者落荒而逃,究其原因是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者必须一如既往地传承和发扬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一方面鼓励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与乡村全面振兴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15,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锤炼意志品质,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练就过硬本领,摒弃畏难怕苦、贪图享受的思想,下得去农村,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之中大施所能、大显身手。

二、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现实条件

马克思强调,“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6,马克思将问题认作时代的口号,习近平总书记则进一步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17延安精神是在应对和解决时代问题中孕育而出的产物,并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发展,经久不变、历久弥新,始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引方向,这也为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延安精神的重视、对乡村振兴人才的紧迫需求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契合性使得将前者融入后者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一)延安精神具备普遍性指导价值

英国伦理学家黑尔认为: “所有的价值判断都隐含普遍性。”[18作为时代精神的反映,延安精神的道德价值包含着民族共识的独立愿景和阶级矛盾的解放要求[19,具有基于社会历史必然性的普遍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一方面,延安精神来源于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从延安精神的创造主体来说,它是由延安时期的领导集体、先进分子以及劳动群众在长期的共同革命实践和革命生活中共同创造、逐渐形成的,因而具有彻底的人民性和普遍意义。另一方面,在党和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浴血奋战的历程中形成的延安精神,完全可以服务于当代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体现了延安精神在外在实践上的价值普适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延安精神的普遍性价值必然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充沛的普遍性道德力量,自然也能够用于指导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造就可用之才。

(二)延安精神的内涵始终与时俱进

延安精神虽然是延安时期“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20,但其具备的价值和意义却不局限于那个时代、那个地点和那群人。延安精神不但没有随着延安时期的落幕而消逝,反而在历史流变中进行了理论化的发展,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属性和共同追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彰显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在革命年代,延安精神指引党和人民在无比艰难的环境下谋求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延安精神号召全国人民投身国家建设和经济恢复;在改革开放时期,延安精神坚定党和人民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延安精神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为不断适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需求,不断发掘延安时期关于乡村治理、人才培养、思政教育等思想资源,不断丰富延安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意蕴,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

(三)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延安精神

中国历代领导人极其肯定延安时期在党史上的重要地位,强调延安精神对于我们取得革命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中,号召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21;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期间多次呼吁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希望借助延安精神构筑“精神文明”以弱化当时市场经济对于社会主义的冲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两次推动延安精神学习热潮,并将延安精神总结凝练形成的四则内涵作为当代延安精神内涵的共识,完成了延安精神理论化的重要一步;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大闭幕后再次强调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多次提出从延安整风运动中吸取经验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前往延安,在讲话中强调延安精神蕴含的自我革命精神内涵,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党的重视奠定了延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无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延安精神成为党指导实践的重要法宝和人民群众认可的精神品质,这一切为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了政治保障和民意基础。

(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需要延安精神的指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用不上、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不能一味从物质条件保障上采取措施,更重要的是提高思想觉悟以实现精神层次的引领,促进乡村振兴人才全身心投入乡村建设发展中。如前文所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要求与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相一致,将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延安精神作为强大的精神武器,一方面为乡村振兴工作者们解放思想,坚定扎根农村、从事“三农”事业的决心;另一方面又为高校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使他们志愿奔赴乡村振兴主战场,投身乡村振兴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三、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以延安精神的普遍性指导价值等现实条件为基础,旨在通过切实可行的实践设计,深入挖掘延安精神的内在基因,充分激活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赋能增效。立足于此,在明确“何以融入”“何能融入”的基础上,围绕“如何融入”进行实践路径的探析,也应纳入理论研究的关照范畴。只有同时兼顾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才能在具体的贯彻执行中以精神融入解决乡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乡村振兴从业者的素质和品质,强化高校学生的信念和情怀,加速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扎根基层的乡村人才队伍。

(一)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整体布局

将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内容融入,而是将延安精神的内在精神实质以及贯穿其中的方法论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地方政府和培养单位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强化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确保实质性融入。

1.进一步提高对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22。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之源,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是新时代扎实推进“三农”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各级党组织必须高度肯定延安精神对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为此,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官方媒体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传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认识和认同。

2.将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配置教学资源、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高校延安精神育人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把延安精神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延安精神资政育人”教改项目,引导高校组织师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实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有机融合;除此以外,还要继续完善农民继续教育培养方案,鼓励农民和乡村振兴基层工作人员加强学习、提升学历,用延安精神解放思想,加强身份认同和职业认同,推动农业从业者向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管理人才转型,实现农民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3.将延安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延安精神作为指导思想,培养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将其内涵广泛传播,更重要的是要以延安精神指导实践,将其精神元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要继续坚持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对乡村人才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情怀塑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确扎根乡村、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理念。二是要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乡村振兴人才实际需求,创新按生产分工来设置学科专业[23,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等新型教学资源的应用,大力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三是要巧妙运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精神元素,激励受教育者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增加高校学生实践课程占比,改变“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方式,把课堂搬到田野中,搬到乡村振兴的一线,在实践中深化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二)协同各方形成合力,涵养优良学风

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需要地方政府、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宣传媒体等各方强化自身职能,履行责任义务,协同各方形成合力,从而将延安精神确立为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实现。

1.地方政府要搭建好学习贯彻延安精神的基地平台。一方面要保护和修缮好延安时期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和伟人故居等遗址、保存好延安时期的文物资料,如延安的窑洞、宝塔山、枣园、凤凰山麓、王家坪、清凉山、杨家岭、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等以便大家重温红色历史文化,体会红色热土和红色历史资料承载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必须推进承载延安精神的新型物质载体建设,在农村建设延安精神文化广场等具有延安精神元素的新型物质载体,依托这些物质载体创办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特色品牌文化活动。

2.培养单位要持续营造崇尚延安精神、服务乡村振兴的氛围。一是在理论研究上,要通过科研立项、举办学术论坛等形式,鼓励相关科研机构强化延安精神理论研究,打造延安精神研究的学术共同体。二是注重发挥知识讲座的宣介作用,围绕延安精神的历史、延安红色故事、农业政策、农村改革、现代农业技术等主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举办主题讲座,让培养对象在知识讲座中理解延安精神内涵、把握“三农”实质,进而引导其转变思路,认识到乡村振兴舞台大有可为,在长期宣传中形成崇尚延安精神、服务“三农”事业的良好氛围。

3.用人单位要加强对乡村振兴人才理想信念和思想动态的关注。用人单位在关注人才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同时,更要关注其思想动态,以延安精神的精神内涵为衡量依据,考察其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在乡村振兴的各类工作岗位中,要将政治意识置于首位,明确党员优先原则,重点考察应聘者的理想信念、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包括是否熟悉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政策,是否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否具备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否掌握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等。

4.宣传媒体要科学运用新媒体等信息技术提升延安精神传播质量。媒体可以运用数字动画、CG电影、微纪录片等形式讲述延安故事,让更多当代年轻人了解延安时期的故事,传播延安精神,再结合乡村振兴背景引导塑造“三农”情怀和艰苦奋斗品质,进而种下奔赴乡村、服务“三农”的种子。如央视频推出的《延安记忆》网络微纪录片,用“微观化的表达与传播+梦想叙事”凝练青春话语,以“丰富的画面表现形式+网感语言”实现情感共振[24,用青春化的话语体系,激发了青年群体的共情共鸣,实现了主流价值的有效传播。

(三)融入“思政”教学,润养“三农”情怀

高校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主阵地,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必须走进高校思政课堂,将延安精神融入思政教学内容,丰富思政教育的教授方式,强化思政实践教育,为高校培育学生“三农”情怀提供思想指引。

1.将延安精神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将延安精神融入思政教学,关键是要融入课程内容。比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将延安精神与人生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章节内容紧密结合,通过延安精神与教学活动的融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有价值的人生、怎样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再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融入延安精神,通过讲述近代中国各界人士的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段历史[25,深化对延安时期中国人民的奋斗主题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励广大青年奋发有为。

2.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打开方式”。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思政课堂要用好延安红色资源,以延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故事为题材,立足“人、事、物”三方面,按照专题方式,用生动语言阐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故事,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民利益工作的精神,自觉把个人“小我”融入到人民“大我”中,引导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人生追求。

3.开展“延安精神”主题实践活动和乡村振兴专项实习。思政课堂不仅仅局限于理论讲授,还要加入实践锻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一方面要定期组织大学生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党性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红色研学等活动,瞻仰延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英雄人物故居,在学思践悟中接受精神洗礼、锤炼品性修养;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在乡村实践中深化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乡村振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专项,依托“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乡村发展与治理”“旱地绿色农业发展”“丝绸之路农业国际合作”等项目[26,与延安市、韩城市等地深化驻站实习,让学生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中升华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四)深入农村实践,服务乡村建设

“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27高校学生和乡村振兴战线的工作者们要想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务必自觉学习和自觉践行延安精神,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深度贴近农民生产生活。

1.要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28。延安时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促进了全党思想作风的转变,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与党风。在人才培养中只有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才能进一步了解乡村生产和农民生活,了解农村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农民职业和农业行业,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更好地投身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去。

2.要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在人才培养中要充分利用各类实习实践机会,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的“三支一扶”、研究生助力团等活动,亲身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建设等具体实践中,直观了解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巨大差距,发现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巨大人才缺口。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个人也应亲身负责和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具体环节,加深对各个工作岗位的认知,在深度参与中点燃推进乡村振兴的热情和动力。

3.要深度贴近农民生活。贴近农民生活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一是应当在乡村实践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农民的工作强度和生活感受,锻造吃苦耐劳品质,练就艰苦奋斗作风。二是要关注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和生活期盼,倾听农民内心的声音,在实地走访中真切了解农村需要什么,农民期待什么,进而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觉悟,坚定投身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拓宽创新创业的发展思路。

四、结 语

延安精神内涵丰富、历久弥新,其以坚定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为魂,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路线为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骨,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精神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本质特征的鲜明写照。将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既需要立足价值阐释和现实条件深入回答好“何以融入”和“何能融入”的问题,也需要基于现实操作对“如何融入”进行整体设计,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才能有效激活精神动能,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赋能增效。在理论层面,将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表征为一个动态的价值传递过程,延安精神的理念内涵与培养实践的价值归依相契合,有助于解决乡村人才“用不上、下不去、留不住”的实际问题,同时,延安精神的普遍性指导价值和重要地位为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而在实践层面,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需要健全顶层设计,凝聚职能合力,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并在深入的乡村体验中帮助人才了解乡村实际,提增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本领。总体而言,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背景下,乡村人才培养在关注能力提升、注重提高人才专业素质的同时,也需要强调精神铸魂,以精神力量涵养人才扎根乡村,服务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117.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3.

[3]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31-132.

[4] 鲁宽民,李运.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6):510.

[5] 魏晓辉,刘亚荣,赵延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失地农民美好生活的影响因素[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4):72-83.

[6] 王金.乡村振兴战略赋能农民主体能力提升的逻辑向度、困境释源及路径探赜[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05):22-29.

[7] 陈秧分,王国刚,孙炜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地位与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8(01):20-26.

[8] 王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百年历程与发展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22(08):77-81.

[9]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10] 王俊,吴理财.农村青年干部为何留不住——基于社会认同视角下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0(06):52-59.

[1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21.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69.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69.

[14] 新华网.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4-30)[2024-03-1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4/30/c_1124436427htm.

[15] 王静华,刘人境.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驱动逻辑及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02):16-24.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17]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35.

[18] 理查德·麦尔文·黑尔.道德语言[M].万俊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3.

[19] 李建森,袁一达,李唐.论延安精神及其道德规范的普遍性[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6):515.

[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41.

[21]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

[22] 习近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N].人民日报,2020-09-20(01).

[23] 张艳,王梦涵,张默,等.“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科类人才需求转变与培养趋向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1):813.

[24] 陈术合,田小波,马战英.人民视角、语图互文与青春语态——论微纪录片《延安记忆》对延安精神的表达策略[J].电视研究,2023(07):80-83.

[25] 刘林凤.延安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05):101-106.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EB/OL].(2022-12-22)[2024-05-17].http://wwwmoegovcn/jyb_sjzl/s3165/202212/t20221230_1037196html.

[27]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08-109.

[28]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90.

Integration of Yan’an Spirit Into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Cultivation:Value Transmission and Path Exploration

ZHAO Yan’an1,2,SHI Susheng1

(1.College of Marxism,Northwest Aamp;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2.College of Marixism,Xi’an Peihua University,Xi’an 710125,China)

Abstract:The Yan’an Spirit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serving as a valuable spiritual resour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alents and revitalizing rural areas.In light of the enduring significance of the Yan’an Spirit in a dynamic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Party’s commitment to upholding it,integrating the Yan’an Spirit into the training of personnel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both practically feasible and politically supported. By extracting the intrinsic spiritual factors of the Yan’an Spirit and integrating them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we can facilitate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Yan’an Spirit values to talent cultivation,addressing practical issues such as talent retention and mobility.In terms of implementation,mainly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practitioners and college students,it is essential to fully integrate various stakeholders including local governments,training institutions,employers,and media to internalize the Yan'an Spirit through extensive rural experiences.This process will enhance our capacity to contribute to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talent training;Yan’an Spirit;path of integration

(责任编辑:张洁)

猜你喜欢

融入路径延安精神乡村振兴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初中体育教学融入拓展训练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