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先行,综合培养

2025-01-07石莹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文言文有效性初中语文

摘要:文言文因行文简练,富有韵律,名句成千累万,深受读者喜爱。但文言文的词汇、语法与现代文有较大差异,常使喜爱文言文的学生望而却步。因此,为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鉴赏能力,扫除他们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阻碍,教师有必要顺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探寻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性;教学策略

据统计,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占比很大。从时间方面来看,这些文学作品上可追溯到两周先秦,下可延伸至清末民国,跨度也很大。在这数千年间,很多文学大家将文言文作为表达形式,用精练的词句表达思想情感,传承中国文化。笔者结合文言文教学实践,分享一些教学建议。

一、优化文言文教学目标

文言文文本涉及大量的基础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言文阅读教学仅专注于文言字、词、句、语法等知识的讲解。教师首先应思考文言文作为阅读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出于实用目的,引导学生强化基础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应将文言文作为被赋予“人文内涵”的教学内容看待,不要将其作为文言知识的承载媒介,一味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误以为文言文阅读课实际上是古文字习得课,这会折损文言文阅读文本的价值。因此,为了实现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教学,教师要优化文言文教学目标,注重对文言文背后“情感”“意境”的挖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涉及郦道元的《三峡》、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这些文章无一例外,都是对“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真实写照。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这篇文章虽然用文言写就,但是读起来并不困难,学生很容易在通读一遍后了解大致内容。因此,教师并不用费力引导学生梳理古文的字、词、句,这些基础知识可在对本篇意境、情感的挖掘过程中顺带学习。教师可以以该篇短文为依据,优化教学目标:带领学生阅读作品,获得美的享受;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境界;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在核心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再提出让学生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为拓展阅读奠定基础,为形成语文素养保驾护航。

二、营造文言文学习氛围

斯金纳认为“学习就是外界环境的刺激与学生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结或联系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仅凭个人的努力无法实现有效学习的目的,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客观条件,并使所创造的客观条件能够刺激学生,建立外界刺激与学生反应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教师要营造一种学习语言的氛围,并让学生置身其中,体验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学习效果。

文言文是用文言写成的,与现代文存在较大不同,有独特的语言结构方式,学生较难顺利读通。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短文情感真挚,描写了词人被贬黄州后的一个生活片段。透过这一片段,我们可以感受到文人骚客间深厚友谊及浪漫情怀。但很多学生会因为这是一篇古文,而削减对学习的期待。所以,教师要营造文言文学习氛围,通过创设文言情境让学生进入古代文人的精神情感世界,并借用情感体验的力量,唤起学生对探究古代文人生活的乐趣,激发他们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可以以说书人的角色导入教学:“话说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被贬黄州已有四年。四年前的遭遇仍历历在目,每逢深夜侵扰作者心神。但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邀友人张怀民共赏月夜。”这时候,教师再借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带有古风味道的月夜之景,同时为学生朗读这篇《记承天寺夜游》。在声影的交替呈现中,文言文的美感展现出来,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那次承天寺的夜游中,感受到文人的浪漫情怀。在这里,教师遵从“情感先行”的教学理念,将所有的知识性的东西置于其后,目的是展现文言文的美感,调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热情[1]。

三、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作为文学的一个类别,用文言写成的文学作品集中了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镌刻着成千上万位文人的情感思想,这些都不是只依靠阅读活动就能够掌握的。知识、情感、文化的多样性,决定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决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多样性。因此,教师要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文言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既要重“文”,也要重“言”,前者包含文言文的阅读与感悟,后者则包含可以付诸听、说、写等活动的语言学习。只有将二者兼顾起来,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才能深入贯彻和发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还以《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为例。在学到“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这一画面:“作者准备睡觉,却看到如水月光,此时突生夜游的兴致,又转念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以脑海中浮出的这一画面为基础,教师再让学生想象苏轼去承天寺找张怀民的情景,并试着描述苏轼邀请张怀民与自己一起到庭中散步时说了什么。学生们对这一提问很感兴趣,积极整合了所有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及影视剧场景。例如有学生回答:“怀民兄,今宵皓彩洒于庭下,可否同游乎?”在这里,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月光在诗文中的雅称,也了解到“乎”在古文中可表示反问语气。另外,苏轼在这篇短文中也对月夜景色进行美妙描绘,为了培养学生文言应用能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用文言扩写景物描写内容。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一个个基础知识看作是埋藏在文章中的“雷”,并认为要理解文章,首先必须“排雷”。这样一来,文言文学习对学生而言无疑是枯燥又困难重重的活动。但在“情感先行”的教学理念支配下,教师优化了教学目标,并为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文言文学习状态营造了语言氛围,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能感受到文言文流露出的美感。

参考文献:

[1]胡淑琴.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60):21-22.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陈桥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文言文有效性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