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探索
2025-01-07王红艳
摘要: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所编排的说明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方法包括:借助“情动”策略,提升学习兴趣;创设认知冲突,引导探究阅读;基于文本语言,掌握说明方法。针对说明文的教学,需要结合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深入触及说明文的本质规律以及主要说明方法,才能够实现更优质、更高效地学习。
关键词:高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偏好记叙文,说明其对说明语言并不具备浓厚的兴趣,他们普遍认为,和记叙文相比,说明文本身枯燥乏味,既没有生动的形象,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实际上,在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所编排的说明文大都是一些精美的科学小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只要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同样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以提高说明文的教学成果。相应的,可采用的说明文教学方法有:巧设疑问,制造悬念;借助现代化教具,直观吸引学生;利用竞赛,制造气氛;结合课文,穿插故事;走出课堂,开展活动;“纸上谈兵”,进行想象旅游;借助音乐,激发兴趣;学以致用,学练结合[1]。这些方法在当下的说明文教学中有着不少继承价值,同时也有着更多的拓展空间。具体阐述如下。
一、借助“情动”策略,提升学习兴趣
于永正教师提出我们需要对当前的语文教学展开反思,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确实有限,特别是情趣,其中的“情”就是指情感,其一是要对学生有情,其二是需要对语文教学以及课堂教学有情。可见,当前的语文教学首先需要以兴趣作为突破口,之后才能经历情趣以及志趣。说明文的学习也同样需要经历这一过程,我们需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实现有效的“情动”和“入情”,这一点对学生而言最为关键。当学生在立足于学习过程获取新知识时,往往会基于心灵层面感受到愉悦和自豪。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说明文,每一篇都是精品,每一篇都蕴含着强大的吸引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进行启发和运用。
例如,在教学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我对导语进行如下安排:大家是否真的了解中国建筑呢?你们知道中国建筑的哪些知识?你平常所说的建筑的名称是准确的名称吗?大家可能意识不到,其实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一些用语是来自建筑的……学生在听到这样的话尤其是问题之后,脸上立刻流露出诧异的表情,于是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和中国建筑相关的生态知识,这样就能够改变建筑学知识的抽象状态,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调动。
可见,在学习一部分语言平实甚至有些抽象的说明文时,需要借力教师,为学生搭建通往理解之门的扶梯,当然教师还可以就此省下宝贵的教学时间,由学生自主体会、自主感悟,既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也保障了主体参与深度。
二、创设认知冲突,引导探究阅读
(一)找出内容冲突
针对潜在内容的研究是促使学生落实探索的有效举措之一,只有抓住深层本质的东西,才能够使学生融入文本意境,和作者之间展开零距离的对话。
还以教学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为例。课文当中的不少描写既与学生日常的生活相关,同时又表现出一些不同,那么在阅读的时候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将这样的一些问题进行整合:文章的目的以及意图究竟为何?文本中所表达的对建筑的描述与生活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在文本中作者用专业的语言描述中国建筑有着怎样的引导作用?实际上,在学习这篇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基于生活的经验去理解建筑,就是本文教学的关键,而对文中专业语言的理解则是教学难点。所以我们可以以“生活与建筑”作为突破口,就此搭建探究式对话阅读,基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主释疑,能够再次回归文本,并做出准确的回答。
(二)创设认知冲突
实际上,对于学生而言,文本就是对其原有认知的一种挑战,学生会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需要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和点拨,点燃智慧的火花,推进思维的碰撞。
依旧以教学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为例。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探究中国建筑的过程中,刚好能够有一个真实的传统建筑出现在大家面前,大家可能会进行怎样的选择?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一下子有了冲突,有的学生认为从经验角度描述,有的学生认为应当直接运用专业的语言。不管学生的观点如何,都可以证明只要学生的认知一旦有了冲突,那说明文的说明意味就可以充分显现出来。
三、基于文本语言,掌握说明方法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也是文章内容赖以呈现的主要表达方式,说明文与记叙文、议论文的本质区别在于:说明语言不仅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也要阐明其中蕴含的事理,所以,语言的表达必须确保准确和简洁。很多说明文也会考虑到读者的典型特征,提升了生动性和形象性,主要集中于科学小品中。所以,针对说明文的学习,不仅要对其中准确直白的语言进行仔细推敲,也要落实于自己的说明写作中,既要确保立意准确,也要使说明语言通俗易懂,进而才能实现交流思想以及传播知识等重要功能。
例如,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针对“中国建筑”这一事物,课文就其特征做出了较为细致的说明,其中的用词极为准确,表面上看某些词语无关大体,但是一旦去掉就会对整句的句意形成影响,既不能够使读者从中获取可靠的知识,也会导致其与文章内容出现不符,甚至还会影响说明的准确性以及科学性。
准确是所有文本语言的共性要求,但对于说明文而言,还存在其他特殊要求,不仅要保障遣词造句符合语法规范,还需要使用专门的科学术语、强调句子及句子内部结构之间的语意逻辑性,既易于读者领会,也不会就此产生误解或歧义。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说明文的教育,其价值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同时间接培养科学精神,并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2]。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针对说明文教学,需要基于具体的教学方法运用,并结合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触及说明文的本质规律以及主要说明方法,也才能够实现更优质、更高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卫明.说明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3):62-64.
[2]吴凤森.说明文教学的偏差与矫正[J].语文建设,2014(25):26-29.
作者简介:甘肃省徽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