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打造生命课堂的策略
2025-01-07李兴良
摘要:语文作为人文社科,总会谈到生命的价值以及含义,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可通过课本为学生传递生命教育内容。实践中应做到:优化教师形象,进行生命熏陶;基于文本人物,体验生本内涵;维护生命尊严,彰显生命价值;基于写作训练,学会善待生命。打造生命课堂既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帮助其塑造优秀的人格。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策略
校园意外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个人性格息息相关,也与学校以及家庭对于生命教育的忽视有一定的关联。高中语文课本中存在很多生命教育的内容,如果把教材挖掘到位,学生将会对生命有更加深刻地理解。本文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本教材的生命教育展开具体探究。
一、优化教师形象,进行生命熏陶
教师是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引导者[1]。教师树立的优秀形象可以有效提升生命教学的实效,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简单地说,在生命教育中,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水平十分必要。著名教育学者陶行知认为:教师要拥有智慧的头脑,农民的身手,改革社会的理念。语文教师必须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给予学生良好的生命教育,才能够让学生对生命保持热爱之情。
二、基于文本人物,体验生本内涵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必须珍爱生命,然而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还要先尊重其他人的生命。但是,很多人依旧在无视和侮辱其他人的生命。比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奥斯维辛被称作杀人工厂,每天都会进行屠杀。现如今,很多国家总是恶意挑衅,滋生事端并发动战争,这些行为都是其凌辱其他人生命的表现。
《包身工》课文中的小女孩受到非人对待,她们的生命在资本家眼中如草芥。恰如课文最后的一段话:“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又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作为旧社会的弱者,不仅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同情,还受到了别人的嘲笑,即使在死去的时候也没有受到别人的尊重。当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尊重身边每个人的生命,那么整个校园必然会更加和谐,更加充满人情和关怀。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并不仅仅只有人类,教师还需要告诉学生要敬畏大自然中的每个生命,以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个生命。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便是最好的例证,这篇课文讲述了巴金先生由于当时没有办法养护小狗所产生的遗憾和后悔。
三、维护生命尊严,彰显生命价值
生命不允许任何人侮辱,然而很多情况下,生命的尊严需要自己才可以守护。教材中有很多屡见不鲜的事例。
例如,《苏武传》中的主人公苏武,他被匈奴关扣十九年,坚决不向匈奴屈服,体现出不屈和顽强的精神。《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独自一人在大海中同鲨鱼搏斗了三天两夜,这种意志令人屈服,也体现了他誓死捍卫自己生命的尊严。这些故事情节也恰如作者曾说的那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们总会在生活中遭受困难和阻碍,但是与苏武以及圣地亚哥相比,我们所遇到的这些困难和阻碍根本无法称作险阻。在对待困难以及挫折时,我们必须勇敢面对,尊重生命的价值。在古代,许多女子也拥有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反抗精神。例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她的身世悲惨,惨遭冤屈被判处死刑。而她没有屈服权威,在临刑前发下三个誓愿,体现出对封建统治黑暗、腐朽的批判以及反击。又如,《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刘兰芝,她身为人妻,十分贤惠,知晓礼数,然而却被休回到娘家、要求改嫁后,刘兰芝选择为自己所爱而殉情。这两名烈女的形象在我国古代文学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实例还有很多,选修教材中的实例的数目也有很多,本文不赘述。可以说,只要语文教师将生命教育作为重点的教育内容,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基于写作训练,学会善待生命
听说读写是语文科目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2]。写作可以表达出学生心中的想法,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写作方法,还要让学生在写作之中体现乐观且积极的生命态度,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在实际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生命教育。第一种方式是随笔。一位教师组织学生以“人为何而活”为主题展开随笔写作,某些学生在随笔中写到因理想而活,某些学生写到因自己而活,还有的学生则认为就要以活着而活下去。随笔训练不但可以使教师清晰了解学生对于生命的理解,还可以使接下来的生命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第二种形式是读后感。例如,一位教师在对《热爱生命》进行教学后,让学生书写读后感。学生这样写道:“活着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还有的学生在读后感中写道:“花开花落属于自然的正常规律,结出果实并不代表着结束,而是代表着新生。”还有些学生认为:“没有经受生命考验的人也就无法看到生命绽放的美丽。”第三种形式是评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就目前频发的校园事件开展评论,学生的评论也就反映出学生的生命观。某些学生在评论中写道:“只要活着就必然会有希望存在,死亡其实是在逃避,并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还有的学生评论道:“活着总会强于死亡,活着可以切实地感受到痛苦,然而死亡时却不再有感受痛苦的机会,这种感觉才是最大的痛苦。”
通过上述教学方式可以看出,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净化心灵,还能够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珍惜生命,在生活中感恩自己的每一天。
综上所述,于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学生将会对生活持以饱满的热情,产生责任意识。另外,此种教育形式也有效拓展了学科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十分必要,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秋华.拨动学生心弦 奏响生命乐章:以高中语文生命课堂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3(02):12-15+18.
[2]臧伟.生命课堂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09):108.
作者简介: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东陆高级中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