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思维能力发展的多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2025-01-07蒋朋君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摘要:多文本阅读是师生围绕一定的议题选择一组文章开展阅读的教学活动。初中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文本的互文性、议题的开放性、问题的结构化等设计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实施多文本阅读需要抓住关键因素进行,如文本的互文性、议题的开放性、问题的结构化等,这些就指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在初中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既需要在教材中努力挖掘与议题、文本相关的内容,又需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以精选信息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议题和设置的学习任务,对多文本中蕴含的大量信息进行梳理、分析、筛选、分类、辨别、归纳[1],获得开展相关学习活动需要的重点、关键信息,并在学习实践中有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表达。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就会得到逐步提升。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师根据“预习”提示内容提炼出多文本学习议题为“美的发现与情的寄寓”,设计系列学习任务为:一是品读韵味,二是寻找美感,三是体会情感,四是感悟诗意栖居。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任务对两个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与品读,开展审美体验,形成对作者表达美和抒发感情的深刻认知。以任务一品读韵味为例。教师需要以句式、节奏、美感等为抓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比较两个文本所具有韵味的异与同。学生经过反复朗读、仔细比较、深入体会,再加上互相交流,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答谢中书书》中多数句子采用四字句,形成以二二节拍为主的节奏,进一步分析能够发现句子之间具有对偶关系,读起来有朗朗上口之感;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苏轼多用散句进行表达,偶有四字句出现,构不成文本的节奏感,但文本中暗含着关键词自然接续的表达,如“月色”与“欣然”之间、“无与为乐”与“寻张怀民”之间、“亦未寝”与“步于中庭”之间、“积水空明”与“竹柏影”之间具有语断意连的特点,给人以文脉贯通、自由洒脱、行云流水的感觉。这样,学生精选文本信息进行准确表达,锻炼的是思维的准确性。

二、以文本互见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多文本教学具有开放性特点。学生根据议题与任务学习的需要在多个文本中穿梭,需要注意多向度思考,重视文本互见,也就是在一个文本中能够找到其他文本互相印证、照应的内容与联系。多文本中这样互见的内容与联系往往处于隐性状态,需要教师借助主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以开展多元开放的思维训练。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背影》,有教师抓住文本从父爱、父子情深到愧悔的情感表达,提炼出“感悟生命的脆弱与短暂”的学习主题,并与朱自清的另一散文名篇《匆匆》形成互文阅读。教师让学生在《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背景音乐中,围绕学习主题研读两个文本。学生在《匆匆》中发现了“时间”表达的主题,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等表达中,感悟作者对时间流逝的焦虑与无奈。再揣摩《背影》一文首尾出现的涉及时间的表述“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二年余”的时间过去了,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还是那么深刻地印在自己的脑海中,这就不是“游丝样的痕迹”能够比拟的;而在父亲那一面,又感觉自己“大去之期不远”,就更让“我”越发懂得父爱的深沉,因而愧怍不已。这一学习主题的领悟,就得益于文本互见中的思维灵动。

三、以注重结构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学生通过多文本阅读,实现从碎片化学习到结构化理解的提升。换言之,在多文本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以高阶阅读追求语言表达的结构化,能够有效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纪念白求恩》时,教师可以提炼“概括白求恩精神”为议题,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设计“1+X”多文本阅读专题,帮助学生把握不同的侧重点,形成条理化的认识。教师先引导学生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找出体现“白求恩精神”的具体表述条目:一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二是对工作极端负责任,三是对同志对人民极其热情,四是对技术精益求精。之后,让学生对每个表述条目进一步细读,从中找到“白求恩精神”带来的启发。学生通过速读,提取相关信息,互相交流讨论,最后得到多方面的启发。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下,学生从善良、利他、价值三个层面得到启发;在对工作极端负责任下,学生从担当、尽责、热爱等层面得到启发;在对同志和人民极其负责下,学生从热情、真诚等层面获得启发;在对技术精益求精下,学生从工匠精神、奋进新时代等层面获得启发。当学生把白求恩精神与所获得的启发合在一起用思维导图进行条理化表达后,就深刻理解了白求恩精神的内涵以及对当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四、以比较异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在多文本阅读活动中,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由对批判性问题的探究向创新性理解与表达的转变。在比较异同的辨析中,提倡学生借助丰富的阅读情境与交流场域,实现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教师根据单元内课文内容特点,选择第一篇教读课文《猫》以“人与猫的真情感”为议题,组合夏丏尊的《猫》和靳以的《猫》,引导学生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表格,以“与猫的相处经历”“对猫的独特体验”“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为关键词,从多文本中梳理信息填入所设计的表格。通过学生所展示的表格内容看,三位作家都在《猫》中回忆了养猫的经历,也表达了对亲情的眷恋。再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三篇文章在感情表达与抒情方式上的相同点,学生发现三篇文章都通过曲折的故事表达对猫的复杂感情,都在借物抒情中体现出人与猫(动物)之间的真情。这样的总结就实现了对文本内涵的深度把握。

总之,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多文本自身蕴含的思维因素,引导学生以多文本信息为抓手,开展指向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参考文献:

[1]于松军.以多文本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J].语文教学通讯,2022(08):34-36.

作者简介: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铁山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多文本阅读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培养思维能力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文学多文本阅读策略研究
小学多文本阅读之古诗教学策略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