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贴敷联合补中益气汤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价值

2025-01-02彭子运付文洪陈康杨文治

大医生 2025年1期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穴位贴敷胃肠功能

【摘要】目的 研究穴位贴敷联合补中益气汤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在昆明市中医医院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术后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补中益气汤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前1 d和术后1周时胃肠道症状分级量表(GSR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3 d 及术后1周时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各项手术情况均更优(均Plt;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GSR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均Plt;0.05)。两组患者CRP和IL-6水平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两组患者术后3 d、1周CRP和IL-6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观察组均更低(均Plt;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 穴位贴敷联合补中益气汤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能有效改善术后胃肠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穴位贴敷;补中益气汤;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胃肠功能

【中图分类号】 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5.01.0088.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29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症状,甚至出现肠梗阻、肠出血等情况,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近年呈逐渐年轻化的趋势[1]。目前,手术仍是根治结直肠癌的重要方法。恶性肿瘤具有自身恶性消耗性特征,加之手术创伤会影响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2]。近年来,中医药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备受关注,补中益气汤是中医经典方,既往研究显示,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术期应用补中益气汤,能有效防治术后腹泻,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3],但单用补中益气汤的疗效存在个体差异。穴位贴敷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展现出一定的辅助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穴位贴敷联合补中益气汤联合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在昆明市中医医院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9.79±12.65)岁;BMI 18.05~28.00 kg/m2,平均BMI(22.05±1.93)kg/m2;类型:直肠癌与结肠癌分别为15例、28例;TNM分期:Ⅱ期与Ⅲ期分别为22例、21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0.82±11.19)岁;BMI 18.50~28.65 kg/m2,平均BMI(21.66±1.88)kg/m2;类型:直肠癌与结肠癌分别为11例、32例;TNM分期[4]:Ⅱ期与Ⅲ期分别为17例、2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昆明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批准。纳入标准:⑴符合结直肠癌的诊断标准[4];⑵TNM分期为Ⅱ期或Ⅲ期,且均接受根治切除术;⑶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⑴无法全程配合完成本研究者;⑵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⑶合并精神意识障碍或精神性疾病者;⑷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且预计生存期lt;12周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常规干预,给予止痛、抗感染和补液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补中益气汤治疗。组方:黄芪、人参、党参、炙甘草各15 g,柴胡12 g,白术、当归各10 g,升麻、陈皮、砂仁、大黄(后下)各6 g,生姜9片,大枣6枚。上述中药均由昆明市中医医院中药房提供,并由昆明市中医医院煎药房煎制,先用凉水将中药浸泡30 min,取出中药。加清水500 mL大火煮开,再加入300 mL清水,文火继续煎制20 min,留取400 mL药汁,200 mL/次,分早晚温服,连续用药1周。观察组患者行补中益气汤与穴位贴敷联合治疗。补中益气汤服用方法同对照组,穴位贴敷选穴:中脘,双侧脾俞、胃俞。敷贴药物组成:吴茱萸15 g,法半夏12 g,党参、枳壳及生大黄各9 g,厚朴6 g,冰片2 g。上述处方由昆明市中医医院中药房调制成药饼,于术后第2天胃经最活跃的辰时(7:00~9:00)直接贴敷在上述穴位上,6 h/次,1次/d,连续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包括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半流质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肠鸣音恢复标准:听诊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腹部的4个区域,若可在2个区域发现肠鸣音,且gt;3次/min,即可诊断。出院标准:患者生命体征正常,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或其他并发症或已治愈,无引流不畅。⑵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分别在术前1 d和术后1周采用胃肠道症状分级量表(GSRS)评分[5]评估患者胃肠道功能。该量表共15个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定法,计1~7分,共计15~105分,评分与患者胃肠道功能成反比。⑶比较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采用离心机离心10 min(转速为3 000 r/min,离心半径为8.50 cm)后取上清液,置于试管中用洁净滤纸封口,并存于-20 ℃冰箱中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检测时间为术前1 d、术后3 d及术后1周)。⑷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肠梗阻+尿潴留+术后感染+吻合口瘘)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表示,行t检验,不同时间点结果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各项手术情况均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GSRS评分比较 术前1 d,两组患者GS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GSR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CRP和IL-6水平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两组患者术后3 d、1周CRP和IL-6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观察组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见表4。

3 讨论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一直深受医学界的重视[6]。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结直肠癌常用的手术方式。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发现仍有部分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差,存在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风险,不利于术后早期康复[7]。中医认为,结直肠癌属于“肠覃”“症瘕”范畴,其发生多因外邪湿毒侵袭或饮食不节、忧思过度,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虚弱,气血津液运化失常,最终导致湿浊内停,痰浊互结于肠,最终导致癌毒的发生[8]。有研究显示,近一半结直肠癌死亡患者与脾失健运、营养不良有关[9]。因此,该病治疗当以健脾和胃、调理气机、解毒散结为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各项手术情况均更优,术后1周GSRS评分更低,提示穴位贴敷与补中益气汤联用有利于减轻胃肠道症状,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这可能是因补中益气汤具有健脾益气、活血散瘀、荡涤胃肠之功效。方中黄芪性甘温,主入肺、脾二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之功。人参、党参大补元气、补脾和中,佐以白术补气运脾、陈皮理气和胃,砂仁行气醒脾,大黄破气通便,使诸药达到健脾益气功效,同时具有补而不滞的特点。而外用中药穴位贴敷,可通经活络,促进气血运行,俞穴在调节脏腑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中脘是胃的募血,对脾胃气血运行和输布发挥关键作用,脾俞、胃俞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背俞穴,乃脾脏与胃腑经气输注之所在[10]。本研究选择上述穴位,通过局部药物外敷,刺激经络穴位,达到健脾益气、生气活血之功,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11]。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3 d、1周CRP和IL-6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观察组均更低,提示穴位外敷与补中益气汤联合可减轻术后炎症反应,这可能是因补中益气汤可益气健脾,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黄芪、柴胡、升麻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炎镇痛,缓解术后应激反应作用[12]。另外,穴位贴敷作为经典中医外治法,能使药物直达病所,达到通经活络、驱邪扶正之功效[13]。本研究中药贴敷方中党参健脾益肺,枳壳理气和中、行滞消胀,大黄具有泻下攻积作用,厚朴与吴茱萸分别具有燥湿消痰、散寒止痛作用,既有利于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大黄可加快肠道细菌和毒素的排泄,改善肠道微生态,有利于抑制CRP和IL-6等炎症因子表达[1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为,腹腔镜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两组患者均接受围术期干预管理,这也有利于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两组间差异减小。而受限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等原因,穴位贴敷联合补中益气汤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还有待大样本量前瞻性研究验证。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联合补中益气汤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能有效改善术后胃肠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王悠清. 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 55(3): 398.

史益凡,林春燕,鲍传庆,等.中西医结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8, 24(6): 766-769.

王跃成.补中益气汤联合西药治疗直肠癌术后腹泻的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 16(1): 55-5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J].中华外科杂志, 2020, 58(8): 561-585.

李永刚,吕蓉,康晓凤,等.不同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患者胃肠道症状与情绪关系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17, 52(2): 133-138.

周宗磊,周茹珍. 1994—2019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趋势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3, 31(5): 321-326.

陈晓燕,刘志华,卢敏洁,等.健脾解毒方对结直肠癌术后脾虚证疗效、免疫功能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 2023, 43(10): 1170-1173.

王唯全,李萍,王楚盈,等.结直肠癌的病因病机与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6(1): 194-197.

窦晓鑫,王方园,杨玉莹,等.中医多角度辨治结直肠癌[J].中医学报, 2022, 37(1): 36-40.

汤晓燕,徐进,李芮,等.穴位贴敷联合揿针疗法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四川中医, 2022, 40(6): 204-207.

支梦伟,戴新娟,江志伟,等.不同时机穴位贴敷对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心率变异度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20, 40(9): 947-952.

郝莹莹,李强,陈少丽,等.补中益气汤“要药”配伍的关键性增效作用对脾虚小鼠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 21(6): 150-154.

马兰,张秋成,邓美云.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腹式呼吸训练促进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1, 30(9): 171-172.

柏小辉,蒋丽,吴震,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大黄蛰虫丸治疗结直肠癌作用机制研究[J]. 安徽医专学报, 2023, 22(6): 85-87.

猜你喜欢

补中益气汤穴位贴敷胃肠功能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补中益气汤联合莫沙比利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顽固性便秘55例
浅谈益气活血法在扩张型心肌病治疗中的应用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疗效研究
加味枳术丸配合腹部拔罐穴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36例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临床观察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