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36例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临床观察

2016-11-19韦丽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心悸温针灸穴位贴敷

韦丽兰

【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的疗效。方法:选取72例心脾两虚型心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穴位贴敷,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配合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心电图改善状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56%和944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情况分别为75%和916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在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中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脾两虚型;心悸;温针灸;穴位贴敷

【中图分类号】R256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9-0048-02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及起居和饮食的无规律加剧,心悸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心慌感或不适感,包括怔忡和惊悸。心脾两虚型心悸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同时伴有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口唇色淡,健忘眩晕,苔薄白,舌质淡等。笔者以我院收治的72例心脾两虚型心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72例心脾两虚型心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确诊为心脾两虚型心悸,将所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15±27)岁;病程6~27个月,平均病程(145±30)个月。观察组患者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28~73岁,平均年龄(521±28)岁;病程7~26个月,平均病程(141±32)个月。两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201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治疗学》中“心脾两虚型心悸”的诊断标准[1],即符合心脾两虚型心悸临床症状表现;②年龄25~73岁。排除标准:①就诊前接受其他针对性治疗;②伴有严重的心、肝及肾功能损伤者;③合并其他严重性系统性疾病患者;④心律严重失常者;⑤其他特殊人群:如婴幼儿、高龄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等。

剔除标准:①未能按医生规定时间、次数服药者;②治疗期间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等特殊情况,导致无法继续接受治疗者;③治疗期间,服用影响疗效的其他药物。

13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穴位贴敷,穴位贴敷药物由甘遂、元胡、细辛、白芥子组成,选择两组穴位交替贴敷,即内关、心俞、脾俞、关元穴及厥阴俞、膈俞、巨阙、足三里,每3天贴敷1次,以个人皮肤耐受程度为主,每次贴2~4h,共贴敷4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给予温针灸配合治疗,具体针灸方法如下。①取穴:取三阴交、足三里、内关和阴陵泉等双侧穴位;②体位和针灸选取:患者采取仰卧位,对所取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取40mm规格的一次性毫针;③三阴交穴:直刺1~15寸,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1min;足三里穴,直刺得气后,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1min;内关穴:针尖与皮肤保持70°左右,斜刺05~08寸,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1min;阴陵泉穴,直刺1~2寸。④艾条2cm长插在针柄上,针刺部位垫厚纸片,燃尽艾绒2~3壮,及时除艾灰,取纸片,起针。每次进针后留针30min,1次/d,5次/疗程,每个疗程间间隔2d。

14疗效判断临床症状疗效:显效:患者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患者主要症状显著改善;无效:患者主要症状改善不明显、无改善甚至加重。心电图疗效:显效:早搏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较治疗前降低75%以上;有效:早搏症状较治疗前降低50%~75%;无效:早搏症状较治疗前无变化甚至升高[2]。

15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56%和944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情况分别为75%和916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心脾两虚型心悸主要发病原因和机理是由于过度思虑,脾失健运,劳伤心脾,气血不足,心失所养。《灵枢·决气》中提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为赤是谓血”。血气生成和运行直接受脾胃功能影响,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心脉濡养不足而至心悸。治疗该病应以益气健脾,养心安神为主。一般外部干预治疗临床疗效欠佳,中医药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该疾病治疗的重要方法[3]。中医治疗由内而外病症再合适不过[4]。《针灸甲乙经》中有,三阴交穴为三组阴经(肾、肝、脾)的交会穴,既能调补肝肾,又能健脾和胃,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灵枢》中指出,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穴位之一,是全身强壮要穴,具有燥化脾湿的功效,针刺可调节心功能和心律[5]。《灵枢·经脉》中指出,内关穴是手厥阴心的常用腧穴之一,具有安心神、理气止痛的功效,针刺内关可双向调节心律[6]。阴陵泉穴,属足太阴脾经,具有排渗脾失的功效。温针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内关穴和阴陵泉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具有补益脾胃、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脾胃功能恢复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最终使心有所养,则心悸自止。穴位贴敷亦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融合药物、经络及穴位的综合治疗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一起作用,因此作用机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相关研究表明,可能与如下三个方面有关: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药物对穴位的调节和刺激作用;前两者综合作用。本研究表明,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在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中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学出版社,2012:83-85.

[2]丁丽.归脾汤加减治疗心悸34例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10:26-27.

[3]李秋莉. 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5):74-76.

[4]王莉,施华胜,赵红霞,等.归脾丸治疗快速心律失常12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111,39 (10):164-167.

[5]董亚琴,修春英,许金森,等.足三里穴对急性缺氧健康志愿者心功能影响的初步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6):1849-1851.

[6]于隽,孟庆玲,张玉翠,等.电针内关穴对心律失常大鼠的双向调节作用及其中枢机制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3,30(7):77-81.

(编辑:穆丽华)

猜你喜欢

心悸温针灸穴位贴敷
17例以心悸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哮喘临床分析
17例以心悸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哮喘临床分析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疗效研究
加味枳术丸配合腹部拔罐穴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从“虚、痰、瘀、毒”论治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探析
温针灸联合中药复方干预恢复期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关于不明原因心悸患者动态心电图和心率变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