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用于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2025-01-02苏多梅
【摘要】目的 研究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用于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苏州市相城区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血栓通联合己酮可可碱,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相关评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簇(ROS)和一氧化氮(NO)、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Lp-PLA2)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lt;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Barthel指数(BI)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均Pl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均改善,且观察组均更优(均Pl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损伤标志物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均Plt;0.05)。结论 针对ACI患者,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的治疗方案展现出良好效果,有利于神经功能损伤的修复,并减轻氧化应激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丁苯酞;依达拉奉右莰醇;急性脑梗死;氧化应激;脑损伤标志物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5.01.0056.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19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特点在于脑血管突然发生梗死,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中断,进而引发脑组织缺血坏死。在血流受阻后,该区域的神经细胞会迅速进入缺血及缺氧状态,这是神经细胞损伤的直接原因[1]。ACI的临床症状包括肢体感觉减退、肌力降低和言语障碍,严重情况可导致意识障碍,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及时治疗对降低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至关重要。目前临床治疗ACI旨在迅速恢复脑部的血液循环,挽救处于缺血状态的半暗带,以减轻脑部损伤。药物治疗是核心治疗策略,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和脑保护治疗等[2]。丁苯酞能够改善脑缺血区域的微循环、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并保护线粒体功能[3]。有临床研究显示,丁苯酞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能够实现更佳的治疗效果[4]。依达拉奉右莰醇可消除自由基、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及减轻脑部水肿,与丁苯酞联用治疗ACI患者可能具有较好的效果[5]。基于此,本研究观察并分析ACI患者在接受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药物治疗后的实际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苏州市相城区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57.34±10.2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25~48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24.34±5.23)h。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7.46±10.3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25~48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24.33±5.3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苏州市相城区第三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⑴符合ACI的诊断标准[6];⑵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的48 h内入院接受治疗。排除标准:⑴合并恶性肿瘤者;⑵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⑶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⑷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⑸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者。
1.2 治疗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降压、降糖和降脂等治疗。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血栓通[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5652,规格:250 mg/支]联合注射用己酮可可碱(酒泉大得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48,规格:100 mg/瓶)。取0.5 g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与250 mL的0.9%氯化钠溶液混匀后静脉滴注,1次/d;取100 mg注射用己酮可可碱与25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混匀后静脉滴注,2次/d。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瓶(丁苯酞25 mg与氯化钠0.9 g)]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0007,规格:5 mL/支(依达拉奉10 mg与右莰醇2.5 mg)]。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次,2次/d;取15 mL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与100 mL的0.9%氯化钠溶液混匀后静脉滴注,2次/d。均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90%,症状(肢体感觉减退、肌力减弱、言语障碍等)完全消失;有效:NIHSS评分降低≥45%但lt;90%,上述症状明显改善;无效:NIHSS评分降低lt;45%,症状无改善或加重[6]。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⑵比较两组患者NIHSS、Barthel指数(BI)评分。NIHSS[7]包括行为意识、语言表达、运动能力等方面,总分最高为42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神经损伤症状恢复越好;BI[8]包括10个项目,总分最高为100分,评分与患者生活能力成正比。⑶比较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簇(ROS)和一氧化氮(NO)水平,采集患者静脉血5 mL,使用离心机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5 min(离心半径为15 cm),取血清,采用比色法于治疗前后检测。⑷比较两组患者脑损伤标志物水平。采集患者静脉血5 mL,离心取血清方式同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Lp-PLA2)、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示,行t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更优,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相关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改善,且观察组均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脑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脑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4。
3 讨论
ACI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特点,已成为致死及致残的首要原因[9]。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目前,临床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手段,以减轻脑组织损伤。本研究观察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用于ACI的疗效。
NIHSS评分和BI评分常常结合使用,以更全面地评估ACI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10]。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降低,BI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的变化更突出,这提示观察组的治疗方案具有显著疗效,能够促进ACI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恢复,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为,丁苯酞可改善脑部缺血区域微循环,能够增加缺血区的血液灌注,有效减轻由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脑组织损伤,迅速恢复缺血部位神经元的能量供给,减少自由基的产生,维护线粒体功能,从而利于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依达拉奉右莰醇则通过其强效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减轻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丁苯酞能够改善微循环并提升血液灌注,为依达拉奉右莰醇清除自由基创造更有利的微环境;而依达拉奉右莰醇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进一步巩固丁苯酞对神经元的保护效果,因此,在治疗时够发挥出更强的疗效[11]。
SOD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脑水肿、抑制血小板活化等机制发挥作用。ROS是体内氧化应激的产物,其水平升高会导致氧化应激加剧,进而引发或加重ACI。ROS可以通过攻击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分子,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从而加重脑组织的损伤。NO在ACI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适量的NO可以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白细胞黏附,改善脑缺血;另一方面,过量的NO则会产生毒性作用,如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等,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都得到改善,而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明显,提示观察组方式可有效减轻ACI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分析原因为,丁苯酞能够直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产物和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从而减轻氧化损伤。而依达拉奉右莰醇为依达拉奉的衍生物,不仅具有强效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穿透性,使药物能够更有效地到达病灶区域,发挥抗氧化作用[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脑损伤标志物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提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能够减轻ACI患者脑损伤,分析原因为,丁苯酞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为神经细胞的恢复提供必要的营养和氧气;而依达拉奉右莰醇则及时清除因缺血而产生的有害物质,减轻神经细胞的负担,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13]。但本研究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限制,尤其是样本量较小等问题。鉴于此,未来的研究应着重扩大样本量,从而提高研究结论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针对ACI患者的治疗,丁苯酞与依达拉奉右莰醇的联合应用展现出较好的效果。该联合疗法不仅加速神经功能损伤的恢复进程,还有效缓解氧化应激反应,产生积极的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冯凯,郑志东.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 22(7): 1153-1162.
乔启家,盛守权,施秀芳.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9(5): 769-773.
刘博会,焦慧娟,刘俊平,等.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神经功能的改善[J].西北药学杂志, 2024, 39(3): 100-104.
杨华英,崔娅晖,郑连红,等.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内皮素-1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业, 2024, 33(9): 135-138.
石岩硕,要凯青,曹格溪,等.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 24(5): 598-601, 60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9): 666-682.
谈颂,常思远,宋波,等.早期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对缺血性卒中预后的预测作用[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45(3): 154-157.
李奎成,唐丹,刘晓艳,等.国内Barthel指数和改良Barthel指数应用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24(8): 737-740.
芦颖,韩化敏.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剂临床转化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 2019, 28(6): 683-688.
刘秀兰,陈莉云,赵晓茹,等.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卒中临床疗效及对患者NIHSS与BI评分、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 37(9): 133-135.
黄薇,龙军.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患者炎症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系统医学, 2024, 9(2): 129-132.
李可静,于学会,刘俊明,等.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2, 20(10): 54-58.
景燕,王泽斌,曾姗,等.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治疗对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血清PTX3、lp-PLA2以及MES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3, 23(12): 2392-2395, 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