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岗位能力导向视角下国际货运代理课程改革探析

2024-12-31曾璐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21期
关键词:岗位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摘 要]国际货运代理作为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掌握货运代理知识、构建国际贸易、国际物流整体知识体系、培养货运代理职业岗位能力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当前的国际货运代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等和实际企业对相应岗位能力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针对此现象,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例,基于国际货代从业人员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探索该门专业课课程改革路径,力求探析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今后向企业输送合格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货运代理;岗位能力;课程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21.06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21-0216-04

0" " "引 言

国际货运代理作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专业性强等特点,决定了其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应与实际岗位需求接轨,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学生无法真正掌握该门课的核心技能。长远来看,只有真正的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教学才能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1" " "国际货运代理课程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涉及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国际货运代理课程涉及国际贸易、国际物流、货运、仓储、报关报检、国际商务法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国际运输因其环境复杂、风险高、国际纠纷多等特点,使得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涉及的学科和知识面非常广泛,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国际货代不仅涉及很多贸易术语,还有单证交接、货物包装、集装箱设备交接、货物装卸船等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法律法规、外贸货运单证操作、外贸函电操作、集装箱拼箱和拆箱等实践技能知识。

正规货运代理课程案例教学中涉及诸多法律知识。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货运代理业务繁杂且时效性强,每项业务都涉及诸多法律条款。

(2)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在业务中往往身兼多重法律身份。例如,在交易中,货代企业同时是买方和卖方代理人的双重代理。在FOB(Free on Board)贸易条件下,买方委托货代租船订舱,并由其负责在装运港装货上船。同时,卖方有时也会委托同一货运代理人处理合同在出口国的内陆运输、出口报关等相关事宜。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买卖双方出现利益冲突,该货运代理人会处于被买卖双方同时施压的两难境地。

(3)整个货代业务链条中存在层层转委托问题,法律关系繁杂。货代的特点往往是扮演“中介”的角色,

这中间货主将货代业务委托给货代1,货代1又将一部分转委托给货代2,货代2在一些案例情景中又会再将业务转委托给货代3,以此类推形成层层转委托。这种业务长链条就会导致代理关系的叠加,一旦出现货损、货漏或者其他业务问题,不同货代之间会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从而加大法律责任认定和货主维权的难度。

第二个特点是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下设其他专业课,如仓储与配送、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课程较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并且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在生活场景中出现频率也较高,这就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脑海中会有具象的场景呈现,也能对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但是国际货运代理课程较为不同,该领域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相关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这就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个特点是与行业结合紧密。货运代理行业相关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其中涉及报关报检、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如《海牙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等,这些文件细则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更新修改,而海关通关规则等政策法规也都会实时更新。这对从业者的要求极高,需要其保持实时学习和实时知识更新,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和行业新规,这样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位合格的货运代理从业者[1]。

2" " "当前课程现状

从上文关于货代课程特点的介绍可知,国际货运代理包含内容广泛,对实操能力要求颇高,并且对岗位人员的综合素养有极高要求。但就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而言,还停留在侧重于理论教学,未做到真正的工学结合。传统理论教学难免出现过于枯燥,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关键的是完成课程以后依旧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处于迷茫的状态,很难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岗位能力。

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这一问题也是现今职业教育文科类专业课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二是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不适应。国际货运代理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极高的物流专业课,其业务范围涵盖了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多个知识分支。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有一定出入,学生对工作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不熟悉,进一步导致各项业务操作无从下手。“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这一现象实际上就是当前职业教育和现实社会需求出现脱轨的现象。三是缺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但在很多职业院校的实际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校企合作的难度较大,很多的校企合作形式都是流于表面,而未能真正地与相关的企业达成深度合作,最终造成产教融合的教学成效不明显。

3" " "具体课程改革措施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发展快车道,其办学理念和方针一直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群)能力为本位”,力求培养企业社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高职教育应是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从指导方针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实操技能、走入社会能适应企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

本文基于岗位能力导向视角下对国际货运代理课程进行改革的措施有以下两点。第一个措施是以技能大赛为背景的国际货运代理课程建设。目前,我国各类竞赛众多,与该门课相关的技能大赛包括人社部主办的“中国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还包括各地各校主办的国际货代行业赛,如贵州省职业技能大赛货运代理赛项。国际货代在国际贸易知识领域是一个知识体系较为繁杂的分支,把技能大赛赛项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是顺应当前社会对货代人才的要求,也是契合当前人才培养中“课赛”融通的职业教育要求[2]。

技能大赛赛题内容引入专业课教学,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提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国际货代技能大赛以真实国际货代业务为题目背景,如真实的单证案例(包括箱单、合同、舱单等)的阅读和填写、英文电函阅读和回复、业务报价计算等模块都与真实国际货运代理公司日常业务直接挂钩,这样的赛题资料极具实践意义。

例如,贵州省职业技能大赛分为六个模块,其中模块D是成本和价格。一是业务报价计算。报价计算作为货运代理操作员日常工作中最重要和频繁的业务之一,是货运代理从业者核心技能的体现。参赛者必须具备:计算业务相关费用,并提供给客户;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船期、航线、港口等,为客户提供报价方案。二是多种运输模式设计。货代操作中会接触多种运输模式的业务,考核参赛者对各运输模式的熟悉程度和掌握情况,要求参赛者能够熟悉公司运输业务,并选择适当运输方式。由此赛题模块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如果能应对解答各赛题模块内容,那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国际货代岗位能力,如报价计算、运输业务设计等岗位能力。

针对此项改革措施,具体由以下两种方式引入:一是把赛题中的案例引入课程讲解中作为典型案例解读,这一形式往往比讲解课本中的案例更加贴近真实行业和岗位[3];二是把真实比赛的赛题引入课堂教学作为实操题素材或者课后练习,让学生强化和拓展相关知识点。做题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各类国际货代技能大赛赛题是学生练习题的一个珍贵来源。

第二种改革措施是课堂革命。课堂是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人才培育的主战场。所有的课程改革措施最终都应落脚在课堂教学上面,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直接挂钩。2017年9月,由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课堂革命”这一概念。在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也强调“要遴选‘课堂革命’典型案例,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也要向课堂革命倾斜”。这里所指的“课堂革命”是指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重塑教学思路、重构教学内容等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4]。该课题针对国际货运代理该门专业课落实“课堂革命”主要有以下几个路径:

(1)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为理念,同时教师变为课堂指导者的角色。

课堂革命采取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身处真实企业任务情景中,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创造意识。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所学知识,老师起一个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与学生未来走入工作岗位相接轨的。

(2)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创设教学情景,以真实岗位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中以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授课,此种方式能真正让学生得到项目实践并快速掌握岗位技能。

现在创设任务情境:

一批货物由上海港装船经釜山转船运往洛杉矶,承运人签发了全程运输提单。在釜山转船时,货物在码头等候装第二程船时,在露天仓库受雨遭损。货主向承运人索赔损失,船方以货物不在船上而是在陆上受损,不属海上运输为由而拒赔。现在此任务情境已经创设,接下来就是布置任务:分析:①承运人拒赔理由是否充分?为什么?②如果该批货物的提单是分别由第一程船和第二程船的承运人签发的,那么该批货损应由第一程船,还是第二程船或其他方负责赔偿?

学生在课堂中把自身代入情境人物角色当中,如代入承运人或者货主角色中,对于此种情境下赔偿责任应该怎么样判定?以该任务为主线对国际货代相关知识进行梳理讨论,再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样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的驱动下激发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热情,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3)以岗位能力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具体课堂实施可将学生按照仿真国际货代公司各岗位所需基本人员数量进行分组。每一组是一个部门(岗位)。通过该种模式,学生了解公司和相应岗位的工作流程、需要办理的业务、各部门基本情况等内容。一个仿真岗位学习之后,学生还可通过互换的形式了解新的国际货代岗位。

(4)过程评价和最终考核相结合,即评价主体多元化。目前开设该门专业课的学校评价模式还是大多停留在以期末理论考试分数占比为主的考核模式。此种考核模式很难全方位评价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改革建议是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具体措施可以考评主体多元化,即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结合的评价方式。一是学生互评。在很多实训和项目任务环节,学生间有许多的互动,学生互评这一过程性评价方式能反映学生实训环节的职业岗位能力,如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等。二是学生自评。通过自评环节学生可以总结经验,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对自身的岗位能力的优势和劣势有一个整体的评价。三是教师评价。在情景任务实训环节,教师可对学生表现进行打分,包括学生岗位履行情况、工作成效、综合职业素养、理论知识掌握等方面进行考核,做到教、学、做、考四方面融为一体的考核评价[5]。

4" " "结 论

当前社会真正需要的是能胜任职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一直是为社会企业输送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本文以国际货运代理课程为个案来分析基于岗位能力导向视角下该门专业课的改革路径,具有实践意义,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杨仲迎.“隐性课程”教育范式核心思想、内涵属性及鉴用启示[J].社会科学家,2023(4):147-154.

[2]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J].教育科学论坛,2020(33):3-11.

[3]李秀萍,彭春芳,陆兵,等.“岗课赛证”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勾兑与品评技术》课程为例[J].酿酒科技,2023(7):129-133.

[4]黄建辉.“OBE+翻转课程”混合式教学在《国际货运代理》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20(36):119-122.

[5]朱溪亭.实施“岗课赛证”融合的教学改革探究:以“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48):117-120.

猜你喜欢

岗位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物流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关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一点思考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探索
浅论我国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