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文化身份建构的社会学分析
2024-12-31张嘉铭
[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进入了新的网络社会形态,也在强有力地重塑着社会文化。身处社会生活的个体从日常交往到文化消费,从个人身份到群体认同,信息技术都在深刻影响着人们建构和表达自我的方式。网络空间为个体提供了更为开放和多样的身份表达渠道,但同时也带来了身份认同碎片化、文化共识弱化等挑战。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探讨信息技术时代下文化身份建构的新特征与发展趋势,以独特的跨学科的视角去审视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文化身份;网络社会;身份建构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21.06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21-0233-03
0" " "引 言
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之下各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然深刻重塑了人类社会的互动模式、文化传播机制以及身份建构过程。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中介要素,信息技术对文化的影响深度和广度正在不断扩大,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化的时空维度,还重塑了文化生产、消费与认同的基本逻辑与路径。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身份的建构呈现出显著的转型特征,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互融合使得身份的表征和管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本研究基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借助诸如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等分析框架探讨不同社会阶层如何在数字场域中获取和转换各类资本形式,并由此进行身份建构与再生产。同时也整合了卡斯特尔的网络社会理论,分析了信息技术如何通过重构社会网络关系催生新型权力分配模式,推动社会结构向去中心化和网络化方向演进。本文在回顾过相关理论之后,结合多个实证素材,使得理论更加生动。
1" " "信息时代的社会学研究
1.1"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网络化的实践是由专业领域扩展到日常生活的社会实践,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信息社会表现出了与以往社会截然不同的特征。伴随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深度嵌入与扩展,网络化社会的崛起标志着一种新型社会形态的出现。这种形态不仅突破了传统社会中的时空限制,还重构了社会互动的基本模式,还使得社会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流动性。在传统互动关系向网络化互动关系转化过程中,传统的等级制权力结构逐渐向分布式节点式转变。网络化社会的形成绝非单纯的技术演进,而是技术对社会结构深度嵌入的复杂过程。数字技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虚拟互动空间和多元化的终端设备,已成为中介化社会生活的核心要素。在线与离线活动的边界日益模糊,形成了持续性的互动循环并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虚拟空间不再是对现实社会的被动映射,而是演变为具有自主性的社会场域,并与现实社会形成互构关系。虚实交融的社会形态使得个体的身份建构和文化认同呈现出了多维度特征,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用新的视角去定义社会现实的本质。
1.2" "信息时代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网络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互联网为主体,对网络如何成为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工具的理论性、实务性与方法论进行研究,同时研究互联网与社会生活产生的互构关系。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形成的网络社会学,逐步发展成了更广泛的数字社会学研究领域,其研究范围从早期的电子邮件、邮件列表、讨论板块等基础交互媒介,扩展到Web 2.0~4.0、社交媒体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形态。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网络社会学涵盖了信息时代的诸多议题,比如身份建构、数字不平等、社会运动、网络社会资本和网络治理等。基于不同社会的发展程度以及独特的人文背景,不同国家的社会学学者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字不平等、网络集体性事件、数字鸿沟、社会资本等问题;国内的研究侧重于网络社会结构的特点、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治理。网络政治参与与社会运动是国内外网络社会研究最值得关注的领域,紧跟其后的是社会资本[1]。
1.3" "信息技术与身份建构的相关社会学理论
信息技术对于个体身份的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身份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学及其他人文学科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身份是什么?身份的本质并非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政治性的,是权力关系的动态博弈,是通过复杂的社会协商、话语建构和权力斗争等途径来实现的。不同群体在身份问题上有着明显的权利不平等现象,少数群体往往没有定义自身的权利。正如斯图尔特·霍尔在其身份理论中所强调的身份的“不可还原性”,这一理论体现了身份作为历史和政治核心要素的本质属性。这种不可还原性不仅指向对于身份建构过程的复杂性,更凸显了其作为权力载体的特性。网络社会理论的奠基人卡斯特在其著作《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了“网络社会”这一概念并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他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重构了社会形态,网络成为社会活动的核心。网络社会学家吉登斯曾提出,在后现代社会中的自我已经成为“反思性项目”。随着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和现代性的发展,个体不再被限定于预设的社会角色之中,而是通过对自我不断地反思、评估和重构来完成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永不完结的过程。从吉登斯的理论来看,信息技术在个体身份的建构过程中发挥了双重作用。首先,信息技术赋予了个体更多的自主性,使个体更加自由。其次,相对于传统社会的衰弱,信息技术崛起会导致个体心理层面的困惑与迷失。布迪厄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包括场域、资本以及习惯。以场域理论视角看数字空间,可以看到其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逻辑和运作规则的新型社会场域,在这一场域中,各类资本的积累和转换呈现出有别于现实社会的特点。在虚拟世界中对技术以及流行符号的熟练运用成为获得文化资本的重要途径,粉丝数量、互动频率等量化指标则构成了社会资本的直观体现,平台认证机制进一步形成了新的符号资本体系。个体在数字空间中的身份建构实践深受其现实社会位置和各种资本的制约,不同社会群体在虚拟空间中依旧会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如同网络社会是对现实社会结构的模仿一样,虚拟身份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身份的镜像。鲍曼的流动性社会理论为理解数字时代的身份建构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在他看来,现代性已从“固体”阶段转向“液态”阶段,这一转变根本性地改变了个体身份认同的形态。在数字时代,身份不再是一个稳定、持续的概念,而是一个持续流动、随时重构的动态过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流动性。个人可以在不同的平台和情境中呈现不同的自我。信息的瞬时传播和更新使得个人的观点、关系和地位都处于持续变化中。在这一视角下数字身份建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后现代社会个体与整体关系的转变。
2" " "文化身份的建构
2.1" "青少年以及社区
对于网络社会的兴起以及其中的身份建构问题,不同的学者选择了各不相同的切入点。作为实证案例,属于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年人自然是重点研究的对象。透过对青年群体的研究也可以由点到面地窥见整个社会在信息技术下对于身份建构问题的全貌,进而生动地理解身份建构问题。根据《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的数据,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到1.93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2%[2],这显示未成年人群体几乎全面接入互联网。在传统社会形态中,青少年以家庭作为初级社会化的核心场域,通过内化父母的价值观、规范和角色期望,奠定了自我概念的基础。接着以学校作为正式社会化的机构,通过制度化的教育与课程,传递主流文化与塑造其社会角色,形成了青少年的社会认同。同辈群体作为青少年成长中重要的参照群体,通过社会互动和群体动力影响了青少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与传统通过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社区等场域建构相比,信息时代的青年群体又被有些学者称为“数字原住民”,他们生长于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并身处高度数字化的环境之中,对于网络以及各种数字技术的使用得心应手。他们遨游于网络之中,网络极大地拓宽了青年人的视野,但享受着虚拟身份带来的自由的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虚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拉扯。这一独特的背景产生了一系列特殊的群体问题。现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于青少年沉迷网络引发的家庭与社会问题的新闻报道。数据显示,有11.1%的未成年网民在工作日每天上网时长超过2小时,13.1%的未成年网民在节假日每天上网时长超过5小时。同时,有20.2%的未成年网民表示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这种对互联网的过度使用和依赖可能导致未成年网民时间管理能力的下降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疏离,严重影响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与社交焦虑以及孤独感也有着正相关关系。青少年也是网络中有害信息以及虚假信息的主要受害者,数据显示仅47.3%的未成年网民能区分短视频内容是官方发布还是自媒体发布。这些问题从社会学来看都是技术的后果,也表明青少年在网络社会大背景下的成长过程更需要社会体系的支持,家庭和学校作为未成年人社会化的主要场域其作用亟待强化。这些问题亟待从多个层面去解决,以应对越来越深化的信息技术。
在有关互联网与实体社区的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本地社区、本地机构和本地空间的参与。随着社交媒体、在线平台以及网络娱乐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虚拟空间进行社交和互动。越来越少的人迈出家门,他们认为社交媒体可以替代自己的邻居。同时,互联网的便捷性、易达性使得人们更依赖在线服务,进而减少了对本地公共机构和设施(如社区中心、图书馆等)的使用[3]。这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学问题。由于人们较少参与邻里和社区的活动,传统社区中的社会联系日益松散疏离,邻里之间的信任感与互助精神逐渐被削弱。而本地社区中的人际关系以及相互扶持恰恰是构建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互联网使得这种以物理空间为基础的社会资本逐渐被虚拟社群所取代,削弱了现实社区成员间的社会资本。当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虚拟社群中之后,现实社区归属感的缺失也会进一步加大,严重一些甚至会造成社区解体。
2.2" "网络社区与集体认同
网络社区是指通过互联网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或目标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平台。这些社区打破了地理和时间的限制,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分享和合作的空间。目前比较知名的国内外网络社区包括小红书、豆瓣、知乎、Reddit和Github等,这些社区不仅具有娱乐社交属性,还是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渠道。环顾我们四周,网络社区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组成部分。网络社区中通过兴趣、文化偏好、职业背景等多元维度逐渐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趣缘群体和迥异的亚文化形态,如二次元、游戏社区、特定音乐风格爱好者等,不仅在群体内收获了情感认同和社会支持,更产生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和符号系统。《原神》游戏生态系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典型的青少年亚文化网络社群发展样态。就像在对于角色的扮演以及相关活动中,玩家们构建了独特的群体认同以及文化,对于相关文化在社交媒体上的出现玩家们产生了归属感实现了自我价值。对于亚文化群体而言,网络亚文化群体实际上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反抗性实践,通过建构边缘性认同来抵抗既有的社会规范。认同这一文化的个体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我定义空间,既可以匿名展演,又可以在虚拟社群中获得认可和归属感,从而在互动中不断重构对自身的认同。
3" "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社会学网络社会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回顾,并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文化身份建构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现代社会的文化互动方式,还通过重塑社会关系、文化资本和身份认同,深刻影响了个人对于自身身份的建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文化身份建构的影响将会变得更加深远和复杂。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的普及,个体的身份认同将进一步摆脱物理空间的限制,人们可能会通过虚拟身份在多个社交场域中展现自己,使得身份的含义呈现出更强的流动性与多样性。此外,技术的演进还可能影响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获得途径,个人的价值可能更多地通过数字平台上的互动和影响力来衡量。这些变化都使得未来信息技术给文化身份的建构带来更多问题,社会学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在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中更好地平衡虚拟与现实的关系,进而使我们知晓如何在多重身份中找到统一的自我。
主要参考文献
[1]谢榕.近五年国内外网络社会学研究前沿综述[J].未来与发展,2019,43(10):9-20.
[2]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5 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R].2023.
[3]ROSENTIE T.Social isolation and new technology[J].Pew Research Center,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