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探析
2024-12-31罗新宁祁炳琴王进斌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构建合理的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已成为农业硕士人才培养领域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该文系统分析农业硕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产教融合背景下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农业硕士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实践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C96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3-0132-0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dvance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agricultural graduate students, as the main force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society. How to build a reasonable training model for master's degree talents in agriculture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the field of master's degree talents training.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degree talents, and analyzes the training model of graduate students with agricultural master's degree in the context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degree talents in China.
Keywords: agriculture;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s degree; training model; practical application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样,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层次人才。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培养能够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复合型人才。此外,新农科建设的提出,强调了农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农科研究生培养应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水平。全球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农业现代化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农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对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1" 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内容。
1.1" 理论与实践脱节
传统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重视基础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和田间试验能力的培养;同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脱节,导致研究生对作物生产过程不够熟悉,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1]。
1.2" 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不足
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教材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导致教材内容陈旧、重复,不符合职业发展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和学术型研究生类似,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所占比例不合理[2]。
1.3" 实践基地和实习资源不足
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实践教学时间无法保证,实践效果不佳。部分高校的实践基地利用不充分,导致学生无法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双导师制度不完善,校外导师职责难以落实,影响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3]。
1.4" 师资力量和导师指导问题
专业教师脱离产业行业,缺乏“双师”和“双能型”教师,导致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方面能力不足[4];教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实习活动疏于指导,缺乏有效的合作和反馈机制[2]。
1.5" 学位论文和科研能力问题
学位论文形式单一,缺乏应用价值,学术价值不高,实践意义不足[2]。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不足,科研创新活动导师包办现象严重,产学研协同育人有待加强[5]。
1.6" 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缺乏职业能力导向性,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与市场需求不匹配[2]。培养模式缺乏协作机制,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之间缺乏相互协同和促进[6]。
1.7" 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不足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不足,影响了生源质量和培养效果[2]。
这些问题影响农科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亟需通过改革和优化培养模式,提升农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为改进上述问题,应主要围绕如何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强大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强调学术性与应用性的协调发展,在为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工作,以及农村发展等领域培养出能够胜任复杂任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 培养模式
2.1" 实践型人才培养
在实施农科实践教育的过程中,沿用的课程体系可能过于偏重理论,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可能仍以灌输式为主,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教材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2.1.1" 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
构建一个系统性、规范性和操作性的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确保课程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广东海洋大学通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革新课程结构体系,探索了“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7]。除了课程体系改革外,为了解决现有问题农业科学教育需要与产业紧密结合,以满足社会对农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教育模式应注重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通过将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通过“三进三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模式,构建了学校、科研院所、现代涉农企业的共商、共建、共享新农科协同育人共同体,有效提高了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4]。浙江农林大学通过构建“一体化、两协同、四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教学与科研相长融合等,培养复合应用型卓越农科新才[8]。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产业需求,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以北京农学院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构建“问题导向的实践理论再实践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案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较强的职业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3]。
2.1.2" 科技小院研究生培育模式
在新时代的农业发展浪潮中,科技小院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模式,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科技小院,顾名思义,是将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微型研究院。它不仅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更是农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广东海洋大学作物学学科通过建立科技小院,选派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7]。这表明科技小院在农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科技小院作为农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通过将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李召虎等[9]强调了耕读教育在传承中华农耕文化、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而科技小院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才和科技的支撑。科技小院通过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的资源,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科技小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服务模式,其在农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通过科技小院这一平台,可以实现农业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支撑。
2.1.3" 案例教学和模拟训练
鼓励采用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模拟或真实的农业项目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模拟训练是一种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和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和决策的训练方法,可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和讨论具体的农业案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案例教学和模拟训练在农业硕士培养中的结合,能够形成一种互补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而通过模拟训练,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实践这些知识,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广东海洋大学鼓励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营造多元化、多形式的校园学术氛围,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7]。在北京农学院的农业硕士培养中,学校引入了模拟训练环节,通过模拟农业生产、农业企业管理等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操作和决策。这种训练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10]。
2.2" 学科交叉融合与课程板块设计
2.2.1" 多学科交叉融合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为现代农业发展涉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所以在农业教育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尤为重要。在新农科建设中,课程体系的重构是关键。河南农业大学在作物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不同需求,分别构建了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强化了应用基础研究和科研前沿型教学,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则加强了实践性和综合性[1]。尽管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农业教育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协调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等。为此,高校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确保教育改革的有效实施。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新时代农业教育的创新之路。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和优势,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农业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为农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2.2" 多板块课程设计
现代农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多板块课程设计应运而生,它通过跨学科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平台。
多板块课程设计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这种设计理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板块课程通常由以下几个关键部分组成。①基础理论板块:为学生提供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植物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等。②实践技能板块:通过实验、实习和田间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农业技能。③科技创新板块: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④经营管理板块:教授农业经济学、农业企业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⑤政策与法规板块:让学生了解国家农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其政策理解和执行能力。
在设计多板块课程时,确保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衔接和整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第一,明确学习目标:在课程设计之初,明确每个板块的学习目标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的,并且相互之间有逻辑联系。第二,跨学科主题:选择能够连接不同学科的中心主题或问题,以它们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看到不同学科知识如何相互关联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整合性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计划时,考虑如何将不同学科的内容和活动整合在一起。例如,一个涉及农业生态学的项目可能同时需要生物学、土壤学和环境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第四,协同教学团队:组建一个有不同学科教师团队,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这个团队可以定期会面,讨论如何协调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确保课程的连贯性。第五,学生中心的教学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案例研究和问题导向学习,这些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第六,互动和讨论:在课程中设置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讨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这可以通过研讨会、小组讨论或在线论坛的形式实现。第七,综合性评估:设计评估方法来衡量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这可能包括跨学科的项目、论文或考试,它们要求学生应用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第八,实践和应用: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的情境中。这可以通过实验、实习、田野调查或社区服务等形式实现。第九,持续的课程评价与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评估课程设计的有效性,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这有助于确保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十,利用技术工具:使用教育技术,如在线学习管理系统,来支持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学生学习路径的个性化。
华中农业大学在林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中,构建了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等不同尺度课程群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如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概论、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强化了林木育种与生物技术、数字林业技术的课程特色,构建了多维度、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林学人才[11]。
广东海洋大学作物学学科通过开设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加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政策、案例与应用技术的了解。课程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授课,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强化了其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7]。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在作物栽培学课程改革中,将课程内容重构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模块,并建立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虚拟实物化课堂,结合田间实物和教学内容,提供了理实相辅的学习场景。此外,其组建了“校内专业教师+校外企业导师”的双师培养团队,以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5]。
2.3" 基层岗位实践
中国农业农村生产正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首先,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效益偏低的矛盾日益显现。其次,农业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尤其是缺乏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此外,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不够,导致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而农业专业人才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其中基层岗位实践成为培养农业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2]。
基层岗位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产业的实际情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施需要高校与企业、政府等多方协同合作。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通过耕读教育,强化了学生的基层岗位实践能力。该学院建立了“知行本草园”耕读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加深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通过参与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的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知识,培养对农业的热爱和责任感[7]。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该校在新农科建设中,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扎根东北服务东北,突出新农科建设与行业企业协同,以学生为本,重点关注学生阶段成长发展目标,强化专业自评估实现专业动态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注重4个教育模块融合,突出学教融合实现学生学习回归与教师教书育人回归融合[13]。
基层岗位实践是农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通过参与基层岗位实践,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农业知识,提升实际操作技能,并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3" 结束语
面对当前社会发展对农业实践型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点任务[14]。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为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科技小院培养模式、案例教学和模拟训练、多学科交叉融合、多板块课程设计和基层岗位实践等方式,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满足社会迫切需要的农业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永哲,刘银银,关小康,等.新农科背景下作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2(12):153-156.
[2] 孙若红,孙妍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4):60-63.
[3] 段留生,何忠伟,王琳琳,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硕士应用型培养模式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21(8):68-70.
[4] 王帅,陈少鹏,杨祥波,等.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及成效——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23,24(5):57-64.
[5] 张文静,武立权,黄正来.思政引领下新农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以“作物栽培学”课程改革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23,24(6):29-35.
[6] 张大龙,韩刚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27-228.
[7] 沈雪峰,冯乃杰,赵黎明,等.新农科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以广东海洋大学作物学学科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10):1-4.
[8] 刘庆坡,邱飞.“一体化、两协同、四融合”新农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24,25(2):14-20,60.
[9] 李召虎,李大鹏,吕叙杰.新时代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体系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23,24(5):1-7.
[10] 宋桂龙.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草业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调研分析与对策探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6):32-42.
[11] 杜克兵,舒常庆,蔡月,等.“新农科”视域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23,41(2):33-39.
[12] 程斯辉,王传毅.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50-53.
[13] 吕杰.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教育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9(2):3-8.
[14] 刘岩.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