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民问题探析与对策

2024-12-31蒋筱涵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3期
关键词: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农民

摘" 要: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最基本、最广泛、最深刻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中国社会稳定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如何采取有效手段,进一步解决农民问题,是该文所探究的主题。该文从农民素质、农民增收和农民权益3个方面分析当前中国农民问题的现状、原因,指出农民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紧迫性,并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收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

关键词:农民;乡村振兴;农民问题;农民增收;农民权益

中图分类号:D422.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3-0053-05

Abstract: Farmers' issues are one of the most basic,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ssues in Chinese society. They are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China's social stability and sustained and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how to adopt effective means to further solve farmers' problems is the theme explored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China's farmers' problems from three aspects: farmers' quality,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and far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points out the complexity, long-term and urgency of farmers'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farmers' problem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farmers,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income increase level, and improving rural social protection system.

Keywords: farmers; rural revitalization; farmers' issue;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far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中国农村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着重关注和解决。

1" 当前我国农民问题的现状

我国农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7%,农民是非常庞大的人口群体,随着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发展的进程,农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有了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民的素质问题、增收问题以及权益问题等因素制约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1.1" 农民素质问题

农民素质的高低与否,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农村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以及农民自身的发展与幸福。当前,我国农民素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一些农民存在着精神匮乏、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小农意识蔓延和物质至上主义等思想道德问题,农村社会关系究极复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较为明显。这些问题的产生,既受历史传统、社会环境、经济利益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思想教育、文化服务、道德规范等主观因素的不足。不仅损害了农民自身的形象和利益,也破坏了农村社会的风气和秩序,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树立和实践,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建设。

1.1.2" 民主法制素质普遍较低

一方面,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宣传不到位、法律教育不深入和法律服务不健全等原因,直接导致大多数农民对法律知之甚少、信之甚微、用之甚难。他们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不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权力监督不到位、执法司法不公正、行政干预过多等原因,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侵犯农民权益、滥用职权、腐败贪污等违法违纪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损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也伤害了广大农民的感情,削弱了他们对法治社会建设的信心和支持。不符合法治社会建设的要求。

1.1.3" 卫生健康素质普遍较低

农村人口的卫生健康状况明显落后于城镇人口,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平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少部分农民缺乏基本的卫生意识和健康知识,不注意饮食、环境和个人卫生,容易患上一些传染病和慢性病;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医疗设施落后、医务人员匮乏、医疗服务水平低下等等,这些问题难以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报销比例仍然较低,农民看病负担较沉重,有很多农民出现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等问题。农民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然而,农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农民的健康意识和保健知识普及不足,导致一些慢性病和职业病在农村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劳动能力,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1.2" 农民增收问题

农民增收是衡量国家对“三农”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广大农民群体福祉和幸福感的重要方面。当前,中国农民增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持续增收缓慢,难以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733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561元,增长4.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272元,增长6.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这一数据也侧面反应了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的增长情况。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这一增速虽然是近10年来最高的,但仍然低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由于受物价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税费负担加重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实际收入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甚至出现了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此外,由于受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也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1.2.2" 区域性增收不平衡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东部地区GDP为62.2万亿元,中部地区GDP为26.65万亿元,西部地区GDP为25.7万亿元。2023年全年东部地区GDP为65.2万亿元,中部地区GDP为26.99万亿元,西部地区GDP为26.9万亿元。根据这2年的数据来看,区域性增收不平衡,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城市周边和偏远山区、富裕村和贫困村等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这些差距的产生,既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政策倾斜、市场机制、社会公平等主观因素的作用。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根源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我国政府实施了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的战略。由此,东部地区获得了大量政策倾斜和投资,得以迅速崛起。相较之下,西部地区在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上处于劣势地位,发展速度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差距也从侧面反映了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协调,加剧了农民之间的不公平感和不满情绪,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1.3" 农民权益问题

农民权益是指农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享有的合法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保障和维护农民权益,是“三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当前,中国农民权益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 土地权益受到侵害,损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土地不仅仅是农民最基本、最重要、最直接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更是农民最宝贵的财富和最终的保障。然而,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由于政府部门和开发商等利益主体的强势介入,导致一些土地征用、流转、拆迁等活动存在程序不合法、补偿不合理、安置不妥当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剥夺了农民依靠土地生存和发展的权益,也损害了农民分享部分城镇化红利的机会。

1.3.2" 社会保障权益的缺乏,影响了农民的基本需求

在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和差别待遇。相比于城镇居民享有较完善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农村居民只能依靠相对简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这些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生活困难,但仍然存在着覆盖面不够广、保障水平不够高、管理服务不够好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也制约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潜力。

2" 当前我国农民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农民问题的产生,既有历史遗留、客观必然的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主观失误的因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当前我国农民问题的原因。

2.1" 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61.7万亿元。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城乡之间在资源配置、要素流动、市场机制和政策倾斜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和不协调。这种不平衡和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也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和社会的分化。

2.2" 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滞后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基本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例如,政策制定和执行中,部分以城市优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村的发展导致了农民的利益受损和不公平感。这些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滞后,不仅影响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也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2.3" 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的落后

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是影响人们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村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还存在着一些落后和不健康的现象。例如,一些农民缺乏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盲目迷信封建迷信;一些农民缺乏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盲目依赖人治和关系,不尊重法律和规则;一些农民缺乏创新精神和进取心态,盲目保守和消极,不愿意改变现状和接受挑战。这些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的落后,不仅影响了农民自身的素质和发展,也阻碍了农业农村的进步和创新。

3" 解决当前我国农民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我国农民问题的存在,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粮食是国之重器,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基础。以下从提高农民道德与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方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道德与科技文化素质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培养人才、促进发展和提高道德修养的基础性工程。培训是提高技能水平、增强竞争力、拓展就业的有效途径。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农民道德与科技文化素质的根本措施。

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切实保障农村儿童接受平等的基础教育,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补助政策,增加对农村学校的建设和维护资金;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行城乡学校间的师资、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互动和协作,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农村教师的培养、选拔、考核和激励等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同时,需加强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电脑室和体育场等设施,以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视,将其作为基础性工作,以提供物质文明建设所需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之一。为此,可以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各地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成功经验,加快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性,实现乡风文明、尊老爱幼、文化浓郁的发展目标。此外,应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倡导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文明程度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道德素质。同时,需要大力完善乡村法治体系,法律是道德的红线和保障,建立新时代乡村“德治”新机制,充分发挥法律在道德规制中的作用。

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培训的力度和帮助,保障农民接受平等的继续教育,及时更新农民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提高农民的创新水平和竞争优势。完善农民科技培训和文化培训的组织体系,建立以农业部门为主导、各级政府为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为参与的协调机制,形成农民科技培训和文化培训的工作网络;完善农民科技培训和文化培训的内容体系,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和农民的学习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与教材,提高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完善农民科技培训和文化培训的方法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手段,开展多样化、便捷化、个性化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覆盖率和参与率;完善农民科技培训和文化培训的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和奖惩机制,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3.2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增收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基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能显著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素养,同时也对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投入与支持,保障农业生产的技术改进与创新,优化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需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对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示范推广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大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对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对新型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普及率和应用率;完善农业科技激励体系,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奖励和保护,提高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待遇和地位。

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投入与支持,以确保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竞争优势和适应能力。比如完善现代农业建设体系,加强对现代种养殖基地、现代物流仓储设施、现代加工制造设备等方面的建设和维护,提高现代农业设施的覆盖率和利用率;完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加强对现代种植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等方面的规划和指导,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结构比例和水平;完善现代化运营体系,加强对家庭经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方面的培育和扶持,提升现代农业经营的组织化和专业化层次。

加大对农民收入分配和保障的投入与支持,保障农民收入的公平性和稳定性,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率和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农民收入分配体系,加强对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和结构化,提高农民收入的比重和质量;完善农民收入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收入的监测和调节,提高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完善农民收入激励体系,加强对农民增收的奖励和鼓励,提高农民增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以保障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

社会保障是国家对公民履行的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每一位公民所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和利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是保障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国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政策,增加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投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机制,扩大保险的覆盖面,提高保险的参保率;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机制,增加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标准,提升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资金来源稳定和持续,落实国家财政补助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增强经费保障,并且完善参保机制,优化参保流程,简化手续,提高参保率。通过宣传和动员工作,让更多农村居民认识到参保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经济困难、意识薄弱的群体,提供特殊帮扶措施以及改进待遇机制,提高报销比例,减轻医疗费用负担。优化报销程序,缩短报销时间,提高服务效率。逐步增加医疗服务项目,提高大病保险和门诊费用的报销标准,确保农民享受更全面、更优质的医疗保障服务。

4" 结束语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是“三农”中最繁琐冗杂的一个方面,而且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挑战。这些问题紧密连接、丝丝入扣,只有解决好农民问题和制约农村发展的问题,才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地位的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明确思想,根据我国国情的发展和趋势,及时地调整战略,确保各方面措施到位,才能促进社会进步,才能使乡村振兴走向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创造,2022,30(11):6-29.

[2] 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民政,2023(6):4-10.

[3] 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台声,2022(8):16-25.

[4] 赵春山,李权林.推动乡村振兴 促进共同富裕[J].云南农业,2022(12):34-38.

[5] 李洪涛.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农民问题理论关系研究(1921—1935)[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6] 李哲懿.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视阈下农民问题的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2.

[7] 陈丽.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化的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4(1):2,145.

[8] 裴新伟.问题分析与出路探索:新时代中国农民阶层分化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2):54-62.

[9] 白雪.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现代化问题研究[J].河南农业,2024(10):13-15.

[10] 胡丽,余春莲,柳菲.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10):266-269.

[11] 牟成文,李帆.习近平关于农民增收重要论述的逻辑架构与思维特征[J/OL].学术探索,1-9[2024-07-2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3.1148.C.20240514.1504.003.html.

[12] 陈士勇,周政,朱若涵.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实问题与破解路向[J/OL].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2024-07-2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384.C.20240

513.0925.002.html.

[13] 侯怡.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现代化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24(5):83-85.

[14] 商留珂,吕会茹,姚锐.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问题及路径研究——以河南省某县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24(7):7-9.

[15] 孔繁晨.中国农民法律意识问题探析[J].法制博览,2018(5):100-101.

[16] 郝志昌.毛泽东新民主革命时期农民观范式的重新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38(4):12-16.

[17] 黄建宇.中国农民的生活现状及问题剖析[J].乡村科技,2017(1):19-21.

猜你喜欢

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因素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浅谈灵武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与实践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