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视角下村民廉洁意识养成的困境与破解
2024-12-31韩文华
摘" 要:村民廉洁意识养成是廉洁村社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通过对成都市L村的调查,基于场域理论的分析,经济场域、政治场域和文化场域中各有阻碍村民廉洁意识养成的障碍与挑战。经济场域的物质基础不牢引发村民廉洁认知混乱,政治场域中的党建引领和监管制度缺口不利于村民廉洁情感培育,文化场域中的负面廉洁思想冲击村民的廉洁意志。基于此,村民廉洁意识培育是长期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攻,对症下药,协同推进经济场域、政治场域和文化场域建设。
关键词:场域;村民;廉洁;困境;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3-0044-05
Abstract: Cultivating villagers' awareness of integr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lean villages and communities, and it is also the them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stoms and civilization. Through a survey of Village L in Chengdu C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ield theory, there are obstacl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ields that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rs' sense of integrity. The weak material foundation in the economic field has led to confusion among villagers' perceptions of integrity. The gaps in the Party building leadership and supervision system in the political field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villagers' feelings of integrity. The negative integrity thoughts in the cultural field impact the villagers' will to be honest. Based on this, cultivating villagers' awareness of integrity is a long-term systematic project that requires a long-term attack, prescribing the right medicine, and coordin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ields.
Keywords: field; villager; integrity; dilemma;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要以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为根本目的,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村社的廉洁建设势在必行。《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清廉蓉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施行“廉洁村社建设行动”,村社是清廉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建设好廉洁村社将直接影响到清廉蓉城的全面布局。村民是村社的主角,建设廉洁村社需要以村民廉洁意识养成为第一要务。村民廉洁意识,是指身处村社的村民尚廉弃腐的廉洁认知、以廉为荣的廉洁情感和践廉担责的廉洁意志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村民的廉洁意识养成状况能直观反映廉洁村社建设的基本情况。当前学术界虽然已经开始从乡村空间整体出发进行“廉洁乡村建设”的研究,但是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聚焦于“村民廉洁意识”培育的文献研究鲜见。反观现实,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下的廉洁村社建设行动已然提上日程,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较为重要的农村现代化也亟需大批具有廉洁意识的村民参与其中。基于此,本文围绕村民廉洁意识的养成困境与破解展开研究,以期为培育农村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廉洁村民找到些许思路。
1" 场域理论视域下村民廉洁意识养成的困境
布迪厄提出,场域理论是一种社会实践理论,场域、惯习和资本是其三要素。布迪厄认为,各位置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网络或者构型就是场域,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构成各个场域,场域内各行动参与者间存在竞争;社会行动者在参与社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习性的总和,即是惯习;他将在场域中活跃的力量定义为“资本”,即社会学资本, 是社会行动者参与社会实践的工具,包括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等,这些资本作为各行动主体参与竞争的手段和目标,彼此之间在场域内具有转换性[1]。其中,场域、惯习和资本三要素之间并非相互孤立,用结构主义公式表达三者的联系:{(惯习)(资本)+场域}=实践[2]。从中不难看出,实践的产生是由人的惯习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本发挥出乘法效应,再作用于其所处的各个社会空间(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实践的产生过程中,场域、惯习和资本共同发挥作用,相互之间也并非毫无联系。行动者的惯习受到场域约束,惯习在场域之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会推动场域的发展变化;资本在场域内的活动实现惯习的“破旧立新”,既让落后惯习破除,又能够实现新惯习形成目标的达成,以新惯习作用于资本,使其增值。综上,场域、惯习和资本在实践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乡风文明建设实践中,村民的廉洁惯习、资本与村社场域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灵魂的建立与作用发挥。
透过场域理论视角,村民廉洁意识养成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经济场域打造的物质基础不牢引发的廉洁认知混乱、政治场域中的党建引领和制度缺口带来的廉洁情感认同缺失和文化场域中的负面廉洁思想带来的廉洁意志冲击。
1.1" 经济场域的困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村社物质基础对村民廉洁意识养成具有决定性意义。单从这个角度来讲,村民廉洁意识的养成对经济场域的依赖远超其他场域,村民意识中落后惯习的破除关键在于村社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近几年,村社伴随乡村振兴的实施,呈现突飞猛进式发展,与过去相比发生翻天覆地式变化。但是,村社经济发展依然处于“不高”的水平,不能为提升村民廉洁意识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致使村民廉洁认知混乱。
1.1.1" 村社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村民廉洁认知迷雾散开
当前村社经济发展初露锋芒,对村民廉洁意识养成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在支撑村民廉洁认知提升中仍存“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通过我们对成都市L村的调查发现,在近几年乡村振兴的强力推进中,村民廉洁意识提升主要来自当地思想道德教育,以“讲堂”为主,比如理论大讲堂、百姓故事会、农民夜校、父母大讲堂、道德讲堂、法治大讲堂等。“讲堂”主讲人以“无需支付培训费”人员为主,要么是社区出面找的人,要么是社区或者街道工作人员,甚至有些直接是本村村民,“讲者”对于廉洁认知的理论深度本就不足,无法为村民“听众”解答廉洁认知方面的疑惑,“讲者”与“听众”对于参加活动的意义往往都是“完成任务”。这些“讲堂”的开展以“单向灌输”为主,重“过程留痕”轻实际效果。究其缘由,除了村民和村干部自身主观判断有偏离外,主要是基于村社经济发展不够充分,不足为村民廉洁意识养成提供更充分的经济条件,无力负担除上述方式以外的廉洁教育活动费用。长此以往,村民对于廉洁意识养成是“上面安排的任务”的认知愈益巩固,投入廉洁活动的热情日益减少,对“廉洁认知”的误解日渐加深。
1.1.2" 村社经济资本处理不当迷惑村民廉洁认知
村社经济资本处理不当容易让村民陷入廉洁认知的混乱迷雾,产生坚持廉洁操守的动摇之心。一是村社经济资本利用不充分,比如村社中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土地荒芜状况的存在。村民看到村社荒地的存在,在“农村空心化”等多重因素作用之下,面对目之所及之无力改变的现状,内心矛盾,易走向“破罐子破摔”,放弃勤俭节约与积极从业,弱化对“廉洁”的追求与向往,动摇其践廉担责的廉洁意志,甚至会走向“廉洁”操守的反面。二是村社经济资本监管制度不完善,资本使用全过程监管不够带给村民和村干部钻空子“捞一把”提供契机,甚至误导其走向“谁不趁机捞一把谁受穷”的廉洁认知反面。村社经济资本监管制度不完善带来的“钻空子”行为,展现出微贪得(眼前)利的状态,在村民圈子中散播开来,在戈培尔效应下极易造成村民对尚廉弃腐廉洁认知混乱,对村民廉洁意识养成极为不利。
1.2" 政治场域的困境
相较于经济场域,政治场域中各种关系更为复杂。通过调查发现,政治场域的基层党组织和村社秩序中存在的问题对村民廉洁意识养成均构成挑战。
1.2.1" 村社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村民廉洁意识养成中的主导性作用发挥不足
村社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是村社政治场域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最靠近村民的具有鲜明自我革命和廉洁自律精神的组织,其在村民廉洁意识养成中扮演着“领头雁”式主导作用。然而,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发现,村社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主导性作用发挥并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村社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内部部分成员工作不积极等问题带给村民廉洁意识养成以负面示范效应。村社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内部部分成员存在着形式主义不良惯习,个别时候工作不积极。然而,村社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的一举一动都被村民看在眼里,并以此为典型示范。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个别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的问题对村民践廉担责廉洁意志养成产生极坏示范。二是村社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村民廉洁意识养成活动中的权威性下降,影响“活动育廉”的正向效应。伴随着村社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与村民的沟通减少,其在村民心中的依赖信任度下降。在此基础上,村社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村民廉洁意识养成活动中的权威性和主导性降低,甚至出现“振臂一呼、少有人呼应”的状况,严重影响村民廉洁意识养成活动效果。
1.2.2" “村社秩序”维护不到位带来的村民廉洁意识养成氛围不浓厚
经过调查,村社外生秩序和内生秩序维护均不到位。一是乡镇等高一级政府介入为主的外生秩序维护不及时带来的村民廉洁意识养成工作推进不力。乡镇等高一级政府对村民廉洁意识养成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督责任。调查走访中发现,乡镇等高一级政府对乡村廉洁建设工作不够重视,对村社党支部和村社委员会组织开展的村民廉洁意识养成活动监督不力,没有尽到顶层设计与监督的相关责任,致使村民廉洁意识养成工作推进缓慢。二是村社内生秩序不良拖慢村民整体廉洁意识养成的步伐。村社内生秩序是由村民自行组成的,也是村民接触到的最近政治场域,对村民廉洁意识养成的辐射效应是其他任何场域所不能替代的。如果村社内生秩序良好,会对身处其中的村民廉洁意识养成产生正向高效辐射效应,村民廉洁意识养成中所受到的正向效应也会反哺村社内生秩序向好,形成良性循环;如果村社内生秩序不良,会对身处其中的村民廉洁意识养成产生负向效应,形成恶性循环。经调查,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收到一定成效,60%以上的村民都能知晓其基本内容,但是在践行层面仍有很大空间,村民对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声誉的追逐依然占到其价值观的主流,村社内生秩序不良非个例。村民在具体事件面前,放弃廉洁意识而选择占“公家便宜”的情况屡有发生,为“出风头”而铺张浪费和盲目攀比的村民大有人在。村民身处此种不良村社内生秩序之中,其廉洁认知、廉洁情感和廉洁意志养成会受到不良刺激,在思想激烈矛盾斗争中一旦廉洁意识反面占了主流,就会表现出与廉洁意识相反的思想行为,滑向内生不良秩序制造者之一的深渊,辐射其他村民,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1.2.3" 村民廉洁意识养成的自觉性不足直接导致村民廉洁意识养成路上困难重重
村民是其廉洁意识养成的主角,但是在实地走访中发现,村民廉洁意识养成的自觉性严重不足。一是村民对自身是廉洁意识养成主体的角色定位认同度不高带来的廉洁认知缺乏。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受到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念冲击,很多村民都认为,廉洁意识养成是领导的事情,与村民自身无关。这样的角色定位表现为村民的廉洁认知不到位,在参与廉洁意识养成活动中的动机不足,行动自觉性欠缺。二是村民自发组织参与村社廉洁文化教育活动的动力不足,廉洁情感淡漠,廉洁意志缺乏。在村民对村社自治制度的认知不到位的基础上,村民参与村民自治活动较少,村民参与廉洁乡村建设系列活动的意愿低。另外,乡村人才流失严重,“网破线断人散”表现突出,留守农村的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最应该培育廉洁意识的青壮年是“候鸟式”迁徙,留在农村的时间太少,缺乏廉洁意识养成的氛围与连接性。三是村社廉洁教育活动的开展政治属性突出,而对村民的经济利益增加成效不彰。村民对于廉洁意识培育相关活动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村社廉洁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带着上级任务来的,是为了完成一项政治任务而进行,村民们认为自己只是其中可有可无的配角,与村民自己的切身利益毫不挂钩。这样的活动不仅不会增加自己的收益等,而且还会浪费自己经营土地等用于增收的时间和精力。
1.3" 文化场域的困境
村社文化场域是村民廉洁意识养成的关键空间,这个空间与村民的思想观念变化具有直接联系。经过调查发现,在此场域中对村民廉洁意识养成的正向文化资本不足,负向文化资本有余。突出表现:家长制和“官本位”等封建思想对村民的影响较深,宗族观念和裙带关系等不良文化亦有深刻影响,由此带来的以权谋私、宗族利益抱团等惯习致使村民廉洁意识养成陷入困境。
1.3.1" 家长制和“官本位”思想盛行为村民腐败行为滋生提供土壤
在乡村文化场域中,价值多元化趋势已经蔚然成风,但调查中发现,家长制传统、“官本位”观念等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在此氛围中,村民个人及其家长制下的子女纷纷追求做官,并以公权力为自己和家庭谋利,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势,继而走向腐败,完全背弃廉洁意识。此过程中的个人抗拒力在滑向腐败深渊之初往往表现明显,但是在其家人众口铄金的形势之下,尤其是当其感受到因自己掌握的权利私用而产生的家族认可所带来的极大自我满足后,贪欲滋生接踵而至,难以自拔,这也是很多腐败分子从“农民的儿子”出身的积极进步青年—放弃廉洁意识成为腐败分子的症结所在。
1.3.2" 村社“圈子文化”盛行带来的自私自利心理易使村民滑向廉洁意识反面
通过调查,农村人际关系越来越走向“原子化”,原子的中心是村民个人利益,原子的外围是朋友、亲戚等对其有利的人。在此关系中,原子构成中的每一成员都会不定时计算并主动剔除与自己利益相关度小或无利益合作可能的人,此过程构成村社“圈子文化”。在村社“圈子文化”笼罩下,村民始终想到的是个人利益,追求个人享受,甚至出现了“消费主义”“及时行乐”等不良惯习,对集体利益漠不关心。当村民一旦有机会从集体中捞取个人好处,会毫不犹豫地伸手,比如村干部为自己圈内人谋利。同时,村民对“圈子文化”的认可,致使其对基层干部利用公权力厚待圈内人的行为见怪不怪,心中想的是如何进入基层干部的圈子而不是与之斗争,继而对“微腐败”行为的整体接受度变高,成为廉洁意识培育的不良文化场域的一份子,这使得村民廉洁意识养成雪上加霜。
此外,有事没事“打麻将”赌钱、迷信等低俗文化活动冲击村民的业余生活,由此构成的不良惯习干扰村社文化资本增值。
2" 场域理论视域下村民廉洁意识养成的对策
村民廉洁意识培育是长期工程,需要久久为攻,协同推进经济场域、政治场域和文化场域建设。
2.1" 村社积极发展经济打造坚固的物质基础并激发村民养成廉洁意识的自觉性
2.1.1" 村社拓宽农村增收渠道,为村民廉洁意识培育奠定物质基础
“衣食足而知荣辱”,村民廉洁意识培育工程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日子好过,物质丰盈,村民对精神文明建设需求增加,培育廉洁意识的自觉性相应增加。同时,村民收入增加,村社经济来源多样化,村社有足够财力物力投入廉洁文化建设之中,为村民廉洁意识培育保驾护航。为此,村社要想尽一切办法助力农民增收,比如引入村办企业。再比如,进行土地流转由公司代管,在消除土地荒芜所致村民廉洁意识培育不良影响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引入村办企业还是公司代管土地方式,都能带来较为先进的管理制度。同时,这些企业或者公司吸收村民成为农村“职工”后,会从现代管理制度端倒逼村民遵守相应职业操守,做到廉洁从业。在此过程中,从外因促进端规范村民行为,促进其廉洁情感和廉洁意志形成。
2.1.2" 村社在因地制宜长期维系优势产业中注入村民廉洁意识培育的内生动力
村社优势产业挖掘要因地制宜,一旦坚定农村产业发展方向,要坚持长期维系。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规律容不得非诚信行为的存在,村社优势产业的维系需要村民们长期坚守廉洁从业底线要求,久久为攻。当村民们认识到廉洁从业对于优势产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功不可没之时,村民廉洁意识培育内生动力会加速形成。比如L村,作为成都市的纯农业村,培育了葡萄种植产业,成立了葡萄种植业基地,承办葡萄采摘节,使农村增收落到实处。同时,市场以“用脚投票”方式,对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掺假——有悖廉洁意识的行为做出选择,辅之以村委会的引导和监督,村民们充分认识到在葡萄种植中廉洁从业对于产业长久繁荣的重要性,培育廉洁情感与意志的积极性凸显。
2.2 村社完善基层政治生态建设以打造村民廉洁意识培育的良好政治环境
2.2.1 多措并举强化村社党委会和村委会(简称“村社两委”)的廉洁建设,发挥其成员“廉洁意识培育带头人”的作用
村社两委是农村最靠近村民的基层组织,其组成人员与村民的联系最为紧密,其成员也是村民廉洁意识培育最好的“参照人”。村社两委成员的廉洁意识强弱对村民整体廉洁意识培育具有协同辐射效应,是村民廉洁意识培育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村社两委成员的廉洁意识培育成功,就等于完成了村社廉洁意识培育工作的一半。一是增强村委会对“能人”的吸收能力,提高村委会成员的素质。村社鼓励能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村民加入村委会,充实村委会班子,切实提高村委会成员为村民服务的能力与素质。同时,采用“能人治村”也会提升村民对村委会的信任,利于提高村民对村社廉洁文化教育活动的参与性和效果性。二是提高村社两委与村民的沟通交流,切实提高村两委服务村民的广度、深度与精度。基于“公共服务透明化、高效化是抑制腐败的重要手段”[3],村社两委服务村民的水平和效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廉洁程度,从而影响村社两委在村民廉洁意识培育中发挥带头作用的好坏。同时,村社两委作为村社基层管理组织,展现在村民面前的最好廉洁表达是其提供的高效服务。村社两委加强与村民的沟通交流才能了解村民之需,明确自身服务的方向。村社两委不仅要服务于村民的物质文化追求,尽可能为村民提高收入拓路,同时也要关心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廉洁意识培育与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同向同行,甩掉单纯为了完成任务而组织活动的“帽子”。比如,L村会定期开展文化巡演,将廉洁元素寓于这些文化巡演节目之中, 在送文化节目下乡中达到廉洁教育效果。
2.2.2" 村社加强村民自治以强化监督
村社要充分挖掘“非两委”成员与组织以充实监督力量,强化对村社两委及其成员的监督。村社充分挖掘的“非两委”成员,是指已经不再属于村社两委班子成员,可以是曾经担任现已卸任人员,这些人在村内往往具有德高望重的权威,由其监督能做到公平、公正。比如,成都市L村内设的红白理事会及其成员,独立于村社两委之外,在村内出现红白喜事之时发挥作用,其权威绝不亚于村社两委,甚至常常在村社两委及其成员之上。选择村内组织及其成员监督,一方面基于彼此情况比较了解,便于监督。另一方面,村社两委成员的腐败会侵蚀村集体利益,也就是会损害独立于村社两委成员之外的监督力量的利益,这些监督力量选择挺身而出的几率往往大于狼狈为奸的几率。再者,一旦村社两委成员出现在腐败边缘游走的状况,由独立于村社两委成员之外的德高望重者出面,基于其在村内的威望,尤其是其对村内舆论的主导性影响,村社两委成员选择听从规劝的几率较大。这样一来,由独立于村社两委成员之外的村社成员组织实行有效监督,能对村社两委成员行为形成有力约束,利于廉洁意识培育的“领头雁”式作用发挥,完善风清气正的基层村社政治环境,推进形成村民廉洁意识培育的优良政治场域。
2.2.3" 村社要充分运用舆论的作用促进形成村民廉洁意识养成的良好内生秩序
虽然,现在的村社已经通过网络实现了大范围的延展,但是村内舆论对村民的行为仍然起到不可估量的约束作用。凡是村民,都被固定在其所在的村社的圈子内。如果村民接收到来自村内的正向舆论,对其行为是莫大的鼓励,也会对同村人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向示范效应。相反,如果村民接收到来自村内的负向舆论,会感觉抬不起头,稍加规劝后会选择改邪归正,顽固不化者少之。基于此,村民廉洁意识培育应该充分发挥村内正向舆论的引导作用和负向舆论的刹车效应,促进形成村社良好内生秩序。比如,成都市L村设立了一年一度的“文明家庭”“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先进典型人物评选活动,从中凝练其“修身齐家”的家风作风,为村民们树立了廉洁治家和廉洁从业的榜样,充分发挥其正向引导作用,激发整村人对廉洁意识的追求。同时,L村还采取道德评议会制度的施行,对不良道德行为进行劝说,完善村规民约的制定与落实,因地制宜做好本村负面廉洁意识的清零工作,人人向廉、时时倡廉的氛围基本形成。
2.3 村社“破”与“立”结合打造村民廉洁意识养成的良好文化氛围
面对当前复杂的文化环境,村社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破除现有不利于村民廉洁意识养成的文化,确立并扩大有利于村民廉洁意识养成的文化环境。
2.3.1" 村社加强腐败后果的宣传,增强村民廉荣弃腐的认同感
村社要加强对腐败行为的负面后果宣传,尤其是距离村社较近距离的腐败行为所造成的国家社会损失和道德法律惩戒,让村民充分认识到腐败行为的“毒深似海”特征,从而提高其崇尚廉洁的积极性和摒弃腐败的自觉性。在宣传方式方面,除了通过传统的村社内部的宣传栏书面宣传外,还要加强网络宣传。比如在村社微信群、公众号上定期推送司法机关查办的腐败案件,让村民多渠道接收到腐败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巩固村民对“腐败可耻、廉洁高尚”的心理认同,坚决摒弃“能捞一把是一把”的不良惯习,树立“廉洁一劳永逸”的价值观。
2.3.2" 村社强化权力约束制度,为村民除“崇官”思想和育廉洁情感创造条件
村社要在村内切实加强制度约束,让村干部的权力切实维护村集体利益,而非维护村干部“朋友圈”中个别村民利益。为此,乡镇一级要建立“定期巡查”村权力使用相关制度,一旦发现村干部用权不当,乡镇一级政府要严厉打击并及时在村中公开,让村民认识到村干部的“村民公仆”身份,引导村民树立“权自民出”“权为民用”的意识,破除权力迷信,根除“崇官(权)”的不良思想。同时,村民在村社引导下确立正确权力观之后,能有效降低村民的“腐败容忍度”,成为村干部权力使用的监督者,促进村庄内部“人人尚廉”的氛围形成。
3" 结束语
农村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村民,而高素质村民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在于村民廉洁意识养成状况。因此,村民廉洁意识养成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成败,任重道远。在村民廉洁意识养成策略上,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充分研究各村社具体实际,找准各场域痛点,精准聚焦,科学施策,协同推进。
参考文献:
[1]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134-138.
[2] 迈克尔·格伦菲尔.布迪厄:关键概念[M].林云柯,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64.
[3] 杜治洲,李帅.乡村廉洁文化建设的主要障碍与应对策略——基于场域理论的分析[J].廉政文化研究,2022,13(6):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