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产业学院建设研究

2024-12-31周娟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3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

摘" 要: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民办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产业学院建设。该文从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4个维度出发,以宋茗白茶产业学院为例,结合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分析产业学院建设对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学校发展、企业战略目标实施等方面的影响,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和产学研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的问题,创新民办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为民办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型。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产业学院;资源;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9.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3-0039-05

Abstract: With the support of relevant policies,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actively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olleges. Starting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education chain, industry chain, talent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taking Summit Angel Tea Industry College as an example, and combin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olleg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school develop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rporate strategic goals, and actively explores issues such as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s, improvement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levels, joint construction of internship and training bases, and construc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service platforms.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innovate the construction model of industrial colleges in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provide a practical model that can be us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olleges in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dustrial college; resources; mechanism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发布,为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产业学院建设,打造特色专业,培养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指明了道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颁布,明确了“健全以企业为重要主导、职业学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

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民办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基于产教融合进行产业学院建设。产业学院建设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软硬实力相对较弱的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如何合理运营、落实细节,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构建高效的产业学院建设新模式,仍然有待思考。

1" 产业学院建设在“四链”中的作用

从人才链的角度来看,产业学院培养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应用人才,是专业人才链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教育链的角度来看,产业学院依据企业需求进行不同程度的“按需培养”,还提供围绕专业教育相关的“增值服务”和继续教育服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处于专业教育链;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产业学院按照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之间高度协调、深度嵌入并有机融合。

从技术创新链的角度来看,需求提出和成果转化两个环节均由企业完成,而要素整合、研发创造两个环节则由产业学院完成。产业学院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部分,需要按照企业提出的技术创新需求,在要素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创造活动,并形成技术创新成果,交由企业进行价值实现。

2" 民办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整理分析现有研究发现,民办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可以从生源、专业设置、教师队伍、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概括。从生源上来说,人才质量落后于公办院校;从专业设置上来看,许多专业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从课程教学方面来说,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从人才培养方案上来说,其可操作性不强,难以满足各方需求。而且,民办高职院校在教师的薪资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与公办院校存在较大差距,师资队伍不够稳定,致使学校对教师的整体要求相对较低,教师团队偏年轻,科研能力不强,实践经验不足。

另外,由于资源投入的问题,很多民办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专业优势不强,校企融合度不足,相关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同时,许多产业学院的建设并没有综合考虑学校发展基础、市场人才需求、区域地理位置等问题,仅仅是高校与企业盲目跟风的产物,其建立与后续发展缺少长远考虑。

3" 产业学院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内外环境的影响

3.1.1" 激励惩罚制度的影响

恰当的激励惩罚机制是产业学院协同共建的动力,通过各自主体功能发挥,组合利用多种奖惩措施,有助于敦促各方积极参与建设。政府可以给予企业直接经济补贴、降低信贷门槛、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也可以通过设立罚金,收回政策优惠,建立黑名单等手段进行制约。校企间设计合适的奖惩机制,能够促进主体间异质性资源流动,与主体间协作关系维持的内生动力充分结合,提升各方积极参与共建的意愿。

3.1.2" 管理监督制度的影响

有效的管理监督是产业学院协同共建的保障。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知识价值创造具有显著的公共品属性,会导致联盟成员的“搭便车”倾向及机会主义行为,对合作对象及合作整体的利益产生损害。校企两方达成合作共识并明确各方职责权限,政府对共建工作进行适度监管,降低机会主义倾向出现的概率,约束双方行为。

3.1.3" 教师队伍素质的影响

稳定且高质量的双师队伍是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的必要条件,双师队伍活跃在课堂授课、实训实践、技能比赛、技术研发和创新创业等活动中,能够使用岗课融通、任务驱动、以赛提质、以赛促创等方法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产业学院的进一步发展。

3.1.4" 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

学生良好的职业发展是促进产业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学院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扩大企业年轻后备人才队伍,提高知名度形成良性循环。

3.2" 运行机制的影响

3.2.1" 资源投入机制的影响

稳定的资源投入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基础,以政府、高校、企业投入为主。首先,政府投入政策资源,成为产业学院建设的主推手;其次,高校资源的投入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基石,知识资源、教育资源投入贯穿始终;第三,企业资源的投入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导向,是维持产业需求导向的关键,包括市场信息资源、产业教育资源、转化资源等。在产业学院建设初期三方资源投入的统筹安排,对后期建设的影响重大。

3.2.2" 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

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尽可能使各方的需求得以满足,合作才会稳定持续。虽然政府与高校具有创新研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固有公益性职责,但是产业学院遵循市场运作机制,自建自管自负盈亏,盈利原则会弱化公益属性,导致主体的利他价值观会与利己价值观产生强烈碰撞。因此,产业学院建设稳定与否取决于能否满足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良好的收益分配机制是解决该问题的核心。

3.2.3" 运营管理机制的影响

清晰的组织架构是现代产业学院有效运转的保障。院长对产业学院负责,进行决策执行和日常事务管理,同时设立委员会监督落实学院日常工作的开展。明确的组织架构,使得各参与方在组织中的功能定位、职责权限更加明确突出,主体间的互动关系由模糊的文字契约,转变为清晰的规章制度。这既保证了各方能够通过权力行使维护自身利益,也有助于实现对各方权利的平衡制约避免“一家独大”,从组织结构的层面,维持产业学院的建设稳定性。

顺畅的互动交流机制是产业学院协同共建的辅助,既是实现资源在主体间有效流动的渠道,也是解决矛盾冲突协调主体关系的途径,在合作稳定性方面的作用有时会超过强制监管。高校与企业可以在互动中展现自身优势,传递自身所需,抑制异质主体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性造成的合作成本上升。顺畅的互动与交流机制还有助于主体间高信任关系的建立,不单有助于提高主体资源交换的效率,还有助于提高产业学院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4" 宋茗白茶产业学院建设概况

民办高职院校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宋茗白茶产业学院2023年成立,目的是通过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专业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和成长,具备白茶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推动白茶产业进一步发展。

安吉白茶飘香已经四十多年,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强,已成为助推安吉富民增收的“金名片”和“三省五县”乡村振兴的“金叶子”。近年来,安吉宋茗公司白茶有限公司围绕白茶产业、科技、文化、旅游和市场推广等多方发力,走出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建成了安吉白茶首家数字化工厂,实现了从茶叶初制加工、精制分选、检测包装和出库销售的全程数字化追溯;建成了全县首个全国最美茶园,实现了茶园基地全程绿色化管理;完成了二十余项安吉白茶科研课题和科技研发项目,取得发明专利和新型实用专利8项,成为安吉白茶首个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了培养更多白茶专业人才,与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宋茗白茶产业学院,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就业、学科竞赛等方面展开合作。

4.1" 课程体系建设

4.1.1" 校内课程建设

宋茗白茶有限公司参与修订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教案每个学年不少于一次;合作前三年由宋茗白茶有限公司推荐行业专家、学者、茶艺名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任务。

4.1.2" 校外课程建设

以宋茗茶博园、白茶数字化工厂为基础,打造融教学、实训、实习为一体的“白茶专业实训园区”,让学生深入一线生产现场学习最新技术技能,培养更多白茶专业人才和潜在的客户。

4.2" 师资队伍建设

宋茗白茶有限公司提供专业核心课程授课、企业实践、产业拓展、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应用等师资研修活动。第1阶段由企业对校内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培训提能,第2阶段企业师资以助教身份辅助校内教师展开教学工作,第3阶段企业周期性提供师资教育培训、生产销售项目做教学案例转化、教师顶岗进项目等,持续对校内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同时,鼓励校内教师考取茶艺师等专业技能证书,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4.3" 企业导师制建设

宋茗白茶有限公司和学校一起,定期邀请白茶相关产业创业成功的知名校友到学校进行演讲,分享创业过程和心得体会,为学生寻找创业的企业导师并且结成师徒,引导学生开启自我事业,并提供相应技术和资源的支持。同时,给予学生就业岗位、合作机会,增强学生信心,发展潜在客户和员工。

4.4" 学科竞赛体系建设

专业相关竞赛项目主要有茶艺师、评茶师、茶叶加工三项,宋茗白茶有限公司利用自身优势,提供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辅助学院师生开展各项竞赛的培训辅导。同时,为进一步选拔和培养优秀学生,设立企业比赛专项奖金以资鼓励,进行人才储备。

4.5" 实习就业制度建设

宋茗白茶有限公司和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计划,大三学生离校进入一线生产车间和茶园,开展现代学徒制跟岗、顶岗实习。首先,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把课程授课集中安排在大一、大二学年,大三学年只留集中设置的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其他时间学生都可以进行跟岗、顶岗实习。其次,宋茗白茶有限公司根据学生数量在大二下半学期进行岗位设计和预留安排,学院向学生发布岗位信息并进行人才的选拔分配。最后,学院组织三方签订三方协议,学生正式开始跟岗、顶岗实习。这种“订岗实习”是根据学生数量预留合适的工作岗位,稀释缓解就业焦虑,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工作。

5" 宋茗白茶产业学院建设带来的影响

5.1" 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5.1.1" 促进了深度产教融合,明确了学生职业方向

首先,产教融合的程度加深了。正式成立产业学院之前,学校与宋茗白茶有限公司也一直有来往,会组织师生参观茶园、听白茶发展史、看茶艺表演等,但都是浅尝辄止。产业学院成立之后,真正将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采茶叶、炒茶叶、泡茶叶和卖茶叶,全身心融入白茶产业,促进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运用的高度合一,加深了产教融合的程度。

其次,明确了学生职业方向。宋茗白茶产业学院成立之前,有较多学生申请转专业,理由大多是学不到什么专业技能、就业前景不明朗。产业学院成立之后,学生思维不再被局限在种植、加工茶叶了,而是把顶级茶艺师、评茶师、优秀茶叶经销商和企业管理人员等也作为职业发展目标,不再想着转专业了。

5.1.2"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

经过产业学院的口碑发酵,2024年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从以前的上线就录取,发展成了择优高分录取,达到了优化生源的目的。产业学院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为目标,针对性和适配性极强,而且学生大量时间在田间地头,大三更是“泡”在了一线生产车间、茶园、茶文化博物馆进行跟岗、顶岗实习,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岗位适配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5.2" 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5.2.1" 增强了年轻人才储备能力,促进了企业经营目标实现

安吉白茶产业上中下游各个环节都需要年轻人,宋茗白茶有限公司一直在寻找解决年轻人才储备问题的最佳途径。但是,无论是线上线下招聘,还是委托中介代理,年轻人就像自由的风一样来去,不容易招到也留不下来,长期培养发展更是谈不上,很大程度影响了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产业学院的建设,为宋茗白茶有限公司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茶艺与茶文化专业的学生们有三年的时间了解和熟悉本企业,同时具有长期稳定、专业对口、求学心切和吃苦耐劳等特征,而且毕业后多数愿意留下来长期发展,大幅增强了本企业年轻人才储备的能力。而且这支队伍的稳定性很强,人数也会随着产业学院每年招生增加,企业不会再因为缺人而放慢发展的速度了。

5.2.2" 发展了潜在大客户经销商,增加了销售市场渠道份额

数量庞大且忠诚度高的客户和经销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产业学院的学生们三年都在学习茶叶种植、采摘、加工和茶艺表演等,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对茶叶及相关产品产生较高认可度,成为高忠诚度的消费者。同时,在产业学院企业导师的影响下,家庭经济实力较强的学生,会产生创业的想法,是潜在的经销商。在学生的带动下,学生背后的家长、亲朋好友等,都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宋茗白茶有限公司的产品,成为潜在的客户和经销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支队伍会逐步壮大,增加了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

5.3" 对教师发展的影响

对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提高了,除了接受学生、家长和学校的监督,还多了一个企业监督方。虽然企业师资会对校内教师进行培训,但是跟不上的教师将会逐步被边缘化,最终被产业学院淘汰。而且,后期承接专业核心课的教学任务,还要接受企业助教的教学监督,以保证教学质量。

除了教学能力,对校内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虽说是鼓励校内教师考取茶艺师等技能证书,但是随着考取教师人数的增加,没有考取的教师也会被逐步边缘化甚至淘汰的。不进则退,这是民办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生存的原则。

同时产教融合、岗课融通、校企合作方面的科研素材增加了,到茶园和实训基地进行调研,收集相关素材进行写作,课题立项的机会大幅增加,有利于教师职称评聘。

5.4"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茶园、车间和实训园区,除了专业理论知识,动手能力也大幅提高,为今后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业学院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岗位需求开展的,针对性和适配性极强。共同建设产业学院的企业一般都是行业翘楚,其组织架构、运营管理、业务流程和生产设备等都是行业领先水平,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对同行业同岗位的适配度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提高了学生的择业择岗能力。同时,高额的销售提成和利润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年轻人渴望获得丰厚的回报,想拼、敢拼,创业意识增强。

6" 民办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创新

6.1" 资源投入

6.1.1" 企业为主,校方为辅,掌握主动权

高校的知识资源、教育资源投入贯穿产业学院建设始终。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应该用有限的资金,办更多的事情。选择行业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对于投入较大的场地、设备、物料等要素,尽量由企业提供,最大程度降低沉没成本。充分利用校内学生年轻、可塑性强、专业对口等优势和企业对年轻人才的急切需求,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免费使用企业完善且配套的资源展开产业学院建设。

6.1.2" 企业参与,资源融入,修订教材

对于产业学院而言,企业最宝贵的不是场地、设备、物料这些有形资源,而是管理层和高级技术人员的智慧、经验、眼光、人脉和技艺等无形资源。由企业参与教材修订,把珍贵的企业信息资源、产业教育资源融入其中,按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岗位适配度,达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的。

6.2" 运营管理

6.2.1" 日常管理,校方为主,企业为辅

系主任担任产业学院院长,同时设立委员会监督落实学院日常工作的开展,委员会成员以校方人员为主,企业方可派1~2名代表参加。

6.2.2" 实训实习,企业为主,校方为辅

由企业提供成熟的生产配套设施作为实践教学资源,打造融教学、实践、实习为一体的实训园区,校方配合企业开展实训实习,把学生拉进田间地头、生产车间等前沿阵地,用现代师徒制度对学生进行培养。

6.3" 师资队伍

按照以下步骤培养院内教师:①企业主导,派遣行业技术技能大咖对院内教师进行培训提能;②校方主导,院内教师逐步承接专业核心课,企业师资辅助,以助教身份保证教学质量;③企业主导,周期性提供师资培训、教学案例转化、教师顶岗进项目等,配合教师科研工作。

6.4" 学生培养

6.4.1" 订岗实习,学徒制度,促进就业

建设学生“订岗”实习制度,所有课程在大一、大二学年完成,企业根据学生数量在大二下学期进行岗位设计和预留安排,大三学生离校进行学徒制跟岗、顶岗实习。企业根据学生数量预留合适的工作岗位,稀释学生的就业焦虑,促进其全身心投入实践中,夯实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岗位匹配度,进一步促进学生就业。解决好学生就业问题,进一步发酵产业学院口碑,增强招生竞争力,形成良性循环。

6.4.2" 竞赛考证,导师引领,促进创业

由学校和企业设置专项奖励,促进学生参与专业比赛、考证,进一步选拔优秀学生,进行人才储备。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带领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快速发展,并提供相应的技术、人脉、资源支持,激发学生创业的雄心壮志。

6.5" 利益分配

企业参加产业学院建设是寻求资源支持并获取投资回报,对企业初期投入的资源进行核算,根据合作年限进行平均分摊,再加上企业每年投入的人力、信息、产业资源,在原有学费标准上进行适当上调,具体金额由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核算。学年结束之际,按照双方约定进行经济利益的分配,确保双方继续合作。

7" 结束语

产业学院建设对民办高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校发展、企业运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就业都发生了改变。产业学院的建设是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民办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实力,对产业学院的资源投入、运营机制制定、利益分配等关键要素进行优化,建立与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意,谭慧子,盛欣.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三链”有效衔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23(2):10-17.

[2] 陈晓娟,邢圣煜,喻然.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研究——以智能会计产业学院建设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2):41-44.

[3] 颜克伦,王灿,韩慧仙,等.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推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与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22(2):70-74.

[4] 章婧.安吉白茶开启“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新篇章[N].安吉新闻,2023-03-21.

[5] 夏燕,龙佳漪,刘帅伶.“品字标”引领一杯浙茶喝出“好滋味”[N].浙江市场导报,2023-04-25.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民办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对职后培训激励制度分析
“互联网+”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探析
建立健全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