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基于“三生”融合的景观生态评价研究

2024-12-31仰小东项秋燕贺文慧汤鹏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3期
关键词:文化振兴三生协调

摘" 要:在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综合评价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对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三生”理念是指生态、生产、生活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从“三生”协调视角出发,结合前期实地调研和问卷调研等多种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由目标层、3个项目层、7个因素层和28个指标层组成的四级递阶式层次结构评价模型。通过加权统计发现石头寨村景观综合得分高达82.80分,符合优秀区间。此外,该文进一步评价石头寨村基于“三生”空间景观空间规划和建设的先进方法及经验,研究结果有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景观建设的有效路径建设。

关键词:文化振兴;“三生”协调;景观评价;石头寨村;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TU982.29"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3-0034-06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effectively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rural landscapes has become a current research hotspot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ccelerat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The concept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refers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logy, production and life to achiev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coordination, combined with various methods such as preliminary field survey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 this paper use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build a four-level hierarchical evaluation model consisting of goal level, 3 project levels, 7 factor levels and 28 indicator levels. Through weighted statistics, it is foun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score of Shitouzhai Village's landscape is as high as 82.80 points,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excellent range. In addition, this paper further evaluates the advanced methods and experience of Shitouzhai Village in spati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spatial landscape. The research results will help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ffective paths for Chinese-style modern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Keywords: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coordination; landscape evaluation; Shitouzhai Villag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一度面临凋敝和衰落的客观事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社会文明和谐[2]。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党的二十大又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了新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打造乡村建设新模式[3]。

“三生”协调发展理念是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思路,强调生态、生产、生活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4]。生产是生活的基础,能够为人们提供物质生活保障,同时也为生态建设提供经济支持。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可以推动农业生产和特色文化的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为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动力。生活是生产和生态发展的目的,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有助于激发生态需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则是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为生产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同时也提升了生活品质。近年来,不同学者基于“三生”理念对乡村空间规划和景观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例如彭骞[5]从“三生”融合视角探讨了阳朔道山村的乡村振兴模式与实践路径;吁梦婷等[6]以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坦镇屿北村为研究对象,从“三生”协同视角对村庄空间进行现状梳理与问题总结,提出提升生活空间品质、联动产业空间发展、维育生态空间格局的优化思路。此外,我们还发现许多专家学者围绕“三生”空间进行了较多探索,但对文献梳理分析发现,研究多集中于“三生”空间的特征分析、时空格局演变和情景模拟预测等方向[7-10]。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有关景观评价的相关研究日趋成熟,但目前以“三生”融合为视角,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析具有苏南地域特征的乡村景观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

白马镇石头寨村区位优势明显,地处茅山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优良。近年来,随着蒲杜线、枫石线等主干道的开通及提档升级,依托“两莓”特色农业优势,大力推进乡村红色旅游发展,走出了“红+绿”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乡村景观评价特色模型,全面分析基于乡村“三生”空间景观生态的评价特征,阐明石头寨村基于“三生”空间的健康发展的方法及经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景观建设的有效路径建设。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石头寨村位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南部,属丘陵山区,青山环绕,风景秀丽,为溧水一级生态红线管控区。辖内红色资源丰富,其中李巷自然村在苏南抗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曾是新四军苏南抗战的指挥中心,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被誉为“苏南小延安”。村域面积16.7 km2,耕地1.2万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山林3 200亩,农业特色显著,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发展以黑莓、蓝莓为主的特色林果,全村建有蓝莓基地4 700亩、黑莓基地1 900亩,其中蓝莓获评全国一村一品,黑莓获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国家地理标志。近年来,石头寨村先后荣获中国新农村建设明星单位、江苏省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等光荣称号。

1.2" 基于AHP的乡村景观评价体系构建

石头寨村乡村景观评价体系的构建参考并借鉴沈越等[11]、聂玮等[3]对乡村景观风貌的评价模型,同时咨询了5位来自农业和旅游领域专家的意见,最后筛选出与“三生”融合相关的28个指标作为具体评价因子,构建四级递阶的层次结构评价模型(表1)。其中目标层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评价模型的项目层则包括生产、生活和生态3个方面,因素层则又在项目层下细分为7个因素层,每个评价主要受农业基础、服务设施、公共景观、人居环境、人文景观、河湖水系和山体林地因素影响,最后在因素层下再设置28个指标层。

1.3" 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为进一步确定各层次各因素之间的权重,依据模型中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及同一层次中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在采用1—9比率标度法基础上,同时又参考专家赋值打分意见,共同构建各个层次的判断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 10.3计算出各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相应特征向量以及权重值。依据公式:C.I.=(λmax-N)/(N-1),进行一致性检验。如矩阵的C.R.值均小于0.10,表明已构建的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则说明该层次总排序可以接受。最后依据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计算各个乡村景观的综合评分。评分公式为

N=Wij·Rij,

式中:N为综合得分;Wij为各评价因子的合成权值;Rij为各因子的分值。

2" 结果与分析

2.1nbsp; 乡村景观评价权重分析

从本文构建的乡村景观评价模型分析发现(表2),在“三生”项目层中权重最大的是生产,占比0.364 8,其次是生活,权重占比略低于生产权重占比为0.322 2,排名第三的是生态,占比最少为0.313 0。根据多次实地调研,石头寨村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地处南京溧水区白马镇的东南部,距离南京主城区车程约为1 h,距离溧水城区约0.5 h,村域共辖1个新社区和16个自然村。另外,石头寨村为典型丘陵地区,山体林立环绕,风景秀美,同时历史底蕴深厚。村庄建筑多以青砖、块石为主,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保存较为完整。近年来,基于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发展是石头寨村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以红色旅游为主导,全面带动全村特色“两莓”产业发展的“红+绿”模式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点标杆。因此,在塑造石头寨村乡村景观风貌评价体系中,充分考虑到了协调三者之间的平衡,较为全面反映该村的现状。

从生产项目层下2个因素对总目标层的影响权重占比分别为农业基础(0.199 0)和服务设施(0.165 8)。农业基础因素层下内部指标权重大小依次为农业设施齐全(0.035 6)大于农业形态结构丰富(0.035 1)等于产业园区规划合理(0.035 1)大于农业种植规模化(0.033 1)大于农业科技利用(0.032 9)大于农业景观规划合理(0.027 2)。服务设施因素层下,游客观光体验、特色食宿体验、停车条件和区位优势4个指标层的权重均为0.041 5。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石头寨村坚持瞄准“红色旅游”+特色农业精准发力,充分发展自然和文化优势,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乡村发展。

在生活项目层下,3个因素层的权重大小依次为人居环境、公共景观和人文景观,占目标层的比重分别为0.130 6、0.104 5和0.087 1。在所有指标中,人文景观因素层下的乡土民俗文化和历史古迹、居民建筑两者的权重占比最高均为0.043 5;人居环境中交通便利程度等4个指标层的权重其次,占比均为0.032 7;排名第三的是公共景观中建筑特色鲜明等4个因素的权重,权重均为0.026 1。上述指标表明交通便利性、基础设施完善度和本地文化元素融入均重要。在乡村景观中,应充分考虑到村民、游客人群的生活便捷性,结合当地历史人文特色,运用丰富设计理念,打造特色文化风貌,从而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融合发展。

生态层面,河湖水系和山体林地的权重同等重要,占比均为0.156 5。河湖水系下,水体自然形态特色等4个指标层中的权重占比相对较高,均为0.039 1;而在山体林地中内部指标权重大小依次为特色自然风光(0.041 3)大于地域特色突出(0.040 8)大于林木覆盖率(0.039 1)大于植物种类丰富(0.035 3)。对于乡村景观塑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山川水体的存在赋予了乡村独特的魅力和景色,提供了众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在保护水系的前提下,需要合理规划山体林地,以实现乡村景观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性,打造生态和谐的自然景观风貌。强调以自然景观为基底,支撑产业发展和日常生活。保护和提升自然景观品质有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振兴。

2.2" 石头寨村景观评价结果

根据前期构建的乡村景观评价模型,邀请36位参与者进行评价打分,其中涵盖了20名当地村民和16名游客。随后,对所得分数进行算术平均处理,通过计算汇总各项指标的具体评分(表2)。最终,石头寨村景观综合得分高达82.80分,这一成绩符合优秀区间(表3)。通过调研发现,当地群众和游客均表达出对石头寨村乡村景观营建的满意和肯定,其展现出的风貌和特色已然成为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近年来,石头寨村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不仅注重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更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展现了其作为现代化乡村的崭新面貌。

根据指标层的评分统计,石头寨村在生产景观方面的得分为30.44分,生活景观得分达到26.36分,而生态景观则获得了26.00分。将这些得分转换为百分制评分后,石头寨村在生产景观上的表现为86.45分,生活景观与生态景观的评分则分别为81.81分和83.07分,均显示出较为优秀的发展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景观的得分较低,需要在后续的景观改造中进行适当优化。

将因素层的数据转化为百分制评分体系后(图1),分析7个因素层的评分表现可以发现,人文景观的评分接近90分,表现出优秀水平,说明在当地政府重视下,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传承、保护和复建得到了广大村民和游客的认可。同样地,山体林地和农业基础等方面也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评分接近85分,也充分反映出石头寨村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完善的农业基础。河湖水系、服务设施和公共景观评分均在80分以上,显示出优良状况,符合和美乡村建设的建设目标。然而在所有因素层中,人居环境得分最低仅为77.12分,虽然前几年政府在环境建设水平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上投入较大,但由于游客群体的大规模聚集和游览,仍需进一步保持和提升。为实现“三生”共享发展,石头寨村应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充分融入乡村文化元素,加强公共景观建设,打造特色风貌。

2.3" 石头寨村“三生”融合现状分析

生产方面,石头寨村综合实力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有力保障当地特色农业的生产。但需进一步改善传统的以种植为主的单一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形成完整产业链。服务业配套设施也较为完善,但评分相对较低,游客体验感较为一般,需提升农业旅游服务质量。日常生活层面,石头寨村虽有丰富的红色遗址古迹,但周边建筑特色不突出,民俗风情不明显。尤其是人居环境评分较低,需进一步维持日常卫生质量,积极推进通行便捷、乡村公共环境整治等工作。此外,人行道建设不足,主干道车速快,也进一步降低生活品质。生态层面,石头寨村山川环绕,水网密布,具有较好的自然风光,当地村民的环保意识较强,实践成果显著,河流环境整洁,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整治效果好,为村民和游客提供宜居宜游绿色空间。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石头寨村在“三生”视域下,乡村景观风貌呈现出生态优于生产优于生活的态势。对照以往乡村景观案例分析发现,石头寨村在进行景观规划建设时,首先要严格遵守当地景观的生态设计,充分尊重乡村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其次要注重当地的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延伸,将优秀的文化融入到公共空间之中。提升人居环境和改善基础设施。最后,将乡村景观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在美化村容村貌的同时带动当地的旅游发展,提高经济水平。从产业结构来看,石头寨村立足区位优势,以红色旅游为引领,带动蓝莓、黑莓等特色产品种植业的发展和延伸,助推自然观光和民宿餐饮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了“红+绿”旅游新业态,示范带动一、二、三产业深层次融合发展,助力美丽乡村新建设[12]。因此,在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充分结合石头寨村的具体情况及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石头寨村的文化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拓展第三产业至农业旅游、农村健康等农业领域,以吸引游客,提高村民收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活、生态、生产的共享[13]。

3" 建议

石头寨村虽然在生产、生活和生态均表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但在同质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化的现状下,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结合石头寨村的具体情况,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角度明确提出石头寨村的乡村景观风貌建设策略,具体如下。

一是产业方面。在全面振兴乡村背景下,需依托于本地特色农业产品和乡村旅游。石头寨村的景观空间开发应充分考虑自然条件,融合丰富的文化元素,以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借助优美的自然景观,发展体验式旅游服务项目,满足游客的多样化研学需求。通过推动产业联动,提升产业空间,为生态和生活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二是生活方面。根据石头寨村的实际情况,需进一步改进建筑立面、扩大院落空间等措施,以重塑住宅区空间,实现和谐统一、宜居的环境目标。同时,针对石头寨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现状,如卫生间、停车场等设施不足,乡村公路无法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等问题,进行基础设施的改善。

三是在生态方面,我们应致力于保护村里的生态商业用地,将其视为村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应优先开展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为村庄的生态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必须坚决禁止任何可能污染环境的投资建设活动,确保村庄生态环境的纯净与安宁。

四是在农业领域,应坚持以绿色农业为主导的发展理念,推动农业生产的绿色化、生态化。针对废旧水塘、江河水体等环境问题,我们应积极开展修复工作,恢复其生态功能。

4" 结束语

本文从“三生”融合视角出发,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对石头寨村的乡村景观风貌进行了系统评价和分析。同时在深入分析石头寨村“三生”空间特征和主要存在问题基础上,以实现“三生”协同发展为目标,提出具体优化策略。在产业上通过推动产业联动,提升产业空间,为生态和生活发展提供经济支撑;生活空间上通过积极推进通行便捷、乡村公共环境整治等工作,优化公共景观空间,提升人居环境综合水平;生态空间上构建生态网络、修复河道驳岸,丰富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

[1] 张兰婷,张莉,李为民.乡村优秀校长特质的个案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1(11):91-99.

[2] 刘昌海.乡村振兴背景下赤泥窊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探讨[J].南方农业,2021,15(33):144-146.

[3] 聂玮,徐玉蓉,朱瑞珂,等.面向和美乡村的景观风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小城镇建设,2024,42(6):5-12.

[4] 姚玉敏,朱雅婷,关振,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三生空间环境改善策略研究——以利辛县西潘楼镇刘营村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24,40(2):98-103,114.

[5] 彭骞.“三生”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基于阳朔道山村的调研与实践[J].智慧农业导刊,2024,4(9):192-196.

[6] 吁梦婷,杨小军,李永浮.协同视角下传统村落“三生”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永嘉县屿北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4,42(6):91-97.

[7] 曾艳,廖成浩,刘建生,等.“三生”功能视角下城市近郊区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与分类[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4,41(5):1122-1132.

[8] 丁金华,汪大庆.“三生”空间视角下苏南水网乡村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以石头潭片区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4,39(2):265-273.

[9] 夏敏,刘岩,邹伟.“三生空间”相互作用视域下的南京市溧水区乡村宜居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23,39(16):245-255.

[10] 陈璞玲,刘丽,杨定海.国内乡村三生空间研究进展[J].广东园林,2024,46(1):54-60.

[11] 沈越,刘超.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评价——以安徽省古村落西递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8(6):612-621.

[12] 仰小东,汤鹏,高岩,等.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4,4(5):176-180.

[13] 何远东.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3.

猜你喜欢

文化振兴三生协调
弘扬德孝文化 助推文化振兴
浅谈如何加强乡村文化振兴
关于新时代的思考
浅析初中英语课如何融入“三生”教育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与法律规范协调问题研究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三三”法
浅析“三生”德育有效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