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幸福与信心的影响

2024-12-31张英蓉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3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回归分析乡村振兴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效载体。该文以互助县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将农村居民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满意度作为自变量,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信心程度作为因变量,利用 SPSS26.0 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和信心程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要以信息基础设施为数字底座,夯实数智乡村根基;二要以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为抓手,实现乡村产业数智化;三要深化信息惠民服务,实现农村居民向“网”生活。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回归分析;村民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49"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3-0022-04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ointed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thoroughly implement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idea\" and improve the people's sense of gain, happiness and securit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villages i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farmers' sense of gain, happiness and security effective carrier. This paper takes rural residents in Huzhu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akes rural residents' satisfaction with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rural residents' happiness and confidence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Using SPSS26.0 to conduct a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data, draws conclusion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Research found that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rural residents' happiness and confidence. Based on this, the following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irst, we must us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s the digital base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digital smart villages. Second, we must tak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agricult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realize digital intelligence in rural industries. Third, we must deepen information services to benefit the people and realize the \"online\" life of rural resident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regression analysis; villagers satisfaction

数字化乡村的发展前所未有地改变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让乡村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对生活的幸福感与信心。增进民生福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1],当前学者们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影响因素方面,包括消费不平等[2]、农业信息传播[3]、互联网使用[4]和数字乡村建设[5-6]等,上述研究都是从客观环境因素出发进行探究,而幸福感受到主、客观两大类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客观因素的同时,也要关注村民主观感受,用主客观统一的观点来理解幸福感[7]。村民作为乡村的主体,其满意度是衡量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指标[8],而数字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对村民目前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及对未来的人生规划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村民视角,通过调查村民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满意度,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村民目前生活的幸福感和未来信心的影响。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在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持下,农民更容易接触互联网,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从而显著降低生产资料的采购成本和农产品的销售成本[9],打破传统农村与现代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促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让农民分享城市发展的红利,拓宽农村居民的职业选择渠道[10]。传统经济模式下被忽略的“长尾需求”凭借科技发展得以满足,从而衍生出众多创业机遇,使农民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并显著提高农民的幸福感与信心程度[11]。

乡村经济数字化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乡村经济数字化包含了农业数字化生产、供应、销售和融资[12]。农业数字化生产将农业生产中的土壤指标、作物状况、环境条件等元素转化为数据,降低了物化成本和人工成本,在相同投入下获得更多产出[13];农业数字化供应通过完善县域乡村物流建设达到加快农产品运输流通的目的,打破时空的限制,加速市场运转;农业数字化销售构建网上直销通道,减少销售环节和费用,便于供给与消费的有效衔接,提高了农业经济活动效益;农业数字化融资在农业中的表现主要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数字乡村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从而大大提升了农民生活的幸福感与信心程度。

数字生活是数字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数字乡村的根本指向[14]。乡村数字生活包括公共服务信息化,智慧绿色乡村和乡村网络文化[15]。数字乡村通过“互联网+医疗”,将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延伸至农村,农民利用线上医疗平台便可就医问诊、物流送药、实现小病便捷医治。与此同时,数字乡村通过“互联网+教育”,让农村地区居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16],满足了农村居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素质技能,让乡村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农村居民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实惠和便利,从而提高村民生活的幸福感与信心程度。

已有研究多围绕“数字乡村”的概念[17]、数字乡村建设的五项政策文件[18]、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任务[19],以及未来乡村的内涵[20]等提取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研究的是村民满意度视角下的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在参考相关政策及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前期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倾向性地选择村民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并能反映出村民生活幸福感与信心的指标作为本文的评级指标(表1)。

2" 数据选取与模型设定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为2024年3—4月对青海省数字乡村试点县——互助县各乡镇进行实地调研,发放问卷所得。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互助县威远镇、南门峡镇、五十镇、五峰镇、加定镇、东山乡、东沟乡、台子乡、红崖子沟乡、蔡家堡乡、哈拉直沟乡和松多藏族乡12个乡镇为调研对象,并在每个乡镇随机抽取30个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6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60份。

2.2" 变量选取与描述

以村民幸福感(happiness)与信心(confidence)为被解释变量,数字乡村建设满意度(DC)为解释变量,选取性别(gender)、年龄(age)、婚姻(marriage)和家庭收入(income)作为控制变量。对变量进行描述见表 2。

2.3" 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和信心的影响,设置如下的验证模型

happiness=α0+α1DC+αicontroli+ε , " " (1)

confidence=α0+α1DC+αicontroli+ε ," "(2)

式中:happiness表示被调查对象的幸福感;confidence表示被调查对象的信心;DC表示村民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满意度;control表示其他控制变量;ε表示随机干扰项;?琢0、?琢1、?琢i表示回归系数。

3" 实证分析及结果

3.1" 问卷质量检验

3.1.1" 问卷信度检验

本文采取Cronbach α信度系数对问卷进行检验。查阅相关资料,如果Cronbach α系数高于0.8,则说明信度高;如果此值介于0.7~0.8之间,则说明信度较好;如果此值介于0.6~0.7之间,则说明信度可接受。本文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系数分析后,发现Cronbach α系数为 0.692,接近0.7,说明问卷信度可接受,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3。

3.1.2" 效度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问卷设计的合理性进行效度检验。采用 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一般要求 KMO检验值大于 0.6,巴特莱特球形检验卡方统计值的显著性小于 0.05,才能说明该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从表4中可以看到,该问卷的KMO值为0.678大于0.5,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p值为0.000小于0.05,表明问卷的总体结构效度较好。

3.2" 线性回归分析

基于线性回归模型,以数字乡村建设满意度(DC)为核心解释变量,对乡村居民幸福感(HAP)和信心程度(CON)进行回归分析,见表5。其中:①将数字乡村满意度作为自变量,幸福感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p=0.000lt;0.01,意味着数字乡村建设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②将数字乡村满意度作为自变量,信心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p=0.000lt;0.01,意味着数字乡村建设会对农村居民信心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构建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实地访谈的方式收集互助县村民对各指标的满意度评分,以及对自己目前生活的幸福感与信心进行打分,从而了解在村民视角下,数字乡村建设对村民生活幸福感和信心的影响。结论显示,数字乡村建设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居民生活的幸福感与信心程度。

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以信息基础设施为数字底座,夯实数智乡村根基。数字基础设施在推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和财力不足,互助县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容易导致城乡之间信息流动缓慢、农村发展受信息闭塞等问题,因此,要通过数字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农村居民可以方便地获取外界的信息改造和发展经验,为“人的现代化”创造基础,让农村居民分享到互联网发展的成果。第二,以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为抓手,实现乡村产业数智化。互助县农村产业结构较单一,二、三产业基础薄弱,且普遍采用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模式,导致农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业要素回报率低,因此,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通过数字化赋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农业与互联网、金融、物流等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增加务农的经济收入,进而提升农村居民生活的幸福感与信心程度。第三,深化信息惠民服务,实现农村居民向“网”生活。以服务群众、群众满意为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普及在线教育资源、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等,让农民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通过使用数字化工具、享受数字化服务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让农民看到乡村发展的希望和未来,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有力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 罗必良,洪炜杰,耿鹏鹏,等.赋权、强能、包容:在相对贫困治理中增进农民幸福感[J].管理世界,2021,37(10):166-181,240,182.

[2] 郭锦墉,王文锋,汤永红.消费不平等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3,22(3):341-349.

[3] 周艳,王瑞,葛书学.农业信息传播、经济发展与农村居民幸福感[J].统计与决策,2022,38(15):55-59.

[4] 罗明忠,刘子玉.互联网使用、阶层认同与农村居民幸福感[J].中国农村经济,2022(8):114-131.

[5] 金福子,邢畅.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基于CFPS2020数据的实证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1):33-41.

[6] 刘红,陈滟铭,王飞.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获得感的影响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24,58(2):347-356.

[7] 赵燕.国内幸福感研究20年发展与展望[J].广西社会科学,2012(3):128-132.

[8] 王娟.基于村民满意度的城中村改造评价——以郑州市1425份村民调查样本为例[J].规划师,2015,31(S2):268-271.

[9] 毛凤霞,沈凯月.农村地区数字生产基础设施对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23,37(9):77-85.

[10] 刘彦林.农村数字化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效果评价及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22(2):160-168.

[11] 尹振涛,李俊成,杨璐.金融科技发展能提高农村家庭幸福感吗?——基于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21(8):63-79.

[12] 喻龙敏,易法敏.数字经济发展对县域农业发展质量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9):105-115.

[13] 王月,程景民.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与农户经济效益[J].社会科学,2021(8):80-90.

[14] 张鸿,杜凯文,靳兵艳.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乡村发展就绪度评价研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3(1):51-60.

[15] 冯朝睿,徐宏宇.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践效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4):109-120.

[16] 丁建军,万航.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农户增收效应——基于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CHFS的实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8):2041-2058.

[17] 朱红根,陈晖.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水平测度、时空演变及推进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3(3):21-33.

[18] 段尧清,易雨洁,姚兰.政策视角下数字乡村建设的有效性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23,67(6):32-42.

[19] 李燕凌,温馨.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区域非均衡性: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3,22(4):457-466.

[20] 林帅君,侯力丹.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未来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3(2):72-74.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体系回归分析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基于变形监测的金安桥水电站坝体稳定性分析
关于三江源生态移民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森林碳汇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研究
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