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研究

2024-12-31孙凡

中国新通信 2024年12期
关键词:干部人事档案机关事业单位信息技术

摘要:本文针对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阐述干部人事档案特点与数字化建设意义,然后立足于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现状,挖掘思想意识、管理系统建设、安全防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力求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创建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处理系统、加强系统安全管理等方式,使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得以更新,档案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安全得到保障。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处理;信息技术

一、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对组织人事工作效率产生了不良影响。为提高档案利用效率,促进档案管理效率与自身发展,机关事业单位应积极适应时代变化,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档案管理模式。然而,许多机关事业单位过于偏重业务领域,忽视了档案管理工作,导致难以为数字化建设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且资金和精力的投入不足。此外,在档案安全管理方面的相关制度不健全、系统防护机制不完善,使档案内容受到较大威胁。对此,单位领导班子和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转变工作思路,更新优化现有档案管理设备,并构建档案数字化处理系统,注重系统安全与权限设定,确保干部人事档案的安全。

二、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概述

(一)档案特点

干部人事档案是在组织建设、人事管理等工作中形成,将干部政治素养、成长经历、工作业绩等内容真实展现出来。同时,此类档案属于党的重要执政资源,在专业化、高素质干部团队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特点如下。一是真实性。档案内容是在人事部门干部管理期间形成,可以真实展现干部整体情况,要求内容务必真实,可直接用于干部队伍培养,是选拔、监管干部的关键参考资料。二是动态性。这类档案不是静态的,在形成后随着时间推移,干部履历发生改变,档案内容也要及时更新和补充,具有时效性,如若干部人事关系发生改变,档案也要及时转移,坚持“档随人走”原则。三是机密性。人事档案包含许多个人隐私,可能涉及国家机密、工作机密等,为了确保秘密事项不被泄露,档案传递、借阅时有严格的规定,务必按照规定程序,保证信息安全[1]。

(二)数字化建设意义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信息与档案工作结合日益紧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需与时俱进,充分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的现代化管理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从整体上看,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助于档案管理能力提升。干部人事档案具有特殊性,对单位人才选拔和人资利用具有重要影响,是机关事业单位向前发展的驱动力,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应与时俱进。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依靠档案管理人员在办公区域进行查询、复印等服务,已无法满足单位发展的实际需求。数字化建设能够促进档案管理能力提升,弥补传统管理模式的缺陷,实现档案资源高效利用,发挥其潜在价值,为机关事业单位的稳健发展提供助力。二是有助于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在干部管理工作中,人事档案在职称评定、岗位调动、薪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档案管理朝着电子化、智慧化转型,便于查阅和存储,从而为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支持。三是确保档案完整性与准确性。传统档案管理以纸质为主,每一次查阅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耗,缩短保存期限。在流转期间还会出现涂改、污染、伪造等情况,影响档案内容真实性,增加问题档案数量。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档案以电子化形式展现,减少人员与纸质档案的直接接触频率,有效预防档案篡改和污染情况,内容完整性与准确性得到保障,且便于长期保存。

三、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一)数字化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据调查,各地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不尽相同,一些单位的档案管理设施不完善,档案整理尚不完善,数字化建设更是成为空谈。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相关人员缺乏档案管理意识,没有深刻意识到数字化处理的重要性,甚至个别领导对档案管理持可有可无的态度,忽视档案管理者业务能力的培养,认为档案只需妥善保存,无须亲自参与和过问。还有些领导存在敷衍应付的想法,认为只要相关单位对档案审查通过即可,日常确保不丢失并做好借阅管理工作即可。受此思想影响,单位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其他业务中,档案管理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连一些基本的软硬件需求都无法满足,严重制约了档案管理和数字化建设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人事档案信息化系统不健全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下,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正在稳步进行。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许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缺失,仍然依赖传统方式,数字化建设意识不强,领导层投资不足,缺少信息化办公设施和基础设施支持,使得现有设备和设施已相对落后,难以实现全网联合管理,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二是软件开发力度不足,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功能单一,升级更新缓慢,信息化系统结构不完善,软件使用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这不仅阻碍了人事档案资源的共享,也增加了泄密的风险。三是管理标准不规范,在档案流转、借阅、存储等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系统支持,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单一,各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常常出现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导致档案管理效率低下,阻碍档案数字化处理与建设事业开展[2]。

(三)档案安全受到威胁

干部人事档案关乎机关事业单位发展,还涉及员工的个人隐私,因此,对档案安全提出严格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对干部档案的安全性认知不足,尤其是在数字化背景下,许多纸质档案开始朝着电子化转变,越来越多人事档案信息被存储到网络空间,使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大。如若没有完善的档案安全网络系统支持,很容易遭受黑客、病毒的攻击,对档案信息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四、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重视程度,更新数字化设备

针对档案数字化建设中,领导层和员工在思想意识层面存在的问题,应通过明确责任、实施奖惩措施、加强宣传等方式,提高认知水平,并加强基础设施,升级数字化设备,为档案数字化处理打好基础。一方面,提高领导干部及全体员工的重视度。领导干部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体员工对人事档案管理拥有正确的认知,不断更新人事档案管理理念,为数字化建设提供思想支持。还要明确管档员责任与权利,完善激励机制,对在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应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增强档案管理者的荣誉感;对于出现失误或者懈怠人员,应给予警告或处罚。日常注重工作资源投放和工作条件的改善,使档案管理员能够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另一方面,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设备是档案数字化转型的基础,相关部门应加大投资力度,为档案数字化处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首先,采购计算机刻录设备,档案处理期间的文件、数据、信息等,都要通过刻录存储到电子设备中。在刻录设备选择时,应保证通用性,以免与现有设备接口不匹配,影响档案信息顺利传递;其次,完善设备防护软件,如防火墙、杀毒软件等,更新现有的数字化设备,促进系统升级,修补漏洞。确保各类管理软件能够在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下使用,使档案上传、下载操作得到保障。同时,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购买更高级别的设备,如存储设备、数据库服务器、路由器等,创建数据信息服务系统,使档案处理效率进一步提升[3]。

(二)创建数字化处理系统,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

当前各行业信息化水平逐渐提升,传统干部档案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展现出来,主要表现为原件容易损坏、工作效率低下等,难以适应经济发展与干部队伍发展需求,急需创建数字化处理系统,促进档案信息化水平提升。该系统由信息采集、档案管理、信息利用等模块构成,基础数据源于纸质档案录入、材料扫描等多种途径,借助内部办公平台,实现档案信息的批量采集与管理,使干部档案信息处理实现质的转变。

1.档案采集模块

将纸质档案从实体库中提取后,拆卷,核对页码,将高扫和平扫材料相区分,然后开展数据采集工作,扫描期间要将图像纠偏、去黑边、去污处理,核对档案目录,初步审核电子信息,再由专人负责档案原件数据审核,确保无误后,将原档案装订处理,电子数据归档存储,以备后用。

2.档案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在于材料整理、传递、保管与查阅等,涵盖了业务管理、信息管理等内容。其中以业务管理为核心,适用于材料管理、案卷管理及信息审核。根据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关于人事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使该系统的总体规划更加完善,档案信息处理更加系统规范,与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目标相契合。

3.档案阅档模块

干部档案网上查阅业务涉及三类角色,即领导层、管档人员、档案查询者,将其分别设为A类、B类和C类角色,先由C类角色提交查档申请,写明查档目的与内容,由B类角色初步审核,如与规定不符,可驳回申请,如若符合规定,则提交给A类角色,由其根据申请表内容作出批示,将批示结果传递给B类执行,如若批示“允许”,C类角色可拥有查档权限,否则无权限。

(三)加强系统安全设计,确保干部档案安全

干部人事档案涉及许多用户信息,在干部人事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安全必须置于首位。因此,应结合国家相关规定,制定档案安全保障制度,加强档案信息安全,并在系统安全架构设计中,完善各层次体系并合理设定权限,有效预防外界和人为等多种因素对档案构成的威胁,尽量降低档案信息更改和泄露等问题产生,具体如下。

1.系统安全架构设计

(1)服务器的物理防护。该层防护通常位于最底层,可为其他层打下坚实基础。一些用户在系统安全配置时,更倾向于网络层、软件等方面,常常忽视物理层的防护,很容易使服务器遭受物理损害,造成严重损失,且自行恢复难度较大。对此,机关事业单位应注重物理层的安全防护,通过机房棚顶防水处理、增加灭火器数量、机房安装空调系统、设置防静电保护设施等方式,使服务器运行空间温度得到良好控制,避免高温造成系统性能损伤,还可以通过防静电措施来延长服务器的使用寿命。

(2)系统安全认证。该系统采用用户名与数字签名的认证方式,借鉴银行系统的安全机制,设定同一用户如若24h内连续3次输入错误密码,则账户便会被冻结,由此避免黑客的暴力解密。用户在登录时还会出现字符串,由系统自动对比字符串,只有输入正确的验证码,才可顺利登录,避免因多个软件工具同时登录,对服务器性能造成损伤,影响其他用户的正常登录;此外,为了加强客户端访问与数据管理,针对客户端访问地址进行加密,设置安全访问机制,使用户访问的安全性得到切实保障[5]。

2.系统权限结构设计

人事档案信息系统面向业务全过程,所有功能都涵盖在内,用户使用期间,根据权限便可使用其中部分功能。对于不同用户来说,其访问得到的界面信息有所区别,若无权限设置,系统便可将全部功能展示给用户,此种页面更加便捷且友好,但会降低系统的安全性。对此,该系统增加权限设计,划分成三个结构层次,具体如下。

(1)功能操作权限。这是最基本的权限级别,系统按照用户等级为其设定相应权限,各类角色权限集合便是其可操作的全部权限。在系统访问期间,系统根据用户的功能菜单权限生成动态界面,用户只能在自己权限范围内使用功能,无权操作未授权的内容。

(2)数据访问权限。与功能操作相比,该权限等级更高,系统可根据用户类型、档案存储单位等,赋予相应权限,用户获得的权限为系统全部功能的一部分,只有当用户拥有所有权限时,才可对系统所有功能进行使用,查阅全部档案信息。在数据访问权限的结构中,可细分为三层,即数据操作、数据访问、功能访问,其中第一和第二种的权限范围较广,分别支持角色创建、角色菜单访问、档案阅读与下载等。

(3)数据操作权限。该权限为最高层级,用户在档案查询结束后,该权限可限定用户的操作内容,如阅读、下载、打印等。当用户具备该层次权限后,可同时拥有功能操作、数据操作两项权限,例如,A用户拥有下载权限,则自动拥有阅读、打印权限;B用户只有阅读权限,则不支持下载和打印,由此维护档案安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正朝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变。在此期间,应把握人事档案的特点与管理要求,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创建档案数字化处理系统、加强系统安全管理等方式,使思想意识、管理系统建设和安全防护等方面得到改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权限设置、防火墙、计算机系统等技术优势,提高档案资源的处理效率和利用率,便于后期查询、更新和使用,为干部个人进步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单位:孙凡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教育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徐丽娟.浅议新时代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问题[J].河北企业,2021,000(010):80-82.

[2]付伟.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关键思路分析[J].文化产业,2022(21):33-36.

[3]李戎.浅析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J].办公室业务,2021(10):225-227.

[4]张东亮.关于机关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的数字化与网络化研究[J].神州,2020(05):45-47.

[5]赵文梅.新时期机关事业单位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问题及对策[J].信息周刊,2019(23):101-103.

猜你喜欢

干部人事档案机关事业单位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浅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
初探实现公平分配目标进一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探讨
浅谈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及措施
浅谈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
浅析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的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