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产出的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构建

2024-12-31范春梅尹亚敏张刘东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摘" 要: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是OBE进课堂这“最后一公里”上的“据点”。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其实质是课程产出导向,即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大纲的构建。本课程大纲涉及以下3个方面,一要构建既决定于毕业要求(观测点),同时又必须支撑毕业要求(观测点)达成的课程教学目标;二要梳理与教学方式相适应,又能支撑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课程教学内容;三要构建达成课程教学目标可观测、可衡量的考核内容、评价方式与评分标准。作者认为,基于以上3点所构建的课程教学大纲,既能很好地规范教学的各个环节,又能体现学生能力培养的达成,助力OBE进课堂这“最后一公里”的实现。

关键词:OBE;工程教育认证;面向产出;课程教学大纲;农学概论

中图分类号:S3-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6-0100-05

Abstract: The result-oriented curriculum teaching design is the \"stronghold\" in the \"last kilometer\" of OBE entering the classroom. The essence of the result-oriented curriculum teaching design is the curriculum output orientation, that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utput-oriented curriculum syllabus. This syllabus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to construct the course teaching goals that are determined by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observation points),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support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goals achieved by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observation points); second, to sort out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ents that adapt to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support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objectives; third, to construct observable and measurable assessment contents, evaluation methods and grading standards to achieve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objectiv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urriculum syllabus based on the above three points can not only standardize all aspects of teaching, but it can also reflect the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training and help OBE to enter the classroom as the \"last kilometer\".

Keywords: OBE;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output-oriented; course syllabus; introduction to agronomy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两个国际互认”(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其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1]。“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大核心理念[1-2],这三大核心理念已被教育部纳入到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等工作中[1],成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文化。

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教学会议、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持续规范教学管理,突出持续改进,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以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为契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高质量发展。云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于2018年10月29日—31日接受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专家组的现场考查,后期顺利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2019年1月—2024年12月(有条件),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农学概论是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类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为保证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状态的持续,2024年将迎来新一轮的专业认证申请工作,这就势必需要推动该专业认证从“形似”向“神似”的转变,OBE进课堂是实现这个转变的关键。而OBE进课堂则是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后一公里”[3-4]。如何跨过这“最后一公里”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其先决条件是构建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怎样构建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其实质也就是如何构建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大纲。本文将从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3个方面,以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农学概论为例进行阐述,增强其借鉴性和实用性。

1"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是: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于毕业要求(观测点),必须支撑毕业要求(观测点)的达成[4]。课程教学目标必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关联度情况(表1)来设计,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本课程支撑3条毕业要求(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和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支撑程度均为中度(M支撑),具体见表1;同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规定了该课程支撑这3条毕业要求观测点1.4、2.2和7.2。随后笔者根据上述课程目标设计的原则提炼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详见表2,该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详见表3。课程教学目标的3种能力分别支撑3项毕业要求观测点的达成。

由表2和表3可知,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的观测点1.4的核心要素是“辨识复杂工程问题”,而支撑该观测点的课程目标1的核心要素是“识别、判断和分析”;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的观测点2.2的核心要素和支撑该观测点的课程目标2的核心要素均有“提出解决方案”;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测点7.2的核心要素和支撑该观测点的课程目标3的核心要素均有“分析评价对土壤、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综上所述,通过课程目标的设计,使得农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任务非常明确。

2"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教学目标确定后,就要确定教什么、怎么教才能达成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要点是:课程教学内容要能支撑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课程教学内容要与教学方式相适应[4]。

为达成本课程表2所示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要同时设计(详见表4)。课程教学目标1—2主要通过课前小组活动、课堂讲授的方式实现,如开展课前小组活动:①各小组根据老师布置的预习探索做好各成员的分工后,完成相应的学习讨论活动后将小组学习的痕迹材料(学习成果的照片、QQ或微信讨论截图等)于课前私信发给老师;②课上老师随机点名分享其学习要点与体会;③根据学习痕迹材料及课上点名的回答情况来综合评定,即某同学小组课前学习活动的成绩由个人表现60%和小组40%构成。

为了更好地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的达成:一方面通过对关键知识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雨课堂在线限时测试,均为客观选择题(单选和多选),以实际测试得分为最终得分。这样既能督促和提醒学生注意听讲,同时通过测试结果的反馈能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及讲授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后作业来加强课程目标1—2对应关键知识点的理解与分析。例如课后观看《焦点访谈》——粮仓需要沃土培,随后同学们在小组内做好讨论,最后每名同学提交不少于1 000字的心得体会,其内容包括概述此次《焦点访谈》中的主要内容、分析如何解决好耕地退化的问题,助力藏粮于地与粮食安全,从小组提交的组员参与讨论的截图及心得体会两方面进行此部分成绩的评定。针对课程目标2中的知识点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通过文献查阅,针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撰写一篇调研报告,分析和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课程教学目标3主要采用课后作业、讨论、小组活动的训练方式实现。通过参与雨课堂老师预设的主题讨论,即要求学生在雨课堂课程讨论区内有效回复主题帖方可得分,不得复制粘贴他人的回复;对他人回帖的评论不计分;在其他讨论区内发言也不计分。同时,为了更好地支撑课程教学目标3的达成,设计了课程辩论。研讨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辩题:①辩题由抽签确定,即每个小组派代表抽签确定具体的辩题;②课前小组成员查阅资料并做好讨论,课上小组成员分工协作,计时计次(有效发言次数)进行辩论展示,师生点评;③根据课上的有效发言次数、表现及师生的点评来综合评定,即某同学小组辩论活动的成绩=个人表现60%+小组40%。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通过向其他同学解释要点和原理的同时,还能强化自己的学习;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全面了解教学过程各个阶段的成效和缺陷,能从学生方面获得教学改进的意见;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增强了其沟通交流与当众表达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并获得结论的能力,以及捍卫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和挑战他人观点的能力。

3" 课程教学评价设计

面向产出的农学概论课程教学评价设计,就要求我们构建达成每一个课程目标的考核内容、评价方式与评分标准(详见表5),其考核方式易于评价,考核对象能够覆盖全体学生,及格标准反映课程目标达成的“底线”[1]。例如课程目标1采用期末考试、课堂测试、课后作业和小组活动的考核评价方式。为了提高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可衡量、可操作、可评价性及课程持续改进的落实,课程目标1的考核内容分为5个考核点,每个考核点对应不同的考核范围及评价方式,考核点和考核评分标准见表6。然后再根据每个考核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情况赋予相应的权重值,权重值表示的是每个考核点对应考核内容的数量和重要程度。课程目标2的考核方式包括期末考试、课堂测试、课后作业、小组活动和调研报告,其考核内容包含3个考核点,具体内容见表7。课程目标3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课后作业、讨论和小组活动,2个考核点及其考核评分标准见表8。

综上所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按各课程目标对应的考核点、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的要求,就能方便、准确地得出学生(含个体和群体两个层次)对每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然后再根据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对各考核点的考核情况与课程目标达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找出提高学生各课程目标达成值的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作为下一年度该课程持续改进的建议,以此来提高出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助力课堂教学改革“最后一公里”的实现,使学生真正地受益。

4" 结束语

该课程教学大纲全过程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核心理念,抓住“以产出为核心的毕业要求(观测点)、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这一主线,守住“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课程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这一底线[5]。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本课程与毕业要求关联度情况凝练了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工程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包含“三位一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教学评价实现了“三可”(可观测、可衡量、可评价)和评价结果应用-课程持续改进。由此,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大纲的构建从心灵、观念、方法、行为“四维”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厘清了“课堂革命”中“往哪儿革”、“为谁而革”和“该怎么革”这几个问题,推动了“课堂革命”从“形似”走向“神似”,为专业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随着课程教学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 赵岩松.面向产出的课程实施与质量评价机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2(4):1-5.

[2] 马松梅,李桂英,孙昌梅,等.面向产出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的构建[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20):10-15.

[3] 李志义.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后一公里”[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3):1-13.

[4] 李志义,王泽武.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1,37(3):91-98.

[5] 李志义,赵卫兵.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最新进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3):39-43.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认证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和步骤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机械结构ANSYS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从本科专业认证浅谈教学秘书工作效能提升
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加强品牌专业建设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能力达成度评价体系设计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材料成形CAD/CAE/CAM课程教学改革探索